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身之父与精神之父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lytek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大宅门》有一个细节,人们未必留意,那就是少年白景琦的父亲让他好好练字,他抬出自己的老师季先生,季先生说字是为了“用”的,不是为了“看”的。言外之意,就是字不用写得像字帖似的,一句话把父亲的嘴堵住了。也就是说,他用自己的精神之父,战胜了自己的生身之父。
  亲不过父母。父亲也可以指导自己的子女在精神上成人,但能让子女完全信服的往往不多。人们常常是在儿童时觉得自己的父亲什么都对,很了不起,甚至很伟大,可到少年、青年时又觉得父亲落伍或者什么都不对。而这个时期恰好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期,精神成长就需要精神之父,而这位“精神之父”往往是“生身之父”难以胜任的。他也许是位道德文章俱佳的老师,也许是某领域声望非凡的人物,也可能是带有传奇色彩的政治领袖等。有些人与精神之父可能常常相见,也可能只在书本上相识,但这并不耽误心理上的亲近。
  谁都知道蔡锷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著名将领,也都知道他与小凤仙那段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很多人未必知道他的生身之父,却知道他的精神之父——梁启超。1898年,农家出身的孩子蔡锷,步行到长沙,考入梁启超主办的时务学堂,从此与梁结下了既是师生又是同志的不解之缘。梁启超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出逃日本,蔡锷也受牵连,考学处处碰壁。梁启超从日本写信,让他去日本,他响应精神之父的呼唤。在日期间,他先后以奋翮生、锥击生的笔名,在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发文,观点当然与老师的一致或接近。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的心思暴露无遗,头一天,为之活动的“筹安会”成立,第二天,蔡锷就从北京专程赶到天津梁启超家中密商对策。当年11月11日,已染喉疾的蔡锷假装治病,到天津与梁启超商议反袁计划。袁世凯下台后,他不顾重病在身,为梁启超的《盾鼻集》写序。
  这是武人,文人亦如此。许多人终身服膺鲁迅,以鲁迅的抗争精神与身处的黑暗世界作战,萧军、胡风、巴金、柯灵,可以说都是鲁迅的精神之子。北大教授钱理群把自己最大的精力投入到鲁迅研究中。他在《我的人生之路与治学之路》中写道:“‘文革’的时候,开完批判大会,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大吃一顿,一是慰劳自己的身体,一是示威:你批我,我照样活着,活得更痛快……然后就回到房间里,那时候是单人房,拼命地读书,拼命地写,实在写不出就抄书,抄鲁迅的著作。”钱先生出生时,鲁迅已逝世3年,所谓相遇也只能是精神上的相遇。鲁迅成了他受压抑时期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精神不倒的偶像,他挨过批判马上饱餐一顿的做法,几乎能让人看到鲁迅主张的“堑壕战”的战法。
  当然,很多人是把政治领袖当作精神之父,政治领袖对别人的这一做法也半推半就。这在“文革”时尤为突出,许多人的名字就叫“向东”或是“卫东”。那时,黑云压城,许多家庭风雨飘摇,许多为人父者成了被批斗的对象,戴着高帽子游街示众。那时,他们多么需要家庭的温暖,多么需要子女的理解,可子女们却往往真心诚意地相信父亲错了。许多人被迫与父亲划清界限,也有许多人主动与父亲划清界限。因为他们相信,伟大的领袖不会错,父亲反对他或不照他的办,那就是父亲错。我反对,这是站在正确路线一边,是接受真理。
  这时,人们往往以精神之父的是非为是非,以精神之父的观念为观念。精神之父的思想控制了他们的思想,从而使他们失去了正确的判断。这时,生身之父的行为与精神之父的主张冲突,他们就会服从精神之父而背弃生身之父。
  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大梦已醒,可依然有很多人继续陶醉在梦中。
  精神之父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一个人品位的高低。一个崇拜希特勒的人和一个崇拜华盛顿的人能同日而语吗?许多人终身被低品位的精神之父牵引,失去了向更高阶梯攀登的意愿,降低了本来可以达到的高度,这是叫人扼腕痛惜的事情。
  (作者系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历史上,举凡新兴大国崛起,都会同已有的霸权国展开霸权之争,最终通过一场全球性战争,导致霸权的更迭。但如今中国崛起是和平崛起,不会构成对他国的威胁。本文就中国不是威胁的八个
美国第七舰队司令约翰?伯德中将2010年9月离任时甩下一句"狠话":"别搞错了,这支舰队非常强大而且已做好一切准备。"伯德的话一点也没错,第七舰队"乔治?华盛顿"航母战斗群挺进菲律宾附
自从十三大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已进行了六次政府体制改革。当初,改革的锋芒所向是“国家干部”。十三大报告
在一般光照前提下对火焰的时空、颜色等特征进行选择时,为了找到适应火焰区域探测的最佳特征,在不同颜色特征中使用PCA特征选择方法对各颜色通道特征进行降维,然后使用Relief特征选择方法确定动态和颜色特征的最佳分类组合特征顺序,最后使用协方差矩阵对各特征的分类贡献效率进行验证。实验过程中为了比较分析采用了3组融合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Relief和PCA特征选择方法得到的融合特征在火灾监控系统中表现
现在一些网络和媒体经常用“中国模式”来形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众说纷纭,报刊上已发表过多篇谈论“中国模式”的文稿。“中国模式”到底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笔者想谈谈对“中国模式”这一问题的新解。  从哲学的高度看,偶然与必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偶然是必然的表现或补充,任何偶然都含有必然,任何必然都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首先要搞清楚是谁最先提出“中国模式”的。很多人认为,“中国
广东近日出台了《从严治党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对曾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官员、“裸官”等实行职位限入和提拔限制。为“裸官”设限是反腐败的重大利好消息,近年来,一些孤身一人留
1949年2月25日凌晨,停泊于吴淞口的国民党军“重庆”号巡洋舰上,眭世达等20名水兵趁着黝黑的夜色,秘密聚集于281号雷达室中。1时30分,水兵陈洪源、武定国、刘忠等人起身,隐人铁门
1925年10月,上海江湾港口。悠长的汽笛声中,一艘苏联货轮缓缓驶出长江口。甲板上站着一群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望着逐渐远去的港口,唱起了《国民革命歌》和《国际歌》。激昂的歌声在深秋的风中飘扬……  这群将要经海参崴乘火车前往莫斯科的年轻人,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根据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派往苏联的留学生。里面有几个应该记住的名字:一个叫张锡媛的美丽姑娘,一年后成为邓希贤的恋人。邓
1920年代,斯大林入主苏俄权力中枢后,立即发现自己面临执政道义合法性的巨大挑战——一帮白卫将军纷纷撰写俄国内战史,所披露的史实对斯大林很不利。斯大林决定自己编一套《内战史》,给对手以批判和反击。他组建了几套班子编写,但都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于是,斯大林想到了高尔基,想到他在编修《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建筑史》中的创作能力,便选定由高尔基主编一套多卷本的《苏联国内战争史》。由高尔基挂帅,组成苏联建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