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你是“老好人”?
一个人选择成为“老好人”往往是出于这样几个理由——
1逃避消极情感
即使是“老好人”也并不是只有和气的一面,但由于对他人的拒绝、敌意等反应有着深刻的畏惧、焦虑,“老好人”宁愿选择将负面情绪压抑、隐藏。
这样子更简单、躲一时是一时也许正是老好人的心声(心理学家称其为“冲突避免”),而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对对抗、愤怒等感情的误读,将它们单纯看做“危险品”,却不知道它们同样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情感体验,同样有着自己积极的作用。
2 取悦者才讨喜
有一类“老好人”认为:只有取悦他人,满足他人的需求,别人才会喜欢你。(这也被称为“取悦症”。)
取悦者习惯取悦于他人,甚至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不相信真实的自己也会被接受。
3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接受了一个小要求,那么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点的要求,他也会倾向于接受。
在一开始时帮助了一个人,后来,为了保持形象,即使再不情愿,也会最大限度地帮助对方……有些人正是被这源源不断的求助所迫,才“被动”地成为了一个“老好人”。
然而,“老好人”会面对的麻烦还远不止如此——
“老好人”
会遇到哪些问题?
1他人眼中的你:不作为、无原则
为什么明明是“讨喜型人格”,老好人却往往并不受欢迎?来听听大家对他们的评价吧:“没个性”“没原则”“不作为”“怕负责”……
事实上,如果完全不能表达自己的消极情感,很多人眼中的你就会变得不再真实,轻则被看成是一个“纸板人”,不够立体、丰满,自然也不想与你走近;重则会被种种误解困扰,被认为“胆小怕事”“心机重”等等。
2让自己添堵的结果很伤身
由于害怕冲突、总是逃避愤怒,“老好人”的负面情绪常常只能积压在心里,让自己添堵、“内伤”不断加深。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背痛、胃痛、高血压等等身体不适。
3经不起拒绝的“好”
一项心理实验结果曾表明,人们最喜欢对自己的评价“先贬后褒”的人,而最反感的则是对自己“先褒后贬”的人。以此为据,试想如果你始终对别人有求必应,有天却忽然由于不得已的原因,偶然间不能满足别人的需求,那么,之前所有的“好”很可能就此化灰。
心理学上著名的“阿伦森效应”(奖励减少,态度也逐渐消极;奖励增加,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就是对老好人的极佳警醒——要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造成他人对自己印象的不良逆转。
老好人的“绝对反击战”
对别人好,别人就该对你好?
Fafa觉得小M是自己很看重的朋友,所以虽然有时和小M的观点并不一致也不会反驳,有时不认同小M的做法也不会说。Fafa只是默默地“执行”着小M的很多想法。
但最近一次一起和别人聊天时,Fafa开心地和别人说两个人关系好,小M却马上用反驳意味的语气说:是,我俩认识好长时间了。Fafa觉得自己委屈极了,明明为他做了很多牺牲,为什么到头来是这样的?
分析:
这类“老好人”衡量人际关系的依据,就是自己为对方付出了多少。(时常失去自我、习惯性自我责备……这些,同样被他们归为“为对方做的事”。)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人际交往是这样的:如果我对你好,那么你就应该对我好。但事实上,这样的“应该”对方未必认可,甚至,对你的“好”,他也很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固执地坚守这样的“规则”,往往并不会得到期待中的积极回应,“残酷的现实”只会让你对别人感到格外失望、愤怒甚至发生怨恨的情绪。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规则”并不正确,在人际关系中怀抱着“等价交换”这样“功利”的准则,不但是不够成熟的表现,且往往会导致交往中不够真诚,自然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同与积极反馈。有类似困扰的“老好人”,不妨“将爱说出来”,让对方知道你对他好,并不是因为你对谁都好,而是因为你看重和他的感情。
再“好”也经不起“过度解释”
由于年龄相近,抖抖非常体谅新来的实习生,时常放宽政策,暗暗嘱咐实习生可以不用加班。谁知长此以往,实习生习惯成自然,有时工作结束了,下班时间还没到,实习生撒撒娇,抖抖心软只好放行。
但时间一长,抖抖在公司的威信受到质疑,一次,在抖抖终于不堪忍受,拒绝了实习生理由荒唐的早退要求后,对方不仅不能理解,还从此与抖抖“交恶”。抖抖之前对她所有的照顾,似乎都在拒绝她的那一刻起变得毫无意义。
分析:
每当身边有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都会对其有一个解释,但“过度解释”往往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一个人时常帮你做一些小事,你很可能在心中建立这样的等式:帮你的忙=他看重你。这个等式看似合理,但却是个可怕“陷阱”,因为很可能有一天,他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帮你,你的等式就会翻转过来:不帮忙=他不看重你了!
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解读并不正确。
如果你身边有“老好人”,也请对他们好一些吧!对人际交往中的很多事,要避免“过度解释”、建立不正确的“因果关系”,“老好人”也是很辛苦的啊,这样的误解会让他们很受伤。
如果你是有这种困扰的“老好人”,尝试着用自己给出的解释去替代对方的“过度解释”。比如,给别人“好处”时,不要告诉他们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如何如何,而是因为你们的关系。
Why do yes men get so much NO?
逃避“坏体验”的同时也逃避了问题
Rita平时几乎从不会对别人说“不”,正因如此,当朋友将那批数据交给她,并再三嘱咐一定要在第二天完成时,她即使知道困难重重,但还是即刻答应了下来。
可是,回到寝室一算,Rita不禁背后发凉——这比她想的要严重得多,按照刚刚得出的处理速度推算,即使不吃不喝不睡觉,也要一周时间才处理得完!
结果,当晚Rita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关系网,朋友们怨声载道地熬夜帮她处理数据,但即使是这样,Rita最终还是食言了……
分析:
这是“老好人”最常遇到的问题,他们因为害怕拒绝、抛弃、愤怒、批评……而选择尽量满足他人的需求,以此逃避这些“消极”的情感体验。
但事实上,在任何人际关系中,如果你的“好”已经让你无法表达自己的不悦情绪,你就没有可能就此与他人沟通、听到对方的种种想法,也就无法解决你们之间出现的问题。
逃避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一味地逃避、一味地迎合,很快你就会变得疲于应付。如果始终不给自己机会面对“消极情感”的恐惧,你就永远学不会如何与它们和平相处,也学不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必然遇到的种种问题。
电影《怦然心动》中有一句话:“你当时只要一个小小的不快,就可以避免事后很大的痛苦。”这句话送给此类“老好人”正合适。所以,开始练习说“不”的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