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体育节目取得了较大发展,节目数量大增,节目形式多样,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丰富着荧屏,喜欢体育节目的受众能够很方便地收看到体育节目。但是在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这样一个问题:电视体育节目对体育的竞技性的关注较多,而对从事体育的主体“人”的关注不够。
电视体育节目中的“唯竞技论”
虽然现在的体育节目种类繁多,但其中大量是赛事直播、赛事报道。体育专题和新闻节目中大部分是在报道比赛的结果和比分。这种注重竞技性的体育节目和报道虽然能够满足一部分受众的需求,但显然忽略了体育不仅是竞赛,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一事实。“唯竞技论”的体育节目必然不能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这一问题的出现与社会的发展和体育新闻的发展过程有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大部分媒体报道体育新闻都不写阵容,不提比赛,不报比分、成绩和名次,连运动员的姓名都省略了,完全没有了体育新闻的特点。因此到了80年代,受众对体育新闻最大的渴求就是了解体育赛事的结果。体育新闻也开始关注体育比赛的竞技性,80年代初体育新闻界已经认识到体育新闻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激烈的竞争性。“体育,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竞赛,离开竞赛,就没有体育。”优秀运动队的竞技体育活动是这样。群众性体育活动同样也是这样,通过竞赛来提高水平,增进友谊,增强体质,所以,有人说,“竞赛是体育的灵魂”。到了90年代,受众对体育新闻竞技性的关注有增无减,而关注的重点从比赛的结果转移到体育比赛的过程和比赛中所发生的一切内容。这个阶段正逢我国的电视体育媒体大发展,随着电视技术水平的提高,受众能通过电视屏幕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任何比赛,奥运会、世界杯、甚至是美国的NBA、德国的足球甲级联赛。节目形式也越来越多,有最直观的现场直播,有最快捷的体育新闻,喜欢某一类赛事的观众还可以看到喜爱的专栏节目如《足球之夜》等等。电视观众不仅能迅速了解比赛的比分和胜负,对于体育赛事的过程和比赛中所发生的一切内容的渴求也已经能够得到满足。可以说,在体现体育新闻的竞技性方面,电视媒体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竞技性并不是体育的唯一属性,受众也并不满足于从体育节目中仅仅了解比分。
体育节目应尊重观众的需求
人的需要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有生存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等,这些需要都是人在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又是相互关联的。受众对体育节目的需求是一种精神需求,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精神需要的产生源于人类渴求那些给自己带来良好印象的事物,拒绝和排斥那些给自己带来消极和不愉快感的事物。人类理智之所以选择某一类行为,完全是人类体验精神愉悦的心理需要。当人们获得自身主体价值的肯定时,精神上就会感到幸福、愉快和振奋,就会体验到自己生命的意义”。电视体育节目承载着体育中的勇敢、顽强、不断超越等精神和体育的审美价值,电视观众通过观看节目能感受到体育的审美价值,领悟到体育精神,因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电视受众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另一方面,不同的受众对体育节目有着不同的需求。有人希望从体育节目中得到娱乐,有人希望从中得到审美享受,有人希望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如果传播者还是只满足于对体育竞技性的报道,忽视受众的多元需求,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阵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是由人来完成的,而不是机械的动作,运动员的思想风貌,顽强意志,拼搏精神,和敢于超越的勇气成为了竞技场上的另一种亮点。受众在关注竞技之外,也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这些人性化的亮点。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关注体育的竞技性的同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体育领域里的“人”和“人的精神”。以社会学的观点看待体育,从文化的角度诠释体育,宣扬体育运动中人们不畏艰难、勇于拼搏、敢于挑战、敢于超越、相互协作和关怀的精神,表现运动员在竞争中张扬出的人格魅力,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最美好、最纯真、最和谐的生命价值,尊重和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有什么样的受众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体育节目,当前的电视体育传播中,关注人、关注人的情感的体育节目已经出现,但还远远不够。“唯竞技论”仍然在电视体育界盛行。只要我们的电视传播工作者在工作中具有体育文化意识,认真认知受众需求,以受众需求指导节目生产,就一定能改变这一现状。
“以人为本”是未来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趋势之一
未来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节目更加注重“人”,“以人为本”这种趋势源于体育节目的传播者对传播空间的拓展。当前大部分体育节目还仅仅停留在注重体育竞技性的层面,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开掘体育人的情感世界、精神领域这一盲点,必然会形成自己的特色。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它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人文精神”是近年来我国很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有多种不同的反映方式和途径。在电视传播中,“人文精神”的关注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电视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释“人文精神”的内涵。“具体而言,就是把目光转向创造各种人类文化现象的人,关注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尊严;关注人的生存、发展、人所处的人文环境以及人类的现在和未来。”
不同的受众从电视中得到不同的精神需求满足。在当今分众化的时代,人有多层次的需求。低层次的精神需求可使个人情绪暂时得到宣泄,精神得到放松,感官受到刺激。但随着这种节目的过多过滥,人们低层次的精神需求趋向饱和,并很快产生厌恶感时,就需要满足新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即对真善美、理性、道德感、美感的渴望与需求。
电视体育节目正在面临受众精神需求变化带来的考验。80年代,受众对体育新闻最大的渴求是对比赛结果和比分的了解。90年代,受众最关心的是体育比赛的内容过程,无论是结果还是过程,大多数受众对体育新闻的需求是娱乐性的。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进步,受众对体育节目的精神需求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人们越来越注重体育竞赛的审美价值,越来越关注体育竞赛中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和不断超越的精神。这些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中难以获得的。
在体育节目中体现人文关怀,中央电视台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报道节目中曾做过尝试。《东方时空》栏目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客串了一把体育节目主持人。以他独有的社会学的眼光来看待体育人,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体育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白岩松将体育节目的受众划分为“有人关注胜者为王,有人关心技术,有人从中看到了人性,也有人只是把体育作为一种情感的宣泄”。在报道中,认真理解了体育竞赛中的几个关系,即天赋和努力、成绩与成功、个人和集体、竞技和道德、普通和特殊。因此,它的解说体现出体育节目中少有的深刻,闪现着人性的光芒。白岩松说:“对我而言,体育就是人,就是情感,就是人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像体操男团小伙子们‘打死他们’的壮语;像占旭刚在奥运会上创造个人最好成绩、完成对自我的超越;像张军、高凌在胜利后喜极而泣、紧紧相拥的场面,无一不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热衷于关注和报道这类‘人’的题材。反之,如果体育比赛变成了生硬数字的比较,变成了单纯姿势的量化考评,变成了受到各种繁杂规则束缚的高深游戏,相信不会得到大多观众的认同,这样的体育报道就是失败的。”
湖北电视台的体育谈话节目《实现梦想》,在体现人文关怀上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全国电视体育界获得了一定的好评。《实现梦想》是在该台打造电视公益品牌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诞生的。该节目以国内体坛明星为节目对象,用平视角度与体育明星真诚交流,节目关注的重点是体育人在实现冠军梦想过程中的意志、情感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远离体育的竞技性,节目的宣传词是“了解明星鲜为人知的故事,分享明星深藏心中的梦想”,在受众与体坛明星之间建立了一个平等交流内心世界的平台。《实现梦想》在湖北台体育节目中名列前茅,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对“以人为本”的关注。
在未来的发展中,电视体育节目将呈现出以人为本,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融洽关系的趋势,体育传播的人文关怀其实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最佳诠释:“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奇迹。他期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社会,培养人们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承认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为人们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树立了一个独特而光辉的榜样”。更多的受众将通过充满“以人为本”的节目更加深刻地理解奥林匹克精神,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注重“以人为本”的电视体育节目也将以自己独特的定位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