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不仅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而且是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在能力”的新生。“潜在能力”其中很重要的指标是考生的思维品质、思维方法。传统的教学重视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层层把关,却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这种传统的做法必须得到改变。
一、强化知识理解,拓展知识网络广度
课堂的理论教学不应是教条式地灌输历史理论观点,应是在讲述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准确恰当地渗透观点。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再由观点驾驭史实,反复循环,渐次提高,做到史论的辩证统一,从而真正做到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概念,不仅为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立体式分析提供史实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深刻性。
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拓展学生知识网络广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摒弃把历史视作一堆杂乱无章的史料堆砌的旧观念。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对知识基本构成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课前准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知识结构特征的阅读训练;上课时,课堂教学按知识结构特征讲授;考试前,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结构特征进行复习;考试中,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结构特征读题、审题、解题;考试后,教师结合知识结构特征讲评。以历史知识结构特征支配教学行为,经过一系列的行为强化和意识强化,将让学生的学习由无序到有序,实现学生思维认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比如必修1第4课讲的是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课文内容非常散,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更容易掌握,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突出直观形象,成就动态记忆系统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普遍采用的多媒体教学,大大增加了教学的形象直观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形成生动形象的历史记忆。同时,课堂教学中有机而适当地把故事、歇后语、民谣音乐、漫画等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可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创新的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把历史事件用故事的形式,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从中得到快乐与感悟;或通过让学生制作历史模型、绘制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综合能力。
三、形成良性循环,保持思维良好状态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较为固定的学习模式,对于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是大有裨益的。平常学习的基本程序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练习——考前复习,学生如能一直坚持这种较为固定的形式上的学习思维方式,将大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从而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在此还要强调一些有益的思维习惯:(1)独立思考。学习固然需要知识的吸纳,但如果不选择不思考地吸纳,则必然会“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多想、敢想、会想。(2)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历史。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必然难以得出正确结论。所以应历史地看待问题,更为合理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判断历史的人和物。(3)多问善问。 当代中学生视野开阔,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在钻研历史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分量、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增加学习的探究性。(4)善于交流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可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也可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能力。(5)思维的逆向发散法。思维的逆向发散法是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指向与题目意义的方向相异或相反的思想方法。在平时归纳整理出来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在应用时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势,对学习者解决问题时有积极作用,但也容易在情景或规定性发生变化时造成误判。善于运用逆向发散法,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思维的失误,而且在解决问题时能全面深刻地看待和评价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形式,并使之循环强化,这既体现了也成就了思维的成熟性。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强化知识理解,拓展知识网络广度
课堂的理论教学不应是教条式地灌输历史理论观点,应是在讲述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准确恰当地渗透观点。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再由观点驾驭史实,反复循环,渐次提高,做到史论的辩证统一,从而真正做到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概念,不仅为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立体式分析提供史实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深刻性。
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拓展学生知识网络广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摒弃把历史视作一堆杂乱无章的史料堆砌的旧观念。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对知识基本构成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课前准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知识结构特征的阅读训练;上课时,课堂教学按知识结构特征讲授;考试前,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结构特征进行复习;考试中,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结构特征读题、审题、解题;考试后,教师结合知识结构特征讲评。以历史知识结构特征支配教学行为,经过一系列的行为强化和意识强化,将让学生的学习由无序到有序,实现学生思维认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比如必修1第4课讲的是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课文内容非常散,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更容易掌握,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突出直观形象,成就动态记忆系统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普遍采用的多媒体教学,大大增加了教学的形象直观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形成生动形象的历史记忆。同时,课堂教学中有机而适当地把故事、歇后语、民谣音乐、漫画等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可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创新的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把历史事件用故事的形式,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从中得到快乐与感悟;或通过让学生制作历史模型、绘制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综合能力。
三、形成良性循环,保持思维良好状态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较为固定的学习模式,对于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是大有裨益的。平常学习的基本程序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练习——考前复习,学生如能一直坚持这种较为固定的形式上的学习思维方式,将大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从而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在此还要强调一些有益的思维习惯:(1)独立思考。学习固然需要知识的吸纳,但如果不选择不思考地吸纳,则必然会“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多想、敢想、会想。(2)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历史。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必然难以得出正确结论。所以应历史地看待问题,更为合理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判断历史的人和物。(3)多问善问。 当代中学生视野开阔,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在钻研历史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分量、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增加学习的探究性。(4)善于交流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可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也可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能力。(5)思维的逆向发散法。思维的逆向发散法是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指向与题目意义的方向相异或相反的思想方法。在平时归纳整理出来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在应用时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势,对学习者解决问题时有积极作用,但也容易在情景或规定性发生变化时造成误判。善于运用逆向发散法,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思维的失误,而且在解决问题时能全面深刻地看待和评价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形式,并使之循环强化,这既体现了也成就了思维的成熟性。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