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蜀记

来源 :章回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kevin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年冬天,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成为西线最高军事首脑。同时,他下令青、徐、兖、豫、荆、扬诸州赶造大船,给人以将要伐吴的假象,以迷惑蜀国。翌年秋,西线军队调动完备,粮秣也征运停当。司马昭下令,命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人马进军甘松、沓中牵制蜀国大将军姜维的主力;命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人马进占武街、桥头一带阻断姜维的归路。同时,命镇西将军钟会率十余万大军,分从斜谷、骆谷两路进兵,大举伐蜀。
  这件重大的军事行动已经计议了很久。蜀国国小民疲,连年用兵,国库空虚,民不堪命。加上后主刘禅昏庸懦弱,司马昭因有伐蜀之志。他征求僚属的意见,出乎意料,多数人却不同意在蜀地用兵。他们认为,蜀地道路险阻,粮运艰难,大军深入,一旦粮秣不继,必将陷于困境。曹爽当年伐蜀之败,殷鉴不远,不可不慎。虽然征西将军邓艾谋略超群,胆识过人,但在边地与姜维作战,仍互有胜负。姜维是诸葛亮拔擢的人中豪杰,其用兵之道,诡谲玄虚,蜀国君臣,倚为干城,岂可小视哉!这些议论使司马昭颇为失望。
  唯有钟会,极力赞成司马昭伐蜀之策。他指点着蜀国地图纵横议论,筹谋赞划,进退之机,攻夺之势,说得头头是道,似乎那蕞尔小国已握在他掌心一般。这种建功立业的雄心、意气风发的豪情、成竹在胸的自信使司马昭大为赞赏。朝廷平定毋丘俭、诸葛诞两次叛乱,钟会皆随军,计谋多被采纳,为平叛立下了功劳。司马师病死时,皇帝曹髦想遏止司马氏的势力,不想让司马昭辅政。司马昭用钟会、傅嘏之策,违诏班师,兵临皇都,逼迫曹髦不得已封司马昭为大将军,钟会对司马昭的辅佐之功不同寻常。自淮南以来,钟会算无遗策,有人称其为“今之张良”,他爵位屡迁,权势煊赫;因生于权贵之家,自小耳濡目染,对高层政治的运作方式深谙于心,深知“若要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多次推功让爵,其实是以退为进,深藏机心。如今专伐蜀之任,统虎豹之师,一言九鼎,气吞万里!
  钟会大军入蜀,命牙门将许仪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正值深秋时节,瘴气消散,山野萧索;艰险的蜀道就是蜀国的天然屏障,虽无蜀军的抵抗,大军仍进展缓慢。钟会很焦虑,十余万大军的粮秣转运就是个大难题,如不能速战速决,深入腹心,靠敌国之粮以养军,则万难取胜。一日行军途中,钟会骑马过桥,一条马腿陷下,马失前足,钟会跌下马来。周围的将士忙将他扶起。钟会大怒,命将先锋许仪就地斩首。许仪乃当年曹操爱将许褚之子,父子有功于国,犹不见赦,三军闻之,无不震悚!
  钟会大军未发之时,蜀国大将军姜维就曾表奏后主刘禅:“闻钟会治兵关中,欲图进犯,宜遣张翼、廖化督领诸军扼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后主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专权,征鬼巫卜测,说魏军无犯境之象。刘禅就将此事搁置一边,再不复问,而群臣不知。等到钟会进军骆谷,邓艾将入沓中,十万火急的军情文书飞赴成都,刘禅才慌了手脚,忙遣右车骑将军廖化往沓中救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等率兵往阳安关口协同拒敌。张翼等军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率军往建威,故驻守阴平,以阻魏军。
  原来,先主刘备在时,留魏延镇守汉中,各重镇关寨皆有兵驻防,如敌来犯,使不得入,御敌于国门之外。姜维认为,这是一种消极防御的办法,虽然可以拒敌守土,但兵力分散,不足以重创犯境之敌,因此主张采取防御与进攻相结合的战略,除重要关隘严防死守外,主要兵力退守汉城和乐城。两城乃国之门户,依山恃险,城守坚固,敌人断难攻破。然后,分出几股流动部队,乘敌之虚,或设伏,或偷袭,用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方式,伺机歼敌,使之疲于奔命。国中坚壁清野,敌人断了补给,自然不能撑持。待其溃败之时,再聚而歼之。
  且说征西将军邓艾领命牵制姜维,命天水太守王颀直捣姜维大营,陇西太守牵弘截其归路。金城太守杨欣前往甘松,使姜维不得与甘松守军会合。大战三日,各有伤亡。这时,传来消息,钟会大军已入汉中,直逼汉、乐二城。姜维无心恋战,令大军撤还,以救援汉、乐二城的守军。汉、樂两城若破,门户洞开,势不可回矣!杨欣等追击姜维至疆川口,又一场恶战。姜维折损了一些人马辎重,听说前往雍州的道路已被魏军阻断,于是率军从孔函谷深入北道,想绕道雍州后。在北道阻击的诸葛绪闻姜维来,向后撤三十里,在一处险峻的山谷设伏,准备将姜维之军一举聚歼。姜维在蜀统军多年,对于山川地貌了若指掌,自然不肯入围,遂引军退还,从阴平桥头过,往东运动。诸葛绪见姜维没有中计,命大军追击。追了一日,没有追上,姜维军队已东向剑阁。
  钟会十几万大军从斜谷、骆谷入蜀后,魏兴太守刘钦也受命从子午谷向前推进。魏军数道并进,军威宏壮,漫山遍野,旌旗蔽日。至汉中后,命护军荀恺领一万兵马围汉城,前将军李辅统一万兵马围乐城。
  汉城守将蒋舒与副将傅俭商议道:“敌人围城,我等不能坐守,宜出城攻之,破敌为上。”傅俭道:“我等受命保城,城池得全,就是功劳。一旦出城迎敌,若丧师负国,即使战死军中,于国何益?”蒋舒道:“你欲保城,我欲克敌,不如分出两部人马,我率一部出城,若重创围我之敌,既励城中士气,又可收野战之功,岂非两全?”傅俭只好同意分兵。蒋舒带兵出城,即向魏护军将军胡烈投降。胡烈引军与荀恺加紧攻城。在蒋舒的帮助下,汉城被攻陷。傅俭于城头拔剑格斗,身中数创,被杀殉国。
  钟会全力攻打乐城不克,遣别将攻陷阳安关口。钟会西出关口,长驱直入,派人祭诸葛亮之墓。
  蜀将张翼、董厥军至汉寿,闻阳安已溃,正惶惧无措间,恰逢姜维、廖化从阴平退还。双方合兵一处,至剑阁,据险列兵,以拒钟会。
  剑阁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险峻天下闻名,是入蜀的咽喉要道。钟会大军顿挫剑阁下,望关兴叹,不能前进一步。钟会无计,致书姜维,言辞谦恭,极表钦敬之情;又陈说大义,期望姜维归心向化,投戈降魏。姜维一笑置之,不予理睬。雄关栈道,猿猱难度,杀气森森,鬼泣神愁。十余万大军,餐餐都要吃饭,粮秣千里转运,万分艰难,日日有断炊之虞。眼见得伐蜀大计,功亏一篑,惊天伟业,化为泡影!钟会愁得嘴起泡,尿黄尿,在大帐里团团转,恨不能十余万人一夜间生出翅膀,飞过剑阁。只三天,人就瘦了一圈儿。蜀地的冬日,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有时还飘起雪花。大山里万木萧萧,山溪潺潺,清澈透底,陡峭的峰巅间,偶尔有鹰隼静静地盘旋。帐幕里非常寒冷,士兵都席地而卧,甲胄冷硬如铁,三餐常常不继;营内伐木取暖,夜里失火,烧死了三千多士兵。将士愁怨,有哗变之象。这样的日子怎么能熬下去呢?钟会已经后悔请缨伐蜀,统率十几万虎狼之旅,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事。生杀予夺,决于一身,号令如山,风附影从,威风固然威风,可是到了这个地步,却只是穷愁无计,徒叹奈何了!为了不因饥寒交迫死在山中,为了不致发生倒戈哗变的惨剧,钟会已在计议退兵。   可就在这时,传来了任何人都无法相信的消息,后主刘禅举国降魏,并派使节诏命姜维投戈放甲,向钟会投降。
  原来征西将军邓艾追击姜维到阴平后,上疏司马昭,请求乘敌溃败,从阴平发奇兵,走小路,直袭涪县。涪县在剑阁之西百里,距成都仅三百余里。攻围涪县,姜维必分兵来救,钟会之军可大举西进。若涪县下,则蜀国危,亡蜀必矣!司马昭认为此计可行。邓艾即精选锐卒,亲自带队,裹粮秣入深山。
  邓艾将行时,曾敦请诸葛绪带兵同行。诸葛绪不愿冒此风险,说:“大将军指示我们牵制姜维,西行偷袭非所命。”拒绝了邓艾。邓艾无权制约诸葛绪,只好自己承当。诸葛绪率军向白水,与钟会会合。随钟会到剑阁后,钟会为了独统大军,上密疏与司马昭,说诸葛绪怯懦畏敌,贻误战机。司马昭命将诸葛绪槛车征还。钟会命人捆了诸葛绪,塞进槛车,押送回长安。所有军权,尽属钟会。
  且说邓艾率军入山,诡道潜行,凿山开路,造作栈桥,山高谷深,甚为艰险。邓艾出身农家,少年时为人看护庄稼,行路遇高山大泽,则指画筹谋,说何处可行兵,何处可布阵,何处可设伏……为人所笑。后被拔擢于部伍之中,果然具有非凡的军事天才。他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下属爱戴;他亲执犁锄,率部屯田,积谷百万斛,以应军需;他在西部边陲,与姜维等作战多年,魏西南边地之安,得邓艾之力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山高谷深,无路可攀,邓艾此次冒险突袭,后果殊難逆料。
  自阴平道入山潜行七百余里,已攀行月余,粮草告罄。只好采山果茅根以充饥。邓艾与士卒一样,吃草根,嚼树皮,并勉励将士,为国立功。至坡缓无路处,邓艾以身裹毡,自山顶滚下。将士见主帅如此,无不奋发,皆不畏险阻,攀木登崖,鱼贯而进。在万死一生之中,邓艾之军穿山越涧,挺进蜀国腹地。先到江由,蜀国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邓艾长驱直入,蜀国卫将军诸葛瞻率军守涪,与邓艾战,前锋破,退守绵竹。诸葛瞻列阵绵竹,欲与邓艾决一死战。诸葛瞻乃诸葛亮之子,父死袭爵,为蜀国股肱之臣。邓艾移书诸葛瞻劝降,许诺说,若降,则封其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斩邓艾之使。邓艾命子邓忠率军攻其右,大将师篡率军攻其左,苦战一日,邓忠、师篡损兵折将,绵竹不得下。二人回营,禀报说:“绵竹固若金汤,蜀中将士拼死卫国,不可击也!”邓艾大怒,喝道:“生死存亡,在此一战,何不可击也?”命将二人就地斩首。将士苦苦哀求,邓忠、师篡也表示要戴罪立功,不破绵竹,势不回还。邓艾说:“绵竹不克,唯死而已,谈什么回还?”二人回马复战,绵竹城下尸横遍野。夜半城溃,邓忠抢先登城,师篡以大木撞开城门,魏军蜂拥而入,诸葛瞻乱中被杀。
  邓艾大军长驱直入,逼近成都。蜀中百姓为避战乱,散入山野,遍野哀鸿,村墟皆空。刘禅闻讯大惊,集群臣商议。朝中已无兵可调,百官心惊胆战,莫衷一是。有人提议逃入东吴,有人要后主暂避南中,还有人殿中大哭,要君臣死难,共保成都。唯谯周建言降魏,说:“自古以来,没有寄身他国而为天子者也!今若去吴,必然俯首称臣。天下之理,大能吞小,则魏能吞吴,而吴不能并魏也。在小国称臣,何如在大国称臣?再辱之耻,何如受此一辱?况且要南奔,则应早做预谋。今大敌已近,祸败将及,南方蛮越土司,其心难测,避祸篱下,何能自保也?”谯周之言刚落,刘禅就蔫了,流着泪,胆怯地道:“若魏不受降,杀了我可怎么好?”谯周道:“如今东吴尚未臣服,魏国岂能不受蜀降?受降之后,定会礼待我主。降魏之后,魏如不裂土以封陛下,臣愿身赴洛都,以古义争之!”刘禅这才哑着嗓子,说:“那就快写降表吧!”
  刘禅决定降魏。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大哭,伏地叩头出血,道:“若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于地下,为何举国而降啊?”刘禅不听。刘谌回府,先杀妻子,后伏剑自毙。
  翌日,刘禅遣张绍、邓良带着皇帝印绶,往邓艾营中请降。邓艾读毕刘禅的降表,大喜,立即疏报大将军司马昭。邓艾军至成都城北,后主刘禅自缚其身,令人在后抬着棺材,率文武官员六十余人出北门投降。邓艾见刘禅伏地不起,遂下马亲解其缚,好言慰解,命人当场烧掉了抬来的棺材,以示受降不杀。刘禅这才放下忐忑的心。
  受降仪式毕,邓艾检阅三军,然后相拥入城。令城中百姓各安其业,勿相惊扰,军卒有敢掳掠者,杀无赦,城中秩序井然。邓艾使刘禅仍居宫中,依前代故例,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太子和诸王皆封都尉,蜀中百官随其高下封为王官,或在邓艾营中就职。又在绵竹城内筑台以彰战功。将士死于战事者,无论魏蜀,共同埋葬。
  蜀自刘备开国,传至后主刘禅,历经四十二年,至此灭亡。
  姜维闻绵竹城破,大惊。一时消息纷纭,流言四起,不知成都是何景况。或闻后主欲与军民固守成都,或闻已东奔吴国,或闻欲南入建宁,还有传闻说后主已死于国难……姜维与众将心神难宁,遂派一哨军马往广汉一带打探消息。
  姜维原是魏国天水郡的小吏,因边患屡起,战事频仍,阴差阳错中没入蜀国,得蜀相诸葛亮的器重。为报知遇之恩,姜维留蜀不还。亮死后,姜维受命统军,忠恪蜀事,平生抱负和军事才能得以施展。宦官黄皓得刘禅宠信在朝中弄权,姜维屡加规劝,刘禅不听。黄皓也阴谋以右大将军阎宇取代姜维。对于朝中的权力斗争,姜维且忧且惧,身在高位,寄身敌国,图立事功,越来越力不从心。后期,他内心充满了愤懑、苍凉和失望的情绪。为了避祸,免遭黄皓等人的毒手,数年间他只在军营转战,已不再回成都。
  正在他失落彷徨时,刘禅使节到,命令他不得抵抗,所统军队就地向钟会投降。姜维接书,痛哭流涕,思丞相诸葛亮临终之托,见如今主暗国弱,终至败亡,平生的抱负和努力付之流水。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亡国之将,尚能何为?刘禅敕令宣喻军营,将士无不痛哭。有人愤激得抽刀砍石,有人抱头而泣,更有壮烈者,竟至伏剑自刎,投崖殉国……剑阁冬云如凝,悲风飒飒,似在为蜀国壮士而悲哭。可是万千士卒却分外平静,投营以来,南北驰驱,抛妻别子,田园荒芜,战事不息,连年不归,遥望故乡,心如刀摧!所谓江山社稷,都是帝王家事,与己何干也?国兴国亡管他娘,只盼快快回家乡!如今不打仗了,或可保得一条贱命,回去见父母妻儿。他们表面平静,内心窃喜,互相以目示意,执手相贺,盘算着明年春天下田耕种的事儿。   姜维率军至涪,钟会迎出军门,抢前一步抓住姜维的手,像老友久别相逢,亲切呼着姜维的名字,笑道:“伯约,何来迟也?”姜维流下泪来,正色道:“至此地步,何谓迟也?吾不期如此之速也!”钟会大笑,与姜维携手入帐。
  钟会厚待姜维,将蜀国大将军的印绶节盖暂时交还,与姜维出则同车,止则同席。不久前还不共戴天,如今却亲如兄弟,难道仅仅是英雄相惜吗?
  这年年底,朝廷颁诏,封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子弟各有封赏。二人皆居三公之位,灭蜀之功,得到了回报。
  邓艾在成都上疏大将军司马昭,为国建言,曰:“蜀亡之后,吴人震恐,统一神州,指日可待。但兴兵以来,将士疲劳,国库空虚,不便立刻对吴用兵。应该在蜀留陇右兵和蜀兵各两万人,煮盐冶铁,休养农事,并预做大船做伐吴之备。蜀主刘禅先不必迁往京师,使吴人以为流徙。可使其暂居蜀地,封其为扶风王,郡内有董卓坞,可为其宫室,如此可使吴人畏威怀德,向化归命,则东吴可不战而平也。”这本是一条很好的建议,司马昭接疏后,却老大不悦。他早就听说邓艾居功自傲,独断专行,进入成都后,俨然蜀地之主,封赏降服,规度指划,擅作主张,于是派监军卫瓘前往成都,告诫邓艾:“凡事应该请示上报,不可擅权。”邓艾是个直性子,回答卫瓘说:“路途遥远,如果事事请示,岂非贻误国事?依照古义,士大夫出疆,若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可见机行事,專之可也。兵法有言: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我邓艾虽无先贤之明,却不敢拘小节而害国家!”邓艾不平之色溢于言表,卫瓘听了,心中不悦。
  邓艾回到房中,闷闷不乐。儿子邓忠听说了事情原委,劝父亲道:“树大招风,功高招嫉。我父子深入险地,出生入死,虽有灭蜀之功,但人心叵测,不可不防。钟会至今未到成都,他是何心思?大将军派卫瓘责备父亲,岂是空穴来风?古人功成身退,避祸全身,虽然朝廷封赏我父子,我却觉得周遭处处陷阱网罗,动辄得咎,比平日更凶险难测,不知祸从何发。父亲宜上疏大将军,请求轻车简从,回返洛阳,蜀地之事,任由大将军规度。”
  邓艾叹道:“我何尝想管这许多事呢?不过是想为国家多多分忧罢了!”
  是夜,邓艾即修书司马昭,谦辞逊谢,自罪自责。说自己一介武夫,只可在军中效命,不善理政,成都的事由大将军派员来做,自己请求回到洛阳去。
  送信的骑从,原是部将田续的亲信。从阴平至江由道中,由于田续畏懦不进,邓艾大怒,临阵要斩他。后怜他老母病弱,儿女尚小,又赦而不杀。到成都后,田续与钟会暗通关节,将邓艾的种种行迹密报钟会。邓艾与司马昭及朝廷的往返书奏诏令皆先由钟会过目,大多已被做过手脚,而邓艾浑然不觉。
  信使至涪,将邓艾之书依例交与钟会。钟会屏绝左右,览书叹道:“邓艾真魏之忠臣也!吾大计将行,岂可顾惜邓艾一人乎!”遂效邓艾的笔迹,重新草拟一书。书中对司马昭言词悖慢,责其反复多疑,浮躁愤激并微示反意。然后封好,飞骑送抵洛阳。钟会善效别人的笔迹,淮南平叛时,他曾密为全辉等作书,用反间计使全怿出降。钟会之故技此次又派上了用场。
  司马昭接邓艾之书,大怒。此前,他曾多次收到钟会等人的密报,说邓艾居功自傲,对朝廷将士官员专横跋扈,却与蜀主刘禅等蜀中旧官打得火热,他将信将疑;后又接到几封邓艾的奏报,皆引喻失义,口气颇大,屡表己功,他心中颇为不快。此书狂悖嚣张,已彰反心,遂命卫瓘宣朝廷之诏,逮捕邓艾;命钟会之军速进成都,若邓艾不从,就地剿灭。
  卫瓘带五百虎贲骑士往邓艾处宣旨,邓艾军皆释甲放杖,即命将邓艾父子关入槛车。邓艾大惊,仰天叹道:“吾一片忠心,天地共鉴,以至于此乎?”邓艾部将怒目叱咤,众声汹汹。邓艾喝令各归营伍,不得抗旨,自己束手就缚,道:“到洛都见大将军,冤情自白!”卫瓘将邓艾父子关入槛车,由钟会部下三千骑兵押往洛阳。这天黄昏,钟会驷马高车,麾盖如云,旌旗蔽日,前呼后拥,自东门入据成都。
  钟会所惧者,唯有邓艾。如今邓艾父子被擒,他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登临高城,昂然四顾,沃野千里,风物独秀,真天府之国也!刘备父子经营数十年,开邦立国,与中原抗衡,魏武挥鞭,仲达奋志,皆不能克。而今大江激湍,雄关漫道,一朝而越;蜀中君臣,伏阙授首,斯国已灭。建此不世之功者,非钟会乎?他独统大军,威震西蜀,猛将锐卒,尽在麾下,雄视寰宇,问鼎天下,其谁能抗衡乎?勃勃野心在胸腔内狂跳不已,钟会不饮自醉,无恙已昏。
  数十天来,姜维与钟会朝夕共处,已窥知钟会之心。身为亡国之将,败辱之痛,深藏心中,知钟会内有异志,心中窃喜。他希望钟会闹出乱子来,闹得越大越好。如此,或可使蜀国亡而复生。于是,密书于刘禅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也!”刘禅接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姜维究竟有何术可使死灰复燃,骷髅再生。
  姜维指望的是钟会作乱。
  他曾以言语试探钟会:“闻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氏之兴,皆君之力也。如今一旦定蜀,威德震天下。民颂其功,主畏其谋,欲挟此还国乎?当年楚汉扰攘,韩信未曾背汉,一旦高祖定鼎天下,功高盖主的韩信却被处死未央宫中;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大夫文种与范蠡共助越王报亡国之仇,君臣同心同德,患难与共。灭吴之后,大夫文种不从范蠡泛舟五湖,终至伏剑而死。这并非因为主上昏庸,臣子愚昧,乃时势使然,利害相关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效陶朱公泛舟江海,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巅,与仙人共游乎?”
  钟会说:“君言甚是,但话说得太远了,暂时我还不想隐逸山林。峨嵋虽高,难尽我志,为今之计,或别有一番天地呢!”
  姜维会意,但却不说破,道:“如果这样,乃君智力之所能。世事翻覆,天命难测,愿君好自为之!”
  话说到这里,二人皆已心知肚明。
  钟会到成都,视察了蜀国故宫,栏杆拍遍,御阶踏尽,心潮澎湃,无以言表。来在刘禅旧苑,唯见雕梁画栋,玉露生寒;美人星散,金炉香残;歌台寂寂,舞榭悄然。不由伫立良久,心中感慨,无以名之。遂屏绝左右,携姜维之手,入于密室,便将谋反大计,合盘托出。   钟会的计划是:使姜维为先锋,与蜀将统帅蜀兵三万出斜谷,钟会率大军继其后。到长安后,令骑兵从陆道,步兵乘船从水道于渭水顺流而下入黄河,计五日可到孟津,与五万铁骑會于洛阳,则天下席卷而定。
  姜维听后,似惊叹不止,道:“君非常人也!天下如弹丸,运于股掌间,君非常人也!”复又蹙额,为钟会计虑道:“若魏将不从君命,如之奈何?”
  钟会道:“行大事不能效妇人之仁,不从者一概杀之!”
  姜维说:“为使大计得行,须防患于未然……”便如此这般,密议一番。钟会点头允诺,以为万无一失。
  二人计议已定,姜维便以移防为名,调动蜀兵,串联将士。钟会也和心腹亲信分别密谈,许以爵赏,分兵把口,只待起事。
  正紧张筹划时,钟会接到了司马昭的亲笔书札,云:“恐邓艾不伏法,已遣中护军贾充率步骑万人入斜谷,驻屯乐城。吾亲统大军十万驻长安,相见在即。”钟会大惊,道:“如果仅为逮捕邓艾,大将军知我独能办之。如今率大军前来,定有所察觉。事不宜迟,立刻举事!成功了,可得天下,即便不成功,退保蜀汉,吾不失做刘备也!”
  正月十六日一大早,钟会召集伐蜀诸将和蜀国旧官,在刘禅故宫朝堂为刚刚去世的魏太后郭元璧发丧。当时宣读太后“遗诏”,令钟会起兵废司马昭以保魏之社稷。诸将闻诏,面面相觑,无不惊骇。大家都明白,这是钟会假太后之诏以图反逆。钟会将伪造的太后“遗诏”遍示座上诸人,大家谁也不敢作声。于是,将“遗诏”供奉在太后的灵堂前。钟会攘臂大呼:“司马昭祸乱社稷,作恶久矣!今日我将奉太后诏命,挽狂澜于既倒,拯大魏于危亡,吊民伐罪,以惩凶逆,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于是,自命为益州牧,派手下亲信接管各营军权,把召集来的群官诸将一律幽禁在各屋舍内,城门宫门皆关闭,派重兵围守。
  姜维等蜀中故将刚领到铠杖,兵马正在调集中;而入蜀魏兵,人心浮动,上下不宁;新任亲信到营之后,难以服众。城内外一片死寂,表面的平静下,惊惧骚动的潜流暗中积聚,寻找着迸发的缺口。
  姜维对钟会道:“幽闭的将领和诸官原都是司马昭的旧部,心腹部下散在各营,若不及早处置,祸由此发,大事败矣!应立即坑杀之,以绝后患。”
  钟会犹疑难决。幽禁的护军、郡守、衙门骑督以上大小官员将领百余人,杀了他们,容易使军中哗变;不杀,又有谁是铁了心跟他造反的?姜维却早有主张,先使钟会杀魏国诸将,那时兵权在手,蜀人思报亡国之仇,一声令下,杀了钟会。瞬间天地翻覆,风云变色,光复旧国的大业,也就在覆掌之间。
  野心使钟会昏了头。三个月前,钟、姜二人分立魏蜀敌国,还是疆场上厮杀的对头,如今却执手结盟,问鼎天下。钟会欲用蜀之兵,非姜维不可;姜维欲雪魏之耻,非钟会不办。聪明如钟会,却没有想到,自己正在自掘坟墓。
  千里长堤,毁于蚁穴;塌天大祸,起于微末。且说钟会帐下有骑督名丘建,此人聪明晓事,办事干练,长得唇红齿白,静如处子。钟会有男风之好,因此红建最得钟会宠爱。丘建原是将军胡烈的亲信,是胡烈把他推荐给司马昭,钟会出征,请求将丘建带在身边,与其行止与共,视若禁脔,丘建之言,钟会无不允诺。丘建见胡烈被囚,心生怜悯,对钟会说:“胡将军是我旧主,如今独囚一室,饥寒交迫,吾心何忍?主公就是要杀他,也要他吃顿饱饭,别让他做饿死鬼!”说罢,涕泣不止。钟会道:“你莫要哭,你既有此心,就去给他送些吃的吧!”丘建道:“人是要顿顿吃饭的,我就破例给他送一餐饭,下一餐不还是要饿着?”钟会道:“那你说该怎么办?”丘建道:“主公乃仁德之人,要做大事,更需布德行仁,才可得神灵护佑。所囚之人,就是主公信不得,要杀要剐,活着时也需让他吃饱饭。不如每天派一员亲兵,由厨下造饭,顿顿给他们送去。让他们念主公恩德,死而无怨。”钟会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送饭的亲兵到胡烈处,把丘建透出的消息告诉了胡烈,说:“钟会姜维已挖好了大坑,征调蜀军中的壮汉,每人发一根大棒,三两日内,就棒杀所囚诸将,皆坑之。”胡烈写一密信,带给城外的儿子,要他想法营救。这个消息通过各个送饭的亲兵不胫而走,半日间内外皆知。
  军中闻此消息,无不震骇愤怒。被囚的人想逃出去,外边的人要救他们。正月十八日正午,胡烈营中哗变。胡烈之子与众兵擂鼓大噪,涌出军门,其余各营士兵不约而同,挥戈举刀,汇成洪流,争先恐后,扑向城门。钟会闻城外汹汹扰攘,开头以为失了火,后闻士兵哗变,大惊失色,对姜维道:“兵变围城,如之奈何?”姜维道:“事急矣!先杀所囚诸将,然后调兵卫城!”钟会立即派兵去杀囚禁的将领和官员。囚室中的人奋力顶住门,不让士兵进去。士兵就在外面用刀砍门,诅咒叫喊,乱作一团。这时,哗变的士兵已攀梯登城,放火烧箭楼,打开城门,乱兵蚁附而进,矢下如雨。派去杀囚官的人纷纷逃散。所囚诸将冲出来,与旧部会合,杀向钟会姜维。姜维与钟会被裹挟在乱兵中,左冲右突,挥剑乱砍,杀死五六人。姜维先被一士兵用长矛戳翻,众人又争杀钟会。刀剑齐下,践踏狼藉,二人皆无完尸,终成肉泥。
  钟会等既死,邓艾部将愈觉邓艾被陷冤枉,遂飞骑去追邓艾。追上后,将邓艾放出槛车。卫瓘派田续去讨邓艾,在绵竹城西追上,因寡不敌众,邓艾父子皆被田续之兵所杀。
  蜀亡之后的这场混乱,数日后方得平息。除邓艾、钟会等伐蜀统帅外,大小士卒及无辜者死了五六百人。邓艾的报国之志、钟会的王霸野心、姜维的复国之梦皆成泡影。
  蜀山缥碧蜀水清,蜀道之险甲天下。长风掠过旷古无言的高山大川,发出阵阵呼哨,那不是对人类愚行和恶行的叹息,那只是风……
  那只是风……
  实习编辑 刘 畅
其他文献
楔子  明清两朝,武当山的香火曾数度兴旺,上至公卿王侯下至黎民百姓纷纷前来朝拜进香。南岩,是武当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岩,那里有一座伸出悬崖外的龙首石雕,长三米,宽半米。高高昂起的龙头顶端举着一只香炉,这就是人们说的“龙头香”。由于下临万丈深渊,烧龙头香的人要跪着从窄窄的龙身爬上龙头,点燃香火,然后再跪着退回来,稍有不慎则会粉身碎骨。自龙头香建成以来,从上面摔下去的人不计其数,其情状惨不忍睹。  一
期刊
一 兄弟聚会有好事  手提雨伞站在门楣雨搭下的郑明财,目睹着雨水泡湿的大地,烦躁忧心地自语道:孟大哥,您像十二道金牌调岳飞似的,一连三个电话相约。真想尽快前去赴约,可大雨像锁链绊腿,困住难行,迟迟不能动身,心里被搅得六神无主,您一定要谅解!  郊区蔬菜生产队技术员郑明财,因贫穷买不起雨靴,脚上穿双磨损透水的胶鞋,无奈两脚踏进泥水里,像鸭嘴从泥水里捞食,发出“啪唧啪唧”不间断的响声,冒雨前行,朝孟恩
期刊
一  高密电影院后有一个老片区。老片区最北头有一条老巷子。老巷子最深处有一栋某单位的老宿舍楼。老胡就住在这栋老楼的二单元201室。  老胡前些年没了老伴儿,自从儿子胡东和儿媳谭娜结婚有了小孙子豆豆,含饴弄孙的老胡也慢慢从孤独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自打光荣退休后,他更是乐得清闲,闲来逗逗孙子,没事哼哼小曲,去凤凰公园遛遛鸟,小日子过得倒也滋润。  老胡平时爱喝两口,且喝酒从不用杯,用碗,而且是那种大瓷汤
期刊
一 队长请客巧设圈套  临近晌午,石炮轰隆炸响时,从队长嘴里出来的生烟刚好喷了我一满脸,呛得我打了个响亮的喷嚏。我皱了眉头嘟囔一声,队长却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那样子如同吃了他的大米还有他的糟糠。其实,我知道,他不过在数放的炮到底响了几声。毕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马虎不得的。  炮声刚停,我们这群缩头躲在无名坡下的农人已经有个别家伙不大耐烦,直起身来朝底下晃头晃脑。队长见状急得大吼:“大头,你这个狗娘
期刊
一 被“裹挟”的持枪人  三道沟青年点的夜色是可爱的,宿舍、食堂和加工厂在美丽的月光下,显得那么紧凑而又错落有致。男宿舍和女宿舍里闪着暗淡的灯光。男青年、女青年,有打扑克的,有洗衣裳的,有下象棋的,有看书的,也有疲乏了老早躺在被窝里睡觉的。宿舍后面的石砬子在月光里俊俏地矗立着,峭壁下的小河静静地流淌,三道沟青年点仿佛是在大自然中的一小块画板,被天然的画家涂抹成一幅山水画。即便是一幅山水画,也是树欲
期刊
一 出外送货买回一副棺材  故事回溯到十年前的2006年6月21日。  这天一大早,天气极好,风轻云淡,朝霞满天。在湖北通城县通达物流公司货运中心的货场上,五十岁的货运司机张秋生站在他的东风牌大货车前,望着天边白絮般的云朵,古铜色的脸上露出孩童般的微笑,霞光在他的身上撒了一层耀眼的金辉。  张师傅个子不高,满脸皱纹,像个老农民。他是公司里的老员工,为人热情友善,工作细心勤恳,开车几十年从没出过交通
期刊
作者题记:2800年前,尚无驸马之说。至东汉设驸马都尉、驸马校尉、驸马中郎、驸马中郎将等官职,但驸马不是皇帝女婿的专用称谓。史载,皇帝的女婿称驸马当在唐代以后。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笔者将哑巴花童称之为蕲王的驸马。特此说明。  相传,春秋时期,荆楚蕲春称蕲国。蕲国国王有个独生女儿叫翠羞。要论翠羞公主的模样,是月里嫦娥见了她低头掩面,美女西施见了她伤心落泪。因为翠羞公主真是长得太漂亮了。  翠羞公主不光
期刊
巴彦县城地处冰天雪地的北国,可是这里却打响了中共领导下的东北武装抗日的第一枪。这得从一个叫张甲洲的人说起。他是巴彦县生人,在北平的清华、北大都念过书。《巴彦县党史资料》有这样的记载:  1932年4月底,共产党人张甲洲带领于天放、夏尚志、张清林、张文藻、郑炳文等五名党员大学生,携着在南京示威时夺得的两支德国造二十响驳壳枪,由北平、天津、营口辗转回到哈尔滨,受北满省委的指派,奔赴张甲洲的家乡巴彦县城
期刊
前头的话  男的在抽烟,抽的是莫合烟;女的在卷烟,卷的也是莫合烟。抽烟的人抽得惬意,半眯缝着眼在尽情地吐纳。卷烟的人卷得舒心,嘴角上漾着淡淡的笑纹。女的低着头,一双丹凤眼,宛若清泉,掩映在密置的睫丛之中。男的见女的渐之稀疏了的青丝还夹杂着几根白发,万般感慨一下袭上心头来,把心事儿梭织得密密匝匝,渐渐地涌动起一个热乎乎的“亲”字来。他忍不住想使个打情情的“坏”来,便别过脸去把一口浓烟吐成一个很见功夫
期刊
一 引子  四平市郊区有个青石镇。青石镇有个最偏僻的山村,叫翰林堡。别看这地方是深山峡谷、鲜有人烟,可二百多年前的清朝光绪年间,这里的齐家有叔侄四人先后考取进士,获百姓们交口称赞,被誉为“齐门四进士”。  其中最优秀者是齐忠甲,在光绪二十一年被皇帝钦点任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三年兼都察院御史,为政清廉,留名青史。翰林堡因此而得名。  尽管翰林荣耀乡梓,可这里人们的日子依然是凄风苦雨,过得十分贫穷而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