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海格德尔曾说过,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即“他得学会让他们学”。王尚文教授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中也指出:“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他们表达着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让学”。步履在“让学”真谛的星光大道上,挖掘儿童习作的“让学”因子,我们不妨在“让爱”与“让实践”两方面多一些探索与努力。
让爱,幸福像花儿一样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让儿童爱上习作,许多语文教师在此方面都做过探索,然而这其中也有不为我们“存在”的角落。
——别忽视了自己“儿童”的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孩子在教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最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它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只有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我们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触摸学生心灵深处最纯洁、最真挚的情感。纵观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儿童习作,揣摸众多教师在习作教学上的点滴“心得”,我们在其中也不难发现“成人”的影子。老气横秋的言语“点缀”,深邃悠远的境界“挖掘”,美轮美奂的导演“演绎”,威严肃穆的师者“风采”……我们不敢想象在这样“一厢情愿”下的成果背后,学生的“童真”“童趣”还有几许?
儿童文学家金波在谈到他儿童文学创作的体会中说到:“让自己回到童年时代的感受。”难怪有人说,“金波荡漾的小河,再冷的冬天也不会结冰。”因为他永远拥有一颗火热的,最柔软的童心。儿童文学作家具有丰富的童年体验,与孩子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容易和他们交朋友。而我们现在的许多老师,显然缺乏了这样的意识。总是以成人的想法去驾驭儿童的心灵,帮助学生建构所谓的“习作梦工厂”。让学生喜爱你,这才是提高儿童习作最根本的“法宝”。所以,我们教者务必在自己的“言语”与“气质”上多一些“儿童味”的追求,多追忆自己童年时代的美丽,多从纯真浪漫的儿童文学世界里汲取素养,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以平等的情怀,烂漫的童心,消除成人与儿童的隔阂,从而真正实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幸福目标。
——别累坏了儿童“美丽”的生活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为“儿童的习作游离于生活”而争论不休,为学生远离了捕鱼捉虾的嬉戏玩乐,遗失了小儿家家的悠闲自在,缺少了体验游历祖国河山的纵情玩乐所担忧、困惑。于是“儿童作文贴近生活”的习作教学探究一浪高过一浪。“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的习作意识牢牢扎根于当下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心里。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文章也就自然“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了。生活成了儿童习作最为美丽的“光环”,两者仿佛成了对等的“孪生姊妹”一般形影不离。教师抓住一切生活的“因子”,想法设法让学生习作:外出参观旅游要写考察游记,观看电影要写影评观后感,活动玩乐更是要“讲个道道”……原本放松、美丽的活动因为有了“文章”的压力,学生的兴致一落千丈,甚至对原本的最为爱好——玩,也产生了抵触的情绪。难道生活与作文的“联姻”真的错了吗?为什么许多作家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总是那样情有独钟:高尔基的《童年》、鲁迅的《故乡》、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呼兰河传》……
新课标强调: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作文回归到自己的本原——成为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变老师的“要我写”,为学生的“我要写”。教师一个个生活场景的塑造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的话,那这种披着“美丽”外衣的机会只会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而不会真正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主动的“让学”也就被被动的“让我学”所取代了。
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揣摩学生在表达上的最佳时机,创设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顺着他们的意愿,唤醒学生幸福习作的热情。
——别捆绑了习作“想象”的翅膀
儿童的想象是儿童的梦幻生活,是美好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新课标指出:“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可在现今的儿童习作中,我们很少能看到新颖、有创意的表达,学生的想象仿佛被禁锢在“五指山”下一般,想象不是没有,就是雷同,大多人云亦云,找不到属于儿童自己的“影子”。教师对于学生习作中没有“出格”的想象,也是见怪不怪,完全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更有甚者举着新课程“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旗帜对儿童的想象加以摒弃、排斥,指责学生充满个性的幻想“不合理,不科学”。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他当年被封杀的许多科幻作品,却被历史证明是伟大的创新。儿童的天性里如果缺失了这味多姿多彩、有着精灵般神奇魔力的“灵丹妙药”,我们不敢想象一只断了翅膀的鸟儿还如何展翅飞翔。
正如特级教师张化万说的:“只要不是暴力、血腥、黄色的想象,尽量不指责,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写出富有个性的想象作文。”因此,教师千万别再拿自己相对滞后、迟钝的知识和惯性,去随意评判学生幻想的科学性。就让学生尽情去“放纵”,尽情去享受想象带来的快感吧!
让实践,走在幸福的大道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积极主动、满怀喜悦地投入习作天地,更需要我们适性而为,有的放矢。
——童真在“玩乐”的情境中绽放
特级教师周一贯在《把语文课上的好玩一点》一文中指出:“语文课堂的好玩,指的是一种母语教学给学生、教师可能带来那种愉悦的身心体验。这样的课堂会洋溢着亲昵、宽厚、轻松、调皮与得意的情绪,构建这样的课堂实在是一种处世、做事的智慧。”把儿童的玩乐天性与作文共同搭建起彼此互通的“管道”,让“玩乐”充盈学生的作文,让学生在充分享受愉悦的情境中解放学生的眼、耳、嘴、手、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望,以文字砌就一个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精神世界,让作文成为他们“心灵之声”的交响曲。 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给我们很多启示:“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在作文前,通过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并用“戛然而止”的方式,让学生随时观察记录活动过程中的点滴情形,在游戏中学习观察,学习写作。作文前让学生先“玩”后“写”,在先试、先演、先赛、先游的过程中,经历感知、体验、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全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激发童真的真切表露,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
组织学生到野外、公园活动,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多方面感知春天,从小草、嫩芽、春风、春雨身上寻找春天的足迹;开展踩气球、扳手劲、瞎子坐凳、贴鼻子、接力赛、钉纽扣、削苹果、扎辫子、艺术插花、花样拼盘等体育生活类活动;出示一幅纸风车图或一个纸风车,让学生自制纸风车,通过制作、放飞、改进,领悟制作过程,体验成功喜悦……有了这些最为真实而丰富的玩乐“因子”,学生的情绪自然高昂,思维自然活跃,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表达在“多彩”的舞台中历练
新课标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习作自信,对于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毋庸置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搭建表达言说的平台,在一次次的“登台”中历练学生的作文兴趣与水平。成功体验是一种使人身心愉悦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焕发出蓬勃的习作热情。朱春亚老师在《给“习作接力跑”的有力助推器》中提出了六项指导学生习作“接力跑”的方式:开办“习作题目超市”,实施“团队荣誉捆绑”,举行“词汇积累秀”,开设“书面留言板”,进行“好题招标会”,出版班级美文荟萃。通过一系列创新“舞台”的搭建,唤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唤醒了沉睡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以及联想、想象和创造的意识,同时激活了储藏在他们记忆仓库里的习作语言及其组合方式,并促使他们的这些经验、知识、语言相互碰撞和链接,最终创造出了一篇篇内容、思想、语言等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习作。
——评价在“多元”的互动中升华
习作评改是习作指导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习作学习新的加油站。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评价不只是尾声,而应是前奏。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作文水平,指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从而提高作文的能力。新课标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结合每个学段的教学要求确定不同的评价主题,(例如:一 年级:“错别字”总动员,“好词好句”大搜索,“啄木鸟”行动;二年级:“错别字”总动员,“好词好句”大搜索,“啄木鸟”行动,“心里话”悄悄说;三年级:“错别字”总动员,“好词好句”大搜索,“啄木鸟”行动,“心里话”悄悄说,“材料”巧选择;四年级:“错别字”总动员,“好词好句”大搜索,“啄木鸟”行动,“心里话”悄悄说,“材料”巧选择,“构思”匠心等等)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兴趣爱好把评价从形式上分为“流动评价”与“固定评价”两种方式,以自评、他评、互评的方式交叉使用,相互进行。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适当规范学生评价的符号,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开展评价活动,体现评价精当的指导性和强烈的启迪性。
同时,小学作文评价时更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观,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评价形式,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文评价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开放。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的现有生命状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这样的作文评价才能真正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促进学生习作意识的增强和习作水平的提高。
语文教学犹如“植树”,树木是自己长的,别人替代不了它的生长。而且,外界对树的作用主要是根部,而不是技叶。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写作的大门对谁都是敞开的,只要我们语文老师有心,学生的习作之花就一定会在我们身边开放,我们也一定能看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作文教学的艳阳天!
(责编 张亚莎)
让爱,幸福像花儿一样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让儿童爱上习作,许多语文教师在此方面都做过探索,然而这其中也有不为我们“存在”的角落。
——别忽视了自己“儿童”的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孩子在教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最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它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只有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我们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触摸学生心灵深处最纯洁、最真挚的情感。纵观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儿童习作,揣摸众多教师在习作教学上的点滴“心得”,我们在其中也不难发现“成人”的影子。老气横秋的言语“点缀”,深邃悠远的境界“挖掘”,美轮美奂的导演“演绎”,威严肃穆的师者“风采”……我们不敢想象在这样“一厢情愿”下的成果背后,学生的“童真”“童趣”还有几许?
儿童文学家金波在谈到他儿童文学创作的体会中说到:“让自己回到童年时代的感受。”难怪有人说,“金波荡漾的小河,再冷的冬天也不会结冰。”因为他永远拥有一颗火热的,最柔软的童心。儿童文学作家具有丰富的童年体验,与孩子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容易和他们交朋友。而我们现在的许多老师,显然缺乏了这样的意识。总是以成人的想法去驾驭儿童的心灵,帮助学生建构所谓的“习作梦工厂”。让学生喜爱你,这才是提高儿童习作最根本的“法宝”。所以,我们教者务必在自己的“言语”与“气质”上多一些“儿童味”的追求,多追忆自己童年时代的美丽,多从纯真浪漫的儿童文学世界里汲取素养,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以平等的情怀,烂漫的童心,消除成人与儿童的隔阂,从而真正实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幸福目标。
——别累坏了儿童“美丽”的生活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为“儿童的习作游离于生活”而争论不休,为学生远离了捕鱼捉虾的嬉戏玩乐,遗失了小儿家家的悠闲自在,缺少了体验游历祖国河山的纵情玩乐所担忧、困惑。于是“儿童作文贴近生活”的习作教学探究一浪高过一浪。“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的习作意识牢牢扎根于当下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心里。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文章也就自然“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了。生活成了儿童习作最为美丽的“光环”,两者仿佛成了对等的“孪生姊妹”一般形影不离。教师抓住一切生活的“因子”,想法设法让学生习作:外出参观旅游要写考察游记,观看电影要写影评观后感,活动玩乐更是要“讲个道道”……原本放松、美丽的活动因为有了“文章”的压力,学生的兴致一落千丈,甚至对原本的最为爱好——玩,也产生了抵触的情绪。难道生活与作文的“联姻”真的错了吗?为什么许多作家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总是那样情有独钟:高尔基的《童年》、鲁迅的《故乡》、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呼兰河传》……
新课标强调: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作文回归到自己的本原——成为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变老师的“要我写”,为学生的“我要写”。教师一个个生活场景的塑造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的话,那这种披着“美丽”外衣的机会只会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而不会真正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主动的“让学”也就被被动的“让我学”所取代了。
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揣摩学生在表达上的最佳时机,创设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顺着他们的意愿,唤醒学生幸福习作的热情。
——别捆绑了习作“想象”的翅膀
儿童的想象是儿童的梦幻生活,是美好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新课标指出:“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可在现今的儿童习作中,我们很少能看到新颖、有创意的表达,学生的想象仿佛被禁锢在“五指山”下一般,想象不是没有,就是雷同,大多人云亦云,找不到属于儿童自己的“影子”。教师对于学生习作中没有“出格”的想象,也是见怪不怪,完全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更有甚者举着新课程“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旗帜对儿童的想象加以摒弃、排斥,指责学生充满个性的幻想“不合理,不科学”。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他当年被封杀的许多科幻作品,却被历史证明是伟大的创新。儿童的天性里如果缺失了这味多姿多彩、有着精灵般神奇魔力的“灵丹妙药”,我们不敢想象一只断了翅膀的鸟儿还如何展翅飞翔。
正如特级教师张化万说的:“只要不是暴力、血腥、黄色的想象,尽量不指责,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写出富有个性的想象作文。”因此,教师千万别再拿自己相对滞后、迟钝的知识和惯性,去随意评判学生幻想的科学性。就让学生尽情去“放纵”,尽情去享受想象带来的快感吧!
让实践,走在幸福的大道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积极主动、满怀喜悦地投入习作天地,更需要我们适性而为,有的放矢。
——童真在“玩乐”的情境中绽放
特级教师周一贯在《把语文课上的好玩一点》一文中指出:“语文课堂的好玩,指的是一种母语教学给学生、教师可能带来那种愉悦的身心体验。这样的课堂会洋溢着亲昵、宽厚、轻松、调皮与得意的情绪,构建这样的课堂实在是一种处世、做事的智慧。”把儿童的玩乐天性与作文共同搭建起彼此互通的“管道”,让“玩乐”充盈学生的作文,让学生在充分享受愉悦的情境中解放学生的眼、耳、嘴、手、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望,以文字砌就一个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精神世界,让作文成为他们“心灵之声”的交响曲。 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给我们很多启示:“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在作文前,通过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并用“戛然而止”的方式,让学生随时观察记录活动过程中的点滴情形,在游戏中学习观察,学习写作。作文前让学生先“玩”后“写”,在先试、先演、先赛、先游的过程中,经历感知、体验、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全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激发童真的真切表露,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
组织学生到野外、公园活动,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多方面感知春天,从小草、嫩芽、春风、春雨身上寻找春天的足迹;开展踩气球、扳手劲、瞎子坐凳、贴鼻子、接力赛、钉纽扣、削苹果、扎辫子、艺术插花、花样拼盘等体育生活类活动;出示一幅纸风车图或一个纸风车,让学生自制纸风车,通过制作、放飞、改进,领悟制作过程,体验成功喜悦……有了这些最为真实而丰富的玩乐“因子”,学生的情绪自然高昂,思维自然活跃,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表达在“多彩”的舞台中历练
新课标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习作自信,对于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毋庸置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搭建表达言说的平台,在一次次的“登台”中历练学生的作文兴趣与水平。成功体验是一种使人身心愉悦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焕发出蓬勃的习作热情。朱春亚老师在《给“习作接力跑”的有力助推器》中提出了六项指导学生习作“接力跑”的方式:开办“习作题目超市”,实施“团队荣誉捆绑”,举行“词汇积累秀”,开设“书面留言板”,进行“好题招标会”,出版班级美文荟萃。通过一系列创新“舞台”的搭建,唤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唤醒了沉睡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以及联想、想象和创造的意识,同时激活了储藏在他们记忆仓库里的习作语言及其组合方式,并促使他们的这些经验、知识、语言相互碰撞和链接,最终创造出了一篇篇内容、思想、语言等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习作。
——评价在“多元”的互动中升华
习作评改是习作指导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习作学习新的加油站。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评价不只是尾声,而应是前奏。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作文水平,指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从而提高作文的能力。新课标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结合每个学段的教学要求确定不同的评价主题,(例如:一 年级:“错别字”总动员,“好词好句”大搜索,“啄木鸟”行动;二年级:“错别字”总动员,“好词好句”大搜索,“啄木鸟”行动,“心里话”悄悄说;三年级:“错别字”总动员,“好词好句”大搜索,“啄木鸟”行动,“心里话”悄悄说,“材料”巧选择;四年级:“错别字”总动员,“好词好句”大搜索,“啄木鸟”行动,“心里话”悄悄说,“材料”巧选择,“构思”匠心等等)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兴趣爱好把评价从形式上分为“流动评价”与“固定评价”两种方式,以自评、他评、互评的方式交叉使用,相互进行。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适当规范学生评价的符号,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开展评价活动,体现评价精当的指导性和强烈的启迪性。
同时,小学作文评价时更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观,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评价形式,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文评价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开放。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的现有生命状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这样的作文评价才能真正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促进学生习作意识的增强和习作水平的提高。
语文教学犹如“植树”,树木是自己长的,别人替代不了它的生长。而且,外界对树的作用主要是根部,而不是技叶。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写作的大门对谁都是敞开的,只要我们语文老师有心,学生的习作之花就一定会在我们身边开放,我们也一定能看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作文教学的艳阳天!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