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不很成熟,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基本问题。该文以机电专业毕业生就情况调研为依托,分析当下校企合作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不断提高职院校企合作办学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16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校企合作育人成了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办学思路。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临着许多新问题。下面就以该院机电专业毕业生分配为例,分析现下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对策。
1 对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山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目标: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适应制造业强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烟台地区开设机电专业的高职院校有4所,其中有3所学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为省级特色专业,学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多,通过调研,机电专业毕业生涉及的工作岗位有: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机电产品的质量检验与管理、机电产品的售后维修服务等。通过调研可知:高职教育必须很好的与企业对接,“只有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校企合作要从各方面深度融合,走向深远,不能流于形式。
2 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各高职院校深知校企合作是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但目前“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虽已广泛开展,但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参差不齐,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政策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够
中央出台的校企合作的政策,宏观政策很多,但具体配套的政策和地方政策很少,导致校企合作的可操作性不强;校企合作不是建立在政府、学校、企业各自主动承担义务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是靠学校各自的人脉和关系去硬性的建立推动和维持;政府没有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对企业在财政和税收法规上的优惠微乎其微,企业缺乏利益驱动就成了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2]。
2.2 校企合作层次不够深入
近几年就该院机电专业的毕业生来书,数量在逐渐增加,通过对2013年、2014年、201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的调查得知:大部分同学的就业或与机电专业有关,但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不尽相同。大部分学生感觉到所有工厂的工作还要师傅重新教,自己慢慢学,毕业后就是个学徒工。这种原因来源于以下几点。
(1)学校把校企合作当作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践环节,学校仍停留在聘请企业专家讲座、举办报告会、送学生去企业实习的形式上,将合作定位在培养结果,即就业阶段的合作,而不是培养过程的合作。多数实现的是短期的粗放型的合作。
(2)而企业本质上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投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岗位和捐赠一些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合作。把学生的廉价劳动力当做是临时应急之用。这些信息的反馈告诉人们:校企合作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
2.3 校企合作缺乏动力和热情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市场经济主体,它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是其自身的经营目标。通过调查当下的校企合作出现校热企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校而言利大于弊,既能培养合格人才,又能促进学生就业,更能提高学校声望,对企业来说,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建设实训基地、抽调技术骨干培训学生等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生产正常进行,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2)企业的生产不是一成不变,当生产订单多时,学校因理论知识的学习未完成而不能给与支持;当学生到了参加实践的时候,可能企业因生产订单的减少而无法正常安排,也影响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学生的吃住、管理需专人负责;加上生产率低,废品率高,导致原材料费用增加。
(4)产品质量很难保证,影响企业声誉。
(5)企业担心留不住人才,机电专业的学生学科涵盖面广,大多数企业对机电的需求触类旁通,很多学生会出现跳槽现象,企业担心为别人做了嫁衣,因此,不能有效调动企业积极性。
3 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对策
3.1 推进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政府政策扶持
校企合作要走向深入,走向深遠,离不开政府政策扶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也必须靠政府政策扶持。建议将校企合作的扶持政策法制化、经济化、具体化、深入化。
校企合作仅通过通知、条例、决定、办法、意见等一般性政策性支持是行不通的,应有相应的政策, 特别是法律、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
3.2 探索校企合作新思路——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化
为满足企业以利益为基点的发展目标,校企双方可以通过模式创新建立利益共同体。学校应积极开拓创新,协同多元力量,充分利用多种途径与企业进行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努力探索独立式、兼融式校企合作模式。
(1)打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的深度,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参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学生培养的核心环节。实践证明:打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有效加深校企合作层次。由学校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企业在几年内免费使用学校场地,这样的合作方式使企业有很高的积极性;企业工程师在现场悉心指导,他们既是企业的管理者,也是技能训练的指导老师。通过职业体验式的实践训练模式,做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学校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使学生在就业以后能学以致用。
(2)“招生即招工”的现代学徒制模式[3]。
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环境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关键,现代学徒制,是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现代学徒制提出“招生即招工”,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让一入大学门槛的学生就能根据岗位要求进行学习,从而对双重身份的学生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由对口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标准。
校企合作除了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外,还必须在内涵上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工作。高职院校也必须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加強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实践,建立校企长远合作的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朱海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31):14-15.
[2]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23-25.
[3]吴国平.校企深度融合视角下高职合作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4):37-39.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16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校企合作育人成了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办学思路。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临着许多新问题。下面就以该院机电专业毕业生分配为例,分析现下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对策。
1 对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山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目标: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适应制造业强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烟台地区开设机电专业的高职院校有4所,其中有3所学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为省级特色专业,学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多,通过调研,机电专业毕业生涉及的工作岗位有: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机电产品的质量检验与管理、机电产品的售后维修服务等。通过调研可知:高职教育必须很好的与企业对接,“只有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校企合作要从各方面深度融合,走向深远,不能流于形式。
2 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各高职院校深知校企合作是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但目前“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虽已广泛开展,但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参差不齐,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政策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够
中央出台的校企合作的政策,宏观政策很多,但具体配套的政策和地方政策很少,导致校企合作的可操作性不强;校企合作不是建立在政府、学校、企业各自主动承担义务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是靠学校各自的人脉和关系去硬性的建立推动和维持;政府没有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对企业在财政和税收法规上的优惠微乎其微,企业缺乏利益驱动就成了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2]。
2.2 校企合作层次不够深入
近几年就该院机电专业的毕业生来书,数量在逐渐增加,通过对2013年、2014年、201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的调查得知:大部分同学的就业或与机电专业有关,但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不尽相同。大部分学生感觉到所有工厂的工作还要师傅重新教,自己慢慢学,毕业后就是个学徒工。这种原因来源于以下几点。
(1)学校把校企合作当作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践环节,学校仍停留在聘请企业专家讲座、举办报告会、送学生去企业实习的形式上,将合作定位在培养结果,即就业阶段的合作,而不是培养过程的合作。多数实现的是短期的粗放型的合作。
(2)而企业本质上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投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岗位和捐赠一些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合作。把学生的廉价劳动力当做是临时应急之用。这些信息的反馈告诉人们:校企合作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
2.3 校企合作缺乏动力和热情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市场经济主体,它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是其自身的经营目标。通过调查当下的校企合作出现校热企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校而言利大于弊,既能培养合格人才,又能促进学生就业,更能提高学校声望,对企业来说,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建设实训基地、抽调技术骨干培训学生等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生产正常进行,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2)企业的生产不是一成不变,当生产订单多时,学校因理论知识的学习未完成而不能给与支持;当学生到了参加实践的时候,可能企业因生产订单的减少而无法正常安排,也影响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学生的吃住、管理需专人负责;加上生产率低,废品率高,导致原材料费用增加。
(4)产品质量很难保证,影响企业声誉。
(5)企业担心留不住人才,机电专业的学生学科涵盖面广,大多数企业对机电的需求触类旁通,很多学生会出现跳槽现象,企业担心为别人做了嫁衣,因此,不能有效调动企业积极性。
3 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对策
3.1 推进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政府政策扶持
校企合作要走向深入,走向深遠,离不开政府政策扶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也必须靠政府政策扶持。建议将校企合作的扶持政策法制化、经济化、具体化、深入化。
校企合作仅通过通知、条例、决定、办法、意见等一般性政策性支持是行不通的,应有相应的政策, 特别是法律、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
3.2 探索校企合作新思路——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化
为满足企业以利益为基点的发展目标,校企双方可以通过模式创新建立利益共同体。学校应积极开拓创新,协同多元力量,充分利用多种途径与企业进行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努力探索独立式、兼融式校企合作模式。
(1)打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的深度,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参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学生培养的核心环节。实践证明:打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有效加深校企合作层次。由学校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企业在几年内免费使用学校场地,这样的合作方式使企业有很高的积极性;企业工程师在现场悉心指导,他们既是企业的管理者,也是技能训练的指导老师。通过职业体验式的实践训练模式,做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学校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使学生在就业以后能学以致用。
(2)“招生即招工”的现代学徒制模式[3]。
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环境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关键,现代学徒制,是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现代学徒制提出“招生即招工”,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让一入大学门槛的学生就能根据岗位要求进行学习,从而对双重身份的学生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由对口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标准。
校企合作除了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外,还必须在内涵上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工作。高职院校也必须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加強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实践,建立校企长远合作的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朱海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31):14-15.
[2]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23-25.
[3]吴国平.校企深度融合视角下高职合作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