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加快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必须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内涵和特征,正视郑州市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挖掘并利用其自身蕴含的特色资源,通过产业创新之路、融合发展之路、对外开放之路,不断开辟属于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和道路。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 中原文化 传承创新 文化产业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一系列重大思路和举措,这一定位既是基于中原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现实基础,也体现了对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高度重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不仅是资源优势、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等硬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通过文化产业创新对中原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等软实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把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用文化软实力打造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一、从文化自信看郑州市文化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腹地市场广阔,人力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郑州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提升功能;强化城市文化设计,迫切需要抢抓机遇、勇担使命,实现更大作为。塑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形象。使之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之基、活力之源。
(一)郑州市文化产业现状
郑州市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管辖六区、五市、一县以及郑州新区和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总面积有七千四百四十六平方公里,市區人口约四百多万。它是国家命名的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旅游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郑州曾经五次为都城。拥有各类文物古迹有二千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十三项,少林寺、嵩山等人文景观闻名海内外,这里诞生了杜甫、白居易等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形成有嵩山文化、炎黄文化、黄河文化和商都文化,都为华夏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郑州市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针对郑州市文化产业目前发展现状:首先,体制不顺;其次,实力不强;再次,品牌不大;最后,结构不合理。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制造业在整个文化产业的比重占绝对优势,而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区文化较为发达,而乡村文化较为落后;实力不强即文化产业值不高。品牌不强,意味着举世瞩目的产业名牌少或者没有,对外竞争力不足,侧面反映出文化创新能力缺乏,有待于提高。现有的品牌有少林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与姓氏文化;影视品牌《快乐星球》《梨园春》等、动漫品牌《小樱桃》等,除此以外,知名文化品牌并不多。
体制不顺意味着动力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转换原有的思想观念,将其与市场接轨,以市场为主导,市场说了算。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就显得逊色。如语言和符号象征不多,众所周知,提起自由女神、芭比娃娃、星巴克,人们立马联系到美国文化;说到莎士比亚、劳斯莱斯、大笨钟,人们立刻想到英国文化。而针对郑州文化产业目前现状来讲,缺乏这样的文化语言和符号象征。而文化产业也弘扬和宣传文化自信,郑州主要的文化代表有商文化,通过这种能让广大群众更加了解郑州的商文化,有利于挖掘河南文化底蕴、弘扬古老中原文化,能够再现文化性、历史性、收藏性。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文化产业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当地这些文化资源,就是产业打造品牌和优势的核心与秘诀。
二、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文化定位的路径思考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针对郑州市文化定位的路径思考,我们要坚持做到文化自信,需要准确认识存在的文化问题,遵循客观规律,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推进文化产业改革、创新和发展,将文化自信落到实处。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为郑州市文化定位的路径思考献计献策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制定良好的发展政策
提升对中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原文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深、厚、重、实”四个方面。郑州市委、市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抓好政策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机制的意见》、《郑州市文化产业双优工程实施方案》等,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郑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一直在25%以上。郑州从政策上出台保护文化产业的措施,从资金上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整体力度上加大加强文化产业的支持。
(二)增强文化实力提高文化竞争力
第一:大力开发传统文化产品--让其形成文化名片
如同提到西安,则会想到蓝田人、秦始皇陵兵马俑、大、小雁塔等。嵩山文化圈的少林寺是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资源,是郑州大力发展国际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少林文化的全球化意义,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进一步提升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洛阳牡丹花会、少林国际武术节等文化活动水平,努力塑造面向全球华人的“根在中原,老家河南”品牌意识,从而彰显河南省会的文化底蕴,打造中原特色文化产业。
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立足中原地区传统文化优势,积极拓展郑州市富有特色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在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也要让它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策划开发一批具有中原特色、河南韵味且市场前景看好的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系列文化品牌。如:登封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机会,锻造郑州的特色文化,继续开发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一样有影响力的大型演艺节目,提高郑州对内对外的知名度。
第二、发挥研究优势--塑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必须根植于中原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中原地区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增强了文化自信。就中原文化资源的探索与挖掘来说,河南省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在中原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所需人才的特殊性,既要有大量的艺术家,也要有熟悉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两门学科的文化经营者。所以首先要:培养优秀人才,如在学校,可以开设文化产业专业,开始培养和储备一批人才;其次在社会上:可以建立相应的培训处,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再次系统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如引进高学历人才,政府层面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和手段,使人才没有后顾之忧,让人才充分发挥最大效能和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总之,加强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加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化产业发展观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观,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推动、帮助、协调民间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高长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N].光明日报,2016-09-OS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1页
[3]曾长秋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与功能拓展[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年1期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 中原文化 传承创新 文化产业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一系列重大思路和举措,这一定位既是基于中原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现实基础,也体现了对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高度重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不仅是资源优势、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等硬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通过文化产业创新对中原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等软实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把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用文化软实力打造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一、从文化自信看郑州市文化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腹地市场广阔,人力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郑州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提升功能;强化城市文化设计,迫切需要抢抓机遇、勇担使命,实现更大作为。塑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形象。使之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之基、活力之源。
(一)郑州市文化产业现状
郑州市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管辖六区、五市、一县以及郑州新区和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总面积有七千四百四十六平方公里,市區人口约四百多万。它是国家命名的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旅游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郑州曾经五次为都城。拥有各类文物古迹有二千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十三项,少林寺、嵩山等人文景观闻名海内外,这里诞生了杜甫、白居易等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形成有嵩山文化、炎黄文化、黄河文化和商都文化,都为华夏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郑州市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针对郑州市文化产业目前发展现状:首先,体制不顺;其次,实力不强;再次,品牌不大;最后,结构不合理。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制造业在整个文化产业的比重占绝对优势,而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区文化较为发达,而乡村文化较为落后;实力不强即文化产业值不高。品牌不强,意味着举世瞩目的产业名牌少或者没有,对外竞争力不足,侧面反映出文化创新能力缺乏,有待于提高。现有的品牌有少林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与姓氏文化;影视品牌《快乐星球》《梨园春》等、动漫品牌《小樱桃》等,除此以外,知名文化品牌并不多。
体制不顺意味着动力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转换原有的思想观念,将其与市场接轨,以市场为主导,市场说了算。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就显得逊色。如语言和符号象征不多,众所周知,提起自由女神、芭比娃娃、星巴克,人们立马联系到美国文化;说到莎士比亚、劳斯莱斯、大笨钟,人们立刻想到英国文化。而针对郑州文化产业目前现状来讲,缺乏这样的文化语言和符号象征。而文化产业也弘扬和宣传文化自信,郑州主要的文化代表有商文化,通过这种能让广大群众更加了解郑州的商文化,有利于挖掘河南文化底蕴、弘扬古老中原文化,能够再现文化性、历史性、收藏性。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文化产业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当地这些文化资源,就是产业打造品牌和优势的核心与秘诀。
二、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文化定位的路径思考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针对郑州市文化定位的路径思考,我们要坚持做到文化自信,需要准确认识存在的文化问题,遵循客观规律,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推进文化产业改革、创新和发展,将文化自信落到实处。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为郑州市文化定位的路径思考献计献策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制定良好的发展政策
提升对中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原文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深、厚、重、实”四个方面。郑州市委、市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抓好政策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机制的意见》、《郑州市文化产业双优工程实施方案》等,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郑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一直在25%以上。郑州从政策上出台保护文化产业的措施,从资金上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整体力度上加大加强文化产业的支持。
(二)增强文化实力提高文化竞争力
第一:大力开发传统文化产品--让其形成文化名片
如同提到西安,则会想到蓝田人、秦始皇陵兵马俑、大、小雁塔等。嵩山文化圈的少林寺是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资源,是郑州大力发展国际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少林文化的全球化意义,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进一步提升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洛阳牡丹花会、少林国际武术节等文化活动水平,努力塑造面向全球华人的“根在中原,老家河南”品牌意识,从而彰显河南省会的文化底蕴,打造中原特色文化产业。
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立足中原地区传统文化优势,积极拓展郑州市富有特色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在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也要让它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策划开发一批具有中原特色、河南韵味且市场前景看好的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系列文化品牌。如:登封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机会,锻造郑州的特色文化,继续开发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一样有影响力的大型演艺节目,提高郑州对内对外的知名度。
第二、发挥研究优势--塑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必须根植于中原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中原地区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增强了文化自信。就中原文化资源的探索与挖掘来说,河南省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在中原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所需人才的特殊性,既要有大量的艺术家,也要有熟悉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两门学科的文化经营者。所以首先要:培养优秀人才,如在学校,可以开设文化产业专业,开始培养和储备一批人才;其次在社会上:可以建立相应的培训处,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再次系统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如引进高学历人才,政府层面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和手段,使人才没有后顾之忧,让人才充分发挥最大效能和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总之,加强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加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化产业发展观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观,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推动、帮助、协调民间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高长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N].光明日报,2016-09-OS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1页
[3]曾长秋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与功能拓展[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