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这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德育工作是每一个育人工作者的义务与天职。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在接触一个新的学科——历史的时候,他们既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又稍显迷茫,这正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
根据上课的亲身实践,笔者发现初中历史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想教育。(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认同感的培养。(2)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3)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培养。(4)环保意识的培养。(5)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
虽然我们明白了历史教学中所能达到的几种德育目标,但在具体的课堂中该如何贯彻呢?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前预设
课前预设要求我们平时备课时不仅要熟悉课文的内容,达到运用时得心应手,而且要研究教材,挖掘课文内容中隐含的可用来进行德育的素材。举几个例子来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一、二、三课的内容中,远古人类、氏族聚落以及传说中的文明曙光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这就是我们德育的切入口。在上这三课时,笔者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些远古遗址的分布特点,他们回答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这时,笔者就联系目前长江、黄河两岸的水土流失以及污染情况启发学生,我们应当为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进而联系学校实际继续引导,要学生明白,保卫黄河并非要亲自到黄河岸边,可以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保护我们的校园、保护我们的城市,进而保护我们的国家。就这样,环保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了。
二、当堂随机设置
当堂随机设置要求我们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随时跟上学生的思维进度,创设德育情境,达到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在介绍山顶洞人的装饰品时,笔者就借机教育学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作为中学生,主要任务还是学习,而不是花过多的时间在装饰、打扮上。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正与我们的校纪班规相呼应。
有一次,笔者到教室上课时,正好碰见班主任在批评学生,原来是合唱比赛的事,学生总是不能齐心协力地练习合唱曲目《团结就是力量》。而很巧,笔者这天的授课内容是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个活动课。上课时,笔者展示了收集到的彩陶图片,并每展示一个图片,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观察图片,获取图片上的信息。当展示一个“舞蹈纹彩陶盆”的图片时,笔者让学生观察并猜想陶盆上手拉手的小人在干什么。有人说是跳舞,有人说是唱歌,还有人说是庆祝什么节日,甚至还有人猜测是在逃难(在尧舜时期,不是洪水泛滥吗?)。在惊诧于学生较强想象力的同时,笔者想到了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笔者问大家:“不管是跳舞还是唱歌,就像我们正在进行的合唱练习,要想做好,最需要的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答出:“团结。”“是的,如果不团结,舞步是不会那么整齐的;如果不团结,我们肯定唱不出和谐的曲调。”听笔者这样一说,大家立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笔者继续趁热打铁,问:“我们班合唱比赛唱什么歌啊?”“《团结就是力量》!”这一次的回答,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用专题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说起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而几乎所有的文化课部分都能起到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作用。在历史教材每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活动课除外)都是这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科技荟萃。通过学习这些课,引导学生对我国古代取得的那些显著成就产生向往与钦佩之情。为了强化这种爱国情感,笔者会在一定的时间搞一次“中华之最”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课下查阅课本或者收集有关资料,到上课时让他们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中华之最”。当他们看到自己收集到的那么多的“中华之最”时,每一个人的眼里闪动的是满满的激动与骄傲。同时通过学习各个科学家、文学家等的成功经历,可以加强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如介绍孙膑、司马迁等人的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李时珍、祖冲之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为科学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蔡伦、毕昇、王羲之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品质和创新精神。
根据上课的亲身实践,笔者发现初中历史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想教育。(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认同感的培养。(2)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3)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培养。(4)环保意识的培养。(5)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
虽然我们明白了历史教学中所能达到的几种德育目标,但在具体的课堂中该如何贯彻呢?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前预设
课前预设要求我们平时备课时不仅要熟悉课文的内容,达到运用时得心应手,而且要研究教材,挖掘课文内容中隐含的可用来进行德育的素材。举几个例子来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一、二、三课的内容中,远古人类、氏族聚落以及传说中的文明曙光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这就是我们德育的切入口。在上这三课时,笔者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些远古遗址的分布特点,他们回答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这时,笔者就联系目前长江、黄河两岸的水土流失以及污染情况启发学生,我们应当为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进而联系学校实际继续引导,要学生明白,保卫黄河并非要亲自到黄河岸边,可以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保护我们的校园、保护我们的城市,进而保护我们的国家。就这样,环保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了。
二、当堂随机设置
当堂随机设置要求我们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随时跟上学生的思维进度,创设德育情境,达到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在介绍山顶洞人的装饰品时,笔者就借机教育学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作为中学生,主要任务还是学习,而不是花过多的时间在装饰、打扮上。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正与我们的校纪班规相呼应。
有一次,笔者到教室上课时,正好碰见班主任在批评学生,原来是合唱比赛的事,学生总是不能齐心协力地练习合唱曲目《团结就是力量》。而很巧,笔者这天的授课内容是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个活动课。上课时,笔者展示了收集到的彩陶图片,并每展示一个图片,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观察图片,获取图片上的信息。当展示一个“舞蹈纹彩陶盆”的图片时,笔者让学生观察并猜想陶盆上手拉手的小人在干什么。有人说是跳舞,有人说是唱歌,还有人说是庆祝什么节日,甚至还有人猜测是在逃难(在尧舜时期,不是洪水泛滥吗?)。在惊诧于学生较强想象力的同时,笔者想到了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笔者问大家:“不管是跳舞还是唱歌,就像我们正在进行的合唱练习,要想做好,最需要的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答出:“团结。”“是的,如果不团结,舞步是不会那么整齐的;如果不团结,我们肯定唱不出和谐的曲调。”听笔者这样一说,大家立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笔者继续趁热打铁,问:“我们班合唱比赛唱什么歌啊?”“《团结就是力量》!”这一次的回答,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用专题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说起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而几乎所有的文化课部分都能起到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作用。在历史教材每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活动课除外)都是这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科技荟萃。通过学习这些课,引导学生对我国古代取得的那些显著成就产生向往与钦佩之情。为了强化这种爱国情感,笔者会在一定的时间搞一次“中华之最”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课下查阅课本或者收集有关资料,到上课时让他们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中华之最”。当他们看到自己收集到的那么多的“中华之最”时,每一个人的眼里闪动的是满满的激动与骄傲。同时通过学习各个科学家、文学家等的成功经历,可以加强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如介绍孙膑、司马迁等人的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李时珍、祖冲之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为科学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蔡伦、毕昇、王羲之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品质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