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峰峦长青,绿都叠翠。冬日的三明,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色,满眼郁郁葱葱,一片南国生机盎然的景色。这里是福建的重点林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也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全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和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加快林业发展一直都是三明市委、市政府发挥优势、加快崛起的一大举措和长远之计。早在2003年5月,这里就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3年过去,随着林改的不断深化,这里的一座座青山成了一张张“绿色名片”,一片片森林成了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林业真正成为“特色优势突出、支撑作用明显、开发潜力广阔、保障功能重要”的产业,成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生态”的主导产业。
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三明市永安视察工作时指出:“林改意义确实很重大。”同年5月,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峰论坛在三明市成功举办,领导和专家学者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三明的林改工作,认为三明在全国全省推动林改发挥了先行示范和带动作用。近三年来,国家林业局领导先后到过三明调研指导,全市共接待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及省内500多批、8200多人前来考察。与此同时,海峡两岸林业合作实验区和“林博会“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实验区的“六区一组”工作稳步推进,一年多时间新注册批办了16家涉林台资企业;两届“林博会”成功举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商到三明投资洽谈。海峡两岸林业合作实验区在海峡两岸和国际国内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林业已经成为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成为三明在海峡西岸建设中的一大优势、一大品牌。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明林业的体制活力得到不断增强,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生产要素开始向林业集聚,通过银行融资、项目业主投资、林农直接投入,以及各级政府补助投资,三年来向林业投入资金达53亿元,大量的科技项目、各类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向林业开发,为三明林业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这里林区群众造林育林积极性不断提高,植树造林面积逐年增加,近三年全市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08万亩,超额完成福建省林业厅下达的任务,加快了森林资源培育步伐。近三年来,三明全市林业保持快速增长,据统计,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工业实现产值39.89亿元,可比增长17.35%;2005年53.85亿,可比增长33.57%;2006年达74.95亿元、可比增长34.41%,林产工业成为全市“3+1”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一个产业集群。目前,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产值均居福建省第一位。林改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笋竹产业不断壮大,基本形成了以三和、健盛、孟宗为龙头的笋竹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2006年全市实现竹业总产值40.9亿元,比增20%;生物医药产业势头强劲,初步建成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和药材种养三大基地,一批生物医药项目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2006年全市医药工业总产值5.08亿元,比增112%;生态旅游方兴未艾,近几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绿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达5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5亿元,分别比增30%和43%,这些为我们构建海峡西岸绿色产业高地、生态旅游胜地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林农是林改的主体,也是改革的受益群体。通过落实集体林权,广大林农成为集体山林的主人,林农舍得投入,敢于投入,“把山当田耕、把林当菜种”的经营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林农通过发展笋竹、水果等传统产业和花卉苗木、生物药材、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从“山”和“林”的身上找到了更多发家致富的门路,收入渠道更趋多元。仅2006年三明市各地通过种植花卉苗木,实现产值5800多万元。通过木材流通体制、木竹税费等改革,林业税费负担明显减轻,林农收入相应提高。近几年,三明市原竹平均税费从原来的每根2.25元下降到现在的0.37元,木材税费占销售价的比例由原来的47.3%下降到现在的25.4%左右。同时,各地涌现出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林业合作组织,对于搞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吸纳富余劳动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全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从林改前的2003年518元增加到现在的839元,人均增收321元,比增61.9%;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第一产业收入增长7.5%,人均林业收入增幅51.2%,有些农户从林业发展中获得的收入已占其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林业成为农民增收最快的领域之一。
林改改变了村容村貌。通过林改,盘活了集体资产,促进了产业发展,带动了林木林地价值的普遍提升,使村财收入不断增加。许多过去的村财“空壳村”开始有财力投入乡村自来水、道路、卫生等建设,一批农村科普、文体设施开始兴建,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村庄环境。据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村集体收取林地使用费等林业收入4157万元,平均每个村3.58万元;实际支出3859万元,其中用于公益事业发展占83.1%。其次,林改后农民投资投劳在村庄周围、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沟渠两侧,种植速生、珍贵树种的积极性空前高潮,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益。据统计,2006年全市有767个村,1.58万户参与非规划林地植树造林,共种植283.7万株,折合面积为2.84万亩。农民爱林护林的积极性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沼气等清洁能源开始普及,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少乡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林改过程中,三明市始终坚持把尊重群众意愿、维护林农利益放在首位,依法依规,阳光作业,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和林改政策,严格按照《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操作,做到程序、方法、内容和结果“四公开”,有效保证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和监督权,促进了民主管理。广大林农借助林改这一有效载体,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许多地方自发成立护林联防协会,自觉抵制乱砍滥伐、盗砍盗伐等现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了村民理财、听证、村务管理等制度,真正实现了村民自治,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民主管理进程。
改革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发展,它还衍生出思想观念的蜕变。通过林改,这里的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森林培育上由过去的“要我造”变成“我要造”,在森林保护上由过去的“干部打火,群众观火”变成“一人受灾,众人相助”,在生产劳动上由过去的“农忙忙不开,农闲闲得慌”变成“农忙忙耕作,农闲学文化”,耕山育林、美化家园、护林防火,学习文化、争先致富成为农村的新时尚。近几年,三明市各地先后与复旦大学、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进行交流合作,开展林业技术成果推广、林业技术人才培训,广大林农热情高潮,踊跃参加,乡村文明之风逐渐形成,永安市的桂溪村由过去的“赌博村”变成现在的“文明村”。同时,广大林农通过多次参与公开、公平的林权交易活动,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观念蔚然成风。不少地方通过林改收益二次分配,建立了农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困有所帮”的农村社会养老体系,树立了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林改还有效解决了山林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密切了农村干群关系,使林区社会邻里之间和谐相处。
三明市委、市政府在总结集林权制度改革三年成效时指出: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三年,是三明林业活力最强的时期,是三明林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三明林农受益最多的时期,是三明林业改革影响最大的时期。伴随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项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的不断提升,三明林业正在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未来,三明将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