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强农村聚餐管理/中央补助粮食风险基金315亿元/2012年年底前消除街头儿童乞讨现象/张培刚的世纪传奇和半生遗憾/在世上留个响儿/戏与入戏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o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加强农村聚餐管理
  我国农村地区婚丧嫁娶有摆席聚餐的习俗。日前公布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餐饮消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今后农村集体聚餐50人以上的,由办理者或承办者将菜单、举办场地、参加人数等内容提前向本村餐饮消费食品安全信息员报告。信息员做好登记,要求办理者或承办者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并报告乡镇餐饮消费食品安全工作站。工作站安排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必要时可请县级餐饮消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进行指导。
  《意见》同时要求,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食堂建立以校长或园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制,签订餐饮消费食品安全承诺书;严禁农村学校食堂加工制作冷荤凉菜;严禁采购、贮存和使用亚硝酸盐;严禁违规加工制作豆角,确保学校食堂食品安全。
   (《京华时报》)
  中央补助粮食风险基金
  315亿元
  由中央财政与地方政府共同筹资建立,地方政府包干使用的粮食风险基金始建于1994年,旨在保护种粮农民,稳定粮食市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日前,中央财政已将2012年粮食风险基金中央补助款315亿元通知各省份,以促进各地做好粮食宏观调控。
   (《京华时报》)
  2012年年底前
  消除街头儿童乞讨现象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民政部、公安部等部门将部署开展接送流浪儿童回家行动,切实保障这些儿童的权益,并于2012年年底前消除街头流浪儿童乞讨现象,被拐儿童将全部送往福利院妥善安置。
   (《新京报》)
  
  张培刚的世纪传奇和半生遗憾
   2011年11月27日这天,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们共同送别一位名叫张培刚的98岁老人。
  张五常为他写了悼词,悼词里管他叫“大哥”;周其仁穿着黑色的西服发言,说自己在他面前只是“蹭课的旁听生”;吴敬琏和厉以宁嘱托弟子坐第一班飞机赶到武汉,为他献上花圈。
  对于中国经济学界而言, 98岁的张培刚代表了一段传奇。然而,如果不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微博上发布他去世的消息,大部分人可能并不清楚在聚光灯之外还有这样一位经济学家。的确,除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名誉院长,他再也没有任何更显赫的头衔;他一生只写过10多本书,远谈不上著作等身;直到85岁,他所在的学院才第一次申请到博士点。
  1913年,张培刚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他揣着探寻落后农业国如何走向工业化和民主富强的愿望,以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名的身份进入哈佛大学,并于1945年10月写就英文稿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这篇论文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总编迈克尔·费希尔盛赞为丛书中最具影响力的巨著之一。
  不久,张培刚成为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大卫·威尔士奖”获奖者中第一个亚洲人。与他同时获奖的是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张培刚还曾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担任顾问,拿600美元的月薪,是委员会中位居第四的高级官员。
  1946年,博士毕业的张培刚和吴于廑、韩德培等同窗好友相约回到武汉大学任教,后被称为“哈佛三剑客”,被誉为一代大师的已故经济学家董辅礽便是他们的学生之一。后人回忆,张培刚讲课总是身着笔挺西服,打领带,操一口流利英语。他没有讲义,少有板书,往往是旁征博引,想到哪里讲到哪里。比如讲“边际效益”时,便会用“三个烧饼最解饱”作比喻。课讲到一半后,走廊里总是挤满了人。
  1951年之前,张培刚称得上是中国经济学界最璀璨的一颗星。
  然而,从头号资本主义国家学成归来的张培刚注定逃不过那一场又一场的“运动”,成为一个被埋没的人。
  1956年,两位智利学者到北京要求见Pei kang Chang(张培刚)。原来,他的博士论文出了西班牙语版本,在南美引起巨大轰动。而彼时,张培刚正在华中科技大学做基建办主任,是7000多名工人的“工头”,主要任务是为工人申请水泥沙石。
  1957年张培刚被下放到湖北省红安县劳动。村里的老人至今仍记得,这位戴着眼镜、有点知识的农民白天推四百斤左右的粪车,晚上则在水塘边的大枫树下教农民识字。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张培刚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因博士论文中曾提及“战争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他又被冠以“战争贩子”等罪名,而当年在美国当排字工人攒钱买的大量外文文献则被成箱焚毁。他的夫人谭慧记得,“文革”时,张培刚白天要拿榔头修马路,到家后往往还坐不了多久,门便被“造反派”敲开,“张培刚!出来去劳动!”
  “文革”结束后,年过六旬的张培刚终于重返讲台。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授林珏做过张培刚5年的研究助理,他告诉记者,老先生对苦难可以一笑置之,但对离开讲台与书本30多年这件事却始终难以释怀。“这些年我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不能挪动,等到终于要拔起来的时候,老都老了!”张培刚这样说。
  张培刚无疑是个洒脱之人。从小在华中科技大学家属楼里长大的白莎莉回忆,从她认识张伯伯开始,他就戴着厚厚的眼镜,喜欢抽着烟大声说话。一次白莎莉路过足球场,看到70多岁的张培刚正坐在场边的小板凳上,大吼大叫地给学生们加油。“文革”期间迫害过他的人来找他办事,他仍肯帮忙,只是说一句:“我可以为你办事,但我不会和你深交。”
  张培刚还喜欢喝酒,常慨叹自己“年轻时可与千家驹对拼一瓶白酒”,奈何晚年医嘱戒酒戒烟,张老先生便诉苦道:“喝酒伤胃,抽烟伤肺,但戒酒戒烟伤心啊!”一个年轻的华科大硕士生则记得,毕业聚餐时他们去给90多岁的张培刚敬酒,老先生正手握一个鸡腿大口咬嚼,对他们说:“等我吃完再和你们喝酒!”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这样评价张培刚:他有责任感,真正关心我们这个时代、关心我们这个国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多次讲,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当时的领导人能够读一读张培刚先生的著作,那么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张五常则评论,如今尘埃落定,我认为张大哥还是胜了。中国的惊人发展,是成功的农业工业化,大哥的思想早发晚至。
  1982年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钱纳里来华讲学时,几次提到张培刚,他说:“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是张培刚先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2011年11月23日14时,张培刚病逝于武汉市协和医院。
   (《中国青年报》)
  
  在世上留个响儿
   对街头乞讨者,人们习以为常,麻木不仁,我也是。但是,当看到那个吹口琴的老人时,我还是决定给他5元钱,因为他的琴声打动了我。更确切地说,是他专注的神情打动了我。他技艺一般,却非常忘我,把自己完全交给了零乱的音乐,在自己制造的粗糙的音乐氛围里一厢情愿地陶醉着。
  老人大约70多岁,坐在一个小凳上,用一双枯瘦的手宝贝似的捧着他的口琴。老人很瘦,衣着很旧却整齐。当我把5元钱放到他面前时,他笑了。“孩子,你误会了,我不是在乞讨。”他说,“我只是觉得太闷,想在这儿留个响儿。”我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是否伤害了他的自尊。
  攀谈中,我知道了他是一位孤独的老人,老伴去世了,孩子们没时间照顾他,就把他送到了养老院。他嫌养老院里太闷,就到广场上来溜达,有时候在这里一坐就是一天。他说,在这里,看着人来人往的,心情就跟着好了起来。
  老人喜欢口琴,年轻的时候就是用这琴声打动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从那以后,口琴就没有离开过他,累了或者闷了的时候,他都会吹上一段,或快乐或忧伤的旋律,是他和这个世界打招呼的方式,他用他的口琴,为世界留下了一点响儿。
  在世上留个响儿,这是卑微的人给自己设置的最完美的签名。活着一天,就要在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声响。人活着,就证明这个世界需要他。来到世间一回,就要跟世界打个招呼,这是他的逻辑。不管这响儿是否动听,都是留给世界的,关于生命的信息。 (《青年博览》)
  
  戏与入戏
   您去过乡村的剧场吗?那里不管上演什么,场面都是活跃的,有无拘无束的人和气息。其实,演什么对于乡村观众来说并不重要,大片有人看,小片也有人看,草台班子的几个演员吼几嗓子,也有人鼓掌。村里人找的是那种摩肩接踵却十分安全的感觉,那种赶集似的喧嚣和随意,那种邻里间的细细碎碎的亲密,才是乡村最好的滋味。
  这样的剧场,在城市无疑是稀有的。城市真正的剧场不属于大众,罩在棚子里的剧场,疯狂的呼喊和闪烁的灯光除了让你兴奋,也让你隐隐不安,而露天的剧场,正在或者已经远离城市,像孤独和胆小的麻雀,正被城市的噪音和尾气驱逐得无处藏身。
  但是我要做个比喻:与身处乡村截然不同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演员,城市就是一个偌大的剧场,每个人都要扮演一个角色,或者两个角色,乃至多个角色,是地地道道的演员。
  本分的人,要上演奋斗剧、辛酸剧,一把鼻涕一把泪,根本不用催泪弹。
  居心叵测的人,演的是整人剧、坑人剧。
  坏人,演的是打家劫舍剧。
  穷奢极欲的人,演的是风流剧、“罗曼蒂克”剧。
  眼珠子发红的人,演的是抢劫银行、运钞车的惊险剧。
  有的官人,偶尔走秀、走台,说官话,打官腔,演得恰如其分,比老演员老到。
  好人,老实人,善良的人,演的是生活剧,主题曲是锅碗瓢盆进行曲。
  空虚的人,想一夜成名,就脱光衣服,就骂人,活生生的现场秀。
  赖皮的人,欠了一大堆“群众演员”的工钱,脚底板抹油溜之大吉,玩的是悬念和失踪剧。
  有人想干掉情妇,就玩高科技,爆破剧;就玩毒辣,肢解剧。过程堪比世上最惊悚、灵异的恐怖大片。
  有的人角色分明。在台上演戏,演得逼真,自己把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到台下,成为观众,立即把台词儿忘得一干二净,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的泾渭分明,演技精湛,资深演员周星驰怕也比不上。
  你要想在乡村看到奇迹,是要苦盼一些年头的,乡村人一棒子打不出屁来。而城市这个偌大的剧场却频频出现奇迹,有的人靠坑爹的钱买999朵玫瑰跪在那里“现演”,只为博美人一笑;有的人花8块钱买的彩票一下子中5000万元,戴个面具去领奖;有的人居然在网上实名和情妇打情骂俏;有的缓刑犯居然混成了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坑害了众多花季、迷茫的女孩儿。
  在乡村剧场,人们看到的是戏。在城市剧场,每个人都要入戏。前者让乡亲们很快乐,很爆笑,很解乏,很过瘾。后者让有的人很痛苦,很忧伤,很凄惨,很暴躁,很无奈,很仇怨。即便你在戏里很幸福,但演出来的幸福算不算真的幸福?
  除非不入戏。但整座城市成了剧场,你不入戏,去哪里?
  城市的剧场,有的很大,很宽阔;有的很小,很局促;有的很温馨,很坦诚;有的很凶险,很狭隘。
  进什么剧场,演什么角色,是一道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复杂的选择题。
   (《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我国农村家庭收入差距超十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农民家庭户均现金收入34080.34元,2011年攀升至38894.38元。中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在2011年已达到0.3949,正在逼近0.4的国际警戒线。收入最低的20%样本农户,与收入最高的20%样本农户的收入差距有10.19倍。务工与务农收入差距是导致农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最
期刊
大款丈夫与情人有了私生子,却为了财产不肯与妻子离婚。妻子苦寻证据,与丈夫斗智斗勇,终于获胜——  “模范”丈夫微信现形,妻子起诉离婚遇阻  2011年春节前,汪超问妻子胡雅凌跟不跟他回老家过年。汪超老家在贵州山区,生活条件艰苦,胡雅凌结婚后回去过两次,她和女儿欢欢都不适应,加上跟婆家关系处得不太好,她不想回去,便说:“你自己回吧,我们在北京过。”  大年二十九下午,汪超拎着行李箱走了。次日中午,胡
期刊
如今,大龄青年男女的相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于是,“找对象要从娃娃抓起”的呼声,也让一些年轻父母对给宝宝找个“小对象”、扩大交际面的活动很是热衷。然而,武汉有一对潮爸潮妈为了给3岁的女儿找到合适的相亲对象,费尽周折,最终却未能如愿,相反却给两个孩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伤害……  追逐时尚,相亲从娃娃抓起  几年前,余文莉是个标准的职场白骨精,年轻貌美,业务能力强,青睐她的异性朋友很多。可她一心扑在事业
期刊
停止糊涂  心语姐姐:   我有了外遇,被妻子知道了。当初我和妻子结婚时,我岳丈家的人很看不起我,说我穷,个子低等,对我们百般阻挠,一直到现在,他们还经常说我的坏话,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去年,我被公司派到另一个城市工作,因为寂寞,也因为还记着岳丈家的仇,我和一个女孩好了起来。妻子发现后,她对娘家人哭诉。她娘家人就怂恿她和我离婚,还给她介绍对象,一向温顺的她居然也真的去相亲了!我知道后气得发疯,
期刊
5年前,她以男友的名字开了一个两人共同拥有的“爱情账户”,并把他们的收入存到一起。然而,面对物质诱惑,她最终嫁给了一个富商。结婚后她才发现,有钱老公不可靠,于是便从老公的公司转移了上百万元巨款,存入她认为最安全的昔日“爱情账户”,作为以后的生活保障。一天,她突然发现这笔巨款不翼而飞。于是,围绕“爱情账户”上这笔巨款,一幕闹剧上演了……  昔日“爱情账户”飞来百万存款  吉宏林在北京市房山区一所重点
期刊
她被誉为“中国智库第一女学者”,是首位进入美国顶尖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进行思想库研究的中国学者,是布鲁金斯学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访问学者,也是全球智库峰会“智库论坛”的幕后推手。她参与创建环保NGO——中国环境资源网并担任总编辑,她期待通过网络媒体的力量推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她的著作《绿媒体——中国环保传播研究》被列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环保课程必读书目……  她就是王莉丽。  成败只由自己掌握
期刊
编者按  曾几何时,“丁克”很流行。一些崇尚独立、追求个人生活品质的年轻夫妇,以种种借口,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丁克”生活——婚后虽然能生孩子但坚决不生,尽享二人世界的浪漫与甜蜜。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丁克家庭”在中国出现,至本世纪初的头10年,丁克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丁克”也一度成为时尚婚姻家庭的一大标志,尤其在夫妻双方教育程度都较高的家庭,“丁克”观念备受推崇。然而近一两年来,曾经的“丁克”夫
期刊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和马伊琍相恋时,她已经大红大紫了,而你只是个大三学生,你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文章(以下简称文):我俩是在片场认识的,我在戏中饰演的是个小角色,戏份不多。她认为我演戏方面很有才华,鼓励我坚持自己的风格,要勤奋,不要像剧组某些演员那样懒散。在她面前,我就像一个小弟弟,一个孩子,她吸引我的是那种大气,一种骨子里透出来的母性。从那以后,我不可遏制地喜欢上了她。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
期刊
我爱人杨木是一名跆拳道教练,当年我们结婚时闺蜜曾跟我开玩笑:“萱萱,可别犯错误,否则杨木三下五除二就把你收拾了。”我担忧地把这话转述给杨木,他郑重地说:“请不要玷污了我的职业操守,我的拳脚不会对准心爱的人。”  可说归说,做归做,婚后不久我就差点遭到他的“毒手”。记得当时我们正争论一件事,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是玩笑着互相打闹,后来他不知怎么地突然急了,跟我亮了一个飞脚。眼看着他的大头鞋直奔我的鼻尖
期刊
如今,许多夫妻为了生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可谓煞费苦心。在江苏苏州,一个85后“富二代”丈夫为了孕育一个高质量的“富三代”,无所不用其极。没想到,妻子好不容易在他设定的生理高潮期怀孕后,竟偷偷地去做了引产手术。丈夫愤怒至极,以侵犯他的生育权为名将妻子告上了法庭……    烦!不能让孩子输在受精卵上  1986年5月,孙竹清出生在河北邢台一户农家。2004年9月,她考进南京师范大学外贸英语专业。同班的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