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的烈日,炙烤着成都,空气中充满了浮躁的气息。刚从都江堰回来的洪清宜,却身心清爽,坐在成都欧洲风情街的一家咖啡吧里,心平气和地讲述着他和成都之间的故事。
这位在上班时间分秒必争、随时捕捉商机的闽籍港商,在休息时间就变得很“成都化”,喜欢找个清净之地让自己沉静下来。
22年,对于洪清宜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概念,20多年的光阴,让他见证了成都的成长,也汇聚了他的事业在中国西部成长的绝大多数元素。
初闯成都,他被其他港商质疑
20多年前,港资企业在成都不过百家,主要以经营成都的土特产或从事贸易为主,真正做实业的很少。而且这些港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后来的竞争中,很多都沉没于市场的风云变幻中。
由于缺乏沟通和理解,四川对于当时的港商来说,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以至于当洪清宜在1992年到成都投资时,受到了很多其他港商的质疑:“怎么想到四川去发展?”他们担心投资风险很大。
“当初许多港商都不敢深入内地发展,他们的市场只局限于沿海地区。”洪清宜说。
洪清宜却对西部市场充满了信心。在到成都投资前,他曾到厦门、福州、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并在厦门投资了房地产。厦门曾经是归国华侨投资的首选之地,在大家都在抢滩这块市场的时候,他却感觉厦门的房地产过于集中,日趋饱和。
1992年,当大多数港商的关注重点还在华南、东南沿海时,洪清宜只身来到四川,眼前的景象冲击着他的视觉:宽阔的马路,密集的人口,好一番大城市的气派!再一看,随处可见老房子,人均住房面积低,每人仅6平方米,求购新房子难,民众需求潜力大,地价又便宜。
这,就是商机!
可是,成都给了洪清宜一个下马威。“实际情况跟我的预期有落差。那个时候购房都是现钱交易,当时的房价是每平方米1000多元,老百姓买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要20万元左右。当时感觉这里的有钱人还是不多,不像沿海那样,所以市场很小。不过自从银行提供了住房按揭贷款,成都房地产市场就出现了高速增长。”
除此之外,成都人缓慢的生活节奏也让洪清宜很不适应。“香港讲究速度。街上的人们都是一路小跑,特别有时间观念。香港人的效率很高,法制比较健全,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完整的程序条文作依据,而且办事的人会给你明确的答复,让你对正在进行的项目进度心中有数。在香港一个小时或者几分钟就可以办好的事情,过去在这里却要拖几天才会办,中间还要催几次。”
但在洪清宜看来,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总会自己多做一些工作,把急切的心理放慢下来,适应成都的情况。“大家都是中国人嘛,有什么事情都是可以沟通解决的。而成都之所以有大城市气派,还因为这里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求新变强的意识很强烈,也比较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
商人特有的感觉,让洪清宜坚决投资3000万元,在成都落下第一子——成立成都高达房地产公司,并参与府南河改造工程,接着又开发了配套住宅小区府南新区及西城家园、浣花园、西城花园等大中型住宅项目,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
洪清宜以3000万元开发商业住宅起步,20多年来成功地把管理资本运转到了如今的20亿元。而直到2004年,香港的房地产商才开始大举进军西部,这时,市场竞争已经日趋激烈。
爱折腾的基因
1956年,洪清宜出生于福建石狮市蚶江镇洪窟村一个侨属家庭,祖父辈均旅居菲律宾、香港等地,经商谋生。那时候,父母要养育兄妹5人,颇为艰难。因为是家中老大,洪清宜比其他孩子更早懂事,在上学之余,他总是勤快地打理家务、喂养牲畜,为父母分忧。
1978年5月,洪清宜念完泉州师范学院,离开家乡,去了香港。初到香港,两手空空,语言又不通,他进了工厂打杂工,一边学粤语一边接触市场,搜集各种信息,寻找挣钱的商机。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贩卖小件商品,赚取从此地到彼地的差价。这样一来,他等于打两份工,收入由千把元增至两千余元。
等熟悉了香港的大街小巷,认识了客户、商品、厂家、批发商,洪清宜就专职做起了推销员。他以数千元资本起步,经营笔、纸、计算器等文具,还有内地紧缺的衣裤、家电、小五金。
尽管货品单一,但因为洪清宜合理安排,注重诚信,头个月就挣了六七千元钱,第二个月盈利居然上万元。
洪清宜不满足于当批发商。为挣更多钱,他又琢磨着自己组装加工,租屋设厂。从选购原材料、外发、组装、包装入箱、推销送货、结账收款,洪清宜一身数职,全都自己搞定。
洪清宜的血液里,流淌着“爱折腾”的基因,当厂子走上正轨后,他再次有了新的想法。
1985年,他把电子设备引入泉州,创办了龙山电子厂,同时经营家电进出口贸易,代理日本名牌产品,如索尼、松下等。
1992年,他以敏锐的眼光和超前的思维,判定成都的房产处于上升通道的最佳投资机会,毅然举资。数年后,他在成都站稳脚跟,国家制定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也出台了。他以先声夺人的绝对优势,走在了时代前列。
筹建冠城,成都有了新标杆
成都市中心玉带桥,冠城广场38楼,洪清宜的办公室就在这里。如今,外资企业进入成都,冠城等写字楼是入驻的首选之地。但修建冠城广场,却让洪清宜经历了他在成都投资最痛苦的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的商业地产空前发展。由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到成都投资的人日益增多,但成都的高档写字楼却很少。1995年开始修建的新时代广场,在1996年修建期间销售率达到80%,“一下子就卖疯了,价格高达8000元/平方米。”
看到市场前景,洪清宜在香港回归前的1996年开始筹建冠城广场。1997年香港回归后,洪清宜更是决定把自己的投资重心放在西部。但第二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以及香港企业在内地的投资力度明显放慢,而市场的消费能力也在减弱。对洪清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冠城广场在1998年进行预售时,房子几乎卖不动了,出售率还不到5%。 房子销售不出去,洪清宜的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非常艰难,那个阶段是我在成都发展最困难的时候。”
为了走出困境,洪清宜将其在全国所有产业的资本全部调集到成都,同时调整促销手段,以招租的形式来化解危机。当初成都好的写字楼每月租金价格为180元/平方米,洪清宜把冠城广场的租金价格调低至100元/平方米来抢占市场。最后,冠城广场的出租率达到了95%。
冠城广场总投资达4亿元,直到2000年,还有2000万元装修款项没有着落。尽管洪清宜找了很多家银行,但还是没贷到款。“因为当初外资企业与本地银行接触并不多,所以找贷款很难。”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家银行终于贷给了他这笔装修款。
后来,冠城广场成为成都三甲(级)写字楼之一,又因地处成都市正中心,连接成都市盐市口、春熙路、骡马市三大黄金商圈,周边云集高档写字楼、金融机构、星级宾馆、政府机关、被誉为成都市的“中央商务区”,成为成都的地标。
我想在成都养老
2001年,洪清宜加大了在成都的房地产投资力度,把自己旗下的多个房地产公司整合为冠城集团。
2003年,内地与香港CEPA协议(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正式签订,洪清宜把这看作是中央对香港的政策倾斜。
2003年香港许多零关税产品进入内地,让许多香港的厂家和品牌找到重生之路,港商对内地投资的热情升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西部城市成了港商的新目标,香港大财团纷纷进入四川,洪清宜明显感觉到了成都房地产业的竞争压力。最明显的迹象就是土地成本加大,买地现金流的压力增加。
而作为商人,洪清宜总是在想办法降低风险,捕捉更多的商机。2004年,冠城集团投入近3000万元在泸州出港口建立了物流公司。洪清宜用了“不错”二字来形容该物流公司的收益。
2005年,洪清宜又进入了农业领域。到2007年,冠城集团在四川阿坝已有将近7000亩的树莓种植基地。据介绍,树莓在欧美的价格每公斤近200元,其深加工产品利润更为可观。而四川阿坝州的地理条件正好为树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从1992年初入成都到如今,一转眼,洪清宜已经在成都扎根22年。“只要有心发现,四川的商机有很多。”20多年的时光,洪清宜和西部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个大都市,历史悠久,人文丰富,成都人性格包容、豁达,让任何初到成都的人都有一种家的感觉。我非常喜欢成都,这儿确实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以后退休了,我就想在成都养老。”
(本刊综合整理)
这位在上班时间分秒必争、随时捕捉商机的闽籍港商,在休息时间就变得很“成都化”,喜欢找个清净之地让自己沉静下来。
22年,对于洪清宜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概念,20多年的光阴,让他见证了成都的成长,也汇聚了他的事业在中国西部成长的绝大多数元素。
初闯成都,他被其他港商质疑
20多年前,港资企业在成都不过百家,主要以经营成都的土特产或从事贸易为主,真正做实业的很少。而且这些港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后来的竞争中,很多都沉没于市场的风云变幻中。
由于缺乏沟通和理解,四川对于当时的港商来说,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以至于当洪清宜在1992年到成都投资时,受到了很多其他港商的质疑:“怎么想到四川去发展?”他们担心投资风险很大。
“当初许多港商都不敢深入内地发展,他们的市场只局限于沿海地区。”洪清宜说。
洪清宜却对西部市场充满了信心。在到成都投资前,他曾到厦门、福州、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并在厦门投资了房地产。厦门曾经是归国华侨投资的首选之地,在大家都在抢滩这块市场的时候,他却感觉厦门的房地产过于集中,日趋饱和。
1992年,当大多数港商的关注重点还在华南、东南沿海时,洪清宜只身来到四川,眼前的景象冲击着他的视觉:宽阔的马路,密集的人口,好一番大城市的气派!再一看,随处可见老房子,人均住房面积低,每人仅6平方米,求购新房子难,民众需求潜力大,地价又便宜。
这,就是商机!
可是,成都给了洪清宜一个下马威。“实际情况跟我的预期有落差。那个时候购房都是现钱交易,当时的房价是每平方米1000多元,老百姓买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要20万元左右。当时感觉这里的有钱人还是不多,不像沿海那样,所以市场很小。不过自从银行提供了住房按揭贷款,成都房地产市场就出现了高速增长。”
除此之外,成都人缓慢的生活节奏也让洪清宜很不适应。“香港讲究速度。街上的人们都是一路小跑,特别有时间观念。香港人的效率很高,法制比较健全,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完整的程序条文作依据,而且办事的人会给你明确的答复,让你对正在进行的项目进度心中有数。在香港一个小时或者几分钟就可以办好的事情,过去在这里却要拖几天才会办,中间还要催几次。”
但在洪清宜看来,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总会自己多做一些工作,把急切的心理放慢下来,适应成都的情况。“大家都是中国人嘛,有什么事情都是可以沟通解决的。而成都之所以有大城市气派,还因为这里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求新变强的意识很强烈,也比较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
商人特有的感觉,让洪清宜坚决投资3000万元,在成都落下第一子——成立成都高达房地产公司,并参与府南河改造工程,接着又开发了配套住宅小区府南新区及西城家园、浣花园、西城花园等大中型住宅项目,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
洪清宜以3000万元开发商业住宅起步,20多年来成功地把管理资本运转到了如今的20亿元。而直到2004年,香港的房地产商才开始大举进军西部,这时,市场竞争已经日趋激烈。
爱折腾的基因
1956年,洪清宜出生于福建石狮市蚶江镇洪窟村一个侨属家庭,祖父辈均旅居菲律宾、香港等地,经商谋生。那时候,父母要养育兄妹5人,颇为艰难。因为是家中老大,洪清宜比其他孩子更早懂事,在上学之余,他总是勤快地打理家务、喂养牲畜,为父母分忧。
1978年5月,洪清宜念完泉州师范学院,离开家乡,去了香港。初到香港,两手空空,语言又不通,他进了工厂打杂工,一边学粤语一边接触市场,搜集各种信息,寻找挣钱的商机。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贩卖小件商品,赚取从此地到彼地的差价。这样一来,他等于打两份工,收入由千把元增至两千余元。
等熟悉了香港的大街小巷,认识了客户、商品、厂家、批发商,洪清宜就专职做起了推销员。他以数千元资本起步,经营笔、纸、计算器等文具,还有内地紧缺的衣裤、家电、小五金。
尽管货品单一,但因为洪清宜合理安排,注重诚信,头个月就挣了六七千元钱,第二个月盈利居然上万元。
洪清宜不满足于当批发商。为挣更多钱,他又琢磨着自己组装加工,租屋设厂。从选购原材料、外发、组装、包装入箱、推销送货、结账收款,洪清宜一身数职,全都自己搞定。
洪清宜的血液里,流淌着“爱折腾”的基因,当厂子走上正轨后,他再次有了新的想法。
1985年,他把电子设备引入泉州,创办了龙山电子厂,同时经营家电进出口贸易,代理日本名牌产品,如索尼、松下等。
1992年,他以敏锐的眼光和超前的思维,判定成都的房产处于上升通道的最佳投资机会,毅然举资。数年后,他在成都站稳脚跟,国家制定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也出台了。他以先声夺人的绝对优势,走在了时代前列。
筹建冠城,成都有了新标杆
成都市中心玉带桥,冠城广场38楼,洪清宜的办公室就在这里。如今,外资企业进入成都,冠城等写字楼是入驻的首选之地。但修建冠城广场,却让洪清宜经历了他在成都投资最痛苦的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的商业地产空前发展。由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到成都投资的人日益增多,但成都的高档写字楼却很少。1995年开始修建的新时代广场,在1996年修建期间销售率达到80%,“一下子就卖疯了,价格高达8000元/平方米。”
看到市场前景,洪清宜在香港回归前的1996年开始筹建冠城广场。1997年香港回归后,洪清宜更是决定把自己的投资重心放在西部。但第二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以及香港企业在内地的投资力度明显放慢,而市场的消费能力也在减弱。对洪清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冠城广场在1998年进行预售时,房子几乎卖不动了,出售率还不到5%。 房子销售不出去,洪清宜的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非常艰难,那个阶段是我在成都发展最困难的时候。”
为了走出困境,洪清宜将其在全国所有产业的资本全部调集到成都,同时调整促销手段,以招租的形式来化解危机。当初成都好的写字楼每月租金价格为180元/平方米,洪清宜把冠城广场的租金价格调低至100元/平方米来抢占市场。最后,冠城广场的出租率达到了95%。
冠城广场总投资达4亿元,直到2000年,还有2000万元装修款项没有着落。尽管洪清宜找了很多家银行,但还是没贷到款。“因为当初外资企业与本地银行接触并不多,所以找贷款很难。”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家银行终于贷给了他这笔装修款。
后来,冠城广场成为成都三甲(级)写字楼之一,又因地处成都市正中心,连接成都市盐市口、春熙路、骡马市三大黄金商圈,周边云集高档写字楼、金融机构、星级宾馆、政府机关、被誉为成都市的“中央商务区”,成为成都的地标。
我想在成都养老
2001年,洪清宜加大了在成都的房地产投资力度,把自己旗下的多个房地产公司整合为冠城集团。
2003年,内地与香港CEPA协议(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正式签订,洪清宜把这看作是中央对香港的政策倾斜。
2003年香港许多零关税产品进入内地,让许多香港的厂家和品牌找到重生之路,港商对内地投资的热情升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西部城市成了港商的新目标,香港大财团纷纷进入四川,洪清宜明显感觉到了成都房地产业的竞争压力。最明显的迹象就是土地成本加大,买地现金流的压力增加。
而作为商人,洪清宜总是在想办法降低风险,捕捉更多的商机。2004年,冠城集团投入近3000万元在泸州出港口建立了物流公司。洪清宜用了“不错”二字来形容该物流公司的收益。
2005年,洪清宜又进入了农业领域。到2007年,冠城集团在四川阿坝已有将近7000亩的树莓种植基地。据介绍,树莓在欧美的价格每公斤近200元,其深加工产品利润更为可观。而四川阿坝州的地理条件正好为树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从1992年初入成都到如今,一转眼,洪清宜已经在成都扎根22年。“只要有心发现,四川的商机有很多。”20多年的时光,洪清宜和西部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个大都市,历史悠久,人文丰富,成都人性格包容、豁达,让任何初到成都的人都有一种家的感觉。我非常喜欢成都,这儿确实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以后退休了,我就想在成都养老。”
(本刊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