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民安保险股权转让尘埃落定,泛海控股金融板块再下一城,泛海控股全资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建设投资以10.2亿元的价格从原股东海航资本、上海恒嘉美联发展、宁波君安物产手中接过民安保险合计51%的股份。
对于为何购买巨亏的一家保险公司,泛海控股公共事务总监王国林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看好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机遇。
作为“三年打基础,十年创大业”的第二年,今年以来,通过并购、新设等方式,泛海控股的金融业务已涵盖证券、信托、期货、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等领域,并涉足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平台搭建不断深入,金融生态初步形成。
但是,回首过往旗下金融公司业绩,各公司间能否形成实质协同效应,并取得高效发展,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民安巨亏“改嫁”泛海
根据泛海控股公告称,公司于11月3日接到民安保险通知,民安保险变更股东一事被中国保监会批复。保监会批复后,公司间接全资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将持有民安保险51%的股份。
6家原有股东同时出清手中的股权,4家新股东同时接手,民安保险100%的股份都进行了换手。而作为全国性综合财产保险公司,其近年的业绩却不甚理想。
根据年报,民安保险2011年亏损2.3亿元;2012~2013年扭亏为盈,分别实现净利润346万元和285万元;但2014年又亏损1.05亿元。
在诸多产业资本竞相成立保险公司的背景下,泛海控股为什么选择收购一家亏损高达1.05亿元的保险公司?又如何能扭亏为盈?王国林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相关政策非常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 保险业发展空间广阔,保险公司面临着比较好的发展机遇。”
王国林向记者表示,公司非常看好保险行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而民安财险作为一家综合性的财产保险公司,目前拥有近300种保险产品,已在全国(含香港地区)设立了各级机构近150家, 建立了完善的保险服务网络。
“希望通过此次收购,能够帮助民安保险不断完善产品结构,提升投资能力,提高盈利水平,并在未来增强其资本实力,为公司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公司金融平台的快速发展。”王国林说。
增资助力金融
完成民安保险的收购,加上先前的民生证券、民生信托,泛海的金融版图也呈现证券、信托、保险“三驾马车”的模式。
几乎泛海的每一次收购,均能在行业内引起巨大反响,但从民生证券、民生信托的业绩来看,相较同行业的其他公司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在此前的公告中,泛海控股曾表示,净资本规模较小、排名较后成为制约民生证券持续发展及业务扩张的最重要因素。从同花顺的年报数据来看,民生信托近年的业绩也基本在行业后15名。
互联网金融冲击券商行业之时,很多中小券商都在积极应对,民生证券却鲜有创新点。对此,王国林向记者介绍,未来民生证券将进一步加强现有优势业务,并积极开拓创新业务,公司将尽快完成对民生证券的增资,支持民生证券的发展。
“2015年年中,金融市场整体剧烈波动,民生证券积极研究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理顺各条业务线的关系,投行、自营业务等优势业务表现突出,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王国林表示,2015年前三季度民生证券合并报表的营业收入为23亿元,同比增长123%,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8.6亿元,同比增长299%。
与此同时,民生信托也在11月完成了开业来的第二次增资,注册资本由20亿元增加至30亿元。“经过2次增资后,民生信托的盈利能力快速增长,目前管理资产规模超过千亿。”王国林表示。
力争全牌照
众所周知,金融一旦爆发,能量巨大。在地产企业中,泛海的转型相对彻底,但如何领导一众金融公司深入协作,还要看“上市旗舰”的后续操盘。
继去年对公司产业发展方向进行重新规划,着力打造“金融+房地产+战略投资”的业务新格局之后,今年泛海控股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即打造“以金融为主体、以产业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产融一体化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今年以来,公司先后出资成立民金所、融资担保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亚太再保险公司,且通过并购、新设等方式,金融业务已涵盖证券、信托、期货、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等领域,并已涉足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平台搭建的不断深入,直接剑指“全牌照”,反应之迅速、增兵布局之快、标的之多、规模之大,令人眼花缭乱。
“在这个金融混业发展的大资管时代,单业发展难以维系一时的火热,比如前几年是信托业火,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是证券业、基金业火。风水轮流转,只有混业发展才能保持企业长青。”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燕娱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泛海控股方面向记者介绍,2014年以来,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依托控股股东在金融行业的资源、渠道、牌照、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继续发挥房地产业务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并购、新设等方式,加大金融板块的投资力度,形成多业并举、互为支撑的新业务格局,以摆脱单纯依赖房地产业务的发展模式,努力将泛海控股转型为“金融+房地产+战略投资”的综合性业务上市公司。
王国林表示,泛海控股正在寻求介入寿险业务的可能性。如果进展顺利,泛海控股将集齐财险、寿险和再保险三张“保险卡”,全金融布局将进一步趋于完整。
对于为何购买巨亏的一家保险公司,泛海控股公共事务总监王国林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看好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机遇。
作为“三年打基础,十年创大业”的第二年,今年以来,通过并购、新设等方式,泛海控股的金融业务已涵盖证券、信托、期货、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等领域,并涉足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平台搭建不断深入,金融生态初步形成。
但是,回首过往旗下金融公司业绩,各公司间能否形成实质协同效应,并取得高效发展,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民安巨亏“改嫁”泛海
根据泛海控股公告称,公司于11月3日接到民安保险通知,民安保险变更股东一事被中国保监会批复。保监会批复后,公司间接全资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将持有民安保险51%的股份。
6家原有股东同时出清手中的股权,4家新股东同时接手,民安保险100%的股份都进行了换手。而作为全国性综合财产保险公司,其近年的业绩却不甚理想。
根据年报,民安保险2011年亏损2.3亿元;2012~2013年扭亏为盈,分别实现净利润346万元和285万元;但2014年又亏损1.05亿元。
在诸多产业资本竞相成立保险公司的背景下,泛海控股为什么选择收购一家亏损高达1.05亿元的保险公司?又如何能扭亏为盈?王国林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相关政策非常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 保险业发展空间广阔,保险公司面临着比较好的发展机遇。”
王国林向记者表示,公司非常看好保险行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而民安财险作为一家综合性的财产保险公司,目前拥有近300种保险产品,已在全国(含香港地区)设立了各级机构近150家, 建立了完善的保险服务网络。
“希望通过此次收购,能够帮助民安保险不断完善产品结构,提升投资能力,提高盈利水平,并在未来增强其资本实力,为公司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公司金融平台的快速发展。”王国林说。
增资助力金融
完成民安保险的收购,加上先前的民生证券、民生信托,泛海的金融版图也呈现证券、信托、保险“三驾马车”的模式。
几乎泛海的每一次收购,均能在行业内引起巨大反响,但从民生证券、民生信托的业绩来看,相较同行业的其他公司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在此前的公告中,泛海控股曾表示,净资本规模较小、排名较后成为制约民生证券持续发展及业务扩张的最重要因素。从同花顺的年报数据来看,民生信托近年的业绩也基本在行业后15名。
互联网金融冲击券商行业之时,很多中小券商都在积极应对,民生证券却鲜有创新点。对此,王国林向记者介绍,未来民生证券将进一步加强现有优势业务,并积极开拓创新业务,公司将尽快完成对民生证券的增资,支持民生证券的发展。
“2015年年中,金融市场整体剧烈波动,民生证券积极研究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理顺各条业务线的关系,投行、自营业务等优势业务表现突出,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王国林表示,2015年前三季度民生证券合并报表的营业收入为23亿元,同比增长123%,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8.6亿元,同比增长299%。
与此同时,民生信托也在11月完成了开业来的第二次增资,注册资本由20亿元增加至30亿元。“经过2次增资后,民生信托的盈利能力快速增长,目前管理资产规模超过千亿。”王国林表示。
力争全牌照
众所周知,金融一旦爆发,能量巨大。在地产企业中,泛海的转型相对彻底,但如何领导一众金融公司深入协作,还要看“上市旗舰”的后续操盘。
继去年对公司产业发展方向进行重新规划,着力打造“金融+房地产+战略投资”的业务新格局之后,今年泛海控股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即打造“以金融为主体、以产业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产融一体化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今年以来,公司先后出资成立民金所、融资担保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亚太再保险公司,且通过并购、新设等方式,金融业务已涵盖证券、信托、期货、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等领域,并已涉足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平台搭建的不断深入,直接剑指“全牌照”,反应之迅速、增兵布局之快、标的之多、规模之大,令人眼花缭乱。
“在这个金融混业发展的大资管时代,单业发展难以维系一时的火热,比如前几年是信托业火,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是证券业、基金业火。风水轮流转,只有混业发展才能保持企业长青。”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燕娱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泛海控股方面向记者介绍,2014年以来,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依托控股股东在金融行业的资源、渠道、牌照、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继续发挥房地产业务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并购、新设等方式,加大金融板块的投资力度,形成多业并举、互为支撑的新业务格局,以摆脱单纯依赖房地产业务的发展模式,努力将泛海控股转型为“金融+房地产+战略投资”的综合性业务上市公司。
王国林表示,泛海控股正在寻求介入寿险业务的可能性。如果进展顺利,泛海控股将集齐财险、寿险和再保险三张“保险卡”,全金融布局将进一步趋于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