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有效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对课堂的主控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决定作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首先,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选取与现实相符的生活情境,如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其次,教师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最后,教师要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情境,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实现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
二、培养学习习惯,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在农村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依赖性较强的群体,学生缺乏自主性,更缺乏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最简洁的教学过程、最精辟的教学语言,以免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只有有序的语言、有层次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教学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精心创设,学生全力配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把握教学知识,确保课堂有效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学生原先不懂的新观点、新材料,学过之后就能灵活运用了。教学内容是否有效与知识的属性、学生的状态有关。首先,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其次,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只有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能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就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第三,学生思想的提高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它是指学生从教学中获得的、能融会贯通的、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最后,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学生能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
四、重视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必须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的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教师更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和指导。
五、注重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上每一节课时,都要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等。然后,再认真总结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是否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习。
无论课程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荣塘中心小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首先,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选取与现实相符的生活情境,如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其次,教师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最后,教师要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情境,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实现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
二、培养学习习惯,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在农村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依赖性较强的群体,学生缺乏自主性,更缺乏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最简洁的教学过程、最精辟的教学语言,以免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只有有序的语言、有层次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教学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精心创设,学生全力配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把握教学知识,确保课堂有效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学生原先不懂的新观点、新材料,学过之后就能灵活运用了。教学内容是否有效与知识的属性、学生的状态有关。首先,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其次,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只有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能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就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第三,学生思想的提高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它是指学生从教学中获得的、能融会贯通的、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最后,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学生能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
四、重视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必须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的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教师更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和指导。
五、注重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上每一节课时,都要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等。然后,再认真总结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是否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习。
无论课程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荣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