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情境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n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熟知的卡通故事、生活场景等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将新知融入“情境串”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由“情境串”引出的“问题串”。下面,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为例,谈谈“情境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感受情境,让学生悄然情动
  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与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为使学生对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倒推策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我尝试着从学生熟知的动画片——《虫虫特工队》入手,让学生感受倒推策略。
  “情境串”之《虫虫特工队》:播放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回搬运食物的场面,同时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蚂蚁的排队路线。(整个片段大约播放50秒钟,时间若长,学生会完全沉浸在故事中,收获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然后我说:“蚂蚁整齐的队伍令我们惊叹不已。蚂蚁是靠身体分泌出的气味来认路的,回来的时候寻着气味按原路返回。事物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就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走进蚂蚁的世界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课堂伊始,蚁群觅食、运食的画面惟妙惟肖地展示了蚂蚁的世界,学生沉浸其中,情感悄然而动,倒推的问题、策略、思想其实已逐步渗透于画面的路线图及蚂蚁按原路返回之中。若课堂教学不创设情境,教师只是枯燥的说明、讲解,或直接揭示课题,学生思考不深入。
  二、进入情境,令学生怦然心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其实在每个孩子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那么我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情境会拨动他们的心弦,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示两道例题,让学生体会、运用倒推策略。
  例1:甲乙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对于这一例题,我创设如下的场景让情境“活”起来。
  “情境串”之分果汁:一天,蚂蚁兄弟叮叮和当当外出学习觅食,它们路过叔叔家,于是就到叔叔家去玩。叔叔拿出果汁款待它们,两杯果汁共400毫升。如果叮叮倒给当当40毫升,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你知道两杯果汁原来各有多少毫升吗?
  显然,情境中的问题和原例题是一样的,但情境中的问题令学生自然地进入探究之中,想帮助蚂蚁排忧解难。学生在自发的探究活动中初步感知倒推的策略:根据现在的情况,沿着变化的过程反过来思考,推导出原来的情况。
  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如果将这个问题直接出示给学生,会破坏整个情境的和谐之美,于是我在尊重原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
  “情境串”之喝果汁:蚂蚁叔叔也给自己倒了一杯果汁,先喝掉60毫升,又倒进40毫升,现在有180毫升,这杯果汁原来有多少毫升?
  这样尊重题意且充满童趣的改编,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他们理清思路,进一步体会倒推策略的内涵。
  三、融入情境,引学生欣然行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这说明,创设良好的情境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情境串”之送饼:蚂蚁兄弟找到一块饼,返回时又路过叔叔家,兄弟俩想送点饼给叔叔。它们拿出饼的一半还多1克给叔叔,现在还剩25克,这块饼原来有多少克?
  “拿出饼的一半还多1克”可以看成是两个步骤,即先拿一半,再拿1克,形象、动态地展示“拿”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和方向。我先用教具让学生拿一拿、分一分,但这样分的过程却是有“行”而无“思”,即缺乏直观形象与抽象思维的有机融合,学生需要一座由直观通往抽象的桥梁。我鼓励学生自己想象分的过程,然后用课件演示先切一半,再切1克,此时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发现剩下的25克加1克就是饼的一半。最后隐去图形,让学生自己列式,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情境串”之借瓜:蚂蚁兄弟将剩下的饼往回搬时,一只蚱蜢拦住了去路,说:“回答我的问题,否则留下饼。”蚱蜢提出问题:“前些天我用顺藤摸瓜的办法‘借’了一个瓜,我还想去‘借’瓜,每天早晨起床后吃早饭要用10分钟,磨我的锯子要用15分钟,走到瓜田要20分钟,上午8点之前必须走到瓜田,否则主人放出公鸡我就“借”不成了。可我爱赖床,你们说我最迟什么时候起床?”
  任何事物总是过犹不及,“情境串”的创设亦是如此。“情境串”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它更重要的功能是承载知识的教学,既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将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思维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教材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智慧,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应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弄清每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  [关键词]数学教材 课例 分析 反思 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27  前段时间,我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很多数学家认为,数学的发展即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产生——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提出……”的过程。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看,发现和提出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理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每位数学教师都应更好地领会并扎实有效地予以落实。但事实并非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灵活地转换角色,改变以往那种单纯的被动接受者的固定角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注重课堂角色的调整和变换,对于改变高年级数学教学枯燥沉闷的教学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趣——替换情境中的角色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更多,了解的知识更繁杂,如果仅仅采用一些卡通式、童话式的角色替换是难以真正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在于教师制造出多少花样、用了多少学具、让学生进行了多少次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去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能让学生在一种探其究竟而欲罢不能的氛围中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所以,又到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我不禁思考怎样才能上好这节课。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虽然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计算圆
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就会发现吴老师随时都在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数学课堂呈现出学生真实的思维水平,不修饰、不隐藏,成就原汁原味的动态课堂。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真实的动态生成,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真情和灵动。也就是说,课堂应具有情感性、生成性、动态性、灵动性和探究性。下
倡导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独立分析探索知识;对各种有不同看法的现象或知识质疑,并通过各种途径解答自己的疑问;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进行创新。这些都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我们农村小学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更多的孩子走上成才之路。那么,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呢?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摘 要]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索,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不但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到“由曲变直”的转化思想。  [关键词]圆的周长 意义 计算公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77  【教学内容】六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一册第62~6
“你为什么不检验?”这是一位教师在一次评讲试卷时,发出一句无可奈何的话。看得出,这句话中既有对学生糟糕成绩的失望,更有对学生答题态度的失望。然而,仔细想想,许多时候,学生一直在检验,可还是出现类似问题。稍加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学生除了态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解题方法上的原因,即学生不会检验。除了学生的原因,可能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忽略了对检验方法的讲解。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列举以下四种检验方法。  一
[摘 要]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信息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圆的内涵与外延,从而走进圆的本质,走近数学本质。  [关键词]圆 本质 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这是我执教的一堂市级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05~106的内容。  片断一:  (出示教科书例1场景图,略)  师: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航模小组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民乐小组男生有3人,女生有5人;书法小组男生有3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男生有4人,女生有6人。  生。:我还知道航模小组一共有14人,男生比女生多2人;民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