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大宅门》有一个细节,人们未必留意,那就是少年白景琦的父亲让他好好练字,他抬出自己的老师季先生,季先生说字是为了“用”的,不是为了“看”的。言外之意,就是字不用写得像字帖似的,一句话把父亲的嘴堵住了。也就是说,他用自己的精神之父,战胜了自己的生身之父。
亲不过父母。父亲也可以指导自己的子女在精神上成人,但能让子女完全信服的往往不多。人们常常是在儿童时觉得自己的父亲什么都对,很了不起,甚至很伟大,可到少年、青年时又觉得父亲落伍或者什么都不对。而这个时期恰好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期,精神成长就需要精神之父,而这位“精神之父”往往是“生身之父”难以胜任的。他也许是位道德文章俱佳的老师,也许是某领域声望非凡的人物,也可能是带有传奇色彩的政治领袖等。有些人与精神之父可能常常相见,也可能只在书本上相识,但这并不耽误心理上的亲近。
谁都知道蔡锷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著名将领,也都知道他与小凤仙那段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很多人未必知道他的生身之父,却知道他的精神之父——梁启超。1898年,农家出身的孩子蔡锷,步行到长沙,考入梁启超主办的时务学堂,从此与梁结下了既是师生又是同志的不解之缘。梁启超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出逃日本,蔡锷也受牵连,考学处处碰壁。梁启超从日本写信,让他去日本,他响应精神之父的呼唤。在日期间,他先后以奋翮生、锥击生的笔名,在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发文,观点当然与老师的一致或接近。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的心思暴露无遗,头一天,为之活动的“筹安会”成立,第二天,蔡锷就从北京专程赶到天津梁启超家中密商对策。当年11月11日,已染喉疾的蔡锷假装治病,到天津与梁启超商议反袁计划。袁世凯下台后,他不顾重病在身,为梁启超的《盾鼻集》写序。
这是武人,文人亦如此。许多人终身服膺鲁迅,以鲁迅的抗争精神与身处的黑暗世界作战,萧军、胡风、巴金、柯灵,可以说都是鲁迅的精神之子。北大教授钱理群把自己最大的精力投入到鲁迅研究中。他在《我的人生之路与治学之路》中写道:“‘文革’的时候,开完批判大会,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大吃一顿,一是慰劳自己的身体,一是示威:你批我,我照样活着,活得更痛快……然后就回到房间里,那时候是单人房,拼命地读书,拼命地写,实在写不出就抄书,抄鲁迅的著作。”钱先生出生时,鲁迅已逝世3年,所谓相遇也只能是精神上的相遇。鲁迅成了他受压抑时期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精神不倒的偶像,他挨过批判马上饱餐一顿的做法,几乎能让人看到鲁迅主张的“堑壕战”的战法。
当然,很多人是把政治领袖当作精神之父,政治领袖对别人的这一做法也半推半就。这在“文革”时尤为突出,许多人的名字就叫“向东”或是“卫东”。那时,黑云压城,许多家庭风雨飘摇,许多为人父者成了被批斗的对象,戴着高帽子游街示众。那时,他们多么需要家庭的温暖,多么需要子女的理解,可子女们却往往真心诚意地相信父亲错了。许多人被迫与父亲划清界限,也有许多人主动与父亲划清界限。因为他们相信,伟大的领袖不会错,父亲反对他或不照他的办,那就是父亲错。我反对,这是站在正确路线一边,是接受真理。
这时,人们往往以精神之父的是非为是非,以精神之父的观念为观念。精神之父的思想控制了他们的思想,从而使他们失去了正确的判断。这时,生身之父的行为与精神之父的主张冲突,他们就会服从精神之父而背弃生身之父。
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大梦已醒,可依然有很多人继续陶醉在梦中。
精神之父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一个人品位的高低。一个崇拜希特勒的人和一个崇拜华盛顿的人能同日而语吗?许多人终身被低品位的精神之父牵引,失去了向更高阶梯攀登的意愿,降低了本来可以达到的高度,这是叫人扼腕痛惜的事情。
(作者系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亲不过父母。父亲也可以指导自己的子女在精神上成人,但能让子女完全信服的往往不多。人们常常是在儿童时觉得自己的父亲什么都对,很了不起,甚至很伟大,可到少年、青年时又觉得父亲落伍或者什么都不对。而这个时期恰好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期,精神成长就需要精神之父,而这位“精神之父”往往是“生身之父”难以胜任的。他也许是位道德文章俱佳的老师,也许是某领域声望非凡的人物,也可能是带有传奇色彩的政治领袖等。有些人与精神之父可能常常相见,也可能只在书本上相识,但这并不耽误心理上的亲近。
谁都知道蔡锷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著名将领,也都知道他与小凤仙那段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很多人未必知道他的生身之父,却知道他的精神之父——梁启超。1898年,农家出身的孩子蔡锷,步行到长沙,考入梁启超主办的时务学堂,从此与梁结下了既是师生又是同志的不解之缘。梁启超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出逃日本,蔡锷也受牵连,考学处处碰壁。梁启超从日本写信,让他去日本,他响应精神之父的呼唤。在日期间,他先后以奋翮生、锥击生的笔名,在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发文,观点当然与老师的一致或接近。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的心思暴露无遗,头一天,为之活动的“筹安会”成立,第二天,蔡锷就从北京专程赶到天津梁启超家中密商对策。当年11月11日,已染喉疾的蔡锷假装治病,到天津与梁启超商议反袁计划。袁世凯下台后,他不顾重病在身,为梁启超的《盾鼻集》写序。
这是武人,文人亦如此。许多人终身服膺鲁迅,以鲁迅的抗争精神与身处的黑暗世界作战,萧军、胡风、巴金、柯灵,可以说都是鲁迅的精神之子。北大教授钱理群把自己最大的精力投入到鲁迅研究中。他在《我的人生之路与治学之路》中写道:“‘文革’的时候,开完批判大会,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大吃一顿,一是慰劳自己的身体,一是示威:你批我,我照样活着,活得更痛快……然后就回到房间里,那时候是单人房,拼命地读书,拼命地写,实在写不出就抄书,抄鲁迅的著作。”钱先生出生时,鲁迅已逝世3年,所谓相遇也只能是精神上的相遇。鲁迅成了他受压抑时期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精神不倒的偶像,他挨过批判马上饱餐一顿的做法,几乎能让人看到鲁迅主张的“堑壕战”的战法。
当然,很多人是把政治领袖当作精神之父,政治领袖对别人的这一做法也半推半就。这在“文革”时尤为突出,许多人的名字就叫“向东”或是“卫东”。那时,黑云压城,许多家庭风雨飘摇,许多为人父者成了被批斗的对象,戴着高帽子游街示众。那时,他们多么需要家庭的温暖,多么需要子女的理解,可子女们却往往真心诚意地相信父亲错了。许多人被迫与父亲划清界限,也有许多人主动与父亲划清界限。因为他们相信,伟大的领袖不会错,父亲反对他或不照他的办,那就是父亲错。我反对,这是站在正确路线一边,是接受真理。
这时,人们往往以精神之父的是非为是非,以精神之父的观念为观念。精神之父的思想控制了他们的思想,从而使他们失去了正确的判断。这时,生身之父的行为与精神之父的主张冲突,他们就会服从精神之父而背弃生身之父。
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大梦已醒,可依然有很多人继续陶醉在梦中。
精神之父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一个人品位的高低。一个崇拜希特勒的人和一个崇拜华盛顿的人能同日而语吗?许多人终身被低品位的精神之父牵引,失去了向更高阶梯攀登的意愿,降低了本来可以达到的高度,这是叫人扼腕痛惜的事情。
(作者系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