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社会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时代教学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目标是什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什么途径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的有效工具,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呢?整合有什么优势?主要从整合的目标、途径、优势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途径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做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 电脑 网络。”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社会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享有“小百科全书”之称的语文,其发展更需要信息技术的加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时代教学的要求,也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目标是什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什么途径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与学的有效工具,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呢?整合有什么优势?本文将从整合的目标、途径、优势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们应明确,语文课程是主体,是目的,信息技术是手段,是载体,是“桥”和“船”。整合的过程,是尽可能大地提供给学生语文信息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技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教与学的方式。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合的途径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代表,它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与学的有效工具呢?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整合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应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在多媒体教室的环境下,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制和网上下载相结合的方法,使用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利用网络技术来整合
  网络本身并不能产生任何教育作用,只有当教师真正把网络同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那么,该如何利用网络来实现学科的整合呢?
  1.利用网络教室来实现学科的整合。在网络教室授课的优势是课堂容量大、进展快、效率高。利用网络教室进行语文教学时,学生可以每人一机,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操作,老师可巡视并作个别辅导。
  2.利用互联网资源来实现学科的整合。网络资源能够开阔学生眼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知识积累沉淀了,作文时就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文思潮涌,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
  三、整合的优势
  (一)实现资源共享
  要学好语文,仅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语文课堂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渴求。多媒体、网络走进语文课堂,为学生学好语文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二)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之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组课文时,我就把多媒体、网络请进了课堂,搜集了桂林的山水、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新疆的天山以及我国五大岳、五大淡水湖的有关资料和图片,通过课件的形式,让学生在图片、文字和声像世界里,畅游祖国的山山水水。学生被祖国那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吸引,学习兴趣倍增。
  (三)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并有机地集成,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夠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大幅度地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平台,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人机合作,发扬合作精神,为较好地实现信息化目标奠定基础。还可利用发送E-mail,用MSN或QQ聊天等方式,让学生多接触计算机,多吸收、利用Internet网内的信息,培养信息素养。
  总之,语文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是培养素质型、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正确地把两者整合,能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是优化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5.
  编辑 谢尾合
其他文献
摘 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从“阅读”“联系”“巧学”三个方面,结合在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有关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几点尝试,说说想法。  关键词:高效课堂;授之以渔;学力发展;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是一个教师引领下学生自致的、长效的活动课堂、文化课堂、生命课堂,并具有四个鲜明特征:(1)突出目标的整合;(2)催生过程的灵动;(3)实现“四基”的扎
一、“虚晃一枪”——当前阅读课自主提问现状  近年来,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调研听课和外出观摩听课近几百节,发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的现象逐渐增多,但情形如出一辙,都有“虚晃一枪”之嫌,现撷取几个环节实录如下:  例一:《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揭示课题后,  师:如果你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1: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呢?  生2:葬礼一般是给人举行的,为什么这次是给
摘 要:只要严格按照四部曲的模式来指导和要求学生,他们就会逐渐在描写人物(或其他)对话中形成这种追求极致的文字风格,不会再镜中取月、空有言谈,进而真正树立起有血有肉,生动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引发读者深层次地思考和感悟,达到修改课文对话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对话;四部曲;创造;跌宕  对话,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屡见不鲜,但由于篇幅和倾向的原因,选入课文的经典作品总要做大量的删减,删去的往往正是需要学习的
摘 要: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职业,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全部传授个他所面对的对象,奉献也好,卖弄也罢,他都毫无保留。这个人就是你们的老师。不论你的老师外表美不美,温柔不温柔,他对你们都是绝对的真诚。不论你喜不喜欢你的老师,我希望你理解你的老师。  关键词:老师;外表;爱  孩子们,请你们原谅老师的大发雷霆。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你们就像一群小老鼠。其中一部分很不老实,贼头贼脑,如搞小动作、
我曾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人问爱因斯坦,“您可谓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才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为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将自己比作纸上的圆,他认为画的圆越大与未知领域接触面也越大,想要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也越大,需要自己更加努力探索。同样,在教育这片广袤的天地里,还有许多未知需要我们探究。“慕课”(MOOCs),来自英文乃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首字
摘 要:分层导学是基于多元智力理论而产生的一种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实现整体教学水平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幼儿美术的教学实践中,有利于促进幼儿美术的个性发展,也有助于推动整体幼儿美术表现力的提高。主要针对分层导学对于幼儿美术个性发展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相关探讨,希望能够在理论层面为分层导学教学实践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差异;幼儿美术;分层导学;个性化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类,讲究个性化和特立独行
“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这一点,美术教师务必要先声夺人,打好“第一枪”,让美轮美奂的艺术课堂锦上添花。导入新课的方式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归纳起来,用得比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音乐律动式、表演式导入  充分运用音乐手段,让开篇有声有色,这种手段在低年级使用频率较高。以二年级《
摘 要:英文课外阅读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英语风采大赛的赛况着手,分析当前小学生英文课外阅读的现状,旨在扫清学生英文课外阅读的障碍,进一步激发其对英文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有效地提升学生英文阅读的能力,使英文课外阅读形成一种习惯。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外阅读;学习习惯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小学英语教科书的改革,英文课外阅读在小学英语学習中的地位节节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重新审视学科、教材、学生,回归到语文的原点,学习的原点,儿童的原点,抓住学科回归——夯实自己的“功夫”,抓住教材回归——品足文本的“味道”,抓住儿童回归——贴近学生的“内心”,才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抓住;回归  一、抓住学科回归——夯实自己的“功夫”  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坚守“学科本位”,即语文教师在教学
经典,是先贤者赠予我们的隐形翅膀。而只有在人生的初始阶段接受经典的熏习,才有将来的羽翼丰满。“书到今生读已迟”是古人的追悔,何尝不是对后人的警示呢?我认为自己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将国学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因为语文本来就是与国学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小学这个特殊时期更是一个建立国学基础的一个黄金时期,纵观古代的大儒和近代的几位大学者,他们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国学经典的熏陶,打下了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