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押题:多与少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lytek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皇帝驾临临济禅师所在的寺院,得知有万余名僧人在此修行,深感震惊。
  皇帝想了解僧人的确切数目,便问道:“禅师,您究竟有多少弟子?”
  临济禅师回答:“四五个。”
  要求:根据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一、从禅师的角度
  立意1:僧人数量至巨,但禅师深知,不是每位都是诚心修行之人,其中仅有四五个才是一心向佛、提升境界的真弟子。由此引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一切工作,都不能不知晓自己的教育对象、工作对象的特点,不能不了解他们的心性、爱好和需求,这样才能避免付出时的盲目和无效。
  立意2:实事求是,不图面子,摒弃好大喜功。皇帝的震惊,是惊诧于修行弟子之多。按理,禅师完全可以依照僧人的数量,悉数报出确切的数目,既可满足皇帝的好奇心,又能给自己赚足面子,但禅师没有如俗人一般受虚荣心的驱使,借机自我宣扬和标榜,以浪得虚名。而现实中一些好大喜功之人,热衷于浮夸虚报、虚假宣传,与禅师相比,其境界可谓判若云泥。
  二、从皇帝的角度
  立意3:只见表象,不究其实,双眼必被蒙蔽。皇帝眼中,寺院里的每位僧人都是修行者,怎料这其中仅有四五位入得禅师法眼。可见表面所见,并非实情。认识任何现象和事物,都要分析和思考其深层次的实质,否则就会误判误断。
  三、从众弟子的角度
  立意4:盲目跟风,滥竽充数,难以修成正果。虽说寺院僧人上万,但绝大多数都是各怀心思,有其名而无其实,袈裟在身,滥竽充数,不只误了自身,也污了寺院清名。反观现实,有不少人为抬高身价,总要绞尽脑汁弄出唬人背景,腹内草莽却要装腔作势。
  立意5:专心修行,真心实意,才能登堂入室。禅师之所以对那四五位僧人青眼相加,一定源于他们非同寻常的表现。其实各行业的翘楚,均是因为他们既有从业的热情,又有超乎常人的付出,最终才出类拔萃。
  突围角度一:仁智各见议论式
  名师支招:选择议论文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评判,是绝大多数同学考场的首选。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要做到准(审题准确)、明(观点鲜明)、紧(扣题紧密)、清(层次清晰),以确保议论文的品质。
  【佳作展示】
  “少数人”之道
  □王学晟
  面对皇帝的真诚询问,临济禅师语出惊人——“我的弟子只有四五人。”这是在告诉皇帝,万人的禅院,只有四五人是成功的“少数人”,其他人都被淹没在浩浩的修行人海中,给“少数人”做了陪衬。
  人从一出生就想成为那些“少数人”,出人头地,扬名立万。我们都曾考虑过类似“我上哈佛还是上麻省”这样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最终却默默无闻,沦为平庸,而“少数人”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他们拥有别人不具备的优秀品质。
  “少数人”都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我们早已对“宁静致远”“专心致志”这类词耳熟能详,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偌大的世外禅院仅有这四五人,这凡尘俗世就更不言而喻了。大禹治水时的“三过家门而不入”,雕塑家罗丹由于工作太过投入,放了自己朋友半天“鸽子”……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正是因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心专一,正是“少数人”成功的法宝。
  “少数人”都具有忍受孤独的耐性。大部分僧人虽身处禅院中,却不像那四五人一样能真正静下心来,在寂寞中让生命如莲。易卜生说过:“世界上最强而有力的那个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少数人”成功的力量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他们能忍受孤独。
  人们尊孔子为“孔圣人”,却很少有人了解他的孤独。“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他周游列国十四年,每到一个国家,都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推行周礼、周公之道,但却四处碰壁,即使如此,他始终没有放弃,屡屡遭拒仍雄心不改,在默默忍耐中等待时机。可见,不必担心孤独,孤独有时正是思想的产床,是成功的助推器。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少有时间去思考,随波逐流已成为常态,心猿意马、浮躁不定阻止了我们向上的脚步。愿渴望成功的你我,能像那四五个“少数人”一样,专心致志,忍受孤独,把自己的灵魂抬到一个俗人不可企及的高度。
  名师点评
  作者从四五位弟子的角度切入,展开思考,抓住了材料的核心,使立论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体现了审题时的“靶心”意识。在分析四五位弟子的品质时,作者提取出他们身上心无旁骛和忍受孤独两点,以此作为分论点贯穿全文,共同破解“少数人之道”这一论题。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分两个层次拓展说理,名言与事实结合,中国与外国兼备,增强了说服力。
  突围角度二:观照自我心得式
  名师支招:把材料的含意与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将自己置于材料的辐射之下,进行对照反思。这种文体,叙则有真情实感,议则有现实针对,剖析能触及灵魂,因有极强的自我代入感,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佳作展示】
  我的自检书
  □郭天乐
  我的父母师叔长辈,曾是这样说的:有些话你现在不懂,以后就懂了。对此我深以为然,比如对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这句,我以前就不甚了了。
  有道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今我当一天学生,自然是上一天学,而且,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可在看到那则皇帝与禅师的对话后,突然有所醒悟,在深味其意后自发一问:如果我是故事中的一名僧人,那么我本人又是万余名僧侣中的哪一类呢?是名副其实的那四五人,还是贻笑大方且自鸣得意的万分之一?我不禁悚然,因此之故,作为跟自恃修行的僧人有些相似的学生,我真该有一番自检的必要了。   以学生的身份而言,学业便是重中之重,学业之于学生,恐怕是更甚于修行之于僧人。对于自己的学业虽有零星成绩但暴露出来的更多是不足之处,我是感到有些惭愧的。因为课业繁忙,或是悄然变得慵懒,我总是不自觉地回避不足,以致问题越积越多。
  仅以作息时间来看,就有着巨大的退步,原本一直是五点五十起床,竟在一个月后拖延到了六点十分,甚至更晚,这显然不是换个床铺,有人打呼噜造成的,归根到底是随着环境的熟悉,我已然丧失了曾经目标在前、不敢懈怠的意志啊!
  而从学习表现来看,我的两大掣肘学科一是英语二是数学,虽在课堂上没有丝毫松懈,然课后去办公室问问题的次数少了,唠嗑的时间却多了;在原先一口气可以通读的单词手册,这一月竟连一半都读不到。猛地一想,我可真是有点惶悚了,如此下去,我如何实现给自己确立的超越梦想的宏大计划?又如何能让家长和老师放心?
  此时,如果我就在故事中,只是满足于做一名续茶倒水、无所事事的僧人,怕已是于无声处遭受雷暴的洗礼了吧。念及此,我已经是一身冷汗,羞愧难当了。
  如何做呢?惜时如金,买一个闹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多思考,多询问,多请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禅师眼中的那四五位为榜样。
  我一定要时刻谨记,目标在前方,而路在脚下。
  名师点评
  把材料作文写成自检书的形式,可谓标新立异。这种形式的好处,一是因以置入式的状态进入材料之中,容易写出入骨入髓的文字,进而引发共鸣;二是因其将材料内化为作者自身的感受,因而材料的含意能得到充分展示。行文层次明晰,语言简练准确,朴实中不乏文采,值得称道。
  突围角度三:改编想象故事式
  名师支招:这种文体多借用画面和故事来演绎材料的内涵,或贴船下篙,另编故事;或顺手牵羊,改编扩展。当然,后者不能搞成简单的扩写,必须做到内容有新意,情节有拓展,入乎材料之内而出乎其外。
  【佳作展示】
  有限與无限
  □裴 航
  之一
  我是本国的皇帝,自当权以来一心为国。从小我的父皇便教导我说:“小大之事,虽不能察,必以情。”所以,我自上任以来,便尽职尽责,如今早已筋疲力尽,我天天忧叹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
  当我听说有一座寺庙,有万余名僧人修行,而且管理得井然有序之时,我决定亲自前去拜访一下当地的住持。
  我屈尊请教住持临济禅师之时,他竟敢戏谑说他只有徒弟四五人。我为国事日夜操劳,费尽心思,今本想从此习得壮大强国之法,可怎知却受辱于此!
  之二
  我是一名禅师,法号临济。不久之前,皇帝来此请教我管理万人之法,我只说我有徒弟不过四五人。他先是疑惑,进而恼火,很明显,他并没有明白我的用意。
  我作为一名禅师,一位容纳万余僧人寺庙的住持,我一人管理授教四五人,然后让他们每个人再管理授教四五人,如此一来,被管理授教的人数便呈几何倍数增长,区区万余僧人何足道哉?
  我决定了,要晓谕我们的皇帝,何为有限,何为无限。我告诉他,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与生俱来的不同资源,我用尽精力却止于授教四五人,他们便是一种属于我的资源。事实上,我所拥有的资源少得可怜,而且,很遗憾地说,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拥有太多的资源,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这有限的资源做出无限的贡献。
  我也是一名普通人,精力极其有限,万余僧人的寺庙,凭我一人怎能打理过来?我一人倾尽全力管理四五名弟子,我的徒弟每人再倾尽全力去管理四五人,依次类推。这样,管理数万人,不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吗?因此,合理利用我们手头上有限的资源,不要小瞧它,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不堪,运用至极方可产生大作用。
  之三
  我是皇帝,听了禅师一席话之后,我终于开悟。国之大,一人难治也。国人无数,我怎能一一管理?若将国分为道、州、县,我一人视大局,管理节度使,节度使再去管理刺史,依次管理,国虽大,何谈难治也?
  一个人精力、能力有限,但运用得好,就可以管好无限的大众,这真是一门高超的管理智慧啊!这一去,不虚此行!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有两大亮点:一是构思新巧。文章采用两地书的形式,以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皇帝与临济禅师互陈心曲,他们如同舞台上两个彼此背对而互相言说的角色,共同对材料进行了新颖而别致的演绎。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通过编述故事表达自己对材料的独特理解。二是立意高妙。作者站在管理学的高度,通过临济禅师以少驭多、分层负责的经验,表达了管理过程中以有限统领无限的高超智慧,富含哲理。皇帝的开悟以及对此的借鉴,将寺院中的智慧移植于治国,是对主旨的深化。
其他文献
作文君:布兰登·罗伊尔,出生于加拿大,就读于哈佛大学,其作品先后五次荣获“国际图书奖”,五次荣获“总统图书奖”金奖,2011年荣获“年度教育图书奖”。他在任教期间独创了一整套教学体系,并先后出版了《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等经典著作,成为全球写作、逻辑推理等领域的标杆之作。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写作类型多为说明文,包括报纸文章、大学论文、商业备忘和书信。说明文通常解释且总结一个
期刊
新闻回放 >>  2019年3月27日,一则与编程技术无关的文档《996.ICU》在编程技术网站GitHub上一经发布,一周时间即获15余万点赞,成为中外各大媒体的重磅新闻。帖子对部分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表示抗议:“工作996,生病ICU。”“996”指每天上午9点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作者为被“996”的员工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照劳动法规定
期刊
作文君:有網友发微博说,一到学习的时候就发现手机特别好玩,可等你狠下心关掉手机准备好好学习,又发现课桌该整理了、笔该换笔芯了……学习以外的东西都变得格外吸引眼球。于是大家纷纷留言:“内容太过真实,‘举报’了”“你是不是偷窥我生活了”“这不就是我吗”。那么,这是不是也戳中了你的日常呢?
期刊
新闻回放 >>  2019年3月,凭借一系列短视频,“流浪大师”沈巍火遍全网。在这些视频中,沈巍是一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但也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师”。这两种强烈的身份对比,让这些视频自带爆点,每日都吸引着无数人去围观。沈巍的生活也从捡垃圾、看书,变成了被围观、被消费。自从被围观开始,沈巍每天只能睡两个小时,“不明白为什么称我为‘国学大师’,现在24小时都有人盯着我,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有一次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凤凰卫视2019年3月17日报道,16岁瑞典少女格丽塔·腾伯格(Greta Thunberg)被三名挪威议员提名为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她曾经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发表演讲,也是“气候罢课运动”的发起人。从2018年8月起,她每周五都拒绝上课,到瑞典议会门口安静抗议,至今有超过105个国家的年轻人声援她。议员表示,如果我们面对环境变化无动于衷,最终将会导致战乱、纷争和难民产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2019年3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上,奥运冠军叶诗文一人收获包括女子200米混合泳、女子200米蛙泳和400米混合泳在内的三枚金牌,堪称强势回归。年仅23岁的叶诗文曾经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95后第一位游泳世锦赛冠军;世界游泳历史上最年轻的奥运双冠王;完成大满贯最年轻的运动员,她16岁完成大满贯,比菲尔普斯还年轻三岁。2012年伦敦奥运会,16岁的叶诗文因一人独得200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2019年3月,在《挑战不可能》的舞台上,来自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技师叶辉挑战了在没有黏合剂辅助的情况下仅靠手工研磨,把两个铸铁平台紧贴成能承受500公斤拉力的组合体,几经“拉扯”,当拉力达到将近830公斤时,组合体才分开。要完成如上挑战的难度有多大呢?就好比让两个足球场大的表面叠在一起,表面之间的起伏程度不能大于0.1微米,相當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700。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是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2019年3月27日发布讣告:著名中文信息处理专家、知网发明人董振东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28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逝世,享年82岁。1937年4月,董振东出生于上海。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从事机器翻译研究工作,1987年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商品化机器翻译系統原型“科译1号”。20世纪90年代后期,董振东开始设计与实现的中国第一个电子知识系统“知网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首个发现琥珀中的恐龙化石的人”“年轻科学家”“恐龙学科普第一人”……说起邢立达,立即就能被他喷涌而出的标签吞没,然而其中最为大众喜闻乐道的,大概还是他“网红”科学家的身份。2008年,他出版了《狂野中生代三部曲》,这是国内首部古生物科幻小说;2011年,他因为吃下了4000年前的猛犸象腿肉,且在微博直播而引起广泛关注;2015年10月,他又荣获我国地学界学子最高荣誉——李四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2019年3月5日,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公布,获奖者为88岁的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颁奖词盛赞矶崎新说:“他没有追随潮流,而是在走自己的路。他一直在寻找新的灵感,不惧怕改变和新鲜观点。他的建筑建立在对建筑、哲学、历史、理论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他结合了东方和西方——不是通过模仿或拼贴,而是找到了新的融合路径。”矶崎新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迪士尼总部大楼、慕尼黑近代美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