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华悲歌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1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彩电业又到了“生死”关口。继2006年巨亏5.23亿元后,2007年上半年厦华再次折损1.77亿元人民币。
  在洋品牌迅速加入战局,国内诸侯纷争的背景下,2006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竞争愈发惨烈,战火从国内市场蔓延到了海外市场。平板电视的市场售价不断“下沉”,生产成本却骤然上升,一度走在平板电视产业前沿的厦华电子,连遭重创,出现巨大亏损,令业界唏嘘不已,并且对中国彩电业的未来深感忧虑。
  厦华2007年中报显示,2007年上半年销售各种型号彩电173.56万台,较2006年同期增长13.59%,车载监视器销售5.95万台,较2006年同期增长42%。然而,在销量上升的同时,实现的销售收入却只有30.9481亿元,较2006年同期下降9.43%,实现净利润-1.77亿元,而2006年同期实现的净利润为4585万元。中报称,2007年1-6月,厦华每股收益-0.48元,每股净资产0.42元,净资产收益率-113.37%,2006年巨亏5.23亿元。而与此同时,另一家中国家电龙头企业四川长虹却在2007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6.4314亿元,同比增长35.97%,实现利润总额2.4938亿元,同比增长35.70%,净利润1.9271亿元,同比增长50.48%。另外,康佳、海信、TCL也都翻身,公布了2007年度中期赢利财报。
  厦华为什么风雨飘摇,业绩出现拐点?继2000年、2001年巨亏戴上“ST帽”后,今天的厦华是否又要戴上“ST”帽子,抑或“涅”?
  
  厦华转型并不成功
  
  1998年以来,中国家电在产业上贪大求全、重复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每个家电企业都号称要建立全球最大的生产线,不断挥舞资本长袖,并吞八方,大踏步走在多元化之路,进行多种业态的渗透经营,囊括家电、IT、生物工程、医药、食品、饮料、包装、防伪等领域,甚至参股银行、证券等,形成了貌似庞大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厦华就是其中一员,大步向手机、计算机、显示器、传真机、系统集成、微波通信设备、电子商务等领域迈进,拥有22家合资企业、5个配套厂,可谓儿孙满堂,一时间盛况空前。
  然而,多子并非多福。在彩电市场上叱咤风云,并不代表在不熟悉的其它行业也能呼风唤雨。多元化惨败屡见不鲜。多年前,厦华作为厦门市的一家中国驰名品牌企业,为厦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自从1999年厦华提出把手机、电脑两大业务也列为和彩电生产并重的支柱产业,并尝试多元化经营后,却开始背上重负,步履维艰了。2000年、2001年单单手机前期投入就高达2亿元,然而每年区区几十万台的手机销量远远无法填补前期的巨大投入,于是出现连续两年的巨额亏损,最终被戴上了“ST”帽子。
  厦华有关人士称,厦华的实力难以支撑贪大求全的发展思路,同时也没有充分重视“低成本扩张战略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撒胡椒面式的多元投资分散了主业,最终被迫重组。
  几年来,在手机、计算机、显示器、传真机、系统集成、微波通信设备、电子商务等其它相关领域,厦华光打雷不下雨,只播种不结果,没有一个叫响全国的品牌。多年沉浮,痛定思痛,厦华决定大刀阔斧变革,重新制定战略定位——“集中拳头的力量,在一个领域中做到最好”,只有在全球数字高清平板电视领域做专、做大、做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厦华确定将数字电视作为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忍痛剥离了手机、计算机、显示器、传真机、系统集成、微波通信设备、电子商务等项目,先后停掉或转手22家合资企业股份,清理了与彩电主业无关或关联度不大的投资项目,集中精力做好彩电,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在完成产业调整,确立数字电视的核心地位后,厦华似乎找到了一条发展路径。2004年,厦华扭亏为盈,终于摘掉“ST”帽子,迎来了第二春。与之同时,厦华凭借行业的敏锐嗅觉,率先扑入正在全球兴起的数字电视,全力把厦华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平板电视生产基地。
  然而,每个猎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当厦华赌命数字电视,其它竞争对手也紧随其后,一窝蜂杀入平板电视,不到2年,平板电视已不再是一片充满希望的“蓝海”。2006年以来,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平板电视消费市场,市场很快日趋饱和,到2006年第四季度,32英寸及以下液晶电视的毛利率已经没有了净利润,陷入只见市场不见利润、越卖越亏的窘境。
  耐人寻味的是,厦华解释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其它同行多元化经营相比,厦华是国内唯一专业生产彩电的家电企业,所以不具可比性”。但是,长虹、康佳、TCL难道是因为多元化而没有出现亏损,厦华却因为一元化了才出现了亏损?如果这样,那当初为何舍弃多元化而走专业化的道路呢?难道没有明悟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危险的吗?
  
  悲壮的价格“割喉战”
  
  凭借多年的摸爬滚打经验,在国内平板电视产业刚刚兴起之时,厦华就迅速将主营业务调整为生产平板电视,并由此成为国内最早生产平板电视的企业之一。2006年以来,国内的平板电视消费市场迅速扩大,为了角逐全球最大的平板电视消费市场,国外平板电视厂商对中国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攻城略地,逐鹿中原,加快对国内市场的争夺与布局,市场愈趋饱和。
  


  三星、索尼等外资品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惜下重手,与厦华、长虹、康佳、TCL等国内平板电视生产企业展开了惨烈的价格“割喉战”,降价、促销、返利、折扣、奖励等手段花样百出。价格战导致的一个恶果是,企业利润进一步缩水。2006年前三季度,国内彩电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仅为1.3%。而到2006年第四季度,32英寸及以下液晶电视的毛利率已低于正常的销售费用率,换句话说,已经没有净利润了。
  厦华也陷入了只赚吆喝不赚钱的尴尬境地。尽管2006年厦华平板电视的综合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5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66%,但却出现了高达5.23亿元的巨亏。
  中国手机市场的惨烈一幕再次在彩电业中重现!对于亏损原因,厦华电子在年报中指出,国内彩电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且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状态下,平板电视产品的市场售价降价速度过快,加上大连锁家电卖场对消费者让利过大、进场费用攀升等因素,使得企业的毛利率难以提高。
  更让厦华忧心忡忡的是,国内平板电视大战很快蔓延到海外市场,致使国外平板电视的销售价格也出现急速下滑,这不仅导致企业的毛利率大大降低,还使得以外销为主的厦华海外市场份额大幅萎缩——从最初占销售总额的70%下降到2006年的50%。
  
  “外战”未息,“内患”又至
  
  厦华几乎与中国改革同步。1985年,厦华电子公司成立,当时以外资形式成立,不是国家的定点生产厂,只能以70%的海外销售额换取国内30%的市场份额,这种情况注定厦华要走以海外营销为主渠道、倚重海外销售的道路。
  


  当初,厦华是在北美卖电视,后来逐渐打入欧洲市场,积累了愈来愈强的对外销售优势与销售规模,受益颇丰,赚足大笔美钞。然而,高利润伴随高风险,洋人特有的挑剔眼光、对华贸易的壁垒、动辄祭起的贸易保护大旗、时时掀起的一波波反倾销浪潮,令以厦华为首的中国彩电商防不胜防。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欧盟彩电企业第一次起诉中国彩电企业,厦华也开始了最初的艰难应诉历程。为了进入欧盟市场,厦华从1991年开始试图通过改变“出生地”、“户籍”,躲避反倾销调查,但最终还是被欧盟的反倾销击败。当欧盟彩电企业第二次提出调查申请,将反倾销税率提高到22%时,厦华电视随之退出欧盟市场。后来,欧盟彩电企业第三次提出反倾销申请,把所有尺寸的模拟电视都纳入其中,反倾销率最终提高到了44.6%。厦华在欧美市场几度风雨,几度沉浮。有报道称,厦华电视17年来在欧盟市场的损失仅利润就近2000多万美元。多年受尽洋人“折磨”,使厦华开始醒悟,用国内打价格战那套方法对付老外,这是行不通的。
  “外战”未息,“内患”又至。2005年8月,厦华电子分别向厦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法院提起诉讼,起诉长虹公司侵权冒用其合法拥有的“CHDTV”注册商标,并提出索赔要求。
  此案可谓中国彩电历史上第一个侵权案,涉及两个在国内、国际市场很有名气的大型彩电企业。2001年5月起,厦华正式大批量在国内市场推出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申请注册了“CHDTV”商标,并把该商标仅用于数字高清电视系列产品。然而后来,厦华发现长虹也将与上述注册商标相同和类似的文字,即“CHDTV”、“CHD”擅自使用在其生产的多种规格、型号的电视机及其产品宣传彩页、说明书、包装箱、电路图等物品上,侵犯了自己的注册商标专用权,这一“侵权”案给本想在未来数字高清电视大干一场的厦华冷不丁绊了一脚,搅乱了布局。
  
  资金链断裂是一道难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好品牌没有资金是不行的。跨国公司最为关注的两件事情是人才战略和财务战略,许多中国公司已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但财务战略、融资策略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厦华同样轻视了财务战略,忽视了招商融资,没有“深挖洞、广积粮”,这给急速扩张埋下了隐患。想当初,厦华的资产只有15亿元,却要支撑5大产业,这是杯水车薪。即使15亿都投到手机上,也无法与诺基亚、三星抗衡,更不用说“其它孩子也要喝奶”!
  手机、数字电视、电脑的研发和推广,吞金量惊人,没有巨大财团支持,难于迈开大步,厦华的小盘资本是注定难于激活多元化的。一位专家说,厦华要有50亿资金才搞得动多元化,否则就是“半青不熟”。业界说,厦华生不逢“地”,厦门人口少、腹地小,要是在上海、广州等融资渠道更为通畅的大城市,不会出现这样的困境。厦华高层对这一状况也非常无奈。资本单一、资金匮缺是一个最为致命的问题,使厦华的规模迟迟上不去,多元化半生不熟。但是,在很多企业为自己手里的现钱找出路而发愁时,厦华许久以来却难于找到适合的融资途径。
  多年来,厦华不缺技术,不缺市场,高清晰数字电视技术在国内是一流的,而且高端彩电的销售情况也很好,而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瓶颈”。有关厦华与明星大企业开展合资、入股、并购等深层次合作的传闻一直没有间断过。平心而论,厦华也一直在为此努力。期间最大的两笔资产运作是,2002年2月,厦华和联想共同出资1.5亿元,成立厦门联想移动通信公司;2006年1月,中国台湾中华映管入主厦华,成为厦华第一大股东,而后双方宣布,将投资30亿,携手打造全球最大平板彩电基地。
  与联想合作,剥离掉手机业务,给厦华卸下重大的包袱,确实让厦华轻装上阵,与中华映管强强合作,也让业界看到厦华平板电视的前景。然而,在国内市场,继京东方、上广电NEC后,昆山龙腾、山东东营胜达、深圳天马等厂商加入投资液晶屏大战,而京东方2005年就发生了巨亏,当时就有业界怀疑厦华难道就有过人之处,可以在未来两年使自己的面板顺应市场需求? 今天的事实,证明厦华在投资面板方面已错过了最佳时期。而令人并不乐观的是,厦华与中华映管的合作目前还处在低层次——低进高出的实物交易,注入厦华的流动资金也不多。有专家指出:“目前看来,厦华能否实现盈利翻身,要看时下液晶面板价格的走势,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厦华第一大股东面板商中华映管对其的配合程度和支持力度,尤其是资金及时注入,否则厦华无米难炊。”
  资金链断裂,是厦华的一道难关。
  
  永远的痛:核心技术缺失
  
  厦华再次巨亏,折射了中国彩电业的沉浮史:核心技术缺失。在CRT时代,中国的彩电都是整套引进,基本上成为海外企业的组装工厂,产品同质化明显,技术大同小异,价格割喉战似乎已成为中国家电商唯一的攻防策略。到了平板时代,中国企业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操作策略还是以低层次的价格为第一优先,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研发先进技术,构筑核心竞争力,跟风走在洋品牌后面,成为别人的“代工”、“加工厂”。如今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产业链优势,根本无法立足。对于厦华继续巨亏,专家指出,深层的原因是与整个行业核心技术缺乏,导致价格战自杀式求生、国外贸易壁垒保护限制,要命的是受制于人,难于自立,并非厦华所言“主要是清除液晶库存、应收账款损失导致”。
  专利、技术以及标准是企业的竞争利器和利润源泉,但中国家电业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国内家电制造业至今仍未有这样的核心技术优势。恶性竞争仍在持续,产品利润越来越薄,不能带来品牌溢价,难于投入重大资金研发新技术、新发明,构筑核心竞争力,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又只好去打价格战,要市场不要利润,不断透支企业生存资源。
  
  “过剩经济”和费用漏洞
  
  从1997年、1998年开始,中国经济已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产生了“过剩经济”,各行各业产品开始过剩,包括彩电在内的各种产品日益供过于求,于是彩电价格战愈演愈烈,在消费者心目中,彩电已经不是奢侈商品。但包括厦华在内的彩电厂商还是迷恋以前的管理模式,试图以大量的储存来占旺季市场,结果却一年比一年滞销,挤压大量资金,毛利不断下降,交易成本、应收账款日益严重。
  厦华家电销售费用除了一些传统费用外,还增加了几项交易成本:一、由于存货造成的损失,即存货变现损失;二、为加速产品销售,采用赊销的方式,造成大量应收账款,也产生愈来愈多的呆账、坏账;三、由于库存货太多,不同城市彩电销路不一,造成全国各地大量的调货串货,产生不小的运费、坏损。
  厦华交易成本最多时是单品销售额的20%。当彩电的毛利在20%以上的时候,交易成本不致构成太大影响,当彩电价格不断降低,利润降到10%以下的时候,交易成本对企业利润线已构成致命的影响。而多年来厦华相对滞后的产销存模式与国外先进企业有较大差距,难于改变此种窘境。结果,费用漏洞不见其补反而越来越大。
  作为中国家电业的一面旗子,厦华再次到了“生死关口”,而且此次似乎比前几年“ST”更甚,前景难料。如今,中国彩电业正处在“完全过剩经济”时代,以前厦华尚有“多元”减为“一元”的时空与资本,而今“一元”要成功转型,突破的时空更小、也更难了。
  看来,厦华要“涅”,只有破釜沉舟了;如果要拯救厦华,也只有靠厦华自己了!
  相信厦华有智慧,有勇气东山再起。
其他文献
猪年的中国资本市场让人感慨万千。“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较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两市市值屡创新高,股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是中国资本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的提高,是市场深度和投资环境的日臻完善,显现了中国股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但同时,新股发行的弊端、中石油独霸熊头以及指数失真、美国次级债风暴等问题也暴露出了监管层的监管空白。    “冬播”之后,2008年的“春收”可以期待    2007年3月,中国
期刊
工博会总部经济发展高层峰会日前举行    日前,由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承办的“总部经济发展高层峰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长江厅隆重举行。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处处长钱智、上海工业发展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锡健、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炜、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冬、上海鹏晨联合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柳孝平、香港房地产协会助理董事——营运部冯仕勋、高力国际大中华区
期刊
案情    王某、张某、周某共同出资设立了林德环保建材有限公司,王某任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出资比例为50%;张某出资比例为20%,周某出资比例为30%,公司的公章、财务章、营业执照等一直由张某和周某保管。  由于公司经营不善,从设立起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研发的产品在国内外有一定市场,有几家国外公司屡次对林德公司开出优厚条件,意欲收购。但由于王某反对,在表决权相当的前提下,一直没有通过股东会决
期刊
企业流程外包在短短几年内席卷全球。这种继授权贴牌(OEM)之后顺势兴起的新型企业经营解决方案,对企业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企业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是一个新的企业解决方案,它是指企业对内的行政事务或对外的销售事务等,移交由其它专业外包公司负责,而外包涵盖领域相当广泛,如会计、法律、人力资源、企业采购、薪资发放、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等,外包的内容
期刊
欧盟对华贸易中的配额、反倾销、反补贴,随着全球绿色意识的不断高涨,已日趋平静,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朝着更加绿色的方向前进。而这个绿色趋势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市场竞争,在趋于严格的绿色标准下,向来以低成本、低价格而在国外市场“所向披靡”的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绿色”风暴的激烈冲击。  现今的市场竞争格局,已从价格竞争转变为绿色竞争,这就意味着一些纯粹以价格优势取胜的企业将遭淘汰。面对RoHS指令与
期刊
跨国机构首次并购中国甲级设计院    近日,著名跨国设计机构五合国际集团并购华特设计院签约仪式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新世纪酒店隆重举行。  会议邀请来自社会各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共同见证五合国际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五合国际以领先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品牌阵营的进一步扩大。  这是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跨国集团公司首次并购国内甲级设计院,除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外,其不同于其它设计院的市
期刊
新西兰  限定儿童玩具铅含量    新西兰消费者事务部日前发布2007年不安全产品(儿童玩具中含铅)通报,按照国际玩具标准AS/NZS ISO 8124.3 2003玩具安全性——某些元素的迁移所规定的检测程序和结果说明,禁止进口和供应在可接触零件材料中包含铅的迁移级别超过90mg/Kg的儿童玩具。    越南  原装汽车进口税下调至60%    越南财政部近日决定,原装新车(客车)进口税将由现在
期刊
服务外包产业将成吸引外资新增长点    商务部正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认证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  这一工程目前正稳步推进。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认定大连、上海、西安、深圳、成都、北京、杭州、天津、南京、武汉、济南11个具有服务外包发展基础
期刊
天使,善良美好的化身;魔鬼,邪恶的代名词。冰火两重天,两者誓不相容。但其实,人心是天使和魔鬼的PK,不必耿耿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依笔者看来,两者是兼而有之。  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中,儒释道三家都强调内在的超越,即通过内心的修炼来顺应天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这样,每个人就都是天使。事实上,人活在世上,俗世的生存需求和物质分配的不平等,决定
期刊
“思古之幽情”人皆有之。文化修养深厚的人,“思古之幽情”往往流露得更多一些。回顾我们祖先的生活轨迹,体味一下他们当时的喜怒哀乐等生活情趣,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平时坐在办公室里,坐在电脑面前,甚至同时接听电话或手机,“思古之幽情”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在旅游途中,或在游览名山大川等胜迹时,“思古之幽情”就很自然地在脑海里苏发了。  然而,事情另有其复杂的一面, 说起来使人啼笑皆非。我想,有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