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提出的目标,2010年全国人口受教育的年限将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将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25%。这个目标对于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需要,具有深远的意义。与这一任务紧密相连的就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体制改革和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面对良好的发展态势,一大批由中专学校、成人高校或民办高校转制的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按高职教育规律办学,尽快制定和采取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使高职在经费筹措、办学自主权、招生就业等方面更具特色。总的来说,面对存在的问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高职院校创新思路、明确制定发展战略已成当务之急。
明确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方位服务的方向
高等职业院校是当地政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目的而兴办的地方大学,高等职业学院必须置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全方位服务。社会定位决定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它们是所在地区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基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高新技术推广与指导中心。
为发挥社会职能和承担社会职责,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改变在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内组织教学的传统观念,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及时发现并解决厂矿、企业等经济建设部门的技术问题,研究并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学校的有效服务,将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欢迎,政府、企业及其经济部门必将支持学校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推动其协调发展。
建立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与普通高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由于社会职责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在教学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特点。
在教育职责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具有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学历教育职责,而且还具有为提高地区劳动者素质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的职责。
在学历教育中,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应具有的三个职业岗位能力。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具有以职业需要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主线的特点。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依据,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开设人才市场急需的专业;课程设置上,坚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线,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知识传授上,强调所授学科知识的宽度及应用。对学生要求上,强调学懂会用;教材编写上,突出职业大学特色,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教学计划上,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要相对平衡;考试制度上,重点测试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和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机关等有关单位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尽快建立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学历教育教学体系。
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随着知识更新周期加快,高等职业院校应举办各种类型继续教育培训班、专业进修班和技术培训班,对在岗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贯彻劳动预备制,对城乡新生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这些非学历教育的教学工作,同样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发展模式
在知识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全国高校都在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等职业学校,社会职责要求它们比普通高校更需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大科研工作力度、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水平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必须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这种调整均必须以科技研究为后盾。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们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又是科技研究的主力军。系部既是学校的教学组织,又是学校科研的分支机构。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是提高教师科技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科研条件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的基础是科研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训,学校必须具有深厚的科研氛围和一定的科研活动。高等职业院校的科技研究,主要是结合地区资源和技术的特点,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开发研究,及时解决经济建设和生产中存在的大量技术难题。开发那些科技含量高、相关性强的新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学校自身发展中,高等职业院校比普通高校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必须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加大科研工作力度,提高科研水平,增加科研收入。学校的发展还需要企业参与办学,学校能否与企业联合办学,实现共同发展,关键在学校的科研水平,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难以进行高层次的合作,就没有学校的社会地位。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是在生产一线,既要从事现有产品的生产,又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还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只会动手,没有科技研究能力,不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
创新高职教育办学理念
要以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抓住专业教学改革不放松。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很快,但在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搞得不好,将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今后高职高专的发展战略,必须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强化教学质量,通过改革来形成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教学特色和专业特色。要办出特色,必须创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的意识。
终身教育理念被很多教育专家称作是新世纪最伟大的教育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将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技术岗位,同时有不少岗位将消失,原有技术领域里面的技术含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刷新传统的工业,这些都导致了学科本身的改造。终身教育已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很好补充,而是贯彻整个教育体系的思想武器。因此在考虑高职市场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在终身教育的平 台上改造过去的狭窄教育。
教育现代化意识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思想现代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素质创新教育。不要在形式上做文章,应切实把素质创新教育的重点放到“内化”上。必须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对待课程体系上要有综合化的理念,不要固守过去学科性的思维逻辑来看待当前的科技发展和科学体系的整合。在高度重视网络教育的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要从思想观念到教学组织、课程体系全面进行重新设计。
由于数量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院校在质量观念上应该有差异。如果用同一质量观来要求所有院校,不仅办不到,而且我们看到的只能是问题和差距。要突出强调没有特色的质量不是高质量。怎样通过教学改革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教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必须以专业教学改革为龙头
教育体制改革后,行业部门与学校脱钩了,从管理体制上来说,这是一个进步。但是要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还必须加强行业、企业对教育的支持、指导作用。如果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很难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形成特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点、载体,同时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是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结合点。抓住这个结合点,就能够有力地推动教学改革,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在抓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集中力量认真抓好特色专业的建设,这是学校办出自己特色和优势的一种重要实践。
专业教改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应该是技术应用型模式,而非学术型模式,应该是和社会紧密结合的一种模式,体现出行业或地方的特色。鼓励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其本身还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而不应建立在某一种偶然的、短暂存在的外部力量上。专业建设要有鲜明的行业背景,要有有效的产、学、研结合作为支撑;要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要改变知识质量观,树立技术应用能力质量观,这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关口,也是世界其它国家高职教育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快速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战略任务,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极其重大的历史使命。职业教育发展的程度和普及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巨大动力。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提高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形成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模式和品牌,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上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与荣光。
明确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方位服务的方向
高等职业院校是当地政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目的而兴办的地方大学,高等职业学院必须置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全方位服务。社会定位决定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它们是所在地区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基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高新技术推广与指导中心。
为发挥社会职能和承担社会职责,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改变在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内组织教学的传统观念,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及时发现并解决厂矿、企业等经济建设部门的技术问题,研究并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学校的有效服务,将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欢迎,政府、企业及其经济部门必将支持学校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推动其协调发展。
建立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与普通高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由于社会职责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在教学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特点。
在教育职责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具有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学历教育职责,而且还具有为提高地区劳动者素质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的职责。
在学历教育中,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应具有的三个职业岗位能力。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具有以职业需要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主线的特点。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依据,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开设人才市场急需的专业;课程设置上,坚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线,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知识传授上,强调所授学科知识的宽度及应用。对学生要求上,强调学懂会用;教材编写上,突出职业大学特色,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教学计划上,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要相对平衡;考试制度上,重点测试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和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机关等有关单位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尽快建立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学历教育教学体系。
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随着知识更新周期加快,高等职业院校应举办各种类型继续教育培训班、专业进修班和技术培训班,对在岗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贯彻劳动预备制,对城乡新生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这些非学历教育的教学工作,同样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发展模式
在知识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全国高校都在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等职业学校,社会职责要求它们比普通高校更需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大科研工作力度、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水平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必须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这种调整均必须以科技研究为后盾。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们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又是科技研究的主力军。系部既是学校的教学组织,又是学校科研的分支机构。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是提高教师科技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科研条件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的基础是科研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训,学校必须具有深厚的科研氛围和一定的科研活动。高等职业院校的科技研究,主要是结合地区资源和技术的特点,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开发研究,及时解决经济建设和生产中存在的大量技术难题。开发那些科技含量高、相关性强的新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学校自身发展中,高等职业院校比普通高校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必须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加大科研工作力度,提高科研水平,增加科研收入。学校的发展还需要企业参与办学,学校能否与企业联合办学,实现共同发展,关键在学校的科研水平,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难以进行高层次的合作,就没有学校的社会地位。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是在生产一线,既要从事现有产品的生产,又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还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只会动手,没有科技研究能力,不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
创新高职教育办学理念
要以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抓住专业教学改革不放松。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很快,但在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搞得不好,将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今后高职高专的发展战略,必须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强化教学质量,通过改革来形成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教学特色和专业特色。要办出特色,必须创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的意识。
终身教育理念被很多教育专家称作是新世纪最伟大的教育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将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技术岗位,同时有不少岗位将消失,原有技术领域里面的技术含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刷新传统的工业,这些都导致了学科本身的改造。终身教育已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很好补充,而是贯彻整个教育体系的思想武器。因此在考虑高职市场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在终身教育的平 台上改造过去的狭窄教育。
教育现代化意识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思想现代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素质创新教育。不要在形式上做文章,应切实把素质创新教育的重点放到“内化”上。必须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对待课程体系上要有综合化的理念,不要固守过去学科性的思维逻辑来看待当前的科技发展和科学体系的整合。在高度重视网络教育的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要从思想观念到教学组织、课程体系全面进行重新设计。
由于数量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院校在质量观念上应该有差异。如果用同一质量观来要求所有院校,不仅办不到,而且我们看到的只能是问题和差距。要突出强调没有特色的质量不是高质量。怎样通过教学改革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教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必须以专业教学改革为龙头
教育体制改革后,行业部门与学校脱钩了,从管理体制上来说,这是一个进步。但是要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还必须加强行业、企业对教育的支持、指导作用。如果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很难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形成特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点、载体,同时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是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结合点。抓住这个结合点,就能够有力地推动教学改革,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在抓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集中力量认真抓好特色专业的建设,这是学校办出自己特色和优势的一种重要实践。
专业教改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应该是技术应用型模式,而非学术型模式,应该是和社会紧密结合的一种模式,体现出行业或地方的特色。鼓励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其本身还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而不应建立在某一种偶然的、短暂存在的外部力量上。专业建设要有鲜明的行业背景,要有有效的产、学、研结合作为支撑;要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要改变知识质量观,树立技术应用能力质量观,这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关口,也是世界其它国家高职教育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快速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战略任务,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极其重大的历史使命。职业教育发展的程度和普及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巨大动力。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提高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形成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模式和品牌,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上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