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校园诗歌特色 构建学校善文化内涵

来源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k67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所优秀的学校,一定有其优秀的校园文化。文化是学校的根基,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它直接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彰显着一所学校的核心精神。为了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冲鹤小学以校园诗歌为载体,积极构建善文化特色内涵,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学校文化;学校特色;善文化;校园诗歌
  一、人文捷径:校园诗歌构建校园善文化内涵
  (一)以诗歌为载体,大力发展善文化
  学校发展善文化,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因为,学校本来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创建环境也好,诵读经典也好,都是想让学生感悟“善”。那么能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展现出来呢?如有,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发自学生内心;二是易于传播。
  在我国诸多的传统文化中,诗歌是最适合传颂善的载体。诗歌和谐的声韵、琅琅上口的语句、丰富多彩的内容、易唱易记的形式、短小的句式、鲜明的节奏感,正好符合儿童的审美特性。特别是现在兴起的校园诗歌,因其形式多样,不拘格式,小学生只需简单培训就可上手创作。他们可以从诗歌中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获得新感知和认识,得到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慰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品格和美德的陶冶,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二)学生创作儿童诗歌符合“真善美”的要求
  1. 真——校园诗歌是学生内心真实情感体现
  陶行知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育人目标,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要学生做善人,首先要学生做真人。学生创作的诗歌正是其真实想法的体现。
  如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写的诗歌《黑板》:“如果,/我是一块黑板,/我就不用抄作业了,/因为作业都在我身上。”
  对于这名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最难莫过于每天放学时登记作业了。所以他想变成一块黑板,天真可爱之外也是对教师布置作业的控诉,这就是他的真实情感。
  又如《树枝上的鸟儿》一诗:“小鸟/你每天都唱歌给大树听,/你这样不累吗?/如果不累的话,/那你就每天早上站在树枝上,/给我唱歌听吧!/这样的话,/妈妈就不用每天/这么辛苦地叫我起床了。”
  诗中的“我”能感受到妈妈的辛苦,想借助小鸟减轻妈妈负担,这满满的爱正是爱睡懒觉的“我”对妈妈的真感情。
  2. 善——校园诗歌是学生人心向善的呐喊
  学生践行善文化,关键在于认识什么是善。善就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如下面两首五年级小学生写的诗歌:
  《小河变老了》
  小河小河/你怎么变老了/哦/原来我把石头扔进你的怀抱/你就会立马长出/许多深深的皱纹/哎/都是我的错/以后我不会/再往你身上丢石子了
  《雪精灵》
  雪呀/冬天太冷了/你就不要在冬天里待了/不然我会受不了的/你看/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在火炉般的环境下工作/建筑工人太难受了/在火炉般的环境下生活/我可爱的小狗渴得趴在地上猛伸舌头/雪精灵呀/你发发慈悲/来夏天里住/让夏天里的一切/都舒服些吧
  《小河变老了》一诗中,“我”意识到自己对别人伤害,并做出不会再这样做承诺。过而改之,善莫大焉。《雪精灵》一诗中,“我”同情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工作的人们,希望雪精灵帮助他们。虽然现实中“我”无能为力,但这份怜悯之心正表现了“我”心向善,也是我们在善教育中追求的理想效果。
  3. 美——校园诗歌是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窗口
  “美”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的感受,是每个人所追求、向往的境界,有了美,人生才会充满幸福和快乐。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眼中的事物,看似让人烦恼的事物,都是美的。
  如诗歌《树枝上的鸟儿》:“森林的树/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文字/可字都连在一起/变得乱七八糟/一天/一群鸟儿飞来/纷纷在树枝上安家/欢快的鸟儿/是一个个奇特的标点/把一段很长很长的文字/隔成了一首奇特的小诗。”又如诗歌《生活的味道》:“生活的味道/就是阳光的味道/心情/是最好的調味剂/当你快乐时/阳光暖暖的/就像冰激凌的味道/甜甜的。”
  在这两个撰写诗歌的六年级小学生的眼中,万物是美的,诗中充满美感的画面。这些诗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读这些诗歌的人,也可以发现未曾发现的美,从而获得精神的陶冶与美的享受。
  借助儿童诗的创作,在孩子的心田播下至真、至善、至美的种子,这颗种子将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校园诗歌创作符合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发展诉求
  1. 学校层面
  对“善”的理解,切莫停留在“与人为善”等有限的词语之中,而要与学校内的教育教学相结合,发掘其中的更深层次的涵义,方可有“学校文化”的道理。所以进行校园诗歌创作正是把学校善文化可操作化的有效途径。
  2. 教师层面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与语文学科无缝整合,而班主任多为语文教师,易于操作。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与正常的学科教学相得益彰。
  3. 学生层面
  学生创作诗歌时可挣脱思想束缚。即便是大家公认的语数英科学困生,也能创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歌。如这首《风筝》:“大风一来/你就飞得高高的/风筝呀/请你不要小气/分点风给我吧/我也要像你一样飞翔。”谁能想象这是一个平时语文成绩只有三四十分的五年级学生写的呢?
  二、共生关系:校园诗歌与善文化相长之道
  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学校以诗歌创作特色作为善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既弘扬了我国诗词传统,也让“真善美”更易于深入学生的心田。儿童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润物无声,它不是对孩子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孩子在欣赏的愉悦中接受教育,在创作中抒发内心的情感。一旦确立了目标与方向,学校便要在活动的开展中融合“诗”与“善”。   (一)建设强有力的诗教队伍,争取人人参与
  学校通过发展学生诗歌创作能力来构建善文化的内涵,并享有持续发展的可能,首先是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诗教队伍。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首先物色有诗歌创作特长的教师,学校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让其安心进行小范围班级的诗教活动。取得成效后再说服广大教师参与,进而开展全校诗教活动。
  (二)活动开展紧绕“善”意,始终保持初心
  学校在开展诗歌活动时要始终紧记校园诗歌与善文化的服务对象是学生,目的是让学生在诗歌创作中体会其中的“真善美”。平时学生的诗歌创作活动可主要开展以下几类:
  赏诗——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诗歌之美,激发学生兴趣;
  作诗——全校各班每周开设一节诗歌创作课;
  寫诗——把经过教师辅导的诗歌端正地抄写在A4纸上(整合书法教育);
  画诗——双周的美术课上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给诗歌配图(整合美术教育);
  展诗——班主任挑选学生的作品分别展示在班级板报、班牌下展示盒及学校展示板上。
  (三)环境的营造自然轻松,注重人文关怀
  导人向善与诗歌创作都需要自然轻松的环境。教室的小环境和校园的大环境创设时也要注重人文关怀。如教室中要设图书角,营造书香氛围,并尽可能摆放绿色植物。校园中要多开辟能让学生课间小憩的场所。
  (四)寻求多渠道展示成果,持续成就感
  学生因自己创作的诗歌被认同,这是学生的成就感。因此,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如(1)在班级黑板报开辟诗歌展示专栏,展示班内学生创作的诗歌;(2)利用学校广播站每天播送各班选送的优秀诗歌;(3)在校园设置诗歌展示板,让学生自由展示,只要规定其字体书写端正即可;(4)在学校微信公平众号,开设学生诗歌赏析栏目,每月精选部分诗歌与家长分享;(5)每学期开展一次诗歌欣赏会,将一些优秀诗歌以朗诵、改编成歌曲的形式与全校师生分享。这些层层递进的展示活动,使得每一个学生创作的诗歌都有被认同的可能。
  从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理想信念,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个目标,更是教师、学生、学校共同的发展愿景。以诗启善,处置得当,两者将会共生相长。
  参考文献:
  [1]任光升.向善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实效[J].当代教育科学,2012(10).
  [2]韦宏.论儿童诗歌对儿童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其他文献
我在单位是搞文秘工作的。由于经常熬夜,整个生物钟乱了,本来熬了一夜,该好好休息一下了,却由于完成了一份报告或文件稿,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越困越睡不着,第二天,整个人就像是霜打了一般,蔫头耷脑的提不起精神。  时间一长,睡不着觉的痛苦真是难以名状,我就吃起了安眠药,强迫自己入睡。这药一吃就是23年。我也曾想下决心戒了它,可吃药的时间太长了,脑子已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每天晚上睡觉前,心里老想着那小白
期刊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建设的基石.学校的党建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是否做得好,首先要抓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要抓住发展党员这个关键环节.结合学校、科室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利刀割“恶瘤”——京城医疗界女巨贪伏法!特约记者@高志海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期刊
从本质上看,物哀是日本民族的审美追求,也可以以一种生活和艺术活动之外的动情及其审美进行活动.物哀的形成不仅和日本特有的位置有关系,还和其美学的内涵具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期刊
20世纪初,被西方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正式传入我国.从那时起,一些致力于发展民族化事业的音乐家就已开始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开始了钢琴音乐中国化或者说钢琴音乐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储备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提高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素质,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管理,是学校、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本文首先对高校大学生管理的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我国医疗改革发展也在持续加快动力,医疗服务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让医疗改革面临难题与障碍.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医疗服务纠纷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