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层建筑的施工控制是一门系统科学。本文从混凝土强度、钢筋、模板、三线、裂缝、安全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结合实际情况说明如何把握高层建筑的控制重点。
关键词:强度 钢筋 模板 安全
1 概述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设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比普通建筑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巨大,对施工质量和建筑安全有独立的要求。工程施工中需要着重控制质量安全。
2 强调对高层建筑几何尺寸的控制
2.1 控制高层建筑的几何高度—标高。①控制标高主要是通过各层预留的三个以上控制线引测来定位标高,并且复核各测点水平来校准测量高度。②随着施工的进展,作为标高基准的预控轴线往往会出现一定的位移,而造成测量误差。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保证引测点的稳定性。③对单层进行多点测量,水平找正。并进行累计复合。有效的控制误差精度在允许范围之内。
2.2 高层建筑的轴线控制。①轴线测量基准预留。高层建筑施工操作所用支架阻碍外墙的尺寸测量。需要把0米处尺寸测量基准点通过固定在0米地面的模板引出控制轴线或者其测点,0米以上预留通向地面预留的控制轴线的孔洞。重力引线穿过孔洞指向控制点,通过有效的校准后,引出测量轴线。②过程线的控制。剪力墙一般使用质量高的组合模板来保证墙体浇筑后的平面度。而垂直度的控制就要靠从墙内外引出的过程线来控制剪力墙的垂直程度。为此:模板安装前要焊好定位钢筋,根據20厘米线用直尺和线坠控制剪力墙模板的竖向和纵向垂直度。
2.3 高层建筑在铅垂方向上的定位。高层建筑质量优劣的一个基本依据就是垂直度,因此要求有足够的尺寸精度。通常保证精度的方法就是手段及多点测量。
3 高层建筑的强度控制
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承载负重的主体。控制好混凝土的强度就能保证高层建筑的强度。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包含混凝土配料质量、生产工艺、施工工艺、后期维护及环境因素等,这些环节都需要精细把关。
3.1 控制混凝土的来源。现在高层建筑使用的混凝土多数是商品混凝土。所以要选用技术先进成熟、生产稳定、质量管理严格、混凝土运输能力强并且及时,资金实力雄厚的混凝土供应商。
3.2 严格混凝土浇筑过程。对运到施工现场的单车混凝土,要从每车混凝土发出时间开始算起2个小时内使用完。超过2个小时的不能使用,否则使用后影响混凝土强度。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禁止向混凝土中加水,避免造成混凝土塌落度加大,产生离析造成混凝土强度下降。在冬季施工要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不低于10℃入模温度不低于5℃。同时还要做好混凝土浇筑完后的温度保持。
3.3 高度重视混凝土养护工作。养护工作是混凝土施工的主要环节之一,但是工程上经常由于工期限制缩短养护时间。因此出现的混凝土强度不足十分多见,通过测试我们知道全湿养护的强度要比空气养护高2倍左右,同时必须给予充分的养护时间。
4 钢筋工程管理
钢筋绑扎前先认真熟悉图纸,检查配料表与图纸,设计是否有出入。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绑扎。绑扎钢筋应控制以下几点:
4.1 各受力钢筋之间的间距,搭接和锚固要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4.2 受力钢筋的X向和Y向排布要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4.3 钢筋位移:钢筋位移一般都是浇灌混凝土以后出现,这是因为在浇灌振捣混凝土时,使用泵管撞击钢筋致使钢筋的绑扣滑动引起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混凝土浇灌振捣时,增加护筋人员,随时随地将位移钢筋扶正、扎丝、固定到原来位置。当泵管接近钢筋时,减慢速度而避免碰撞钢筋。
4.4 钢筋保护层:钢筋保护层达不到设计和规范要
求,这是施工中的一大通病,特别是剪力墙板钢筋的保护层。在钢筋上绑扎预制的高标号砂浆块,在提落模板时,有些垫块被碰坏掉落,而合模后无法再补挂垫块。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一是增加垫块数量,将垫块间距控制在1.2m-
1.5m并成梅花形布置;二是采用φ10或φ12钢筋在靠模板的一侧插入,然后边振捣混凝土边抽出插筋;三是采用短钢筋代替垫块。
5 模板工程管理
高层施工中,通过施工实践,总结出在模板工程中需要控制的问题如下:
5.1 模板的施工方案:模板系统选型、生产、装配和拆除,同时还要考虑混凝土的工作方式、环境因素等。
5.2 支持模板的支架等要达到强度要求,并有施工详图。
5.3 拆除模板要遵循逻辑关系,保证拆除的安全。
5.4 控制模板制作安装的偏差应符合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5.5 控制模板安装的刚度、平整度,确保成型后的混凝土质量。
6 高层建筑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根据混凝土结构的约束情况,控制混凝土的措施分为“放”与“抗”两种情况。
6.1 设计措施。①“放”的措施:通过给墙体或其他梁柱结构预留适当缝隙等方法保证无约束的结构自由伸缩。②“抗”的措施:对于有约束的混凝土结构要尽量避免体积涨缩带来的应力集中出现;优化钢筋设计来分配结构应力;采用质量轻的材料砌制墙体减小应力,通过增加承重柱和承重梁消耗掉混凝土的应力。门窗等孔洞部分使用钢筋框架加强。③“放”与“抗”的互补措施:基础结构预留后浇带,结构内部收缩完全后填缝将结构连接完整。连续施工的混凝土结构或是大体积混凝土选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6.2 施工措施。①“放”的措施:填充墙体砌筑到框架梁或楼板底部时预留缝隙,待墙体使用砂浆达到强度要求后补浆填缝。施工顺序分配合理。②抗的措施:a选择早期强度低的水泥,并加入混凝土配料控制水泥用量小于500kg每立方米内,这主要是控制混凝土的温度裂缝的形成。水泥中的矿物质水化会释放出300kJ/kg左右的水化热,高层混凝土用量大必须控制混凝土温度。在不影响强度的情况下适当加入混凝土外加剂能够节约成本。b混凝土骨料的公称粒级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大,大粒径的骨料能保证混凝土的空隙率小,节约砂浆与水泥并降低收缩率提高混凝土强度。c采用二次振捣等措施排出混凝土中的水分。增强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结合程度。d为了增加楼板的抗震能力采用现浇板。现浇板的配筋直径与间距根据墙体用途合理安排。e控制混凝土结构的自由应力与应力集中的关键是做好早期养护。及时对混凝土结构面喷水,控制表面水分的蒸发速度。保证混凝土内外收缩同步。大体积混凝土还应有内部散热措施,通过预埋散热等方式排出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派专人记录养护前72小时的混凝土详细温度,当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差超过25度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7 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
7.1 基坑防护。①考察现场的实际地质因素及设计坑深来确定基坑的支持方案。②深度超过3米的基坑外围必须有临边防护,且周边无障碍物。③设置防汛排水措施防止建筑沉降。
7.2 脚手架。①脚手架应设计合理、质量合格,载荷计算充分,根据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及理论计算编制方案。②构造的连接方式选择与高层建筑结构拉结的方式,拉结点符合相关规定要求。③工作区区域安装的安全网必须挂满。防止高空坠物伤人。
8 电气管理
8.1 按要求设施送配电室,按照逻辑分别设置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漏电保护器设置在总配电箱与开关箱中,施工机械做到一机一箱一闸一保护;为有效防止触电事故采取PE线与工作零线分离接地的“三相五线制”系统。
8.2 临时线路上的电气出现故障时总闸开关能带负荷关闭,临时线路应有安全保护措施。
8.3 架空线路应有安全保护措施,做好线路防火与绝缘。
9 结语
当今科学管理水平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给高层建筑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技术更新,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投入到施工中,这就给高层建筑的安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上面的内容是本人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不足之处请同行业者积极指正。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3]《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强度 钢筋 模板 安全
1 概述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设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比普通建筑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巨大,对施工质量和建筑安全有独立的要求。工程施工中需要着重控制质量安全。
2 强调对高层建筑几何尺寸的控制
2.1 控制高层建筑的几何高度—标高。①控制标高主要是通过各层预留的三个以上控制线引测来定位标高,并且复核各测点水平来校准测量高度。②随着施工的进展,作为标高基准的预控轴线往往会出现一定的位移,而造成测量误差。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保证引测点的稳定性。③对单层进行多点测量,水平找正。并进行累计复合。有效的控制误差精度在允许范围之内。
2.2 高层建筑的轴线控制。①轴线测量基准预留。高层建筑施工操作所用支架阻碍外墙的尺寸测量。需要把0米处尺寸测量基准点通过固定在0米地面的模板引出控制轴线或者其测点,0米以上预留通向地面预留的控制轴线的孔洞。重力引线穿过孔洞指向控制点,通过有效的校准后,引出测量轴线。②过程线的控制。剪力墙一般使用质量高的组合模板来保证墙体浇筑后的平面度。而垂直度的控制就要靠从墙内外引出的过程线来控制剪力墙的垂直程度。为此:模板安装前要焊好定位钢筋,根據20厘米线用直尺和线坠控制剪力墙模板的竖向和纵向垂直度。
2.3 高层建筑在铅垂方向上的定位。高层建筑质量优劣的一个基本依据就是垂直度,因此要求有足够的尺寸精度。通常保证精度的方法就是手段及多点测量。
3 高层建筑的强度控制
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承载负重的主体。控制好混凝土的强度就能保证高层建筑的强度。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包含混凝土配料质量、生产工艺、施工工艺、后期维护及环境因素等,这些环节都需要精细把关。
3.1 控制混凝土的来源。现在高层建筑使用的混凝土多数是商品混凝土。所以要选用技术先进成熟、生产稳定、质量管理严格、混凝土运输能力强并且及时,资金实力雄厚的混凝土供应商。
3.2 严格混凝土浇筑过程。对运到施工现场的单车混凝土,要从每车混凝土发出时间开始算起2个小时内使用完。超过2个小时的不能使用,否则使用后影响混凝土强度。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禁止向混凝土中加水,避免造成混凝土塌落度加大,产生离析造成混凝土强度下降。在冬季施工要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不低于10℃入模温度不低于5℃。同时还要做好混凝土浇筑完后的温度保持。
3.3 高度重视混凝土养护工作。养护工作是混凝土施工的主要环节之一,但是工程上经常由于工期限制缩短养护时间。因此出现的混凝土强度不足十分多见,通过测试我们知道全湿养护的强度要比空气养护高2倍左右,同时必须给予充分的养护时间。
4 钢筋工程管理
钢筋绑扎前先认真熟悉图纸,检查配料表与图纸,设计是否有出入。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绑扎。绑扎钢筋应控制以下几点:
4.1 各受力钢筋之间的间距,搭接和锚固要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4.2 受力钢筋的X向和Y向排布要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4.3 钢筋位移:钢筋位移一般都是浇灌混凝土以后出现,这是因为在浇灌振捣混凝土时,使用泵管撞击钢筋致使钢筋的绑扣滑动引起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混凝土浇灌振捣时,增加护筋人员,随时随地将位移钢筋扶正、扎丝、固定到原来位置。当泵管接近钢筋时,减慢速度而避免碰撞钢筋。
4.4 钢筋保护层:钢筋保护层达不到设计和规范要
求,这是施工中的一大通病,特别是剪力墙板钢筋的保护层。在钢筋上绑扎预制的高标号砂浆块,在提落模板时,有些垫块被碰坏掉落,而合模后无法再补挂垫块。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一是增加垫块数量,将垫块间距控制在1.2m-
1.5m并成梅花形布置;二是采用φ10或φ12钢筋在靠模板的一侧插入,然后边振捣混凝土边抽出插筋;三是采用短钢筋代替垫块。
5 模板工程管理
高层施工中,通过施工实践,总结出在模板工程中需要控制的问题如下:
5.1 模板的施工方案:模板系统选型、生产、装配和拆除,同时还要考虑混凝土的工作方式、环境因素等。
5.2 支持模板的支架等要达到强度要求,并有施工详图。
5.3 拆除模板要遵循逻辑关系,保证拆除的安全。
5.4 控制模板制作安装的偏差应符合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5.5 控制模板安装的刚度、平整度,确保成型后的混凝土质量。
6 高层建筑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根据混凝土结构的约束情况,控制混凝土的措施分为“放”与“抗”两种情况。
6.1 设计措施。①“放”的措施:通过给墙体或其他梁柱结构预留适当缝隙等方法保证无约束的结构自由伸缩。②“抗”的措施:对于有约束的混凝土结构要尽量避免体积涨缩带来的应力集中出现;优化钢筋设计来分配结构应力;采用质量轻的材料砌制墙体减小应力,通过增加承重柱和承重梁消耗掉混凝土的应力。门窗等孔洞部分使用钢筋框架加强。③“放”与“抗”的互补措施:基础结构预留后浇带,结构内部收缩完全后填缝将结构连接完整。连续施工的混凝土结构或是大体积混凝土选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6.2 施工措施。①“放”的措施:填充墙体砌筑到框架梁或楼板底部时预留缝隙,待墙体使用砂浆达到强度要求后补浆填缝。施工顺序分配合理。②抗的措施:a选择早期强度低的水泥,并加入混凝土配料控制水泥用量小于500kg每立方米内,这主要是控制混凝土的温度裂缝的形成。水泥中的矿物质水化会释放出300kJ/kg左右的水化热,高层混凝土用量大必须控制混凝土温度。在不影响强度的情况下适当加入混凝土外加剂能够节约成本。b混凝土骨料的公称粒级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大,大粒径的骨料能保证混凝土的空隙率小,节约砂浆与水泥并降低收缩率提高混凝土强度。c采用二次振捣等措施排出混凝土中的水分。增强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结合程度。d为了增加楼板的抗震能力采用现浇板。现浇板的配筋直径与间距根据墙体用途合理安排。e控制混凝土结构的自由应力与应力集中的关键是做好早期养护。及时对混凝土结构面喷水,控制表面水分的蒸发速度。保证混凝土内外收缩同步。大体积混凝土还应有内部散热措施,通过预埋散热等方式排出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派专人记录养护前72小时的混凝土详细温度,当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差超过25度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7 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
7.1 基坑防护。①考察现场的实际地质因素及设计坑深来确定基坑的支持方案。②深度超过3米的基坑外围必须有临边防护,且周边无障碍物。③设置防汛排水措施防止建筑沉降。
7.2 脚手架。①脚手架应设计合理、质量合格,载荷计算充分,根据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及理论计算编制方案。②构造的连接方式选择与高层建筑结构拉结的方式,拉结点符合相关规定要求。③工作区区域安装的安全网必须挂满。防止高空坠物伤人。
8 电气管理
8.1 按要求设施送配电室,按照逻辑分别设置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漏电保护器设置在总配电箱与开关箱中,施工机械做到一机一箱一闸一保护;为有效防止触电事故采取PE线与工作零线分离接地的“三相五线制”系统。
8.2 临时线路上的电气出现故障时总闸开关能带负荷关闭,临时线路应有安全保护措施。
8.3 架空线路应有安全保护措施,做好线路防火与绝缘。
9 结语
当今科学管理水平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给高层建筑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技术更新,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投入到施工中,这就给高层建筑的安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上面的内容是本人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不足之处请同行业者积极指正。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3]《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