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加按摩,头部按摩与颈部按摩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按临床就诊的先后,将收治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牵引加按摩,头颈并治是一组治疗推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颈椎病,椎动脉型 牵引治疗 按摩治疗 头颈并治
椎动脉型颈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不断的变化,此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如针灸、按摩、中药治疗、液体疗法等,都有一定的疗效。近几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该病的治疗进行了一些探讨,从众多的治疗方法中筛选出一组以牵引与按摩相配合,头部按摩与颈部按摩并用的综合疗法治疗本病。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安全可靠。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诊断
1.1 临床表现①眩晕:由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椎动脉受累,脑部供血不全,引起前庭功能紊乱所致。所以,眩晕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其特点是活动头颈部可诱发或加重,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②头痛:多由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侧支血管代偿扩张而引起,临床上多为作发性疼痛;③猝倒:是本病特有的临床表现,系椎动脉受到刺激突然痉挛阻塞所致,多在头部突然旋转或屈伸时发生。④视觉障碍:多为寒发性弱视、复视或失明,但短期内自行恢复。⑤其它:或多汗,或少汗,或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或打软腿,或捡物落地,或吞咽困难,或声嘶,或感觉障碍。
1.2 临床检查病人颈部活动受限,乳头下方的椎动脉点压痛,旋颈试验阳性、引颈试验阳性。
1.3 x线片提示椎体失稳、构椎关节骨质增生、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有条件的可作CT、MRI、脑血流图、椎动脉造影等检查。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体查、CT、X线片等检查,诊断不难,但临床上须与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等疾病相鉴别。
2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全部门诊病人,共收治90例,依据诊断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30岁-67岁,平均年龄50.8岁;病程1周。3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2岁-67岁,平均年龄51.4岁;病程1周。3年。两组患者情况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统计学处理有可比性。
3 治疗方法
3.1 牵引
用山东盐城生产的宝尔牌多功能牵引床治疗。患者仰卧,颈枕直径10cm,圆柱形枕头,牵引10-20nim,牵引力量以患者自感颈项略有拉开的感觉或感到舒适为度,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3.2 颈部按摩第一步:患者端坐,医者立于其后,用滚、揉、捏风池、拿肩井等手法对肩颈部放松治疗,以解除颈肌痉挛。第二步:旋转按压法,医者一手拇指抵住患颈棘突旁的软组织,另一手扶住患者的头部,将头向后徐徐旋转,当头部转至最大幅度时,紧贴棘突旁的拇指趁势按压,致按压处有酸胀感,然后迅速将头旋回正前方,按压的拇指也顺势松开,并用指腹揉摩被按压的部位,以缓解按压时引起的肌紧张。如此反复操作,自环枢关节开始,顺流而下,致第七颈椎为止。每次3-5遍,一侧治疗完毕,再行对侧治疗。两侧治疗结束以后,医者将拇指移致棘突上。扶住患者的头部尽量后仰,同时,拇指对颈椎棘突作对抗性按压,然后将头部前屈还原,拇指亦顺势揉摩被按压的部位,顺序自上而下,每次3-5遍。第三步:定点旋转复位,根据力学的杠杆原理,对椎体失稳,棘突偏歪的患者,进行定点旋转复位。医患姿式同前,医者用拇指抵住偏歪的棘突,另一手手掌托住患者的下颌,将头向患侧徐徐旋转,旋转力达到拇指所抵压的部位时,施以巧劲,两手向相反的方向同时用力,此时,拇指下有关节滑动的感觉或听到“咔嚓”的声响,表明复位成功。患侧复位成功后对侧无须再作复位处理。如复位不成功,须等第二天再行复位。
3.3 头部按摩第一步:压三线,中线起自前额正中(印堂穴),经过头顶(百会穴),止于第一颈椎(风府穴1。距中线旁开1.5寸为旁线,再旁开1.5寸为边线。中线、旁线、边线合称三线。施术时,患者端坐,医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扶住患者的头颅,用另一手拇指自印堂开始,按压中线,边按压边沿中线向后滑动,至中线按完为止,中线压毕,压旁线,再压边线,每线压3遍。按压以拇指侧峰或指尖着力,要轻重适度,缓慢有力,而且要有弹性,既要使按压的部位有酸胀感,但又不能死压,以免损伤头皮。第二步:梳理头皮。医者十指微屈,略分开,以指腹接触头皮,一搓一拿,一推一移。从发际至枕后,从头顶至两侧,反复梳5-10nim,至头皮发热。操作时要做到搓而不浮,拿而不滑,推而不滞,移而有序。第三步:叩击头部。十指微屈、并拢,手腕发力,用指尖有节奏而有弹性地,由前至后,从上到下,反复叩击头皮5~6min。第四步:按揉重点穴位,有太阳、风池、内关,大椎、丰隆、百会并揉眼球、分推前额,结束治疗。按摩治疗:15天1个疗程,每日1次。1疗程后休息1-2天,再行第2疗程治疗。对照组不作头部按摩,其它治疗与治疗组一样。
4 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颈部活动自如,生活工作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但过劳或气候变化有不适感;无效:经2疗程治疗,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4.2 治疗结果治疗组中,治愈44例,占73,3%;有效14例,占23.4%;无效2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中,治愈14例,占46.7%;有效12例,占40%,无效4例,占13.3%总有效率为86.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5 讨论
5.1 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颈椎由七个椎体、椎间盘及附属组织构成,由于椎间盘前厚后薄,形成颈椎生理前凸,正是这种生理性的前凸,构成了颈椎独特的生物力学特性,增加了颈椎的弹性,在传承各种载荷过程中,有效地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颈椎在脊椎中体积虽小,但灵活性大,活动频率最高,能满足大脑、五官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由于长期承受各种负荷、劳损,使得颈椎很容易发生退变,尤其是椎间盘退变,为颈椎病的形成提供了病理基础。
5.2 椎动脉的解剖特征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最内侧的上壁,于斜前肌和颈长肌之间上行,穿过6-1颈椎横突孔,致环枢关节侧块上关节面上行转向后内,通过椎动脉沟,穿过枕后膜和硬脊膜,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于脑桥下段左右汇成一条基底动脉,有分支到颈脊髓上段、延髓、内耳、桥脑、中小脑、 间脑及颅脑枕、颞页等,为维持上述部位的生理功能提供物质基础。但就解剖特点来看,一是弯曲多,椎动脉出横突孔至枕骨大孔段就有6-7个弯曲;二是血管细,尤其是桥支和迷路支仅为0.1-0.2mm;三是椎动脉周围有丰富的交感神经纤维,易受到激惹而引起椎动脉痉挛。由于椎动脉自身的解剖弱点,使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整个颈椎病的发病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发病极为复杂。
5.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椎——基底动脉系对脑干供血不全所致的前庭系功能障碍而致病。造成供血不全的主要因素是机械压迫和血管痉挛。椎间盘退变以后,椎间隙变窄,关节囊松弛,韧带钙化、弹性降低,关节的固定能力减弱,关节移位、紊乱,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动脉供血不全。同时,由于椎间盘退变,颈椎的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向,颈椎的高度缩短,动脉相对变长、扭曲,血流减慢,脑组织供血不良。颈椎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横突孔周围骨质增生均可压迫椎动脉,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临床上还可见到七颈椎增生肥大,使椎动脉的起始部被抬高,影响椎动脉的血液循环。另外,颈部外伤、炎症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引起椎动脉痉挛,影响脑干的供血。不当的按摩手法和颈椎锻炼也可影响椎动脉的血液循环,如过度旋转,过度侧曲,都可导致椎动脉纡曲、血流缓慢,造成脑干一过性的供血减少。总之,退变是基础,椎动脉受压、扭曲、痉挛、血流障碍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形成的关键。
5.4 牵引、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从力学的角度看,牵引就是给脊柱加载(施加应力),使其发生应变(相对伸长),拉开椎体间的距离,以减轻椎间盘的压力,改善神经根、血管和脊髓受压的状况,调整椎体与周围神经、血管和肌肉的关系。通过牵引可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解除颈肌的痉挛,使拉长、纡曲的椎动脉变直,增加有效血流量,使大脑供血得到满足,缓解临床症状,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牵引时枕上圆柱形枕头,有利于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
旋转按压法能有效地缓解颈肌痉挛,纠正颈椎关节的移位,扩大神经根和血管通道的空间,改善脑循环,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同时,还可宣通散结,剥离粘连,消除水肿,加速炎症的吸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中,有资料证明,按摩治疗后,血管管径增粗,毛细血管内的红血球流速增快,眩晕症状很快减轻,证明患椎移位,是引起脑干、迷路供血不全而致前庭系功能紊乱的因素。同时也证明手法复位是治疗颈位移位造成眩晕的有效方法。也有学者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不宜使用旋转手法,因旋转手法可激惹椎动脉痉挛,诱发或加重眩晕。但本组病例均使用旋转按压法并未发生不良反应,不过旋转一定要适度,不能太过,旋转之前一定要让颈肌充分放松,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切忌强行旋颈。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眩晕的范畴,发病的原因极为复杂,有虚有实,虚者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气不足则清阳不振,血不足则脑失所养,肝虚则内风易动,肾亏则髓海不充,皆可发为眩晕;实者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眩晕。头为脑之外府,诸阳之会,百会乃手足三阳经、足厥阴肝经和督脉之会穴,风池乃诸阳经、阳维脉之会穴,能通脑系、连目系。按压头部三线,梳理头皮,叩击头颅,对头部所有经络腧穴产生良性刺激,具有补肝肾、调气血、充髓海、振奋阳气、醒脑开窍、升清降浊、熄风镇静的作用。有人观察到头部按摩对脑血流图有着明显的改变,按摩以后,原来的REG波幅水平较低的则升高较多。反之,原来水平较高的则升高较慢,而且左右波幅差减小,可见头部按摩能使脑干、迷路血供得到改善,紊乱的前庭系功能得到纠正,并维持其良好的状态。笔者在临床上也观察到,按摩头部以后,患者顿感头脑清醒,精神振奋,全身轻快,头晕、耳鸣、头痛、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说明头部按摩具有补虚泻实、益髓充脑、调和气血、化痰熄风的功效。以上各法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机制改善脑部血供、协调大脑功能,从而使疾病走向康复。
本组手法是笔者从众多的按摩手法中筛选复合而成。其中旋转按压法乃由笔者的受业恩师李其炎氏的动态按摩法改良所得;梳理头皮法由沈敏氏健脑功的“假梳头”演化而来。笔者在此向两位老师致谢。
关键词 颈椎病,椎动脉型 牵引治疗 按摩治疗 头颈并治
椎动脉型颈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不断的变化,此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如针灸、按摩、中药治疗、液体疗法等,都有一定的疗效。近几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该病的治疗进行了一些探讨,从众多的治疗方法中筛选出一组以牵引与按摩相配合,头部按摩与颈部按摩并用的综合疗法治疗本病。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安全可靠。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诊断
1.1 临床表现①眩晕:由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椎动脉受累,脑部供血不全,引起前庭功能紊乱所致。所以,眩晕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其特点是活动头颈部可诱发或加重,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②头痛:多由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侧支血管代偿扩张而引起,临床上多为作发性疼痛;③猝倒:是本病特有的临床表现,系椎动脉受到刺激突然痉挛阻塞所致,多在头部突然旋转或屈伸时发生。④视觉障碍:多为寒发性弱视、复视或失明,但短期内自行恢复。⑤其它:或多汗,或少汗,或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或打软腿,或捡物落地,或吞咽困难,或声嘶,或感觉障碍。
1.2 临床检查病人颈部活动受限,乳头下方的椎动脉点压痛,旋颈试验阳性、引颈试验阳性。
1.3 x线片提示椎体失稳、构椎关节骨质增生、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有条件的可作CT、MRI、脑血流图、椎动脉造影等检查。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体查、CT、X线片等检查,诊断不难,但临床上须与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等疾病相鉴别。
2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全部门诊病人,共收治90例,依据诊断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30岁-67岁,平均年龄50.8岁;病程1周。3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2岁-67岁,平均年龄51.4岁;病程1周。3年。两组患者情况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统计学处理有可比性。
3 治疗方法
3.1 牵引
用山东盐城生产的宝尔牌多功能牵引床治疗。患者仰卧,颈枕直径10cm,圆柱形枕头,牵引10-20nim,牵引力量以患者自感颈项略有拉开的感觉或感到舒适为度,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3.2 颈部按摩第一步:患者端坐,医者立于其后,用滚、揉、捏风池、拿肩井等手法对肩颈部放松治疗,以解除颈肌痉挛。第二步:旋转按压法,医者一手拇指抵住患颈棘突旁的软组织,另一手扶住患者的头部,将头向后徐徐旋转,当头部转至最大幅度时,紧贴棘突旁的拇指趁势按压,致按压处有酸胀感,然后迅速将头旋回正前方,按压的拇指也顺势松开,并用指腹揉摩被按压的部位,以缓解按压时引起的肌紧张。如此反复操作,自环枢关节开始,顺流而下,致第七颈椎为止。每次3-5遍,一侧治疗完毕,再行对侧治疗。两侧治疗结束以后,医者将拇指移致棘突上。扶住患者的头部尽量后仰,同时,拇指对颈椎棘突作对抗性按压,然后将头部前屈还原,拇指亦顺势揉摩被按压的部位,顺序自上而下,每次3-5遍。第三步:定点旋转复位,根据力学的杠杆原理,对椎体失稳,棘突偏歪的患者,进行定点旋转复位。医患姿式同前,医者用拇指抵住偏歪的棘突,另一手手掌托住患者的下颌,将头向患侧徐徐旋转,旋转力达到拇指所抵压的部位时,施以巧劲,两手向相反的方向同时用力,此时,拇指下有关节滑动的感觉或听到“咔嚓”的声响,表明复位成功。患侧复位成功后对侧无须再作复位处理。如复位不成功,须等第二天再行复位。
3.3 头部按摩第一步:压三线,中线起自前额正中(印堂穴),经过头顶(百会穴),止于第一颈椎(风府穴1。距中线旁开1.5寸为旁线,再旁开1.5寸为边线。中线、旁线、边线合称三线。施术时,患者端坐,医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扶住患者的头颅,用另一手拇指自印堂开始,按压中线,边按压边沿中线向后滑动,至中线按完为止,中线压毕,压旁线,再压边线,每线压3遍。按压以拇指侧峰或指尖着力,要轻重适度,缓慢有力,而且要有弹性,既要使按压的部位有酸胀感,但又不能死压,以免损伤头皮。第二步:梳理头皮。医者十指微屈,略分开,以指腹接触头皮,一搓一拿,一推一移。从发际至枕后,从头顶至两侧,反复梳5-10nim,至头皮发热。操作时要做到搓而不浮,拿而不滑,推而不滞,移而有序。第三步:叩击头部。十指微屈、并拢,手腕发力,用指尖有节奏而有弹性地,由前至后,从上到下,反复叩击头皮5~6min。第四步:按揉重点穴位,有太阳、风池、内关,大椎、丰隆、百会并揉眼球、分推前额,结束治疗。按摩治疗:15天1个疗程,每日1次。1疗程后休息1-2天,再行第2疗程治疗。对照组不作头部按摩,其它治疗与治疗组一样。
4 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颈部活动自如,生活工作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但过劳或气候变化有不适感;无效:经2疗程治疗,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4.2 治疗结果治疗组中,治愈44例,占73,3%;有效14例,占23.4%;无效2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中,治愈14例,占46.7%;有效12例,占40%,无效4例,占13.3%总有效率为86.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5 讨论
5.1 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颈椎由七个椎体、椎间盘及附属组织构成,由于椎间盘前厚后薄,形成颈椎生理前凸,正是这种生理性的前凸,构成了颈椎独特的生物力学特性,增加了颈椎的弹性,在传承各种载荷过程中,有效地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颈椎在脊椎中体积虽小,但灵活性大,活动频率最高,能满足大脑、五官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由于长期承受各种负荷、劳损,使得颈椎很容易发生退变,尤其是椎间盘退变,为颈椎病的形成提供了病理基础。
5.2 椎动脉的解剖特征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最内侧的上壁,于斜前肌和颈长肌之间上行,穿过6-1颈椎横突孔,致环枢关节侧块上关节面上行转向后内,通过椎动脉沟,穿过枕后膜和硬脊膜,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于脑桥下段左右汇成一条基底动脉,有分支到颈脊髓上段、延髓、内耳、桥脑、中小脑、 间脑及颅脑枕、颞页等,为维持上述部位的生理功能提供物质基础。但就解剖特点来看,一是弯曲多,椎动脉出横突孔至枕骨大孔段就有6-7个弯曲;二是血管细,尤其是桥支和迷路支仅为0.1-0.2mm;三是椎动脉周围有丰富的交感神经纤维,易受到激惹而引起椎动脉痉挛。由于椎动脉自身的解剖弱点,使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整个颈椎病的发病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发病极为复杂。
5.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椎——基底动脉系对脑干供血不全所致的前庭系功能障碍而致病。造成供血不全的主要因素是机械压迫和血管痉挛。椎间盘退变以后,椎间隙变窄,关节囊松弛,韧带钙化、弹性降低,关节的固定能力减弱,关节移位、紊乱,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动脉供血不全。同时,由于椎间盘退变,颈椎的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向,颈椎的高度缩短,动脉相对变长、扭曲,血流减慢,脑组织供血不良。颈椎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横突孔周围骨质增生均可压迫椎动脉,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临床上还可见到七颈椎增生肥大,使椎动脉的起始部被抬高,影响椎动脉的血液循环。另外,颈部外伤、炎症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引起椎动脉痉挛,影响脑干的供血。不当的按摩手法和颈椎锻炼也可影响椎动脉的血液循环,如过度旋转,过度侧曲,都可导致椎动脉纡曲、血流缓慢,造成脑干一过性的供血减少。总之,退变是基础,椎动脉受压、扭曲、痉挛、血流障碍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形成的关键。
5.4 牵引、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从力学的角度看,牵引就是给脊柱加载(施加应力),使其发生应变(相对伸长),拉开椎体间的距离,以减轻椎间盘的压力,改善神经根、血管和脊髓受压的状况,调整椎体与周围神经、血管和肌肉的关系。通过牵引可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解除颈肌的痉挛,使拉长、纡曲的椎动脉变直,增加有效血流量,使大脑供血得到满足,缓解临床症状,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牵引时枕上圆柱形枕头,有利于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
旋转按压法能有效地缓解颈肌痉挛,纠正颈椎关节的移位,扩大神经根和血管通道的空间,改善脑循环,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同时,还可宣通散结,剥离粘连,消除水肿,加速炎症的吸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中,有资料证明,按摩治疗后,血管管径增粗,毛细血管内的红血球流速增快,眩晕症状很快减轻,证明患椎移位,是引起脑干、迷路供血不全而致前庭系功能紊乱的因素。同时也证明手法复位是治疗颈位移位造成眩晕的有效方法。也有学者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不宜使用旋转手法,因旋转手法可激惹椎动脉痉挛,诱发或加重眩晕。但本组病例均使用旋转按压法并未发生不良反应,不过旋转一定要适度,不能太过,旋转之前一定要让颈肌充分放松,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切忌强行旋颈。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眩晕的范畴,发病的原因极为复杂,有虚有实,虚者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气不足则清阳不振,血不足则脑失所养,肝虚则内风易动,肾亏则髓海不充,皆可发为眩晕;实者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眩晕。头为脑之外府,诸阳之会,百会乃手足三阳经、足厥阴肝经和督脉之会穴,风池乃诸阳经、阳维脉之会穴,能通脑系、连目系。按压头部三线,梳理头皮,叩击头颅,对头部所有经络腧穴产生良性刺激,具有补肝肾、调气血、充髓海、振奋阳气、醒脑开窍、升清降浊、熄风镇静的作用。有人观察到头部按摩对脑血流图有着明显的改变,按摩以后,原来的REG波幅水平较低的则升高较多。反之,原来水平较高的则升高较慢,而且左右波幅差减小,可见头部按摩能使脑干、迷路血供得到改善,紊乱的前庭系功能得到纠正,并维持其良好的状态。笔者在临床上也观察到,按摩头部以后,患者顿感头脑清醒,精神振奋,全身轻快,头晕、耳鸣、头痛、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说明头部按摩具有补虚泻实、益髓充脑、调和气血、化痰熄风的功效。以上各法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机制改善脑部血供、协调大脑功能,从而使疾病走向康复。
本组手法是笔者从众多的按摩手法中筛选复合而成。其中旋转按压法乃由笔者的受业恩师李其炎氏的动态按摩法改良所得;梳理头皮法由沈敏氏健脑功的“假梳头”演化而来。笔者在此向两位老师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