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临台江、剑河、榕江县,西连丹寨县,北与凯里市接壤,以苗族为主的民族风情浓郁、古朴典雅,富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内涵。2004年,雷山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评为“全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2008年,雷山被评为“贵州十大影响力风景名胜区”和“中国苗族银饰之乡”称号。
雷山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朗德上寨,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雷山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族风情于一体,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雷公山是苗岭的主峰,地处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之间,十多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环伺四周。雷公山是清水江和都柳江水系主要支流的发源地。雷公山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森林覆盖率高达90.7%以上,在已知的1390种植物中,被列为国家濒危、珍稀植物有20种,如秃杉、红豆杉、种萼木、银杏、鹅掌秋、马尾树、榉木、楠木等,还有黑熊、猕猴、林麝、大鲵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500多种动物,是我国中亚热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居住在雷公山周边的苗族侗族先民是大地的雕刻者,他们在雷公山的山坡上造就了层层叠叠的梯田景观和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雷公山中心山高林密,交通闭塞,数千年未受到外族文化的影响,使多支系的苗族古文化得以一脉相承下来,在信息和交通都高度发达的今天,原生的苗族古风古俗依然在数百个苗族村寨中传承着。或许正是有此原因,千百年来,苗族视雷公山为母亲山。
雷公山下的雷山县,是苗族历史上历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雷山县以苗族为主的民族风情浓郁,古朴典雅,富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内涵,被誉为苗族的文化中心。雷山县的苗族建设、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仍保留着传统、古老、原汁原味的丰富文化内涵,是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独具特色。三大舞(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三大歌(苗飞歌、别福歌、游方歌)、三大节(爬坡节、吃新节、鼓藏节)、三大赛(斗牛、斗鸡、斗鸟)、三大传统手工艺(银饰、蜡染、刺绣)……唐代发型、宋时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让人尽能领略一部浓缩的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
雷山苗族鼓藏节
在雷山苗族节日中,鼓藏节(也叫鼓社节或祭鼓节),规模最为隆重,内涵最为丰厚。关于鼓藏节的起源,据传说,苗家的鼓藏节在很古很古的时候,由苗族的祖先姜央公祭祀其母亲“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兴起的。相传自从姜央公姜央奶成家育子以后,年年风调雨顺,岁岁谷米满仓。但后来有两年连续天下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为了弄清原因,姜央请来巫师。巫师说,是因为姜央的大崽没有把水牯牛管好,有几回踩到蝴蝶妈妈的坟上,使老太太生气,要求姜央过年时杀头水牯牛孝敬她,姜央只好遵令行事。第二年,果然风调雨顺,又有好收成。从那时起,苗族先民们便兴起了年年祭祖。
几年后,姜央和儿孙们从古人用空心木制作棺材安葬死者受到启发,结合经常迁徙和祭祀的要求,根据蝴蝶妈妈是从枫香树心生出来的,便挖空枫木心制成圆柱形木鼓,象征她老人家灵魂的居所,两头或一头蒙上兽皮,绷紧后用竹钉钉牢。人们便称此鼓为祖宗鼓,即为祖灵栖息之地。祖宗鼓是不能随便敲击的圣器,除非到了祭祖节,要唤醒祖灵与子孙同乐时,才能敲击,完毕还要将它送回专门珍藏的山洞。由于长期放在野外,极易损坏,故几乎每过几年都要重新制作。因為鼓藏节有唤鼓、换鼓、祭祀、藏鼓等仪式过程,故称为鼓藏节。由于是以一个鼓社为单位举办的,故又称为鼓社节。又因是祭祀列祖列宗、颂扬祖先的业绩又有祭祖节之称。
后来,苗族先民为祭祀姜央公姜央奶又特地制作了另一种木鼓——子孙鼓,企盼氏族部落人丁兴旺,平安发达。此鼓还可供人们过年或过鼓藏节时击鼓跳舞作乐,既娱祖先又娱自己。祭祀和作乐完毕后,可珍藏于房舍中,因而除火灾、战争等原因外,可用百余年后才需制新代旧。人们从经验中认识到,要过好鼓藏节,还得由民主选出的鼓藏头和助手来组织才行。
大概因为年年祭祖并庆贺丰收,举行醒鼓、起鼓、立鼓(转鼓)、祭鼓、送鼓、藏鼓诸多仪式太繁琐了的缘故,鼓藏节慢慢地改成一年一小祭(苗年),若干年(3、5、7、13、25年,现雷山为13虚年)一大祭(鼓藏节),并传承至今。
雷公山
苗岭之巅,位于雷山县城东部,是苗岭山脉的主峰,被誉为神奇瑰丽的天然氧吧。其是苗族人的圣山,也是清水江、都柳江的分水岭。有原始森林71.7万亩,已知的动植物2100多种,被科学家看作是“物种的基因库”。雷公山不但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而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和中华民族的绚丽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当今人类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史载,毛主席长征过境时,在马背上作诗《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翻江倒海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毛主席这首诗给本来就神奇的雷公山增添了更神秘的光彩。
西江千户苗寨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被看作是苗族的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黔东南的重要代表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朗德上寨
雷山郎德上寨是一个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7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这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
郎德上寨系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能兑”即欧兑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纠”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属郎德地片上方,故名。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郎德镇内有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和“芦笙之乡”。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南苗寨
独南是锦鸡苗族儿女生活的地方,原名叫同南,官方命名为“独南村”,而在神话传说和古歌巫辞中的名字为卧河略,意为云海苍茫的地方。人类在此活动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独南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西南边缘,地处雷公山南麓,与丹寨县接壤,全村辖党古、作谷、同南三个自然寨,共九个村民组。
锦鸡舞是这里最重要的芦笙舞蹈。民风淳朴,外界人士涉足较少,是黔东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之一,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中国当代苗族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说:“独南苗寨,这是蚩尤最后歇息的圣土。”
折叠古瓢舞
古瓢舞是以瓢琴为伴奏的一种舞蹈,在雷山达地乡也蒙、背略、達勒等地苗寨逢年过节都跳这种舞蹈。古瓢舞与芦笙舞有些相似,有二步、四步、五步,向右转一圈循环有序,所以,可同时拉古瓢琴、吹芦笙在同一芦笙场上翩翩起舞,缓缓趋步向前,舞姿优美,发人生情。简单而纯朴的古瓢琴和古瓢舞源于苗民久远的历史生活,其文化底蕴透露出苗族古老文化深厚信息。
铜鼓舞
铜鼓舞是敲击铜鼓时踩着鼓点节奏跳的舞。铜鼓舞由于苗族支系不一,鼓点不同,其舞姿也各异。”铜鼓舞传承地”掌坳村仍保留有11种鼓点舞步,新桥村和郎德上寨各有异彩,舞姿经长久积累和创新改进,形成集鼓、跳、声音、歌于一体,独具热烈奔放,古朴、庄重、豁达的特点。
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独有的民族民间舞蹈。比较常见的是《祝嘎勒》。较其他的苗族地区来说,雷山芦笙舞则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突破了女子不吹芦笙的传统习俗,女芦笙好手比比皆是;第二是突破非重大节日不吹芦笙的禁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听到优美的芦笙曲,看到欢快的芦笙舞。早在50年代,便有南猛青年杨炳芳把雷山芦笙曲吹响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晚会上。
苗族芦笙
雷山县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是芦笙的重要产地。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苗族芦笙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雷公山野生天麻
雷公山野生天麻是雷山县的特产。雷公山独特的气候,特殊的土壤,所产的野生天麻,其天麻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都非常高,有高丽人参的美誉,产品畅销海内外。野生天麻不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药膳、保健、滋补和食用价值。其特点是食用方便,味道可口,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又可强生健体,抵御风寒,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近几年的研究开发,以天麻为主料,加工制作的肉类、禽类、鱼类火锅、砂锅已成为宾馆、酒店、药膳餐馆必备的佳肴。
雷山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朗德上寨,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雷山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族风情于一体,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雷公山是苗岭的主峰,地处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之间,十多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环伺四周。雷公山是清水江和都柳江水系主要支流的发源地。雷公山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森林覆盖率高达90.7%以上,在已知的1390种植物中,被列为国家濒危、珍稀植物有20种,如秃杉、红豆杉、种萼木、银杏、鹅掌秋、马尾树、榉木、楠木等,还有黑熊、猕猴、林麝、大鲵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500多种动物,是我国中亚热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居住在雷公山周边的苗族侗族先民是大地的雕刻者,他们在雷公山的山坡上造就了层层叠叠的梯田景观和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雷公山中心山高林密,交通闭塞,数千年未受到外族文化的影响,使多支系的苗族古文化得以一脉相承下来,在信息和交通都高度发达的今天,原生的苗族古风古俗依然在数百个苗族村寨中传承着。或许正是有此原因,千百年来,苗族视雷公山为母亲山。
雷公山下的雷山县,是苗族历史上历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雷山县以苗族为主的民族风情浓郁,古朴典雅,富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内涵,被誉为苗族的文化中心。雷山县的苗族建设、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仍保留着传统、古老、原汁原味的丰富文化内涵,是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独具特色。三大舞(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三大歌(苗飞歌、别福歌、游方歌)、三大节(爬坡节、吃新节、鼓藏节)、三大赛(斗牛、斗鸡、斗鸟)、三大传统手工艺(银饰、蜡染、刺绣)……唐代发型、宋时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让人尽能领略一部浓缩的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
雷山苗族鼓藏节
在雷山苗族节日中,鼓藏节(也叫鼓社节或祭鼓节),规模最为隆重,内涵最为丰厚。关于鼓藏节的起源,据传说,苗家的鼓藏节在很古很古的时候,由苗族的祖先姜央公祭祀其母亲“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兴起的。相传自从姜央公姜央奶成家育子以后,年年风调雨顺,岁岁谷米满仓。但后来有两年连续天下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为了弄清原因,姜央请来巫师。巫师说,是因为姜央的大崽没有把水牯牛管好,有几回踩到蝴蝶妈妈的坟上,使老太太生气,要求姜央过年时杀头水牯牛孝敬她,姜央只好遵令行事。第二年,果然风调雨顺,又有好收成。从那时起,苗族先民们便兴起了年年祭祖。
几年后,姜央和儿孙们从古人用空心木制作棺材安葬死者受到启发,结合经常迁徙和祭祀的要求,根据蝴蝶妈妈是从枫香树心生出来的,便挖空枫木心制成圆柱形木鼓,象征她老人家灵魂的居所,两头或一头蒙上兽皮,绷紧后用竹钉钉牢。人们便称此鼓为祖宗鼓,即为祖灵栖息之地。祖宗鼓是不能随便敲击的圣器,除非到了祭祖节,要唤醒祖灵与子孙同乐时,才能敲击,完毕还要将它送回专门珍藏的山洞。由于长期放在野外,极易损坏,故几乎每过几年都要重新制作。因為鼓藏节有唤鼓、换鼓、祭祀、藏鼓等仪式过程,故称为鼓藏节。由于是以一个鼓社为单位举办的,故又称为鼓社节。又因是祭祀列祖列宗、颂扬祖先的业绩又有祭祖节之称。
后来,苗族先民为祭祀姜央公姜央奶又特地制作了另一种木鼓——子孙鼓,企盼氏族部落人丁兴旺,平安发达。此鼓还可供人们过年或过鼓藏节时击鼓跳舞作乐,既娱祖先又娱自己。祭祀和作乐完毕后,可珍藏于房舍中,因而除火灾、战争等原因外,可用百余年后才需制新代旧。人们从经验中认识到,要过好鼓藏节,还得由民主选出的鼓藏头和助手来组织才行。
大概因为年年祭祖并庆贺丰收,举行醒鼓、起鼓、立鼓(转鼓)、祭鼓、送鼓、藏鼓诸多仪式太繁琐了的缘故,鼓藏节慢慢地改成一年一小祭(苗年),若干年(3、5、7、13、25年,现雷山为13虚年)一大祭(鼓藏节),并传承至今。
雷公山
苗岭之巅,位于雷山县城东部,是苗岭山脉的主峰,被誉为神奇瑰丽的天然氧吧。其是苗族人的圣山,也是清水江、都柳江的分水岭。有原始森林71.7万亩,已知的动植物2100多种,被科学家看作是“物种的基因库”。雷公山不但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而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和中华民族的绚丽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当今人类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史载,毛主席长征过境时,在马背上作诗《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翻江倒海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毛主席这首诗给本来就神奇的雷公山增添了更神秘的光彩。
西江千户苗寨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被看作是苗族的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黔东南的重要代表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朗德上寨
雷山郎德上寨是一个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7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这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
郎德上寨系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能兑”即欧兑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纠”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属郎德地片上方,故名。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郎德镇内有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和“芦笙之乡”。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南苗寨
独南是锦鸡苗族儿女生活的地方,原名叫同南,官方命名为“独南村”,而在神话传说和古歌巫辞中的名字为卧河略,意为云海苍茫的地方。人类在此活动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独南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西南边缘,地处雷公山南麓,与丹寨县接壤,全村辖党古、作谷、同南三个自然寨,共九个村民组。
锦鸡舞是这里最重要的芦笙舞蹈。民风淳朴,外界人士涉足较少,是黔东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之一,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中国当代苗族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说:“独南苗寨,这是蚩尤最后歇息的圣土。”
折叠古瓢舞
古瓢舞是以瓢琴为伴奏的一种舞蹈,在雷山达地乡也蒙、背略、達勒等地苗寨逢年过节都跳这种舞蹈。古瓢舞与芦笙舞有些相似,有二步、四步、五步,向右转一圈循环有序,所以,可同时拉古瓢琴、吹芦笙在同一芦笙场上翩翩起舞,缓缓趋步向前,舞姿优美,发人生情。简单而纯朴的古瓢琴和古瓢舞源于苗民久远的历史生活,其文化底蕴透露出苗族古老文化深厚信息。
铜鼓舞
铜鼓舞是敲击铜鼓时踩着鼓点节奏跳的舞。铜鼓舞由于苗族支系不一,鼓点不同,其舞姿也各异。”铜鼓舞传承地”掌坳村仍保留有11种鼓点舞步,新桥村和郎德上寨各有异彩,舞姿经长久积累和创新改进,形成集鼓、跳、声音、歌于一体,独具热烈奔放,古朴、庄重、豁达的特点。
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独有的民族民间舞蹈。比较常见的是《祝嘎勒》。较其他的苗族地区来说,雷山芦笙舞则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突破了女子不吹芦笙的传统习俗,女芦笙好手比比皆是;第二是突破非重大节日不吹芦笙的禁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听到优美的芦笙曲,看到欢快的芦笙舞。早在50年代,便有南猛青年杨炳芳把雷山芦笙曲吹响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晚会上。
苗族芦笙
雷山县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是芦笙的重要产地。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苗族芦笙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雷公山野生天麻
雷公山野生天麻是雷山县的特产。雷公山独特的气候,特殊的土壤,所产的野生天麻,其天麻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都非常高,有高丽人参的美誉,产品畅销海内外。野生天麻不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药膳、保健、滋补和食用价值。其特点是食用方便,味道可口,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又可强生健体,抵御风寒,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近几年的研究开发,以天麻为主料,加工制作的肉类、禽类、鱼类火锅、砂锅已成为宾馆、酒店、药膳餐馆必备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