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如“生本课堂”字面意思所示,其内容核心就是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小学教学内容是所有知识学科的基础性教学,尤其是数学学科,其所教授的内容将会用于以后数学学习的整个体系中,因此非常重要。如何依据数学课程的自有特点提升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个性,带动教学氛围是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研究和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策略
一、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目的就是要将教育方向转向教育的核心本质,也就是将课堂中以教师为本的教育改为“生本教育”。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中心,教师可以在实施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小组合作的模式,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思考、计算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从而更加自主、主动地开展学习。
二、 合理分组
在开展以“生本教育”为主的课堂教学时,要以分组作为学习单位。那么合理分组就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而且在进行分组时教师必须要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优势、性格以及成绩和学习能力等信息。尽可能在分组的时候确保小组成员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效果,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除了考虑每个成员的具体情况之外,教师还应考虑小组的综合能力,确保小组之间的能力平均。从而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通过这种激励策略来带动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
当然,在分组之后教师还应当依据课本设计需要学生们进行合作讨论的问题,让学生们在交流和探讨过程中不断地解决难题,获得不同的思路,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时,教师可以现在黑板上写上画出数量不等的五角星,如2颗、6颗以及12颗,然后让同学们说一说每一行的五角星之间在数量上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充分的发散思维,在讨论过后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然后通过不同的数字来进行举例。比如3和4是12的因数,同时12也是3和4的倍数。那么便可向学生们进行提问,看看他们能不能为12找到其他的因数。通过小组讨论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关性和区别,同时也能带动教学课堂更加具有活力,让学生们成为教学课堂中的主导者,更好地践行“生本课堂”的作用。
三、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环境,使学生们的思维更加开阔,思想受到新观点的启发,让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下。如此更有利于他们创建发散性的思维和见解。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能够让同学们形成互助互学小组,并指定学习小组的组长,安排发言次序。带动学生们学会在小组之中要学会观察、倾听、尊重、交流以及质疑。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时”学生们在做题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在转换时会弄错小数点的位置,有的学生会忘记运算规则,导致他们在做题的时候的准確率降低。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转化的题目,然后对题目进行编组,按组抽号。列出相应的转化步骤,小组之间在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小组只有3次机会,得分按照答对次数依次递减,如果没有答对则会扣除一分,同时在答题时间上也会进行限定。通过这种比赛式的快速练习方式可以强化同学们在转化过程中对概念和运算规则的掌握,同时也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 总结反思
数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概念对于学生们来说都是初次接触,所以必须要经过不断地总结和回顾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之前引导学生们进行反思和回顾,让学生们想一想自己在本节课中都收获了哪些知识?自己的认知情况如何。由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以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对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学习方法进行回顾,尝试着画出所学知识内容的思维导图和流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不断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学会总结和归纳,进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
在教学环节的总结和反思也是课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可以通过总结和反思认清自己在本堂课中的学习成果,并能够积极去寻找自己仍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查缺补漏。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课程之后,有些学生对于这两个形状的认知还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试着去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一些圆柱体和圆锥体,并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将自己所观察的物体进行分享,加深其他学生对这两种物体的印象,让他们的认知更加清晰。从而在不断地实践和讨论过程中掌握了这两种形状的知识和概念。当然,除了学习之外,引导学生们开展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够带动他们更好地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通过大家的互相帮助快速地找到改进方法,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五、 结束语
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以“生本教育”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及时查缺补漏进行思维的碰撞,进而带动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使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谢永.基于以学定教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131.
[2]高虹,杜守文,杨银伟.生本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三个尺度[J].内蒙古教育,2018(1):45-48.
作者简介:周彦锋,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周前学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策略
一、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目的就是要将教育方向转向教育的核心本质,也就是将课堂中以教师为本的教育改为“生本教育”。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中心,教师可以在实施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小组合作的模式,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思考、计算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从而更加自主、主动地开展学习。
二、 合理分组
在开展以“生本教育”为主的课堂教学时,要以分组作为学习单位。那么合理分组就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而且在进行分组时教师必须要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优势、性格以及成绩和学习能力等信息。尽可能在分组的时候确保小组成员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效果,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除了考虑每个成员的具体情况之外,教师还应考虑小组的综合能力,确保小组之间的能力平均。从而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通过这种激励策略来带动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
当然,在分组之后教师还应当依据课本设计需要学生们进行合作讨论的问题,让学生们在交流和探讨过程中不断地解决难题,获得不同的思路,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时,教师可以现在黑板上写上画出数量不等的五角星,如2颗、6颗以及12颗,然后让同学们说一说每一行的五角星之间在数量上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充分的发散思维,在讨论过后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然后通过不同的数字来进行举例。比如3和4是12的因数,同时12也是3和4的倍数。那么便可向学生们进行提问,看看他们能不能为12找到其他的因数。通过小组讨论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关性和区别,同时也能带动教学课堂更加具有活力,让学生们成为教学课堂中的主导者,更好地践行“生本课堂”的作用。
三、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环境,使学生们的思维更加开阔,思想受到新观点的启发,让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下。如此更有利于他们创建发散性的思维和见解。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能够让同学们形成互助互学小组,并指定学习小组的组长,安排发言次序。带动学生们学会在小组之中要学会观察、倾听、尊重、交流以及质疑。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时”学生们在做题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在转换时会弄错小数点的位置,有的学生会忘记运算规则,导致他们在做题的时候的准確率降低。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转化的题目,然后对题目进行编组,按组抽号。列出相应的转化步骤,小组之间在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小组只有3次机会,得分按照答对次数依次递减,如果没有答对则会扣除一分,同时在答题时间上也会进行限定。通过这种比赛式的快速练习方式可以强化同学们在转化过程中对概念和运算规则的掌握,同时也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 总结反思
数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概念对于学生们来说都是初次接触,所以必须要经过不断地总结和回顾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之前引导学生们进行反思和回顾,让学生们想一想自己在本节课中都收获了哪些知识?自己的认知情况如何。由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以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对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学习方法进行回顾,尝试着画出所学知识内容的思维导图和流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不断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学会总结和归纳,进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
在教学环节的总结和反思也是课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可以通过总结和反思认清自己在本堂课中的学习成果,并能够积极去寻找自己仍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查缺补漏。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课程之后,有些学生对于这两个形状的认知还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试着去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一些圆柱体和圆锥体,并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将自己所观察的物体进行分享,加深其他学生对这两种物体的印象,让他们的认知更加清晰。从而在不断地实践和讨论过程中掌握了这两种形状的知识和概念。当然,除了学习之外,引导学生们开展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够带动他们更好地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通过大家的互相帮助快速地找到改进方法,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五、 结束语
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以“生本教育”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及时查缺补漏进行思维的碰撞,进而带动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使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谢永.基于以学定教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131.
[2]高虹,杜守文,杨银伟.生本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三个尺度[J].内蒙古教育,2018(1):45-48.
作者简介:周彦锋,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周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