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解决了实际问题,是一项民心工程,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通过笔者参与的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实例,介绍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的步骤,提出改进的建议和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市政排水管网;改造;雨污分流
如何将城市污水有效地截流到污水处理厂,这是许多城市碰到的难题,解决不好的话城市污水处理厂就“无米可炊”,治理污染的巨大的投资就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城市水环境污染困扰就得不到真正解决。当前,我国城市排水管网虽有一些雨污分流,但合流混排还是居多,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河沟、海域等自然环境,致使纳污水体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和城市景观,截污整治势在必行。传统的排水管网改造方式是实行严格的清污分流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将污水通过污水干管汇流至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雨水通过雨水管就近排人自然水体。这是一种基于理想状态的模式,实施上投资大、难度高,而且截污效果事倍功半。造成截污效果差原因很多:一方面有的区域污水排水管网建设滞后,雨污排放无法分流;有的开发商偷工减料,擅自将污水管接人雨水管;有的住户改动住宅使用功能布局,污水排人住宅的雨水管;另外,管道破漏、错接、堵塞造成污水进人雨水管的也不为少数。这样就算在晴好天气条件下,许多雨水管、渠内仍是川流不息。这样,加大排水管理执法力度,开展专项整治,规范污水排放路径非常必要,老排水管网改造迫在眉睫。
1.方案分析
1.1现状管网调查
管网改造方案的确定无疑离不开对管网设施的了解。了解越透彻,我们制定实施方案就越有把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们来讲,先改造最需要改造的那部分排水管网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因此对排水管网现状的调查是我们目前管网改造的重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些管网调查的方法:
(1)利用物探资料。
由于本次排水管网改造涉及到城区主要道路,涉及范围较大,而区市政委提供的物探资料为几年前物探成果,这就使物探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在其后的几年间各管线产权单位都增设了管线,而物探资料却没有完整的反映。
(2)召开由各管线单位参加的管网协调会。
在物探资料不完备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只有通过各管线产权单位了解现状管线情况。由于区县地区对管网的管理不太规范,大多数管线单位都无从提供竣工图纸,设计人员只有靠管线产权单位工作人员描述现状管网情况。设计人员将道路图纸提供给相关管线单位,由管线单位工作人员在图纸上画出现状管线相对位置。
虽然这种方法不够精确,但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也为设计人员进一步了解现状管线情况提供了方便。
(3)现场踏勘。
根据物探资料,并结合管线单位意见,对城区主干道管线进行现场踏勘,使设计人员掌握排水管网改造所需基本资料。现场踏勘还可以使设计人员了解城区排水系统特点,为进一步做好管网改造工作提供帮助。
2.排水工程设计原则确定
(1)根据道路大道和景观大道的排水现状及周边用地规划考虑,本次设计道路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以保护城市水源和水环境,减少对江水体的污染;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方针。
(2)工程管线在竖向管位分配时,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宜按下列原则规定处理:有压管让无压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支管线避让主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新建管线让现有保留管线。
(3)所有的重力水均考虑重力排除,充分利用地形坡度,减少管网长度和埋深,尽量避免提升,需要特殊处理的水另行考虑,以减少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
(4)按远期设计改造段的排水管道,并根据规划和建设情况分期实施,逐步完善,充分考虑分期实施的工程技术衔接问题。
(5)与城市给水、道路、道路交通、水利及其他专业和管线单位相协调。
(6)近远结合,以近为主;预留走廊,灵活应变:本次设计做到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预留管线走廊及按远期预埋过街管道的方式。设计上考虑在重点地点和交叉口预留综合过街管,以灵活应变,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7)尽量利用现有管线,如果出现容量不足的情况,考虑扩容处理。对原有的排水管道和箱涵,尽量做保护利用,如果排水管道使用年限较长或是容量太小,考虑废除处理。
(8)为保证周围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对现有需要拆迁的管道或管廊,必须在新建或还建完成后方能进行拆迁。
(9)对于一些原有的过街支管,标高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护利用,如果出现埋深太浅的情况,视情况而定,进行拆除还建。
(10)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严格遵照国家最新制订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3.排水体制及改造方案
为了提高环境质量,保护江河水体水环境,本规划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系统。雨、污水尽可能利用地形高差,重力流排除。规划区及改造区排水系统与城市排水系统相衔接。本次设计道路改造段排水系统在下游排水主管网未形成或未改造前,与已建市政合流管(沟)接顺。待下游排水主管网完全实行分流制系统时,然后在本次改造段接出处分别接入其雨、污分流管网内。
3.1改造方案的制定
针对现状管网的调查结果,结合建委意见,本次排水管网改造方案主要是把现状合流管道进行雨污分流,并保证排水畅通。
方案1
把合流管道作为雨水管道使用,但原有道路边沟需进行改造(原管位还建雨水管道),并新建污水管道。
由于现状人行道上管线密集,污水管道无法找到合理管位,新建污水管道敷设于车行道慢车道上。污水管道管径经过流域服务面积计算,d400至d5OO管道满足设计要求,考虑到污水排水安全问题并结合建委相关要求,污水管道采用双壁波纹管道。污水设计结合区污水二级管网方案,出口接入污水二级管道中。
根据路幅宽度,改造道路污水管道单侧布置,于是设计还必须考虑污水过街问题。设计中需要结合道路周边小区及建筑布置情况确定污水过街位置,由于污水管道过街管道较多,施工时对道路开挖面较大。
方案2
把合流管道作为污水管道使用,对道路排水边沟段进行改造,新建雨水管道。
此方案实施的优点在于其用户污水支管已接入系统,设计无需再考虑污水用户接口问题。
新建雨水管道结合现状雨水系统,并经过汇流面积确定,雨水管道管径d400至d1800,考虑到造价原因,雨水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道。污水出口根据污水二级管网方案确定。
综上两个方案各有优势,但考虑到建设资金问题,我们采纳方案一,即现状合流管道(除原有边沟改造为管道)作为雨水管道使用,新建污水管道。由于现状合流管道使用年限较长,管道堵塞严重,雨水口布置较少且部分堵塞,因此本次排水管网改造还需疏浚合流管道作为雨水管道使用,且增设雨水口使道路排水畅通。污水管道在二级管网建成以前接入下游合流管道,对于标高太低的污水管道(无法接入下游合流管道)在二级管网形成前不予使用。
3.2方案总结
因此,對于排水管网的改造如同战争,战略上我们需要全局的眼光,不能出了问题才去补救,方案制定就是战争的策略,策略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战争的成败。前面所探讨的方案为主要的工艺方案,具体实施的时候还会伴随着很多其他的细节,如施工期间的调水方案,施工期间的道路封堵方案等。其实方案的制定通常都是由这些细节所决定的。能全面兼顾到这些细节的方案就是最合适的方案。笔者也希望能有同行发表自己更为专业的方案制定细则,来推动我们排水行业的发展。
4.结束语
城市排水系统对于整个城市环境、发展越来越重要,但整个排水系统的建设投资也是很大的,排水规划作为排水系统建设的必须的前期环节,如何在排水规划中充分利用现状管网,避免重复投资,节约成本,体现其指导性、科学性、合理性,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
作者简介:
林宝川(1988—),男,汉族,广东省深圳市,本科,研究方向:给排水工程。
关键词:市政排水管网;改造;雨污分流
如何将城市污水有效地截流到污水处理厂,这是许多城市碰到的难题,解决不好的话城市污水处理厂就“无米可炊”,治理污染的巨大的投资就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城市水环境污染困扰就得不到真正解决。当前,我国城市排水管网虽有一些雨污分流,但合流混排还是居多,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河沟、海域等自然环境,致使纳污水体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和城市景观,截污整治势在必行。传统的排水管网改造方式是实行严格的清污分流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将污水通过污水干管汇流至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雨水通过雨水管就近排人自然水体。这是一种基于理想状态的模式,实施上投资大、难度高,而且截污效果事倍功半。造成截污效果差原因很多:一方面有的区域污水排水管网建设滞后,雨污排放无法分流;有的开发商偷工减料,擅自将污水管接人雨水管;有的住户改动住宅使用功能布局,污水排人住宅的雨水管;另外,管道破漏、错接、堵塞造成污水进人雨水管的也不为少数。这样就算在晴好天气条件下,许多雨水管、渠内仍是川流不息。这样,加大排水管理执法力度,开展专项整治,规范污水排放路径非常必要,老排水管网改造迫在眉睫。
1.方案分析
1.1现状管网调查
管网改造方案的确定无疑离不开对管网设施的了解。了解越透彻,我们制定实施方案就越有把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们来讲,先改造最需要改造的那部分排水管网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因此对排水管网现状的调查是我们目前管网改造的重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些管网调查的方法:
(1)利用物探资料。
由于本次排水管网改造涉及到城区主要道路,涉及范围较大,而区市政委提供的物探资料为几年前物探成果,这就使物探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在其后的几年间各管线产权单位都增设了管线,而物探资料却没有完整的反映。
(2)召开由各管线单位参加的管网协调会。
在物探资料不完备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只有通过各管线产权单位了解现状管线情况。由于区县地区对管网的管理不太规范,大多数管线单位都无从提供竣工图纸,设计人员只有靠管线产权单位工作人员描述现状管网情况。设计人员将道路图纸提供给相关管线单位,由管线单位工作人员在图纸上画出现状管线相对位置。
虽然这种方法不够精确,但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也为设计人员进一步了解现状管线情况提供了方便。
(3)现场踏勘。
根据物探资料,并结合管线单位意见,对城区主干道管线进行现场踏勘,使设计人员掌握排水管网改造所需基本资料。现场踏勘还可以使设计人员了解城区排水系统特点,为进一步做好管网改造工作提供帮助。
2.排水工程设计原则确定
(1)根据道路大道和景观大道的排水现状及周边用地规划考虑,本次设计道路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以保护城市水源和水环境,减少对江水体的污染;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方针。
(2)工程管线在竖向管位分配时,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宜按下列原则规定处理:有压管让无压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支管线避让主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新建管线让现有保留管线。
(3)所有的重力水均考虑重力排除,充分利用地形坡度,减少管网长度和埋深,尽量避免提升,需要特殊处理的水另行考虑,以减少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
(4)按远期设计改造段的排水管道,并根据规划和建设情况分期实施,逐步完善,充分考虑分期实施的工程技术衔接问题。
(5)与城市给水、道路、道路交通、水利及其他专业和管线单位相协调。
(6)近远结合,以近为主;预留走廊,灵活应变:本次设计做到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预留管线走廊及按远期预埋过街管道的方式。设计上考虑在重点地点和交叉口预留综合过街管,以灵活应变,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7)尽量利用现有管线,如果出现容量不足的情况,考虑扩容处理。对原有的排水管道和箱涵,尽量做保护利用,如果排水管道使用年限较长或是容量太小,考虑废除处理。
(8)为保证周围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对现有需要拆迁的管道或管廊,必须在新建或还建完成后方能进行拆迁。
(9)对于一些原有的过街支管,标高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护利用,如果出现埋深太浅的情况,视情况而定,进行拆除还建。
(10)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严格遵照国家最新制订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3.排水体制及改造方案
为了提高环境质量,保护江河水体水环境,本规划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系统。雨、污水尽可能利用地形高差,重力流排除。规划区及改造区排水系统与城市排水系统相衔接。本次设计道路改造段排水系统在下游排水主管网未形成或未改造前,与已建市政合流管(沟)接顺。待下游排水主管网完全实行分流制系统时,然后在本次改造段接出处分别接入其雨、污分流管网内。
3.1改造方案的制定
针对现状管网的调查结果,结合建委意见,本次排水管网改造方案主要是把现状合流管道进行雨污分流,并保证排水畅通。
方案1
把合流管道作为雨水管道使用,但原有道路边沟需进行改造(原管位还建雨水管道),并新建污水管道。
由于现状人行道上管线密集,污水管道无法找到合理管位,新建污水管道敷设于车行道慢车道上。污水管道管径经过流域服务面积计算,d400至d5OO管道满足设计要求,考虑到污水排水安全问题并结合建委相关要求,污水管道采用双壁波纹管道。污水设计结合区污水二级管网方案,出口接入污水二级管道中。
根据路幅宽度,改造道路污水管道单侧布置,于是设计还必须考虑污水过街问题。设计中需要结合道路周边小区及建筑布置情况确定污水过街位置,由于污水管道过街管道较多,施工时对道路开挖面较大。
方案2
把合流管道作为污水管道使用,对道路排水边沟段进行改造,新建雨水管道。
此方案实施的优点在于其用户污水支管已接入系统,设计无需再考虑污水用户接口问题。
新建雨水管道结合现状雨水系统,并经过汇流面积确定,雨水管道管径d400至d1800,考虑到造价原因,雨水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道。污水出口根据污水二级管网方案确定。
综上两个方案各有优势,但考虑到建设资金问题,我们采纳方案一,即现状合流管道(除原有边沟改造为管道)作为雨水管道使用,新建污水管道。由于现状合流管道使用年限较长,管道堵塞严重,雨水口布置较少且部分堵塞,因此本次排水管网改造还需疏浚合流管道作为雨水管道使用,且增设雨水口使道路排水畅通。污水管道在二级管网建成以前接入下游合流管道,对于标高太低的污水管道(无法接入下游合流管道)在二级管网形成前不予使用。
3.2方案总结
因此,對于排水管网的改造如同战争,战略上我们需要全局的眼光,不能出了问题才去补救,方案制定就是战争的策略,策略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战争的成败。前面所探讨的方案为主要的工艺方案,具体实施的时候还会伴随着很多其他的细节,如施工期间的调水方案,施工期间的道路封堵方案等。其实方案的制定通常都是由这些细节所决定的。能全面兼顾到这些细节的方案就是最合适的方案。笔者也希望能有同行发表自己更为专业的方案制定细则,来推动我们排水行业的发展。
4.结束语
城市排水系统对于整个城市环境、发展越来越重要,但整个排水系统的建设投资也是很大的,排水规划作为排水系统建设的必须的前期环节,如何在排水规划中充分利用现状管网,避免重复投资,节约成本,体现其指导性、科学性、合理性,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
作者简介:
林宝川(1988—),男,汉族,广东省深圳市,本科,研究方向:给排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