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让学生在参与中求体验,在探究中创激情,在创新中求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好办法。以下略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鼓励学生设计板书,以参与求体验
前苏联学者加里宁在一项研究中让三、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教材时自编提纲,对照组则不编写提纲。实验结果表明编写提纲组的直接回忆成绩为65.3,对照组成绩为60.9。12天后的回忆成绩编写提纲的组是46.6,对照组成绩为26.0。在编写提纲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对教材进行了分析、综合、概括,又用简明的语言把它揭示出来,记忆效果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板书过程,在参与中得到体验,是一项提高课堂效率的可行的好办法。
如在组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时,我设置了如下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求体验。
师:“一個中心”、“两个基本点”三者是怎样的总体?
生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师:两个基本点之间有什么关系?两个基本点共同的目的是什么?
生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互相促进的,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师:我们一起来设计一艘航船,船上夸张地、简单地附上方向盘、发动机。(学生纷纷跃跃欲试,开始在纸上勾勾画画)
师:有人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与航船、方向盘、发动机有机联系起来了。你们发挥想象,看看什么是航船,什么是导航系统,什么是动力系统?
生1:我觉得动力系统是改革开放?
师:理由。
生1:因为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
师:对了,那么导航系统是什么呢?并说明理由。
生2:导航系统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政治保证,起到方向盘的作用。
师:真精彩。分析得有理有据。
师: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就是怎样做?
生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坚持两个基本点,不能偏废。忽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会迷失方向,忽视坚持改革开放,会失去活力,失去前进的动力。
鼓励并吸收学生参与板书活动过程,有助于打破课堂板书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局面,对于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
二、创设政治教学情境,以探究创激情
新课程强调教材内容要回归生活,要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知识形态的知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生活化的知识”、“有生命力的知识”。《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特点》中“资本主义生产是以机器大工业为物质技术基础社会化大生产”,学生对“社会化大生产”的理解有困难,那么,怎样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轻松地探究、理解、掌握理论,并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创设了下面的课堂教学情境: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周围人们穿的衣服,来说说我们的衣服从制作到销售要经过哪些部门?
生1:衣服是到商店买的,要经过商店。
生2:做衣服先要有布,布是织布厂里来的,要经过织布厂。
师:织布厂里的布买来就可以穿吗?
生3:要经过服装厂的加工。
师:对,服装厂的原料来自织布厂,那么在织布厂要经过哪些程序呢?
生4:先要把原料纺成纱,再把纱织成布,最后把布染戍各种各样的颜色。
师:那么织布厂纺纱的原料又来自哪里呢?
生5:棉花来自农业部分。
师:太好了。那么是不是每个部门都是手工劳动的呢?
生:不是。大都是机器生产。
师:机器哪来的呢?
生:制造出来的呗。哦,还离不开钢铁业、电力工业。
师:电力工业离不开煤炭采掘业、机器制造业。那么,什么是社会化大生产呢?
生齐声:就是生产过程中以机器体系为基础,进行大规模的集合劳动和严密的分工协作。在各企业、各部门之间,也是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紧密联系,使整个社会联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师: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的社会化逐步从国内扩展到全球。如欧共体生产的“空中客车”A一300型飞机,机头由法国生产,机身由德国生产,机翼由荷兰和英国生产,机尾由西班牙生产,发动机由英国生产。(生恍然大悟)
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上述情境模拟的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通过这种情景的设置,学生对“社会化大生产’,一下子就理解了。
三、拓展政治教学时空,以创新求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学的空间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是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在教学初三生产力这个概念时我做了相应的尝试。
第一步:学习生产力的含义及要素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步:拓展政治教学时空,以创新求发展,完善生产力的定义。
出示材料:目前为此,人类冲出地球,登上月球,向火星、木星和土星发射了探测器,发现只有地球是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卫星绕着地球转,信息高速公路正在铺设,国际电话比市内电话还要清晰,从互联网上可以得到丰富的信息,经济全球化连着你我他,等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小,整个世界就像一个村庄,地球村的意识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今天,具有发达文明的人类,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正遭到自然以各种形式的报复。思考(1)教科书中对生产力的定义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本题材料中有哪些内容体现生产力状况的?请至少举两例。(2)根据本题材料,你认为上述生产力的定义是否完善,可以作何修改或补充?
对于第一题反映生产力状况的例子,在上述第二步的铺垫下,学生纷纷举例:人类登上月球;向火星、木星、土星发射探测器;人造卫星绕着地球旋转;铺就信息高速公路;清晰、快捷、方便的电讯事业;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等等。对于第二问,起先学生受教材至上的影响,只是说可能不完善,当老师鼓励他们:“说错了没关系,不要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要大胆地创新,这才是与时俱进。”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人们利用爱护自然的能力;有的说生产力是人类能够达到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有的说生产力是人类发现、尊重、利用自然规律,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的能力;还有的说生产力是人类能够充分发挥智慧、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多妙的观点呀,既拓展了教学时空,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探究知识、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教学本身也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鼓励学生设计板书,以参与求体验
前苏联学者加里宁在一项研究中让三、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教材时自编提纲,对照组则不编写提纲。实验结果表明编写提纲组的直接回忆成绩为65.3,对照组成绩为60.9。12天后的回忆成绩编写提纲的组是46.6,对照组成绩为26.0。在编写提纲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对教材进行了分析、综合、概括,又用简明的语言把它揭示出来,记忆效果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板书过程,在参与中得到体验,是一项提高课堂效率的可行的好办法。
如在组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时,我设置了如下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求体验。
师:“一個中心”、“两个基本点”三者是怎样的总体?
生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师:两个基本点之间有什么关系?两个基本点共同的目的是什么?
生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互相促进的,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师:我们一起来设计一艘航船,船上夸张地、简单地附上方向盘、发动机。(学生纷纷跃跃欲试,开始在纸上勾勾画画)
师:有人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与航船、方向盘、发动机有机联系起来了。你们发挥想象,看看什么是航船,什么是导航系统,什么是动力系统?
生1:我觉得动力系统是改革开放?
师:理由。
生1:因为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
师:对了,那么导航系统是什么呢?并说明理由。
生2:导航系统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政治保证,起到方向盘的作用。
师:真精彩。分析得有理有据。
师: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就是怎样做?
生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坚持两个基本点,不能偏废。忽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会迷失方向,忽视坚持改革开放,会失去活力,失去前进的动力。
鼓励并吸收学生参与板书活动过程,有助于打破课堂板书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局面,对于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
二、创设政治教学情境,以探究创激情
新课程强调教材内容要回归生活,要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知识形态的知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生活化的知识”、“有生命力的知识”。《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特点》中“资本主义生产是以机器大工业为物质技术基础社会化大生产”,学生对“社会化大生产”的理解有困难,那么,怎样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轻松地探究、理解、掌握理论,并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创设了下面的课堂教学情境: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周围人们穿的衣服,来说说我们的衣服从制作到销售要经过哪些部门?
生1:衣服是到商店买的,要经过商店。
生2:做衣服先要有布,布是织布厂里来的,要经过织布厂。
师:织布厂里的布买来就可以穿吗?
生3:要经过服装厂的加工。
师:对,服装厂的原料来自织布厂,那么在织布厂要经过哪些程序呢?
生4:先要把原料纺成纱,再把纱织成布,最后把布染戍各种各样的颜色。
师:那么织布厂纺纱的原料又来自哪里呢?
生5:棉花来自农业部分。
师:太好了。那么是不是每个部门都是手工劳动的呢?
生:不是。大都是机器生产。
师:机器哪来的呢?
生:制造出来的呗。哦,还离不开钢铁业、电力工业。
师:电力工业离不开煤炭采掘业、机器制造业。那么,什么是社会化大生产呢?
生齐声:就是生产过程中以机器体系为基础,进行大规模的集合劳动和严密的分工协作。在各企业、各部门之间,也是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紧密联系,使整个社会联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师: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的社会化逐步从国内扩展到全球。如欧共体生产的“空中客车”A一300型飞机,机头由法国生产,机身由德国生产,机翼由荷兰和英国生产,机尾由西班牙生产,发动机由英国生产。(生恍然大悟)
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上述情境模拟的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通过这种情景的设置,学生对“社会化大生产’,一下子就理解了。
三、拓展政治教学时空,以创新求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学的空间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是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在教学初三生产力这个概念时我做了相应的尝试。
第一步:学习生产力的含义及要素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步:拓展政治教学时空,以创新求发展,完善生产力的定义。
出示材料:目前为此,人类冲出地球,登上月球,向火星、木星和土星发射了探测器,发现只有地球是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卫星绕着地球转,信息高速公路正在铺设,国际电话比市内电话还要清晰,从互联网上可以得到丰富的信息,经济全球化连着你我他,等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小,整个世界就像一个村庄,地球村的意识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今天,具有发达文明的人类,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正遭到自然以各种形式的报复。思考(1)教科书中对生产力的定义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本题材料中有哪些内容体现生产力状况的?请至少举两例。(2)根据本题材料,你认为上述生产力的定义是否完善,可以作何修改或补充?
对于第一题反映生产力状况的例子,在上述第二步的铺垫下,学生纷纷举例:人类登上月球;向火星、木星、土星发射探测器;人造卫星绕着地球旋转;铺就信息高速公路;清晰、快捷、方便的电讯事业;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等等。对于第二问,起先学生受教材至上的影响,只是说可能不完善,当老师鼓励他们:“说错了没关系,不要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要大胆地创新,这才是与时俱进。”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人们利用爱护自然的能力;有的说生产力是人类能够达到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有的说生产力是人类发现、尊重、利用自然规律,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的能力;还有的说生产力是人类能够充分发挥智慧、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多妙的观点呀,既拓展了教学时空,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探究知识、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教学本身也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