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深叶茂”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要将这句具有深刻辩证哲理的谚语落实到日常生产中,却并非易事。土壤对植物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一是固定根群,使植株能挺拔有力地伸向空间接受阳光雨露的哺育;二是为根系提供一个宽松适宜的温、水、气、养相互协调配合的生长环境。
俗语说:抓住了“根”,就抓住了“根本”。根长在土中,处于一个人们肉眼难以看到的地下微观环境中。但地上部叶、果的长相,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根系的生长状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因此,如要“壮根”,必须从哺育它的土壤环境做起,
所谓“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提供温、水、养、气的综合能力。如果单纯把土壤中养分含量多寡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唯一标准,是非常片面的。正因为当前还有很多人对土壤肥力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单纯用土壤养分含量多少作为判断肥力的标准,因此,就出现了滥施肥、不按要求盲目施肥的现象。
土壤肥力应该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综合环境的体现。然而。在目前蔬菜生产中,尤其是反季节棚室生产中重视施肥,忽视建立优越的土壤综合环境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导致根系所处环境的低劣,使作物生长受阻最终影响到产量。
1 肥施用中重畜禽粪、轻秸秆有机肥
在大棚、温室等保护地生产中,群众盲目遵从“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只要施肥量大就能获高产的信条。以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黄瓜生产为例,定植前667m2施底肥鸡粪一般都在20m3以上,外加100kg以上的化肥犁地时一次性施入土壤中。试想这样多的肥料存在于土层中,一是土壤溶液盐浓度增高,不利于刚栽小苗根系生长:二是刚栽的小苗不需这么多营养。生产中群众又习惯定植后浇1次大水,1周后再浇1次缓苗水。这种多年沿袭的传统做法人们误认为是合理的(实际上小苗只需少量小水即可满足要求,根本不需大水漫浇),其结果是“歪打正着”避免了苗子受高浓度肥害。但是这种做法所引发的肥料淋溶流失浪费、污染地下水源又有多少人想过呢?另外,大水浇后土壤溶液虽被冲淡,可是土层内因充满水分气体条件变差、土温难以提高,导致土壤综合条件变差。这就是目前生产中存在的管理误区。更有甚者为了省工、省事,底肥仅撤数量偏多的化肥。而不用有机肥,更加剧了土壤综合环境的退化。
目前棚室蔬菜生产中群众非常重视畜禽粪的施用。畜禽粪的特性是养分含量高,尤其是氮素含量高于其他有机肥,但碳氮比较窄,其比值一般在6~10:1:而风干的玉米秸秆碳氮比约为80:1。可以看出畜禽粪含氮量远高于秸秆肥,但对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起主要作用的碳元素却远低于后者,因此,大量施人以鸡粪为主的畜禽粪,因其含氮素高虽能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矿化进程加快,及时提供给作物更多的可给态养分,但对于提高土壤综合肥力起决定作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则贡献不大,对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综合肥力的作用也就甚微。而作物秸秆腐熟有机肥养分含量虽不及畜禽粪,但它对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进土壤综合肥力的作用要远大于畜禽粪。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畜禽粪与秸秆粪配合施用的科学道理,
正确施用底肥的方法是底肥中只用有机肥不施化肥,鸡粪或猪粪中加入作物碎秸秆,按1:1或加入更多秸秆共同沤制,充分腐熟后可按每667m2施25~30m2作为底肥。底肥中不用化肥,由单施禽畜粪改为禽畜粪与作物秸秆共同沤制的腐熟有机肥,对增进土壤结构性,改善根系生长环境比单用禽畜粪要好得多。另外,由于秸秆有机肥含氮量比鸡粪相对少,矿化进程也慢,这样就可以控制结果前期植株旺长。
2 浇大水栽苗
应改浇大水栽苗为小水稳苗。犁地前如底墒不足,可先浇1次水洇地造墒,数日后撒施底肥一犁地一耙平一按行距要求开沟。起苗前1d(天)先把营养钵浇足水。按株距要求栽苗后封半沟土,栽后顺沟浇1次小水即可,隔日中午前后封平沟。这种做法的好处:一是底肥是在浇灌大水造底墒后施人的,栽苗后浇小水稳苗,这两水既满足了幼苗所需,又避免了肥料流失浪费;二是创造了一个肥、水、气、温相互协调,利于根系生长的土壤综合环境,
3 追肥存在盲目性
3.1追肥次数频繁且过早
以果菜类为例,其需肥盛期是在结果盛期,此时如果养分供应充足,配比得当,温度水分管理适宜,盛果期就会延长,衰败期也会推迟。试验证明,植株早衰除与养分平衡合理供应有关外,主要与过高的夜温有关。因此,盛果期在底肥充足的状况下结合浇小水,每次667m2冲施化肥12.5~15kg。使土壤养分供应能达到一个合理水平,若能保持一定的低夜温(12~15℃),盛果期就会延长。进人盛果期前,一般底肥的养分基本可满足植株前期生长之需,无需频繁大量追肥。如果此时频繁追肥、浇水,就会出现植株生长过旺,表现为叶大、茎粗、果少且小,叶果比例失去平衡,收获期推迟,严重影响产量和产值。对于多数蔬菜来说,在底肥充足情况下,追肥、浇水基本应采取“前控后促”的管理原则。尤其是对目前多数农户选择的中晚熟品种,前期更应做好肥水控制工作。
3.2 追肥量大,养分配比失调
生产实践证明,施肥量与产量在一定条件下总是呈抛物线关系,这说明并非施肥愈多愈好。因施肥过多造成减产的事例很多。一般来说初期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单位肥料增产效果十分明显:随后若再增加施肥量,增产效果逐步减少,为肥料增产效果递减阶段;当施肥量达到一定量后若再增加用量,产量不再增加,为肥料的奢侈阶段;如果再增加施肥量,就会出现减产,这就是施肥的有害阶段。目前利用化肥追肥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一次性施用量过大,二是养分比例失调。其根源就在于大家心中没数,完全是凭经验、凭感觉,带有极大的盲目性。这也是造成土壤环境变劣,蔬菜生长变差的原因。资料上说的结果期需钾多,完全正确。现在生产中极为普遍的现象是结果期重视钾的施用,然而在不了解自家菜田含钾量就盲目拼命多施。结果造成土壤中钾过量与其他元素失去平衡,出现各种生理病害。如果进行定期测土,在了解土壤养分状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追肥,既可为蔬菜生长创造一个优化的土壤环境,又可减少肥料浪费。
蔬菜对不同养分的需求与吸收是按比例进行的。如果土壤中某一元素过多或过少都会成为限制因子,影响到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生长不良。目前大力倡导的配方施肥,其目的就是通过测土了解土壤中大量元素的基本含量,再根据目标产量实施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由于养分在土层中会流失一些,因此。补给量要大于需求量。目前山东寿光的一些农户已经通过测土化验,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施肥。这样既满足了蔬菜按比例吸收的要求,叉可以克服目前盲目施肥所带来的养分失衡、肥料流失的浪费现象。
俗语说:抓住了“根”,就抓住了“根本”。根长在土中,处于一个人们肉眼难以看到的地下微观环境中。但地上部叶、果的长相,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根系的生长状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因此,如要“壮根”,必须从哺育它的土壤环境做起,
所谓“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提供温、水、养、气的综合能力。如果单纯把土壤中养分含量多寡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唯一标准,是非常片面的。正因为当前还有很多人对土壤肥力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单纯用土壤养分含量多少作为判断肥力的标准,因此,就出现了滥施肥、不按要求盲目施肥的现象。
土壤肥力应该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综合环境的体现。然而。在目前蔬菜生产中,尤其是反季节棚室生产中重视施肥,忽视建立优越的土壤综合环境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导致根系所处环境的低劣,使作物生长受阻最终影响到产量。
1 肥施用中重畜禽粪、轻秸秆有机肥
在大棚、温室等保护地生产中,群众盲目遵从“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只要施肥量大就能获高产的信条。以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黄瓜生产为例,定植前667m2施底肥鸡粪一般都在20m3以上,外加100kg以上的化肥犁地时一次性施入土壤中。试想这样多的肥料存在于土层中,一是土壤溶液盐浓度增高,不利于刚栽小苗根系生长:二是刚栽的小苗不需这么多营养。生产中群众又习惯定植后浇1次大水,1周后再浇1次缓苗水。这种多年沿袭的传统做法人们误认为是合理的(实际上小苗只需少量小水即可满足要求,根本不需大水漫浇),其结果是“歪打正着”避免了苗子受高浓度肥害。但是这种做法所引发的肥料淋溶流失浪费、污染地下水源又有多少人想过呢?另外,大水浇后土壤溶液虽被冲淡,可是土层内因充满水分气体条件变差、土温难以提高,导致土壤综合条件变差。这就是目前生产中存在的管理误区。更有甚者为了省工、省事,底肥仅撤数量偏多的化肥。而不用有机肥,更加剧了土壤综合环境的退化。
目前棚室蔬菜生产中群众非常重视畜禽粪的施用。畜禽粪的特性是养分含量高,尤其是氮素含量高于其他有机肥,但碳氮比较窄,其比值一般在6~10:1:而风干的玉米秸秆碳氮比约为80:1。可以看出畜禽粪含氮量远高于秸秆肥,但对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起主要作用的碳元素却远低于后者,因此,大量施人以鸡粪为主的畜禽粪,因其含氮素高虽能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矿化进程加快,及时提供给作物更多的可给态养分,但对于提高土壤综合肥力起决定作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则贡献不大,对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综合肥力的作用也就甚微。而作物秸秆腐熟有机肥养分含量虽不及畜禽粪,但它对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进土壤综合肥力的作用要远大于畜禽粪。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畜禽粪与秸秆粪配合施用的科学道理,
正确施用底肥的方法是底肥中只用有机肥不施化肥,鸡粪或猪粪中加入作物碎秸秆,按1:1或加入更多秸秆共同沤制,充分腐熟后可按每667m2施25~30m2作为底肥。底肥中不用化肥,由单施禽畜粪改为禽畜粪与作物秸秆共同沤制的腐熟有机肥,对增进土壤结构性,改善根系生长环境比单用禽畜粪要好得多。另外,由于秸秆有机肥含氮量比鸡粪相对少,矿化进程也慢,这样就可以控制结果前期植株旺长。
2 浇大水栽苗
应改浇大水栽苗为小水稳苗。犁地前如底墒不足,可先浇1次水洇地造墒,数日后撒施底肥一犁地一耙平一按行距要求开沟。起苗前1d(天)先把营养钵浇足水。按株距要求栽苗后封半沟土,栽后顺沟浇1次小水即可,隔日中午前后封平沟。这种做法的好处:一是底肥是在浇灌大水造底墒后施人的,栽苗后浇小水稳苗,这两水既满足了幼苗所需,又避免了肥料流失浪费;二是创造了一个肥、水、气、温相互协调,利于根系生长的土壤综合环境,
3 追肥存在盲目性
3.1追肥次数频繁且过早
以果菜类为例,其需肥盛期是在结果盛期,此时如果养分供应充足,配比得当,温度水分管理适宜,盛果期就会延长,衰败期也会推迟。试验证明,植株早衰除与养分平衡合理供应有关外,主要与过高的夜温有关。因此,盛果期在底肥充足的状况下结合浇小水,每次667m2冲施化肥12.5~15kg。使土壤养分供应能达到一个合理水平,若能保持一定的低夜温(12~15℃),盛果期就会延长。进人盛果期前,一般底肥的养分基本可满足植株前期生长之需,无需频繁大量追肥。如果此时频繁追肥、浇水,就会出现植株生长过旺,表现为叶大、茎粗、果少且小,叶果比例失去平衡,收获期推迟,严重影响产量和产值。对于多数蔬菜来说,在底肥充足情况下,追肥、浇水基本应采取“前控后促”的管理原则。尤其是对目前多数农户选择的中晚熟品种,前期更应做好肥水控制工作。
3.2 追肥量大,养分配比失调
生产实践证明,施肥量与产量在一定条件下总是呈抛物线关系,这说明并非施肥愈多愈好。因施肥过多造成减产的事例很多。一般来说初期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单位肥料增产效果十分明显:随后若再增加施肥量,增产效果逐步减少,为肥料增产效果递减阶段;当施肥量达到一定量后若再增加用量,产量不再增加,为肥料的奢侈阶段;如果再增加施肥量,就会出现减产,这就是施肥的有害阶段。目前利用化肥追肥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一次性施用量过大,二是养分比例失调。其根源就在于大家心中没数,完全是凭经验、凭感觉,带有极大的盲目性。这也是造成土壤环境变劣,蔬菜生长变差的原因。资料上说的结果期需钾多,完全正确。现在生产中极为普遍的现象是结果期重视钾的施用,然而在不了解自家菜田含钾量就盲目拼命多施。结果造成土壤中钾过量与其他元素失去平衡,出现各种生理病害。如果进行定期测土,在了解土壤养分状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追肥,既可为蔬菜生长创造一个优化的土壤环境,又可减少肥料浪费。
蔬菜对不同养分的需求与吸收是按比例进行的。如果土壤中某一元素过多或过少都会成为限制因子,影响到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生长不良。目前大力倡导的配方施肥,其目的就是通过测土了解土壤中大量元素的基本含量,再根据目标产量实施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由于养分在土层中会流失一些,因此。补给量要大于需求量。目前山东寿光的一些农户已经通过测土化验,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施肥。这样既满足了蔬菜按比例吸收的要求,叉可以克服目前盲目施肥所带来的养分失衡、肥料流失的浪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