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然而,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思维能力和赏析能力也有所不足,因而很难自主研讀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鼓励学生从一些“点”入手,展开深入解读,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一、抓课题,直击核心
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眼睛,因此在阅读课文时要把握住文章的标题展开分析。这样,就能让学生快速找到阅读的关键点,从而提升解读作品的能力。然而,在实际阅读中,很多学生都忽略了文章的标题,有的甚至跳过,直接阅读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标题深挖下去,猜测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想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样,能让学生直击核心,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先说说从题目中能获得什么信息。学生首先发现了文章的主人公分别是“将、相”;其次,又发现了这篇文章想写的内容是两人的和解。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题目提出一系列问题,在自主阅读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这篇文章写的是将相和,那么将、相分别是什么人?他们来自哪里?做过一些什么事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何?”“将、相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他们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事情闹得大不大?”“在发生不和后,两人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最终和解了呢?从他们的和解中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启发呢?”在阅读中若能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那么就能把握住文本阅读的关键。
在展开文本研读时,抓住文章的标题进行品读,则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直击核心。这样,学生在自主研读时,就会更为省力,就能始终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分析,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二、抓词语,理解人物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还要鼓励其抓住文章中的文眼,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赏析。尤其是在阅读一些叙事、写人的文章时,要鼓励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从其入手找到深入探究人物形象的思考角度。这样,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尝试从其身上挖掘出精神和品质。
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进行思考,尝试理解人物形象。首先,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有用”进行分析。“父亲认为落花生是有用的,它的有用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我’又从中得到启迪,认为人也要做有用的人,那么人的有用又体现在什么地方?”此后,还要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点,深入分析“父亲”这个人物。“父亲和我们一起吃花生,为何会突然说到花生的用处呢?他谈论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父亲的话语对于衬托父亲自身的形象有什么好处吗?你能否在阅读中发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围绕词语展开分析,并通过分析了解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按照先语言、再内容、再结构、最后主题的顺序展开阅读。首先,要抓住文章的关键性词语,看看这个词语在文章中蕴藏着什么信息;其次,再结合文章的结构加以分析,并通过探究人物等方式,挖掘出作品的主旨。这样的阅读由浅入深,一步步进入到文章的核心,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和发展。
三、抓细节,体悟用心
不少精彩的作品都有细节描写,作者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形象,展示事物的特点。在研读文本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抓住文章的细节部分进行品读,这样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苦心,有助于进一步读懂文章。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22课《月光曲》时,教师鼓励学生抓住作品中的细节展开分析,着重分析作品中展现音乐场景的片段;要求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音乐之美的,通过这样的音乐描写,想要展现什么。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说说作品中怎样描写音乐之美,说说月亮升起的场景和展现音乐画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其次鼓励学生思考:皮鞋匠和音乐家,身份相差那么多,为何音乐家会真心为其演奏?皮鞋匠身份卑微,但是却依然能透过音乐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你觉得你能从中获得什么感悟吗?通过这样的细节分析,学生便能认识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真正美好的音乐超越等级、身份,音乐家贝多芬对音乐有着执着的热爱和对穷人有着深厚的感情。
文章中运用了细节描写的地方,往往就是作者想要突出展现,想要抒发自己情感,表现自己态度的地方。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挖掘文章中的细节部分展开赏读,尝试了解作者运用了何种写作方法进行细节描写,作者在细节创作中想要表达出什么真实的想法。这样,学生的阅读就会更为深入。
文本解读是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展开分析以外,还要鼓励学生抓住让自己困惑的地方,展开追根溯源的探究;或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矛盾点进行分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又或者鼓励学生借助拓展阅读的方式辅助思考。这些方法,都能促使学生找对文本阅读的切入“点”,提升文本研读能力。
一、抓课题,直击核心
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眼睛,因此在阅读课文时要把握住文章的标题展开分析。这样,就能让学生快速找到阅读的关键点,从而提升解读作品的能力。然而,在实际阅读中,很多学生都忽略了文章的标题,有的甚至跳过,直接阅读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标题深挖下去,猜测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想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样,能让学生直击核心,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先说说从题目中能获得什么信息。学生首先发现了文章的主人公分别是“将、相”;其次,又发现了这篇文章想写的内容是两人的和解。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题目提出一系列问题,在自主阅读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这篇文章写的是将相和,那么将、相分别是什么人?他们来自哪里?做过一些什么事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何?”“将、相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他们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事情闹得大不大?”“在发生不和后,两人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最终和解了呢?从他们的和解中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启发呢?”在阅读中若能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那么就能把握住文本阅读的关键。
在展开文本研读时,抓住文章的标题进行品读,则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直击核心。这样,学生在自主研读时,就会更为省力,就能始终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分析,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二、抓词语,理解人物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还要鼓励其抓住文章中的文眼,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赏析。尤其是在阅读一些叙事、写人的文章时,要鼓励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从其入手找到深入探究人物形象的思考角度。这样,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尝试从其身上挖掘出精神和品质。
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进行思考,尝试理解人物形象。首先,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有用”进行分析。“父亲认为落花生是有用的,它的有用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我’又从中得到启迪,认为人也要做有用的人,那么人的有用又体现在什么地方?”此后,还要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点,深入分析“父亲”这个人物。“父亲和我们一起吃花生,为何会突然说到花生的用处呢?他谈论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父亲的话语对于衬托父亲自身的形象有什么好处吗?你能否在阅读中发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围绕词语展开分析,并通过分析了解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按照先语言、再内容、再结构、最后主题的顺序展开阅读。首先,要抓住文章的关键性词语,看看这个词语在文章中蕴藏着什么信息;其次,再结合文章的结构加以分析,并通过探究人物等方式,挖掘出作品的主旨。这样的阅读由浅入深,一步步进入到文章的核心,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和发展。
三、抓细节,体悟用心
不少精彩的作品都有细节描写,作者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形象,展示事物的特点。在研读文本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抓住文章的细节部分进行品读,这样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苦心,有助于进一步读懂文章。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22课《月光曲》时,教师鼓励学生抓住作品中的细节展开分析,着重分析作品中展现音乐场景的片段;要求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音乐之美的,通过这样的音乐描写,想要展现什么。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说说作品中怎样描写音乐之美,说说月亮升起的场景和展现音乐画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其次鼓励学生思考:皮鞋匠和音乐家,身份相差那么多,为何音乐家会真心为其演奏?皮鞋匠身份卑微,但是却依然能透过音乐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你觉得你能从中获得什么感悟吗?通过这样的细节分析,学生便能认识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真正美好的音乐超越等级、身份,音乐家贝多芬对音乐有着执着的热爱和对穷人有着深厚的感情。
文章中运用了细节描写的地方,往往就是作者想要突出展现,想要抒发自己情感,表现自己态度的地方。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挖掘文章中的细节部分展开赏读,尝试了解作者运用了何种写作方法进行细节描写,作者在细节创作中想要表达出什么真实的想法。这样,学生的阅读就会更为深入。
文本解读是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展开分析以外,还要鼓励学生抓住让自己困惑的地方,展开追根溯源的探究;或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矛盾点进行分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又或者鼓励学生借助拓展阅读的方式辅助思考。这些方法,都能促使学生找对文本阅读的切入“点”,提升文本研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