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的妇产科医生Benard Nathanson曾发出呼吁:“在整个国家,人们不了解每年因堕胎而引起无数的严重并发症。”而堕胎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妇女本身的健康,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2013年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青少年中,超过20%的人曾非意愿妊娠,其中高达91%的非意愿妊娠诉诸流产。大学生甚至成为人工流产的“主力军”。我国人工流产比例占全世界人流总数的1/3,且有增长和年轻化趋势。
性教育羞答答
“女孩,为何不好好避孕?”成了铺天盖地讨论中最温暖却也最无情的话。我们往往只责怪女孩,其实男女双方都有责任。大街上满天飞舞的人流广告杂志,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人流的泛滥。这已不仅是“好好避孕”所能一力承担的了。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仅有4.4%的未婚青少年具有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有性行为的未婚青少年中,超过半数者在首次性行为时,未使用任何避孕方法。有性行为的女孩中21.3%有过怀孕经历,4.9%的人有过多次怀孕经历。
“现在的孩子,都太不珍爱自己的身体了。”从事了一辈子妇产工作的张大夫说,“我接待最小的人工流产患者只有14岁,看了都让人心疼。”她说,女孩长得瘦瘦小小的,孕期56天,家里人不知道。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对大学生情侣,女孩18岁,二人上大学后就同居。几乎隔两个月就来找她一次,两年内做了8次人工流产,令人唏嘘。
北京晨报评论此现象的产生时称,一方面是学生对性问题的开放、无所谓。一方面是对性问题不了解带来的问题甚至恶果。
“性”对于含蓄内敛的中国人来说,一直是一个羞于启齿的话题。在人流低龄化首提时,专家学者反思道“性教育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祸根”之所在。著名性学家方刚介绍,我国大部分家庭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偏向于守贞教育,目标是让青少年不发生婚前性行为。
“家长不提、老师不说”目前依然占据着“性教育”的主战场,大学生只能转而寻求其他途径。对此,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吴尚纯表示,现在年轻人得到信息的渠道比较多,有些不好的影响已经存在了,家长和学校应该正视这种情况,不应该掩耳盗铃。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小孩了解了多少信息,其实是他们沟通不够。
人流广告满天飞
有网友曾在微博发图,有小学生看到填空题“( )的人流”时,竟不假思索填写了“无痛”二字。当下随处可见的“无痛人流”广告,让年轻人越来越不拿流产当回事。3分钟完毕、安全、便宜、不影响工作等噱头,让不少女孩“勇敢”地走上手术台。有评论称:公交车上放的大多是人流广告,这是对男女之事了解不深入的学生的误导。安全套广告不让播,杜蕾斯也只能在官网才能看,人流广告倒是播得满天飞。对于一些懵懂少女,她们不敢进正规医院堕胎,而是依从了一些商贩的广告,结果吃了假的堕胎药物,使自己的身体受到重创,黑市的假药却是照卖不误。
除了广告,电影中也不泛堕胎桥段。在编导们眼中,“堕胎”似乎是祭奠逝去青春的一场“仪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先是阮莞陪着怀了自己男友赵世永的女同学去医院打胎,后是自己去医院堕胎。郭帆导演的《同桌的你》上映,片中周小栀独自一人去医院打掉了林一的孩子……对此,华商晨报指出,为减少误导,影视分级、广告规范等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据一项研究指出,堕胎给妇女带来一种严重的隐性心理疾病,堕过胎的妇女患抑郁症的比例高于没堕胎妇女的三倍;堕过胎的妇女自杀率高于没堕过胎妇女的五倍;堕过胎的妇女,意外死亡(车祸、自杀等)的几率高于没堕过胎妇女的三倍。虽然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却铁证如山的证明了一些问题。
正视人流的深远危害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陈小平表示,所有的手术都是在医师的直视下完成,只有人工流产术是医师凭感觉和经验完成的,因此人流有吸宫不全的风险。如果怀孕时发现宫颈糜(柱状上皮异位),不用急于处理,有些私人诊所会趁人流时将宫颈手术一起做了,既多花了钱,又不利于身体恢复。
有人选择正规医院进行人工流产手术;有的人在小诊所冒着风险进行人流;更有人去药店买药“自己解决”。在临床中出现过有些患者怀孕后,未经过任何检查自己去药店买药或去私人门诊行药流术,结果半个多月后腹痛、休克来就诊,发现是宫外孕,情况非常凶险。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胡玉坤评论称,公立医院很大程度上缺乏为青年人提供服务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对患者做不到同情理解,甚至“对这种未婚青年往往横加指责”,公立医院服务本身“缺乏保密和隐私以及对青年人以一种平等、友好、尊重的态度对待”。
对此,网友评论道,去医院已经是身心俱疲,还要遭受指责、冷眼,着实受不了。人流太随意,受损的不仅是女性健康、女性尊严,其造成更深远影响的是整个民族的生育文化。
以前,我们实行羞答答的性教育,在特定的时期有着特定的适用性。但如今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落伍。既然观念开放已经成为既定事实,那么在性教育的方式选择上,将安全教育提上议程,无疑是眼下最为迫切的事情。
(编辑:葛晓飞)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2013年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青少年中,超过20%的人曾非意愿妊娠,其中高达91%的非意愿妊娠诉诸流产。大学生甚至成为人工流产的“主力军”。我国人工流产比例占全世界人流总数的1/3,且有增长和年轻化趋势。
性教育羞答答
“女孩,为何不好好避孕?”成了铺天盖地讨论中最温暖却也最无情的话。我们往往只责怪女孩,其实男女双方都有责任。大街上满天飞舞的人流广告杂志,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人流的泛滥。这已不仅是“好好避孕”所能一力承担的了。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仅有4.4%的未婚青少年具有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有性行为的未婚青少年中,超过半数者在首次性行为时,未使用任何避孕方法。有性行为的女孩中21.3%有过怀孕经历,4.9%的人有过多次怀孕经历。
“现在的孩子,都太不珍爱自己的身体了。”从事了一辈子妇产工作的张大夫说,“我接待最小的人工流产患者只有14岁,看了都让人心疼。”她说,女孩长得瘦瘦小小的,孕期56天,家里人不知道。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对大学生情侣,女孩18岁,二人上大学后就同居。几乎隔两个月就来找她一次,两年内做了8次人工流产,令人唏嘘。
北京晨报评论此现象的产生时称,一方面是学生对性问题的开放、无所谓。一方面是对性问题不了解带来的问题甚至恶果。
“性”对于含蓄内敛的中国人来说,一直是一个羞于启齿的话题。在人流低龄化首提时,专家学者反思道“性教育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祸根”之所在。著名性学家方刚介绍,我国大部分家庭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偏向于守贞教育,目标是让青少年不发生婚前性行为。
“家长不提、老师不说”目前依然占据着“性教育”的主战场,大学生只能转而寻求其他途径。对此,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吴尚纯表示,现在年轻人得到信息的渠道比较多,有些不好的影响已经存在了,家长和学校应该正视这种情况,不应该掩耳盗铃。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小孩了解了多少信息,其实是他们沟通不够。
人流广告满天飞
有网友曾在微博发图,有小学生看到填空题“( )的人流”时,竟不假思索填写了“无痛”二字。当下随处可见的“无痛人流”广告,让年轻人越来越不拿流产当回事。3分钟完毕、安全、便宜、不影响工作等噱头,让不少女孩“勇敢”地走上手术台。有评论称:公交车上放的大多是人流广告,这是对男女之事了解不深入的学生的误导。安全套广告不让播,杜蕾斯也只能在官网才能看,人流广告倒是播得满天飞。对于一些懵懂少女,她们不敢进正规医院堕胎,而是依从了一些商贩的广告,结果吃了假的堕胎药物,使自己的身体受到重创,黑市的假药却是照卖不误。
除了广告,电影中也不泛堕胎桥段。在编导们眼中,“堕胎”似乎是祭奠逝去青春的一场“仪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先是阮莞陪着怀了自己男友赵世永的女同学去医院打胎,后是自己去医院堕胎。郭帆导演的《同桌的你》上映,片中周小栀独自一人去医院打掉了林一的孩子……对此,华商晨报指出,为减少误导,影视分级、广告规范等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据一项研究指出,堕胎给妇女带来一种严重的隐性心理疾病,堕过胎的妇女患抑郁症的比例高于没堕胎妇女的三倍;堕过胎的妇女自杀率高于没堕过胎妇女的五倍;堕过胎的妇女,意外死亡(车祸、自杀等)的几率高于没堕过胎妇女的三倍。虽然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却铁证如山的证明了一些问题。
正视人流的深远危害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陈小平表示,所有的手术都是在医师的直视下完成,只有人工流产术是医师凭感觉和经验完成的,因此人流有吸宫不全的风险。如果怀孕时发现宫颈糜(柱状上皮异位),不用急于处理,有些私人诊所会趁人流时将宫颈手术一起做了,既多花了钱,又不利于身体恢复。
有人选择正规医院进行人工流产手术;有的人在小诊所冒着风险进行人流;更有人去药店买药“自己解决”。在临床中出现过有些患者怀孕后,未经过任何检查自己去药店买药或去私人门诊行药流术,结果半个多月后腹痛、休克来就诊,发现是宫外孕,情况非常凶险。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胡玉坤评论称,公立医院很大程度上缺乏为青年人提供服务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对患者做不到同情理解,甚至“对这种未婚青年往往横加指责”,公立医院服务本身“缺乏保密和隐私以及对青年人以一种平等、友好、尊重的态度对待”。
对此,网友评论道,去医院已经是身心俱疲,还要遭受指责、冷眼,着实受不了。人流太随意,受损的不仅是女性健康、女性尊严,其造成更深远影响的是整个民族的生育文化。
以前,我们实行羞答答的性教育,在特定的时期有着特定的适用性。但如今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落伍。既然观念开放已经成为既定事实,那么在性教育的方式选择上,将安全教育提上议程,无疑是眼下最为迫切的事情。
(编辑:葛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