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当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爱生”是千百万教师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爱生”,首先要摆正师生位置,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反对“教师中心论”,对待学生要公正。一切真挚的爱,是建立在尊重上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进而树立起教师自身的尊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一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潜在的、长远的定向作用。
“爱生”的进一步发展是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据一些社会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是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充满了“孩子气”的“孩子头”。如果教师能够和孩子们像伙伴那样交流思想,参与他们的活动,融入学生群体,使学生认为教师是“自己人”,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会更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情感无法沟通,学生整天听的都是训诫,听多了就会产生“抗体”,或者潜意识里产生“这是你要我做的而不是我要做的”想法。这样,极不利于教师教育行为的实施。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感情也特别深厚。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可见,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态度或较高期望,学生会更乐于自我表现,建立自信。相反,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态度或较低期望值会抑制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在生活中,我们也确实见到有个别教师对学生采取消极甚至歧视态度,张口闭口“你根本不是学习的料”“笨得像猪一样”,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自卑的种子,挫伤了孩子的进取心。对此,我在近20年的教育实践中有深切的体验。开始当教师时,我只是喜欢那些聪明、懂事、爱学习的学生,或者是说话有趣、讨人喜欢的学生。学生是人,就必然有方方面面的差异,老师要真正做到对学生公平公正、一视同仁,把爱播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对个别自制力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若不能从自己的感情上去掉一个“厌”字,就更不容易了。
有个学生的转变,我至今难忘。在我任教的第二年,班上有个男学生,总是蓬头垢面,惹是生非,据学生反映他还有小偷小摸的毛病。我曾婉言相劝,他都充耳不闻;我厉声斥责,他仍我行我素。我对他有些心灰意冷,想撒手不管了。可后来的一次突发事件改变了他,也改变了我。有天晚上,我发现他没有上晚自习,询问其他同学,才知道几个社会上的“朋友”给他过生日去了。我很生气,立刻到学校周围的小饭馆去找他。我本来想找到他狠狠批评一顿,可隔着饭馆的窗子看到他正兴奋地与“朋友”推杯换盏、开心之极时,我突然改变了主意……最后一节晚自习,当我派出的一名同学把他请回教室时,我和同学们为他唱起了《生日歌》,一个大蛋糕上插着16支五颜六色的蜡烛。透过摇曳的烛光,我看到他的脸上流满了泪水。从此,他慢慢地变了,开始关心集体了,渐渐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还能团结同学、拾金不昧,我总是不失时机地给予他鼓励和表扬。
爱,对学生是如此重要。此后,我开始着力于自己思想感情的转变,努力爱学生,和学生做知心朋友,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寻找进步因素。我和他们推心置腹地交谈,给他们写信,谈思想、讲学习,课余和他们一起玩,唱他们喜欢听的歌。我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给没有吃早餐的学生买饭,送忘带雨伞的学生回家,为生病的学生买药,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课……我努力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学生,不吝惜一道关注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这样,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他们不但愿意和我一起玩,有话愿意跟我说,还特别喜欢听我的课。我们的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而和谐,班级里也形成了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氛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力量的源泉;爱,往往会创造奇迹。这是我的体会。当然,教师全身心地热爱学生,并不是偏爱,更不能溺爱。要做到爱得有度,不出格;爱得自然,不造作;爱得真切,不掺假。
老师是蜡烛,要努力照亮学生的一生。我们要对学生少一些忽视、多一些关注,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师爱的温暖,让他们生活得美好、幸福。
“爱生”,首先要摆正师生位置,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反对“教师中心论”,对待学生要公正。一切真挚的爱,是建立在尊重上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进而树立起教师自身的尊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一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潜在的、长远的定向作用。
“爱生”的进一步发展是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据一些社会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是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充满了“孩子气”的“孩子头”。如果教师能够和孩子们像伙伴那样交流思想,参与他们的活动,融入学生群体,使学生认为教师是“自己人”,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会更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情感无法沟通,学生整天听的都是训诫,听多了就会产生“抗体”,或者潜意识里产生“这是你要我做的而不是我要做的”想法。这样,极不利于教师教育行为的实施。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感情也特别深厚。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可见,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态度或较高期望,学生会更乐于自我表现,建立自信。相反,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态度或较低期望值会抑制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在生活中,我们也确实见到有个别教师对学生采取消极甚至歧视态度,张口闭口“你根本不是学习的料”“笨得像猪一样”,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自卑的种子,挫伤了孩子的进取心。对此,我在近20年的教育实践中有深切的体验。开始当教师时,我只是喜欢那些聪明、懂事、爱学习的学生,或者是说话有趣、讨人喜欢的学生。学生是人,就必然有方方面面的差异,老师要真正做到对学生公平公正、一视同仁,把爱播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对个别自制力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若不能从自己的感情上去掉一个“厌”字,就更不容易了。
有个学生的转变,我至今难忘。在我任教的第二年,班上有个男学生,总是蓬头垢面,惹是生非,据学生反映他还有小偷小摸的毛病。我曾婉言相劝,他都充耳不闻;我厉声斥责,他仍我行我素。我对他有些心灰意冷,想撒手不管了。可后来的一次突发事件改变了他,也改变了我。有天晚上,我发现他没有上晚自习,询问其他同学,才知道几个社会上的“朋友”给他过生日去了。我很生气,立刻到学校周围的小饭馆去找他。我本来想找到他狠狠批评一顿,可隔着饭馆的窗子看到他正兴奋地与“朋友”推杯换盏、开心之极时,我突然改变了主意……最后一节晚自习,当我派出的一名同学把他请回教室时,我和同学们为他唱起了《生日歌》,一个大蛋糕上插着16支五颜六色的蜡烛。透过摇曳的烛光,我看到他的脸上流满了泪水。从此,他慢慢地变了,开始关心集体了,渐渐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还能团结同学、拾金不昧,我总是不失时机地给予他鼓励和表扬。
爱,对学生是如此重要。此后,我开始着力于自己思想感情的转变,努力爱学生,和学生做知心朋友,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寻找进步因素。我和他们推心置腹地交谈,给他们写信,谈思想、讲学习,课余和他们一起玩,唱他们喜欢听的歌。我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给没有吃早餐的学生买饭,送忘带雨伞的学生回家,为生病的学生买药,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课……我努力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学生,不吝惜一道关注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这样,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他们不但愿意和我一起玩,有话愿意跟我说,还特别喜欢听我的课。我们的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而和谐,班级里也形成了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氛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力量的源泉;爱,往往会创造奇迹。这是我的体会。当然,教师全身心地热爱学生,并不是偏爱,更不能溺爱。要做到爱得有度,不出格;爱得自然,不造作;爱得真切,不掺假。
老师是蜡烛,要努力照亮学生的一生。我们要对学生少一些忽视、多一些关注,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师爱的温暖,让他们生活得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