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传—教—学”三部曲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xi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部编版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是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产物,也是真正做到以一本教材为中心,带动编者、教师、儿童三方共同参与的智慧结晶。本文以部编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对其如何循序渐进地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学习三阶段进行探析。
  关键词: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 传统文化 教育教学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是国家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制定并发布的文件。该《指导纲要》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内容、具体措施及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多方面做出说明,其中“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1]值得关注。部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既有编者笔下的“巧传”安排,又有帮助教师设计“妙教”方案的文本资源,还有关注儿童视角促进其“乐学”的教育智慧。
  一、巧传文化:编者笔下的“汇”与“散”
  “守正创新”是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立场,谈及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总主编温儒敏表示:“所谓‘守正’,就是继承并发扬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保持一定选文的数量,而‘创新’则是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吸纳一些先进的思想内容,确保语文教材的时代特点。”[2]他还借“多少有些回归传统”的选文标准及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说明部编版语文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教育创新及传承“巧劲儿”[3]。
  1.将经典汇聚,于当下发散。
  部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包含了种类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除了像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神话传说《羿射九日》、古诗《登鹳雀楼》、民间歌谣《二十四节气歌》和历史故事《曹冲称象》等文学作品外,还囊括了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歇后语“芝麻开花——节节高”、名言警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百姓口中的“常言道”。《金木水火土》、《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歌》、《对韵歌》、《古对今》等篇章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生肖、历法和蒙学知识也有所涉及。此外,作为“软文化”的经典精神品质也是教材重点关注的对象,《家》中传达的爱国意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颂扬的奉献精神,“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强调的善良与分享,教人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均在列。
  “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教材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同样注重选文的时代性。综合看,四本教材做到了从上古时代的文字演变(《“贝”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论语》),到唐宋诗词、明清民俗,再到近现代革命历史(《王二小》《吃水不忘挖井人》),以及当代强调的爱国意识与民族自豪感(《日月潭》《我是中国人》),这种不断更新,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各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时间跨度上做到的知识普及,有紧跟社会发展潮流、新颖、不落后于时代的特点。更可贵的是,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品质方面的传承是传统与现代理性连接的“发散性”表现,与当下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利于达到重建精神信仰的理想与目标。教材以考虑儿童的接受度为基础,不仅尽可能地汇聚经典优质的传统文化内容,而且注重把握时代脉搏,用发散性的思维连接当今社会,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的生命力。
  2.巧置布局,“汇”、“散”得当。
  在部编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除一年级上册多出的“汉语拼音模块”外,四本教材均由“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几部分构成。像“识字”单元中必有的对“方块字”的解读、“课文”单元必有的“古诗”与“名著”、“语文园地”单元中必有的“日积月累”等部分都是对大概念下传统文化中具体内容的集中展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积月累”模块,它对传统文化中最清晰直观的诗歌、成语、谚语、熟语、歇后语等进行归纳与整理,查找与学习十分方便。此外,教材也将概念广泛、体系庞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散”式教学,每个单元的每个部分都会有非单一类型的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仅“课文”一块就涉及传统文学作品、民间习俗、传统节日、手工艺术、传统基本礼仪与优秀精神品质等多方面内容,这种“汇”、“散”相间的布局模式不失为一种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博、丰富理念的办法。
  二、妙教經典:教师课上的“承”与“启”
  随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实践领头雁的教师更应明确自身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过渡”位置,思考如何借助教材妙教经典。
  1.上“承”教改,前借经验。
  《指导纲要》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分学段有序推进,“对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对于上述要求,部编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及该教材的配套用书《小学语文备课手册》以此作为参考进行内容设计,可以说文本部分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做到不照本宣科,并通过对教学资源中有价值有内涵部分的发掘,让其中的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问题。
  让传统文化教育“活”起来,教师首先应该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例如,教材通过调整汉字与拼音的教学顺序而突出汉字的地位,努力提升在汉字方面的文化素养。比如努力练习书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板书上的汉字魅力。再如教师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先要抓紧、抓牢其“共性”,让学生有基本的了解后再根据具体古诗文中的“个性”开展教学[4]。教师除了要做到课上优质教学外,课下也要以身作则,在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方面高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做出影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教师还应该整体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在教育中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荣,进而培养自尊、自信、有责任感的民族品格[5]。   除了纵向承接“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外,教师还应以横向视角借鉴他人经验。如学习长沙市岳麓区开展的、让区内各小学分别着力打造孝文化、茶文化、诚文化等“区域化教学”方式[6],专门为传统文化设定一个“教学周期”,在每节课上抽取固定时间向学生普及一个领域的知识等。
  2.下“启”学子,再创特色。
  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程理念意味着小学阶段也开始要求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这种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学习,还应与实际活动紧密相连的语文学习目标督促教师淘汰传统老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开创更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方法。如通过适宜的语言、礼节、服饰、动作等形式,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借助部编版教材中有生动情节的故事篇目排演课本剧。对于稍有难度的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参考《未觉学诗何吃力》——支玉恒《古诗二首》课堂实录与评析中的方法,以画指示图、别样的阅读示范、情感的实物转移等方式,带领孩子们轻松愉快地议古说今,领略古诗之美[7]。也可在课前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设置“换关键字”、“选近似句”等题让学生扮演创作主体,激发其学习兴趣。
  此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时应注重整体构思的新颖独特,并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如在讲解赤壁之战时,不妨利用整合后的各种声音效果模拟战争过程吸引学生注意。
  三、乐学传统:儿童眼中的“理”与“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抽象事物的把握程度不高,不能通过讲大道理的方式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部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选择采用潜移默化法,在充分关照“知识性”的基础上,与儿童视角下的“趣”对接,以此强化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情感接受效果。
  1.“理”蕴其中,显隐益彰。
  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内容中涉及的民间习俗、节日活动、成语谚语、古典诗词、神话传说,插画中少数民族服饰和古代人物装束形象、水墨画风、工笔画法的配图形式均明显呈现出类型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这种“直观可见”使得学生更易理解接受。此外,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教材抛却仅仅给出文字强调重要性的表面形式,选择以相对“隐性”的方式浸润学生内心。如《我是中国人》、《欢迎台湾小朋友》中体现的爱国主义和团结统一,《吃水不忘挖井人》、《妈妈睡了》中对知恩图报精神和敬老爱亲观念的颂扬,《雨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强调的合作观念和奉献精神等。
  作为文化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教材具有普及知识之用。一年级上册的“天地人日月明”和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中讲述的文字与实物间的关系及进化和演变则是对传统文化中“硬知识”的介绍,体现了教材的工具性和实用性。
  2.以“趣”作陪,学中有乐。
  教材通过选用生活化的场景和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带着亲切熟悉之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如在介绍民间活动和手工技艺时选择歌谣《剪窗花》;课文《端午粽》通过“我”对外婆包粽子过程的观察与描述,既展示了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又点出了人们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的原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选择《千人糕》一文,借爸爸对孩子讲述一块糕点的制作过程体现合作意识和劳动精神的可贵等。
  从直观感受上讲,部编版教材疏朗美观的版面设计、结合与分离妥当的图文安排,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并非是繁重与负担,而是清晰得体、主次分明。封面图画上的皮影戏、民间习俗、传统玩具、春节装扮和教材中以中国传统水墨画风为主、少数采用工笔画法描绘勾勒的诗词配图,京剧人像、年画娃娃、场景环境、民族服饰等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设计,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他们主动关注,这是教材配合低年級学生形象思维强的认知规律设计的一种趣味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4-2(003).
  [2]温儒敏,贾彦琪.语文教学要“立足根本,返璞归真”——温儒敏教授对语文教育的几点看法[J].小学语文,2017(12):4-7.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4]何霜.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方法举隅[J].语文建设,2018(14):69-71.
  [5]王颖.素质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与策略[J].学周刊,2011(33):80-81.
  [6]文晓明,李新宇.学校个性化实施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起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J].人民教育,2017(Z2):87-90.
  [7]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43.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苏南民俗文化传承的教育机制研究(JUSRP1602XNC)”研究成果;国家级大创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任务,但在基础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功利性”教学理念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知识体系不健全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发挥和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因此,基础学科教学改革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關键词: 创新人才 基础学
摘 要: 在高职教育中,英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使高职生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基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改革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以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为例,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英语口语教学 口语大赛  为了调动广大高职生学习英语和口
摘 要: 本文依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现阶段高职“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提出了“综合英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移动互联环境,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学会英语自主学习。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 “综合英语”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  一、“
摘 要: 慕课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为其学习新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进一步推进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对于优化课程教育模式、高效整合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慕课 传统教育方式 高校教学模式  1.慕课的概念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其中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
摘 要: 全国口译大赛的举办推动了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工作,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舞台,而且为教授口译课程的教师间接指明了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回顾赛事,分析口译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对课程体系、教学目标设置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全面分析全国口译大赛对高校英语口译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 全国口译大赛 高校英语口译教学 教学改革  第六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交传总决赛于2017年6月18
摘 要: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借助网络平台推进“翻转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质疑精神,是突破传统课堂的有效方式,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教学的智慧翻转;采取任务驱动,检验导学预习的效果;利用微课视频,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鼓励探究质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翻转课堂 网络平台 任务驱动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翻转课堂改革了课堂教学的实质结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
摘 要: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重要的发展时期和繁盛时期,这一时期飞速发展的经济与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了咏茶文学的蓬勃发展。中国的茶文化与诗文化皆有着悠久的历史,两者碰撞擦出了奇异的火花——茶诗,这是文人闲情逸致与审美理想的诗意结晶。从宋代的茶诗中,不仅可以看出宋人的茶俗、茶功、茶情,也能体会茶诗背后所依附的文化意蕴。茶诗是苏轼文艺作品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他的茶诗是继承与发展中国茶文化的直接表现。对苏轼茶
摘 要: 当前的理想信念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有没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本研究旨在探索一些具体、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渗透,发挥英语教育是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使高职英语教学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补充,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
摘 要: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理论基本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在这样激进的审美立场上,伊格尔顿对后结构主义进行了极富攻击力的批驳。在结合伊格尔顿对后结构主义文论的解读与德里达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分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德里达后结构主义批评文论的鲜明政治立场。  关键词: 德里达 解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西方文论  一、“兴奋与幻灭”——从伊格尔顿对后结构主义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摘 要: 文章以广东省综合类院校、专业型院校等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艺术类学生为研究个案,分析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结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和个性特点,提出增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艺术类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笔者以广东省综合类院校、专业型院校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