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毕摩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传承与保护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n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族文化旅游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少数民族的各类文化纷纷登上民族旅游的舞台,如民族的传统节日、音乐舞蹈、房屋建筑、传统美食、服饰文化、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少数民族“非遗”本身所具备的民族性、异质性、神秘性对于游客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同时具有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但是相较于旅游开发,“非遗”的保护应当放在首要位置,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近年来,学界逐渐达成了“非遗”整体性、活态性和传承性的保护理念,并在政府的主导下,名录化、博物馆化和档案化的保护措施得以实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传承人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旅游作为“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一种新方式,虽然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但也面临着许多争议。在企业追逐利益及游客需求的引导下,“非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和“舞台化”的问题,本末倒置,导致“非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失去了原真性。因此,必须要重视“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传承和保护。

一、毕摩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毕摩文化
  毕摩文化是彝族所独有的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内容涵盖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毕摩”是彝语的音译,“毕”是“念”和“诵”的意思,“摩”是“有知识的长者”的意思,毕摩是彝族社会中受人尊敬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是彝族文化的传承人、传播人及宗教职业者。毕摩通晓彝族的文字、文学艺术、社会历史文化、天文地理、习惯法、伦理道德、仪式文化、医疗卫生、生产生活、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毕摩就是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毕摩文化是彝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是世界人类文明的宝贵文化精品,于2004年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被专家学者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表1主要展示彝族毕摩文化遗产中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中的内容。

  (二)毕摩文化中的旅游资源
  毕摩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毕摩的宗教仪式是彝族所独有的宗教崇拜,被赋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毕摩的作毕仪式种类繁多,包括占卜仪式、除病祛祸仪式、治疗疾病仪式、盟誓仪式等。彝族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毕摩的各项仪式,这些仪式极具人文艺术色彩,仪式中有很多文化现象至今都难以用科学的方式做出合理的解释。其中最为庞大的仪式就是尼木措毕仪式,其内容十分丰富多彩,且尼木措毕仪式于201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若能亲眼看到尼木措毕仪式,对于外来游客而言必将是一场终生难忘的视觉听觉盛宴。
  彝族家中经常会举办小型的毕摩仪式,其可与彝俗村寨旅游相结合,对其进行适当开发。在毕摩仪式中还涉及毕摩的颂经、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文化,不同的仪式有不同的吟唱方式,文辞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历代毕摩所沿袭下来的独特的宗教音乐与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其中,毕摩音乐和毕摩绘画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毕摩文化中还包含了妙趣横生的想象素描、栩栩如生的草扎泥塑和吞口面具、形象简朴的木刻以及送灵的神座图,这些毕摩文化都有很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除此之外,毕摩仪式中逐渐演化而来的毕摩绝技表演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神秘性。如毕摩能让死鸡魔术般地按照毕摩的旨意走路,能在烧红了的铧口上舔、踩、摸,会喷火等。毕摩的法器也十分精美,独具民族特色,如法帽、法衣、神箭筒、神铃、法扇、经书箱或经袋等。对“非遗”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毕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作用。

二、毕摩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现状及问题


  “非遗”旅游已经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毕摩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凉山州旅游的发展,且近年来凉山州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凉山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从2005年的旅游年收入11.72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旅游年收入530.21亿元,凉山地区的年旅游收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未来凉山地区的旅游业的态势也将稳中向好,旅游业已被视为是凉山州地区的主导产业。并且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大凉山彝族文化体验区的主要任务,从凉山彝族地区目前发展旅游的优势来看,“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面临严峻的传承问题
  凉山地区同我国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正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这一转型浪潮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价值观念的巨大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镇。毕摩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毕摩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的冲击。首先,传承人正面临断层问题。其原因是新一代彝族年轻人大部分选择外出打工或求学,愿意留在原来生存环境的人越来越少,从而错过学习毕摩文化的最佳时机,因此传承人就越来越少;传统的毕摩传承主要采取世家传承的方式,传内不传外,盛行毕摩世家,并且传男不传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毕摩文化的传承。其次,“非遗”的保护问题严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殊的旅游文化资源,由于其涉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内涵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使“非遗”的旅游开发受到广泛的争议,如何保护、如何开发是目前“非遗”旅游开发争议的核心。
  (二)商业化和娱乐化过重
  毕摩文化本身在彝族人内心是十分神圣并信仰的,在毕摩作毕仪式中他们往往不敢打扰并保持安静和虔诚。但是目前旅游市场上所呈现出的毕摩文化是嘈杂的,商业氛围和娱乐氛围浓郁,最常见的是毕摩文化的舞蹈音乐艺术表演和由毕摩仪式中演化而来的毕摩绝技表演,如毕摩吃火等,将这些内容拿到舞台上表演,与凉山本土特色美食结合,以此来吸引游客。其场面十分的嘈杂,与彝族毕摩文化本身的神圣性和神秘性背道而驰。罗良伟、蔡波等人基于民族性格文化分析,认为彝族文化属于内向型性格,对于内向型的性格的民族应对其文化资源应当控制性开发。且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中的隐秘性文化,因此也应对毕摩文化进行重点保护和控制性开发。而很显然,目前旅游市场中可见的毕摩文化表演并非控制性开发,而是为达到商业目的将其过度娱乐化。从而导致毕摩文化失去其本真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三)文化内涵及创新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毕摩文化一直被视为彝族的特色文化,其源远流长、博大进深,表现在彝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现今旅游市场中所展示的毕摩文化更多地注重形式的开发,且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毕摩文化的精髓并未得到真正的提炼,而是将其娱乐的部分用于舞台表演,比如,凉山特色烧烤店内的毕摩“玩火”的杂耍表演。②游客并未真正理解毕摩文化的内涵,由于缺乏体验参与,游客的体验感及参与感主要来源于环境氛围、形式载体、核心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但是大部分游客主要通过导游讲解、图片、视频及参观博物馆来了解毕摩文化,旅游项目设置较为单一,使游客并不能深入了解毕摩文化的内涵,形式缺乏创新。

三、毕摩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传承和保护对策


  毕摩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和保护与旅游开发应相辅相成。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促进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而且有利于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一)重视传承人的保护
  首先,拓宽传承人的传承方式。政府鼓励毕摩广招学徒,打破传统的毕摩文化世家传承的传承方式,将毕摩文化的传承纳入学校教育,培养新生代的传承人。发展民族旅游产业关键在于培养本民族的人才。彝族毕摩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缺乏比较专业的表演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必须要充分挖掘毕摩文化表演人才,培养有潜质的彝族年轻人或学生,对其进行艺术、舞台及文化培训,由政府部门出面开办与彝族毕摩音乐及绘画等相关的民族艺术学校,为地方旅游开发的表演文艺团体和机构输送毕摩文化展演的专业人才,提升文化形象,从而增加民族文化自信。其次,完善毕摩传承人的培养机制。要确立“非遗”传承人,政府应给予毕摩文化的“非遗”传承人展演的平台,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场所,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补贴及医疗保障,并明确“非遗”传承人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再次,政府引导设计与毕摩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旅游产品,将游客带入彝族生活场景,使其更加情景化,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使游客真切地体会到毕摩文化“非遗”的活态场景。
  (二)合理开发
  毕摩文化旅游开发的前提是保护。由于毕摩文化是以人为载体而存在的,其自身具有脆弱性,在开发过程中保持其纯正性,才是科学的发展之道。凉山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非遗”提供了许多受众及广阔的舞台,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对毕摩文化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最终实现其科学保护和有效传承。因为毕摩文化在彝族人民心中是神圣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营造安静的展演氛围,地方导游或相关工作人员正确引导游客进行观看,避免嘈杂,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信仰。要进行控制性开发,尽可能地保持毕摩文化的原真性。原真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融合的产品并非是旅游产品和毕摩文化产品的简单相加,它是毕摩文化和旅游诸事项的有机融合。同时,要充分运用新媒体的手段加大对于毕摩文化“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从而扩大影响力,如“抖音”“快手”等。
  目前,大部分彝族人对于毕摩文化的旅游开发存在认同度低的问题,这在于开发形式与毕摩文化本身神圣的文化内涵不符合。因此,要严控质量关,加大正向宣传力度,充分肯定毕摩文化的价值,充分运用新媒体的手段加大对于毕摩文化的旅游项目的宣传力度,从而扩大影响力,如“抖音”“快手”等,使“非遗”产品真正成为文化产品中的奢侈品,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有了经济利益的驱动,才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自觉加入传承队伍中来。
  (三)正视毕摩文化旅游开发的价值
  毕摩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往深度发展,使其突显差异化、多样化、精品化的特点。要整合好毕摩文化相关的旅游资源,当地的政府要结合民族特色与当地旅游资源做好以下5个方面。①政府做好引导将毕摩文化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打造“非遗”相关的研学旅游大本营,结合凉山彝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研学旅游者提供适宜的研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凉山州打造成著名的教育研学、“非遗”传习、度假旅居的胜地。②打造“非遗”文化街区,使毕摩文化与彝族其他“非遗”文化呈体系化发展。③毕摩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应将舞台化展演和民间真实性体验相结合。在控制性舞台化展演之外,还需要结合民间真实的毕摩活动,使彝族村民真正在旅游开发中受益,从而增强对其民族的认同感,并且能够为游客提供专门的体验场所,如学习毕摩绘画、毕摩音乐、毕摩草编艺术等,使游客在完全真实的场景和浓厚的宗教氛围中,通过共同参与原生态的毕摩文化活动,体验毕摩文化的独特和神圣之处。④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与传承,将“静态”“非遗”和“活态”“非遗”相结合,开展表演、讲解、指导等活动。⑤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毕摩文化的“非遗”展演及相关旅游产品要申请属于自己的商标。
  “非遗”的传承和开发要尽可能地避免“非遗”在传承实践中“生产”和“生活”脱节的现象,因为“生产”更多地代表标准化、規模化和趋同化,“非遗”的保护则代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所以应当树立正确的传承和保护的观念,让更多的当地彝族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之中,尤其要注重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积极参与度。因为“非遗”传承人代表着地方的精英文化,在“非遗”的传承保护和旅游开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其的积极参与既有利于外文化的表达,又有利于内在文化的重构。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彝族毕摩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毕摩文化“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十分紧迫,旅游开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开发、如何保护,如何更好协调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面临重要课题。在旅游开发过程当中,只有始终坚持以保护为前提,才能更好地促进毕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引言  麦积山因山体形似麦垛而得名,是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名山,在当地旅游企业不断开发下,其成为当地著名风景区及旅游胜地。麦积山内有很多景色优美、绮丽的景观,如仙人崖、麦积山石窟、石门山等,这些景观营造出了良好的旅游氛围,加上当地人文,让游客留恋忘返。由此可知,麦积山风景区旅游价值较大,而其价值就体现在美丽的环境上,但在长年累月的旅游业务开展中,很多旅客的行为都对麦积山某些景观造成了负面影响,该风
期刊
[摘要]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历年资助项目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历年资助项目为资料来源,检索1987-2007年批准的旅游项目,统计分析这些项目的时空分布、单位和个人、研究内容和学科类别、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等方面情况,反映2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态势,同时为旅游研究工作者研究选题及申请相关基金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基金;旅游项目;旅游研究;项目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期刊
一、高校女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  (一)旅游行为的普遍性  高校女大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和一定的零花钱,具备出游的客观条件。由于各种各样的动机,旅游成为高校女大学生间流行的休闲行为。本次研究选取了南京市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和三江学院共6所大学的在校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3份,有效问卷410份,有效率达91.1%,主要从女大学生
期刊
引言  山西古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研究山西古建筑的开发价值,希望找到最合理的开发模式,同时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每个现存的古建筑都是每个历史阶段的标志性建筑物,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时期的经济历史文化情况,所以在发掘古建筑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古建筑。这也可以让后代人看到和亲身感受到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气息。一、山西古建筑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价值  山西地
期刊
一、赣州通天岩景区体验式旅游项目开发的SWOT分析  (一)Strengths  通天岩景区位于赣州城西北6.8千米处,内外部交通情况比较理想,可进入性强。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系统比较完整并且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内一日游公交车、出租车等也比较方便。同时,赣州资源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可开发性也是景区开发的优势。  (二)Weaknesses  1.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一般  根据实地考察,关于食、住
期刊
引言  2012年起,福建省旅游局开始着力打造“清新福建”旅游品牌,并于2017年4月成功注册该品牌商标。随着“清新福建”品牌内涵的拓展和深化、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福建省国内外游客接待量亦逐年提升。福建省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2006-2017年福建省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持续增长;2017年上半年,福建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1亿人次,同比增长20.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本文基于福
期刊
引言  在第三产业中,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服务和消费服务的两大产业分别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这两大产业无论是在内涵、延伸还是在功能、性质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两者既存在差異,又有着共性,可以紧密联系起来。改革和民生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旅游一体化”的有效健康发展,对于解决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两者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是文旅产业融合的根本内涵,两者的融合对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
期刊
21世纪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旅游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各种新型旅游观念、旅游活动应运而生,地学旅游也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本文以临川温泉镇为研究对象,对其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如温泉镇地学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多样,但是除了核心的温泉资源外,其他地学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开发保护,也未形成资源联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开发临川温泉地学文化特色小镇的对策,旨在拓展当地旅游市场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宰客事件愈演愈烈,成为旅游市场的顽疾之一。文章运用基于多智能体建模方法,融合多源数据,从微观异质性游客决策过程和游客-目的地间交互作用的视角,构建游客目的地选择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不同力度的信息策略和价格策略的市场恢复效果及其动态演化趋势,并探讨了恢复策略的组合优化问题。研究发现,信息策略的恢复效果随时间演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变化趋势,并且在不同媒体关注度和游客信
期刊
[摘 要]根据凝视理论,图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偏好和行为特征。然而,对图片大数据进行视觉内容分析的旅游研究,由于技术限制仍处于广泛探索阶段。文章以北京入境游客为研究对象,引入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场景识别模型,对2004—2013年游客在社交媒体网站Flickr上分享的36 595张照片进行视觉内容识别与分类,并按照旅游基本活动“食、住、行、游、购、娱”的框架将机器识别出的1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