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是“文革”期间十大样板戏之一,当时家喻户晓,但这场战斗的真实场面却鲜为人知。其实,真实的奇袭“白虎团”比影视戏剧里艺术化了的奇袭“白虎团”更加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亲历者们出奇兵,摆险阵,谋略大胆,极富智慧,令后世惊叹,也留下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如何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八军二0三师因出奇兵直捣南朝鲜王牌军“白虎团”指挥所、掳获“虎头旗”而闻名于世。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60周年前夕(20l0年),笔者对该师尚存世的志愿军老战士进行了重点采访,当年亲身参与战斗并作为指挥者之一的老战士李福荣还给我们邮寄了根据他们亲身经历编写的《老战士的回忆录》,我们根据以上资料和采访成果,整理成此文。在此,向祖岳嵘、赵仁虎、赵斌杰、李福荣、冯锁林等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们致以崇高敬礼,并向牺牲的烈士致以深切的缅怀。
出奇兵——精心谋划,穿插作战
名扬神州的奇袭“白虎团”故事,就发生在金城反击战期间。
1953年春天,板门店谈判已经进行了一年半的时间,但由于美方“假谈真打”,致使谈判成了“马拉松”,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这种军事斗争与外交斗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引起了党中央、毛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的高度重视。
1953年6月19日晚10时,一份由彭德怀亲自拟定的电文发给了毛主席,建议推迟停战签字时间,集中兵力再歼李伪军1.5万人,给敌以沉重打击。毛主席同意这一建议,并于6月21日电示:“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在6月23日兵团师以上干部的作战会议上,兵团首长将攻打“白虎团”的任务赋予了二0三师。杨勇司令员特别指定二0三师:“在突破敌第一道阵地后,即以一个营插入敌纵深,抢占二清洞、下枫洞一线高地,坚决阻击由月峰里方向溃退西下南逃之敌。”并指出:“敌我交战,不仅是军事装备的较量,更主要的是斗智斗勇,智慧的较量更为重要,只有充分发动群众的智慧,胜利才有把握。”杨勇司令员关于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的战术思想,简明扼要,给二0三师指明了出奇制胜的方向,大大增长了指挥员们敢打和必胜的坚定信念。
巧计谋——启动智慧,化装奇袭
二0三师当面之敌系李伪军“王牌部队”——伪首都师第一团,号称“白虎团”,全部美式装备,是李伪军的“国军主力”。1950年9月,美军大举北犯时,该团最先突破“三八”線,单刀直入325公里。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把美伪军一下子赶到“三八”线以南,唯独这个“王牌部队”盘踞在“三八”线以北的阵地,致使“三八”线鼓出了一条弧线,因此,这个“白虎团”被美伪军鼓吹为“无敌猛虎”。“白虎团”不仅在团旗上绣着一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头,甚至所有武器装备、官兵穿戴上都印制着老虎头。经过一年零七个月的防守,“白虎团”早就完善了各种坚固的防御体系,他们构筑了3道防线,山上打了许多坑道,山下的连排支撑点均以盖沟、堑壕、坑道、地堡群构成了网状连接、环形防御,其前沿设置了严密的防御设施,铁丝网最少3道、最多9道,内外均布有地雷、绊网、拒马、电发雷等。光配属、支援炮兵就有6个营,火炮126门,坦克13辆,飞机随用随到,一来就是几十架、上百架。这里,已经成了美军现代化武器集中施威的地段。
面对如此强敌,二0三师师长杨栋梁、政委李志远接令后,深感任务光荣和责任重大,决定拿出手中的拳头部队——六0九团担任主攻团。这个团在13个月的防御作战中,攻必克,守必固,威震敌胆。并指定该团的二营为穿插营,这个营在反击572.4高地的进攻战斗中,势如破竹,歼敌1400多人,打开了北汉江东岸向敌东进的大门,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通令嘉奖。
为了把纸老虎当作真老虎打,全师上下紧紧围绕“突破口如何一打就开,穿插营如何一插就进,如何超前插入,如何抢前占领”这些重中之重的问题,充分发扬军事民主,让群众预见问题,让群众思考问题,让群众回答问题,形成了群策群力、群威群胆、人人献计、个个谋划的浓烈氛围。
到第三次党委会的时候,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分山包点,攻坚与穿插相结合。意思就是,有一个穿插营,前部攻坚的时候,让穿插营插到敌人纵深去,把敌人的后路切断,让敌人不能增援。六0七团不等六0九团攻占这两个高地,直接去攻打敌人主阵地。这样不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让它前后都顾不过来。
在这场讨论中,有人突发奇想,提出一个建议:如果在穿插营前头加上一个“化装班”(最初称呼),化装成敌军,佯装执行特殊任务,突破高地之前,在穿插营里跟进,突破高地之后,“化装班”插进去。它进去以后,主要的任务就是消灭敌人二清洞的白虎团团部。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应付过去,不要打,直接扑敌人的团部,来个猛虎掏心,“白虎团”就会像个无头苍蝇,上下一乱套,我们定能得胜。
通过论证,师首长决定采纳这个建议,命令六0七团火速组建“化装奇袭班”(简称“化袭班”),配属六0九团穿插营指挥。六0七团的政委和侦查股长一个一个研究,选了有侦察经验的副排长杨育才,10个侦察员,2个专门做翻译工作的朝鲜联络员,一共13个人。“化袭班”由在侦察战线上屡立战功的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率领,因其身材高大,鼻梁高挺,化装成“美军顾问”十分得体,联络员韩淡年、金大柱等则化装成伪军排长、伪兵,护送“美军顾问”。“化袭班”组建后,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反复进行了非常逼真的“敌我对抗”的演练,解决了许多“怎么办”的问题。一个神话般的战争故事,马上就要上演了。
立伟功——暗度陈仓,运筹帷幄
主攻团六0九团团长于耀江(电影《奇袭白虎团》中王团长的原型,后任六十八军副参谋长)、政委赵斌杰(电影《奇袭白虎团》中关政委的原型,后任六十八军政委)一致认为:要使敌人的防线一攻就破,突破口一打就开,穿插营一插就进,必须大大地缩短进攻距离,而赢在进攻速度上、赢在出发线上,则是前提的前提,是重中之重。 双方前沿距离为500米至1000米,敌人每天多批次派出搜索队在“中间地带”巡逻,严重地阻碍了我军的战前准备。为了缩短进攻距离,保证部隊在敌人的“眼皮下”潜伏,必须夺取“中间地带”的控制权。为此,团首长立即决定:团、营共成立4个战斗侦察队,轮番在敌前沿的“中间地带”抵近侦察、伏击捕获、追击围歼,与敌人的搜索队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一营参谋长张锁柱带领6名战斗侦察队员夜潜,遇见了敌人的一个搜索排,他让敌人靠近只有几米时才开火,结果敌大部被歼,还活捉了9个。就是用这批敌人的武器、军装,才“化装”了“化袭班”。敌人屡屡吃亏之后,吓得再也不敢夜巡搜索了,整天猫在乌龟壳里,不敢伸头。这为我军在敌人的“眼皮下”充分做好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为了隐蔽企图,我军的战前准备一律是在夜间进行的,我们对树木、音响、光亮、电波等都进行了严密细致的伪装和控制,做到了天无烟、夜无光、昼夜无异响。就在敌人的阵地前沿,我们构筑了防炮洞381个,屯兵洞153个,弹药室183个,炮兵隐蔽工事53个,挖掘了700多米长的交通壕和可供5个突击排潜伏的工事,还运来了77门火炮。这些战前准备,都是在敌人的“眼皮下”完成的,在长达12天的时间里,他们竟然毫无觉察。
7月13日夜,下着大雨,整个山野泼墨似的漆黑。六0九团4214名勇士们提前一天就潜伏在敌人前沿草丛中的工事里,许多同志还泡在半人深的雨水里。有些坑道空气污秽,大家只好轮流到洞口换气。为了防止咳嗽引起的声响,不少同志嘴里咬着毛巾、筷子。虽然几千人在敌人的“眼皮下”潜伏,但鸟不惊,草不摇,万籁无声。
寂静中,师指挥所接到前线来电,说在栗洞南山潜伏的一位战士被敌值班炮火炸出了肠子,但这位同志咬紧牙关硬是不吭一声,直至壮烈牺牲,牺牲时嘴唇全都咬烂了。师首长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全体起立,向这位英雄牺牲的方向默哀。
是夜20时55分,杨勇司令员一声令下,我军千门大炮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25公里的防御正面发起了猛烈的炮击。大地在惊雷滚滚的炮火声中激烈地颤抖,人们盼望已久的金城反击战开始了。《美国第八集团军简史》对此进行了记述:“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炮火在头上呼啸,在呼啸中,他们前赴后继攻击这个地区的大韩民国防线。在共军的猛攻下,前哨阵地一个接一个被打垮了。”接着,主攻团炮火有重点地向敌522.1高地一侧的8个山头同时进行炮击。忽然,我军打往主攻方向上的炮火陡然稀疏起来。这一细微之处,是团首长事先就安排好了的,目的是让敌人分不清我们主攻方向在哪里,而敌人也果真上了当。
随着炮火延伸,我军“三箭”连发。
第一支“箭”,是突击排超前撕开了突破口。担负突击开口子任务的团侦察排借助短距离冲锋的优势,几乎是踏着敌人炮火延伸的节奏,勇猛地冲上了380高地一侧的无名高地,乘两个排的守敌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将他们全部歼灭。侦察排长李福荣和他的战友们只用了12分钟就打开了通道,这么快的速度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个突破口一撕开,由副团长赵仁虎、营长石广志、教导员贾万春率领的“化袭班”穿插营便鱼贯而入,猛插进去。由于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潜伏的,所以大大缩短了大部队进攻的距离,全团指战员如猛虎下山,势不可当,只用了1小时40分钟的时间,就全部拿下了3公里防线的8个山头,全部攻破了敌第一道防线。而后,他们又火速转入了打坑道、打盖沟、打地堡内残余之敌的战斗,扒下了“虎皮”。
第二支“箭”,是穿插营迅猛插入敌心脏。“化袭班”和穿插营是沿着415公路向敌纵深穿插的,因为这条路是敌机动运兵的主要通道,所以公路两边处处都有重兵把守。但它又是敌两个营防御的分界线,我们就利用敌人的这个空隙和麻痹心理,大胆地从敌人的鼻尖下穿插,这步险棋更是敌人“万万没想到的”(被俘敌副师长林益淳语)。正当我一线进攻部队与敌激战的时候,穿插营已插入敌纵深9公里的心脏地域,一路过关斩将,战斗11次,先后对拦阻之敌、援敌车队、坦克等进行了突然猛袭,歼灭了敌前来支援的机甲营、美军555榴弹炮营和4个炮兵群。美军惊呼“难道志愿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穿插营抢先到达了梨实洞、下枫洞后,争分夺秒攻山头、抢要点,攻占了400、北亭岭、380等高点,接着连夜土工作业,抢修工事,关上了全歼“白虎团”的大门。
第三支“箭”,是“化袭班”神速奇袭敌团部。穿插营的前锋杨育才带领的“化袭班”一路上虽然险象环生,但一个个都化险为夷。过了勇进桥之后。他们就大模大样地护送“美国顾问”向“白虎团”团部挺进。其间,遇到了问口令、遭敌疑、强拦阻等险情,但都被杨育才的“美国顾问”派头、联络员的巧对和“小队长”的训骂所排解。在临近“白虎团”团部时,一列突如其来的车队挡在公路上,而这条公路又是无法绕开的,时间不等人,战机稍纵即逝,杨育才决定打过去。他命令两人打一辆,先投手榴弹,再端枪猛扫,打得敌人车毁人亡。战斗顺利得如此惊人,穿过公路集合时,连一个挂彩的都没有,毫发未损。他们在穿插营尖刀四连的配合下,以神奇的速度插进了“白虎团”团部后,发现团部灯火通明,原来敌人正在开会。杨育才立即将“化袭班”分成4个战斗小组,同时对警卫排、团长室、作战室、炮兵室发起了突然袭击。顿时,“白虎团”团部一片混乱,血肉横飞,通信中断。仅用了13分钟的时间,我军就全歼了“白虎团”团部,击毙了“白虎团”团长崔喜寅、机甲团团长陆根珠,活捉了敌副师长林益淳和美军顾问等,共歼敌70余人,缴获了写着“优胜”二字的“白虎团”团旗。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惊见金城防线全面崩溃,便从东京飞到金城前线策划反扑,叫嚣要“发动强大攻势,坚决夺回失地”。他集中了美伪军6个团同时发起反扑,穿插营的全体指战员们与几千名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在得不到炮兵和飞机支援的情况下,我军只依托阵地对敌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击,创造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壮烈场面。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英雄形象,就是以该营四连一班班长郑玉成、二班战士黄云成和二排排长夏长兴等众多英雄人物为原型塑造的。
通过抗美援朝这最后一战,我军20兵团共歼敌52783人,俘敌2836人,超过预定计划的5倍。击落敌机85架,缴获飞机1架,坦克34辆,汽车231台,各种火炮245门和大量弹药等战利品。志愿军通过抗美援朝的这最后一战,向前推进了192.6公里,给敌军以致命一击,拉平了金城东南14公里至西南16公里的一条弧线,那个讨厌的“馒头”终于被吃掉了。这一仗也打掉了美军所有的谈判筹码,使敌人老老实实地回到了谈判桌上。美方代表哈利逊保证“不以任何方式阻挠协定草案的实施”。也正是通过这一仗,敌人才真正认识了杨勇,杨勇从此扬威朝鲜半岛,而这场金城反击战也被比作“二战”时的柏林战役。
1953年7月27日,双方代表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之后迎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
(摘自《纵横》2013.2期)B②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八军二0三师因出奇兵直捣南朝鲜王牌军“白虎团”指挥所、掳获“虎头旗”而闻名于世。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60周年前夕(20l0年),笔者对该师尚存世的志愿军老战士进行了重点采访,当年亲身参与战斗并作为指挥者之一的老战士李福荣还给我们邮寄了根据他们亲身经历编写的《老战士的回忆录》,我们根据以上资料和采访成果,整理成此文。在此,向祖岳嵘、赵仁虎、赵斌杰、李福荣、冯锁林等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们致以崇高敬礼,并向牺牲的烈士致以深切的缅怀。
出奇兵——精心谋划,穿插作战
名扬神州的奇袭“白虎团”故事,就发生在金城反击战期间。
1953年春天,板门店谈判已经进行了一年半的时间,但由于美方“假谈真打”,致使谈判成了“马拉松”,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这种军事斗争与外交斗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引起了党中央、毛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的高度重视。
1953年6月19日晚10时,一份由彭德怀亲自拟定的电文发给了毛主席,建议推迟停战签字时间,集中兵力再歼李伪军1.5万人,给敌以沉重打击。毛主席同意这一建议,并于6月21日电示:“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在6月23日兵团师以上干部的作战会议上,兵团首长将攻打“白虎团”的任务赋予了二0三师。杨勇司令员特别指定二0三师:“在突破敌第一道阵地后,即以一个营插入敌纵深,抢占二清洞、下枫洞一线高地,坚决阻击由月峰里方向溃退西下南逃之敌。”并指出:“敌我交战,不仅是军事装备的较量,更主要的是斗智斗勇,智慧的较量更为重要,只有充分发动群众的智慧,胜利才有把握。”杨勇司令员关于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的战术思想,简明扼要,给二0三师指明了出奇制胜的方向,大大增长了指挥员们敢打和必胜的坚定信念。
巧计谋——启动智慧,化装奇袭
二0三师当面之敌系李伪军“王牌部队”——伪首都师第一团,号称“白虎团”,全部美式装备,是李伪军的“国军主力”。1950年9月,美军大举北犯时,该团最先突破“三八”線,单刀直入325公里。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把美伪军一下子赶到“三八”线以南,唯独这个“王牌部队”盘踞在“三八”线以北的阵地,致使“三八”线鼓出了一条弧线,因此,这个“白虎团”被美伪军鼓吹为“无敌猛虎”。“白虎团”不仅在团旗上绣着一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头,甚至所有武器装备、官兵穿戴上都印制着老虎头。经过一年零七个月的防守,“白虎团”早就完善了各种坚固的防御体系,他们构筑了3道防线,山上打了许多坑道,山下的连排支撑点均以盖沟、堑壕、坑道、地堡群构成了网状连接、环形防御,其前沿设置了严密的防御设施,铁丝网最少3道、最多9道,内外均布有地雷、绊网、拒马、电发雷等。光配属、支援炮兵就有6个营,火炮126门,坦克13辆,飞机随用随到,一来就是几十架、上百架。这里,已经成了美军现代化武器集中施威的地段。
面对如此强敌,二0三师师长杨栋梁、政委李志远接令后,深感任务光荣和责任重大,决定拿出手中的拳头部队——六0九团担任主攻团。这个团在13个月的防御作战中,攻必克,守必固,威震敌胆。并指定该团的二营为穿插营,这个营在反击572.4高地的进攻战斗中,势如破竹,歼敌1400多人,打开了北汉江东岸向敌东进的大门,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通令嘉奖。
为了把纸老虎当作真老虎打,全师上下紧紧围绕“突破口如何一打就开,穿插营如何一插就进,如何超前插入,如何抢前占领”这些重中之重的问题,充分发扬军事民主,让群众预见问题,让群众思考问题,让群众回答问题,形成了群策群力、群威群胆、人人献计、个个谋划的浓烈氛围。
到第三次党委会的时候,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分山包点,攻坚与穿插相结合。意思就是,有一个穿插营,前部攻坚的时候,让穿插营插到敌人纵深去,把敌人的后路切断,让敌人不能增援。六0七团不等六0九团攻占这两个高地,直接去攻打敌人主阵地。这样不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让它前后都顾不过来。
在这场讨论中,有人突发奇想,提出一个建议:如果在穿插营前头加上一个“化装班”(最初称呼),化装成敌军,佯装执行特殊任务,突破高地之前,在穿插营里跟进,突破高地之后,“化装班”插进去。它进去以后,主要的任务就是消灭敌人二清洞的白虎团团部。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应付过去,不要打,直接扑敌人的团部,来个猛虎掏心,“白虎团”就会像个无头苍蝇,上下一乱套,我们定能得胜。
通过论证,师首长决定采纳这个建议,命令六0七团火速组建“化装奇袭班”(简称“化袭班”),配属六0九团穿插营指挥。六0七团的政委和侦查股长一个一个研究,选了有侦察经验的副排长杨育才,10个侦察员,2个专门做翻译工作的朝鲜联络员,一共13个人。“化袭班”由在侦察战线上屡立战功的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率领,因其身材高大,鼻梁高挺,化装成“美军顾问”十分得体,联络员韩淡年、金大柱等则化装成伪军排长、伪兵,护送“美军顾问”。“化袭班”组建后,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反复进行了非常逼真的“敌我对抗”的演练,解决了许多“怎么办”的问题。一个神话般的战争故事,马上就要上演了。
立伟功——暗度陈仓,运筹帷幄
主攻团六0九团团长于耀江(电影《奇袭白虎团》中王团长的原型,后任六十八军副参谋长)、政委赵斌杰(电影《奇袭白虎团》中关政委的原型,后任六十八军政委)一致认为:要使敌人的防线一攻就破,突破口一打就开,穿插营一插就进,必须大大地缩短进攻距离,而赢在进攻速度上、赢在出发线上,则是前提的前提,是重中之重。 双方前沿距离为500米至1000米,敌人每天多批次派出搜索队在“中间地带”巡逻,严重地阻碍了我军的战前准备。为了缩短进攻距离,保证部隊在敌人的“眼皮下”潜伏,必须夺取“中间地带”的控制权。为此,团首长立即决定:团、营共成立4个战斗侦察队,轮番在敌前沿的“中间地带”抵近侦察、伏击捕获、追击围歼,与敌人的搜索队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一营参谋长张锁柱带领6名战斗侦察队员夜潜,遇见了敌人的一个搜索排,他让敌人靠近只有几米时才开火,结果敌大部被歼,还活捉了9个。就是用这批敌人的武器、军装,才“化装”了“化袭班”。敌人屡屡吃亏之后,吓得再也不敢夜巡搜索了,整天猫在乌龟壳里,不敢伸头。这为我军在敌人的“眼皮下”充分做好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为了隐蔽企图,我军的战前准备一律是在夜间进行的,我们对树木、音响、光亮、电波等都进行了严密细致的伪装和控制,做到了天无烟、夜无光、昼夜无异响。就在敌人的阵地前沿,我们构筑了防炮洞381个,屯兵洞153个,弹药室183个,炮兵隐蔽工事53个,挖掘了700多米长的交通壕和可供5个突击排潜伏的工事,还运来了77门火炮。这些战前准备,都是在敌人的“眼皮下”完成的,在长达12天的时间里,他们竟然毫无觉察。
7月13日夜,下着大雨,整个山野泼墨似的漆黑。六0九团4214名勇士们提前一天就潜伏在敌人前沿草丛中的工事里,许多同志还泡在半人深的雨水里。有些坑道空气污秽,大家只好轮流到洞口换气。为了防止咳嗽引起的声响,不少同志嘴里咬着毛巾、筷子。虽然几千人在敌人的“眼皮下”潜伏,但鸟不惊,草不摇,万籁无声。
寂静中,师指挥所接到前线来电,说在栗洞南山潜伏的一位战士被敌值班炮火炸出了肠子,但这位同志咬紧牙关硬是不吭一声,直至壮烈牺牲,牺牲时嘴唇全都咬烂了。师首长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全体起立,向这位英雄牺牲的方向默哀。
是夜20时55分,杨勇司令员一声令下,我军千门大炮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25公里的防御正面发起了猛烈的炮击。大地在惊雷滚滚的炮火声中激烈地颤抖,人们盼望已久的金城反击战开始了。《美国第八集团军简史》对此进行了记述:“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炮火在头上呼啸,在呼啸中,他们前赴后继攻击这个地区的大韩民国防线。在共军的猛攻下,前哨阵地一个接一个被打垮了。”接着,主攻团炮火有重点地向敌522.1高地一侧的8个山头同时进行炮击。忽然,我军打往主攻方向上的炮火陡然稀疏起来。这一细微之处,是团首长事先就安排好了的,目的是让敌人分不清我们主攻方向在哪里,而敌人也果真上了当。
随着炮火延伸,我军“三箭”连发。
第一支“箭”,是突击排超前撕开了突破口。担负突击开口子任务的团侦察排借助短距离冲锋的优势,几乎是踏着敌人炮火延伸的节奏,勇猛地冲上了380高地一侧的无名高地,乘两个排的守敌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将他们全部歼灭。侦察排长李福荣和他的战友们只用了12分钟就打开了通道,这么快的速度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个突破口一撕开,由副团长赵仁虎、营长石广志、教导员贾万春率领的“化袭班”穿插营便鱼贯而入,猛插进去。由于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潜伏的,所以大大缩短了大部队进攻的距离,全团指战员如猛虎下山,势不可当,只用了1小时40分钟的时间,就全部拿下了3公里防线的8个山头,全部攻破了敌第一道防线。而后,他们又火速转入了打坑道、打盖沟、打地堡内残余之敌的战斗,扒下了“虎皮”。
第二支“箭”,是穿插营迅猛插入敌心脏。“化袭班”和穿插营是沿着415公路向敌纵深穿插的,因为这条路是敌机动运兵的主要通道,所以公路两边处处都有重兵把守。但它又是敌两个营防御的分界线,我们就利用敌人的这个空隙和麻痹心理,大胆地从敌人的鼻尖下穿插,这步险棋更是敌人“万万没想到的”(被俘敌副师长林益淳语)。正当我一线进攻部队与敌激战的时候,穿插营已插入敌纵深9公里的心脏地域,一路过关斩将,战斗11次,先后对拦阻之敌、援敌车队、坦克等进行了突然猛袭,歼灭了敌前来支援的机甲营、美军555榴弹炮营和4个炮兵群。美军惊呼“难道志愿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穿插营抢先到达了梨实洞、下枫洞后,争分夺秒攻山头、抢要点,攻占了400、北亭岭、380等高点,接着连夜土工作业,抢修工事,关上了全歼“白虎团”的大门。
第三支“箭”,是“化袭班”神速奇袭敌团部。穿插营的前锋杨育才带领的“化袭班”一路上虽然险象环生,但一个个都化险为夷。过了勇进桥之后。他们就大模大样地护送“美国顾问”向“白虎团”团部挺进。其间,遇到了问口令、遭敌疑、强拦阻等险情,但都被杨育才的“美国顾问”派头、联络员的巧对和“小队长”的训骂所排解。在临近“白虎团”团部时,一列突如其来的车队挡在公路上,而这条公路又是无法绕开的,时间不等人,战机稍纵即逝,杨育才决定打过去。他命令两人打一辆,先投手榴弹,再端枪猛扫,打得敌人车毁人亡。战斗顺利得如此惊人,穿过公路集合时,连一个挂彩的都没有,毫发未损。他们在穿插营尖刀四连的配合下,以神奇的速度插进了“白虎团”团部后,发现团部灯火通明,原来敌人正在开会。杨育才立即将“化袭班”分成4个战斗小组,同时对警卫排、团长室、作战室、炮兵室发起了突然袭击。顿时,“白虎团”团部一片混乱,血肉横飞,通信中断。仅用了13分钟的时间,我军就全歼了“白虎团”团部,击毙了“白虎团”团长崔喜寅、机甲团团长陆根珠,活捉了敌副师长林益淳和美军顾问等,共歼敌70余人,缴获了写着“优胜”二字的“白虎团”团旗。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惊见金城防线全面崩溃,便从东京飞到金城前线策划反扑,叫嚣要“发动强大攻势,坚决夺回失地”。他集中了美伪军6个团同时发起反扑,穿插营的全体指战员们与几千名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在得不到炮兵和飞机支援的情况下,我军只依托阵地对敌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击,创造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壮烈场面。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英雄形象,就是以该营四连一班班长郑玉成、二班战士黄云成和二排排长夏长兴等众多英雄人物为原型塑造的。
通过抗美援朝这最后一战,我军20兵团共歼敌52783人,俘敌2836人,超过预定计划的5倍。击落敌机85架,缴获飞机1架,坦克34辆,汽车231台,各种火炮245门和大量弹药等战利品。志愿军通过抗美援朝的这最后一战,向前推进了192.6公里,给敌军以致命一击,拉平了金城东南14公里至西南16公里的一条弧线,那个讨厌的“馒头”终于被吃掉了。这一仗也打掉了美军所有的谈判筹码,使敌人老老实实地回到了谈判桌上。美方代表哈利逊保证“不以任何方式阻挠协定草案的实施”。也正是通过这一仗,敌人才真正认识了杨勇,杨勇从此扬威朝鲜半岛,而这场金城反击战也被比作“二战”时的柏林战役。
1953年7月27日,双方代表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之后迎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
(摘自《纵横》2013.2期)B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