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蛰刚过,笔者来到了紧邻新机场配套工程建设的大兴区榆垡镇张家务村。环目四周,笔者惊讶地看到,6年来,这个只有300户人家的小村虽然随时有可能被纳入征地拆迁范围,但却没有出现一户抢盖乱盖,全村的违建数量为零。榆垡镇党委书记刘志刚说,在榆垡镇纳入拆迁规划的11个村和未被纳入的8个村中,村村如此,都是“零违建”。
作为新机场建设核心区,榆垡镇只用42天时间,就完成了征地和拆迁,签约率100%。一组“机场速度”的数据背后,凝聚的是镇党委和党员干部的辛勤付出,关键时刻凸显出坚实的组织保障和过硬的党员素质。
“一把尺子量到底,村民都服气”
6年前,一些村也发生过抢盖乱盖的现象。“大年三十晚上都不带歇的”。進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周洪启迟疑了一下,红着脸说了实话。
“这股风是怎么刹住的?”
“走,先带你看看我们村的警示基地。”
“警示基地”就在村北的果树地旁,是一片长条状的建筑废墟。周洪启书记说,2011年3月起,榆垡镇党委要求,坚决贯彻大兴区综合整治要求。3月18日这天,张家务村30多处、上万平方米抢盖的房屋全部被推平。推平后的废墟,村里没有做任何改造,6年来就一直留在那里:“它就是长鸣的警钟,时时刻刻提醒村民,也提醒我自己:抢盖房屋,违法!”周书记说。
与此同时,榆垡镇党委加大了地区管控力度,成立了200人的管控巡视队伍。镇党委在各村均成立了管控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作为组长,各村管控小组都在进出口设立关卡,除加固老房子外,盖其他房用的砖瓦木料、水泥瓷砖等,一律不许进村。
张家务村管控小组主要由村“两委”委员、村民代表组成,他们每天在村里巡视,随时制止抢盖行为。张家务村的村民曾经骚动的心,渐渐平复了下来。“只要大家都不盖,我们就不盖。”周廷维是村里的会计,他说,“咱普通老百姓也不是多想占国家的便宜,就怕一碗水端不平。一把尺子量到底,我们都服气!”
“如果不多盖房,政府还会给予农户垃圾减量奖、资源节约奖。里外里算下来,不多盖房反而更得实惠。”周书记指着村里的路说,这几年道路破损严重,镇政府出资,新修了村里的主干路张西路,村民出行再也不是难题。
“党员敢不敢担当,拆迁时见真章儿”
党员郭明超是外出务工党支部的新发展党员,听说村里面要拆迁,他主动联系到自己户籍所在的南庄村党支部,要回来为村里做些实事。党支部分配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带头做家里人的拆迁动员工作。“党员敢不敢担当,这可是见真章儿的时候。”郭明超说。不到3天,他就把自家的拆迁协议书带回了村委会。像他这样的党员,在榆垡镇拆迁中数不胜数。
拆迁过程中,榆垡镇党委始终坚持抓党建促拆迁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合力。根据拆迁村实际情况,榆垡镇党委派出11个工作组驻扎在各村开展征地拆迁工作,每组至少配备一名处级干部和两名科长,以保证拆迁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迅速得到解决。同时,榆垡镇党委在拆迁过程中提高“次序动员”标准,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层层签订责任制,层层推进工作落实,党员干部带头亮身份、公布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针对拆迁对象白天不在家或外出务工等情况,工作人员利用早上和晚上以及周末的时间,深入到各村各户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有时,一户人家要上门十余次甚至更多,工作人员的嗓子都说嘶哑了:他们既要想着如何向拆迁户宣传政策,如何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如何多争取一户签协议,又要想着一碗水端平,不让老百姓吃亏。
有些人既是工作组成员,又是拆迁村的村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了模范作用。郭家务村老党员王玉清没有私搭乱建一处,在许多人观望犹豫的时候带头签订了拆迁协议书。在做好工作组工作的同时,他还义务做起拆迁政策宣讲员。他发自肺腑地说:“作为一名党员,我就要带头拆迁。”
“看到党支部、村委会的牌子,我心里踏实多了”
针对拆迁过渡期村民居住分散、流动性大的特点,榆垡镇党委以各党支部为依托,完善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以“走千家、访万民”大走访活动,在党组织和群众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镇党委在走访中发现,在拆迁过渡期,拆迁村的村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求租中转房难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开展了搬迁村与保留村结对共建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如在拆迁过程中,镇党委组织28个保留村党支部书记对本村可出租房源进行摸底调查,并结合拆迁村民的居住需求,帮助拆迁村民落实周转房源4000余间,解决了4800余人的居住问题。针对拆迁村民的“土地情结”,镇党委整合资源开辟了千亩设施农业园、大刘路产业观光园等,吸纳了100余名“4050”人员就业,解决了部分村民年龄偏大、技能偏低和上楼后不适应问题,推动了拆迁村村民的平稳过渡。
虽然群众居住分散了,但是镇党委依托拆迁指挥部办公楼,建立起了11个拆迁村的联合办公场所,让党员群众有事找得到党组织。看到这座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集日常办公、党员活动、矛盾调处、图书阅览等功能于一体的联合办公楼,公各庄村的一名村民说道:“看到党支部、村委会的牌子,我心里踏实多了!”
(责任编辑:陈宁)
作为新机场建设核心区,榆垡镇只用42天时间,就完成了征地和拆迁,签约率100%。一组“机场速度”的数据背后,凝聚的是镇党委和党员干部的辛勤付出,关键时刻凸显出坚实的组织保障和过硬的党员素质。
“一把尺子量到底,村民都服气”
6年前,一些村也发生过抢盖乱盖的现象。“大年三十晚上都不带歇的”。進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周洪启迟疑了一下,红着脸说了实话。
“这股风是怎么刹住的?”
“走,先带你看看我们村的警示基地。”
“警示基地”就在村北的果树地旁,是一片长条状的建筑废墟。周洪启书记说,2011年3月起,榆垡镇党委要求,坚决贯彻大兴区综合整治要求。3月18日这天,张家务村30多处、上万平方米抢盖的房屋全部被推平。推平后的废墟,村里没有做任何改造,6年来就一直留在那里:“它就是长鸣的警钟,时时刻刻提醒村民,也提醒我自己:抢盖房屋,违法!”周书记说。
与此同时,榆垡镇党委加大了地区管控力度,成立了200人的管控巡视队伍。镇党委在各村均成立了管控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作为组长,各村管控小组都在进出口设立关卡,除加固老房子外,盖其他房用的砖瓦木料、水泥瓷砖等,一律不许进村。
张家务村管控小组主要由村“两委”委员、村民代表组成,他们每天在村里巡视,随时制止抢盖行为。张家务村的村民曾经骚动的心,渐渐平复了下来。“只要大家都不盖,我们就不盖。”周廷维是村里的会计,他说,“咱普通老百姓也不是多想占国家的便宜,就怕一碗水端不平。一把尺子量到底,我们都服气!”
“如果不多盖房,政府还会给予农户垃圾减量奖、资源节约奖。里外里算下来,不多盖房反而更得实惠。”周书记指着村里的路说,这几年道路破损严重,镇政府出资,新修了村里的主干路张西路,村民出行再也不是难题。
“党员敢不敢担当,拆迁时见真章儿”
党员郭明超是外出务工党支部的新发展党员,听说村里面要拆迁,他主动联系到自己户籍所在的南庄村党支部,要回来为村里做些实事。党支部分配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带头做家里人的拆迁动员工作。“党员敢不敢担当,这可是见真章儿的时候。”郭明超说。不到3天,他就把自家的拆迁协议书带回了村委会。像他这样的党员,在榆垡镇拆迁中数不胜数。
拆迁过程中,榆垡镇党委始终坚持抓党建促拆迁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合力。根据拆迁村实际情况,榆垡镇党委派出11个工作组驻扎在各村开展征地拆迁工作,每组至少配备一名处级干部和两名科长,以保证拆迁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迅速得到解决。同时,榆垡镇党委在拆迁过程中提高“次序动员”标准,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层层签订责任制,层层推进工作落实,党员干部带头亮身份、公布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针对拆迁对象白天不在家或外出务工等情况,工作人员利用早上和晚上以及周末的时间,深入到各村各户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有时,一户人家要上门十余次甚至更多,工作人员的嗓子都说嘶哑了:他们既要想着如何向拆迁户宣传政策,如何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如何多争取一户签协议,又要想着一碗水端平,不让老百姓吃亏。
有些人既是工作组成员,又是拆迁村的村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了模范作用。郭家务村老党员王玉清没有私搭乱建一处,在许多人观望犹豫的时候带头签订了拆迁协议书。在做好工作组工作的同时,他还义务做起拆迁政策宣讲员。他发自肺腑地说:“作为一名党员,我就要带头拆迁。”
“看到党支部、村委会的牌子,我心里踏实多了”
针对拆迁过渡期村民居住分散、流动性大的特点,榆垡镇党委以各党支部为依托,完善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以“走千家、访万民”大走访活动,在党组织和群众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镇党委在走访中发现,在拆迁过渡期,拆迁村的村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求租中转房难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开展了搬迁村与保留村结对共建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如在拆迁过程中,镇党委组织28个保留村党支部书记对本村可出租房源进行摸底调查,并结合拆迁村民的居住需求,帮助拆迁村民落实周转房源4000余间,解决了4800余人的居住问题。针对拆迁村民的“土地情结”,镇党委整合资源开辟了千亩设施农业园、大刘路产业观光园等,吸纳了100余名“4050”人员就业,解决了部分村民年龄偏大、技能偏低和上楼后不适应问题,推动了拆迁村村民的平稳过渡。
虽然群众居住分散了,但是镇党委依托拆迁指挥部办公楼,建立起了11个拆迁村的联合办公场所,让党员群众有事找得到党组织。看到这座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集日常办公、党员活动、矛盾调处、图书阅览等功能于一体的联合办公楼,公各庄村的一名村民说道:“看到党支部、村委会的牌子,我心里踏实多了!”
(责任编辑: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