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并不是我突然之间变得文艺了,实在是想到了车展这个话题让我不得不感时伤怀一下。世界上最早的汽车展据说是创立于1897年的法兰克福车展(IAA),而我工作之后采访过的第一个车展就是法兰克福车展,时间是1999年。在之后的十五年间我又去过不止一次的IAA,还有3次底特律车展,还有东京和日内瓦,等等。当我不久前刚刚又去了一次东京车展之后,我觉得是时候总结点什么了——特别是在这十几年里我还同时目睹了国内车展翻天覆地般的变迁,这些应该是只有我们这些身处中国汽车大时代的媒体从业者才有幸能够经历到的。
我读了上期杂志里我们的特约撰稿人牧野先生的文章,他因东京车展的“日渐式微”而唏嘘不已,并且还“倚老卖老”地回忆了自己1969年第一次去看东京车展的情境。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东京车展与几乎同时举行的广州车展相比稍显“门庭冷落”而倍感失落。其实,我对此倒不以为然。
我碰巧参加完一个赴日本的媒体活动,行程在11月19日结束,第二天就是东京车展的媒体日,其他同行或者回京,或者直接飞赴广州,为21日开始的广州车展做准备,而我毅然决定留下来,去看“真正的”车展。
之前已经办好了网上注册,组委会很快就把带有芯片的记者证件寄给我,一大早在门口排队刷证鱼贯而入,秩序井然。国内的车展近几年也有样学样,像网上注册啊,刷卡进场什么的,可是执行起来却总是变味。比如有时候网站注册根本就是摆设,怎么申请都是被拒,最后还要拿着介绍信、记者证、身份证之类的一大堆材料去现场排大队办理。想想国外的车展组委会都比较信任记者,记得我只身奔赴911刚过的那年底特律车展时,在那个敏感时期人家也只是看了我的护照和名片就给我办了媒体证件。也许这也不能全怪我们的车展组织者,看看我们的媒体日是什么景象:展馆里有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的,展馆门口有手拿好几个媒体证往里带人的,展馆外还有喊着高价收证的黄牛……如此繁琐严格的注册审核程序最后还是这个局面呢,要是与国际接了轨,我看这个媒体日也就没必要再去了。
国内车展的历史不长,最早的上海车展也就不到30年,第一届北京车展是1990年,刚刚抢了东京风头的广州车展办了整整10年,车展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如今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市场,在这里的车展想不办成展销会都是不现实的,蜂拥而至的各色人等都在疯抢这块蛋糕,急切中也就顾不得吃相了。别的不说了,就说我的本行,据统计2013年的上海车展在媒体日那天有100场新闻发布会,也就是说每个时段至少有四、五场发布会在同时举行!除了在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背景音乐声中疲于奔命地赶场之外,你还能指望有什么专业的视角和客观的报道呢?还有那些低俗的“露露”们,我理解现在是“眼球经济”,但是拜托可以不用这种手段吸引眼球吗?咱们就只用汽车本身来吸引眼球可以吗?
在紧临东京湾的Tokyo Big Sight,我可以花上一整天,仔仔细细地看车、拍照片,按时间表参加了绝大多数新车发布会,因为看了太多帅气的摩托车而变身“机车爱好者”,路过赛车游戏的发布和体验现场时也临渊羡鱼了一下,相信等到公众参观日这里的人气一定很旺。
我们的GDP不会总是两位数增长,我们的汽车市场也不会无限度地扩张下去。繁华落尽不见得就是寂寞,希望将来也能像在东京一样安安静静地看国内的车展。
最后说句题外话,当我第二天下午在东京机场等飞机的时候,竟然接到电话说我昨天下午在新闻中心免费邮寄的车展资料已经送到办公室了!我在惊叹快递的效率之余也在懊悔怎么我昨天不把自己也装进包裹里。
我读了上期杂志里我们的特约撰稿人牧野先生的文章,他因东京车展的“日渐式微”而唏嘘不已,并且还“倚老卖老”地回忆了自己1969年第一次去看东京车展的情境。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东京车展与几乎同时举行的广州车展相比稍显“门庭冷落”而倍感失落。其实,我对此倒不以为然。
我碰巧参加完一个赴日本的媒体活动,行程在11月19日结束,第二天就是东京车展的媒体日,其他同行或者回京,或者直接飞赴广州,为21日开始的广州车展做准备,而我毅然决定留下来,去看“真正的”车展。
之前已经办好了网上注册,组委会很快就把带有芯片的记者证件寄给我,一大早在门口排队刷证鱼贯而入,秩序井然。国内的车展近几年也有样学样,像网上注册啊,刷卡进场什么的,可是执行起来却总是变味。比如有时候网站注册根本就是摆设,怎么申请都是被拒,最后还要拿着介绍信、记者证、身份证之类的一大堆材料去现场排大队办理。想想国外的车展组委会都比较信任记者,记得我只身奔赴911刚过的那年底特律车展时,在那个敏感时期人家也只是看了我的护照和名片就给我办了媒体证件。也许这也不能全怪我们的车展组织者,看看我们的媒体日是什么景象:展馆里有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的,展馆门口有手拿好几个媒体证往里带人的,展馆外还有喊着高价收证的黄牛……如此繁琐严格的注册审核程序最后还是这个局面呢,要是与国际接了轨,我看这个媒体日也就没必要再去了。
国内车展的历史不长,最早的上海车展也就不到30年,第一届北京车展是1990年,刚刚抢了东京风头的广州车展办了整整10年,车展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如今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市场,在这里的车展想不办成展销会都是不现实的,蜂拥而至的各色人等都在疯抢这块蛋糕,急切中也就顾不得吃相了。别的不说了,就说我的本行,据统计2013年的上海车展在媒体日那天有100场新闻发布会,也就是说每个时段至少有四、五场发布会在同时举行!除了在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背景音乐声中疲于奔命地赶场之外,你还能指望有什么专业的视角和客观的报道呢?还有那些低俗的“露露”们,我理解现在是“眼球经济”,但是拜托可以不用这种手段吸引眼球吗?咱们就只用汽车本身来吸引眼球可以吗?
在紧临东京湾的Tokyo Big Sight,我可以花上一整天,仔仔细细地看车、拍照片,按时间表参加了绝大多数新车发布会,因为看了太多帅气的摩托车而变身“机车爱好者”,路过赛车游戏的发布和体验现场时也临渊羡鱼了一下,相信等到公众参观日这里的人气一定很旺。
我们的GDP不会总是两位数增长,我们的汽车市场也不会无限度地扩张下去。繁华落尽不见得就是寂寞,希望将来也能像在东京一样安安静静地看国内的车展。
最后说句题外话,当我第二天下午在东京机场等飞机的时候,竟然接到电话说我昨天下午在新闻中心免费邮寄的车展资料已经送到办公室了!我在惊叹快递的效率之余也在懊悔怎么我昨天不把自己也装进包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