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小针刀配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7例,采用小针刀配合整脊复位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手法整脊复位治疗,两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小针刀配合整脊复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小针刀;整脊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45-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门诊腰腿痛患者中有15%是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本病的发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腰痛及下肢放射痛,部分合并神经功能损伤。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可将其归属于祖国医学“腰腿痛”、“偏痹”的范畴。笔者于2013年2月——2013年8月期间采用小针刀配合整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2例,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入组的92例患者均为于2013年2月——2013年8月期间来我院针灸推拿科、康复科门诊或病房诊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腰椎间盘CT或MRI检查,且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及病变性质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排除髓核脱入椎管或患肢足下垂需行手术治疗者,其他不适合应用针刀及整脊疗法的疾病,合并有Ⅱ级以上腰椎滑脱者;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及Ⅱ级以上高血压而不能耐受小针刀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整脊复位法。根据病情及具体情况先用松腰腿法、定位斜扳复位法、屈膝屈髋法对患者进行手法整脊复位。
1.3.2 治疗组 治疗组47例患者,在给予和对照组相同的整脊复位法的同时,加用小针刀疗法对侧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神经根和椎间逸出的瘢痕组织黏连松解术进行针刀治疗,中间松解棘间韧带。治疗组每隔5d进行1次小针刀治疗,10d为1个疗程。
1.4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疗效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评定疗效。将疗效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其中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优良率=痊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临床收集的所有资料与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病,研究发现,人体自20开始,椎间盘自然开始退化,椎间盘退变和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时,椎间盘内的髓核便会突出,压迫神经根。同时腰椎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牵张劳损,产生粘连、疤痕、激惹、钙化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周边问题[1]。进而使腰椎小关节紊乱。神经根受到牵拉,与周围组织产生粘连,出现腰痛及下肢放射痛,部分合并神经功能损伤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神经压迫致痛常说,在长时期内被医学界重视,并设计了各种以摘除椎间盘为目的的术式。但长期的临床观察治疗效果发现,疗效并不像理论所想象的那样满意,常见复发率高,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或有所加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发现,腰椎间盘突出在大多数人中出现,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表现出临床症状,只有其中一部分人表现出临床症状。因而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念,并指出,我们大多数时候应该治疗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而非“突出的腰椎间盘”[2]。许多患者经非手术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功能完全恢复,但做影像学检查,突出的椎间盘仍然突出。
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是通过解除粘连、疤痕等病理因素,使脊柱内外的动态平衡得到恢复。具体施术过程是最先找到软组织粘连、结疤处形成的压痛点。在压痛最明显处利用针刀行闭合松解术、切割、剥离松解操作软件组织,解除引起疼痛的病理因素,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整脊疗法中的松腰腿法等方法能改善腰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能使受损部位的代谢产物及时清除运走,减少代谢废物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充分缓解局部软组织的紧张、痉挛,解除患者的疼痛[3]。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小针刀配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且疼痛小,治疗方便,花费少,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长表,张义,李石良.实用针刀疗法[M].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21.
[2] 张海清,赵继荣,陈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药治疗概述[J].西部中医药,2012(12):69.
[3] 于秀鹏.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1):112.
【关键词】 小针刀;整脊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45-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门诊腰腿痛患者中有15%是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本病的发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腰痛及下肢放射痛,部分合并神经功能损伤。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可将其归属于祖国医学“腰腿痛”、“偏痹”的范畴。笔者于2013年2月——2013年8月期间采用小针刀配合整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2例,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入组的92例患者均为于2013年2月——2013年8月期间来我院针灸推拿科、康复科门诊或病房诊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腰椎间盘CT或MRI检查,且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及病变性质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排除髓核脱入椎管或患肢足下垂需行手术治疗者,其他不适合应用针刀及整脊疗法的疾病,合并有Ⅱ级以上腰椎滑脱者;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及Ⅱ级以上高血压而不能耐受小针刀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整脊复位法。根据病情及具体情况先用松腰腿法、定位斜扳复位法、屈膝屈髋法对患者进行手法整脊复位。
1.3.2 治疗组 治疗组47例患者,在给予和对照组相同的整脊复位法的同时,加用小针刀疗法对侧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神经根和椎间逸出的瘢痕组织黏连松解术进行针刀治疗,中间松解棘间韧带。治疗组每隔5d进行1次小针刀治疗,10d为1个疗程。
1.4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疗效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评定疗效。将疗效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其中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优良率=痊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临床收集的所有资料与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病,研究发现,人体自20开始,椎间盘自然开始退化,椎间盘退变和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时,椎间盘内的髓核便会突出,压迫神经根。同时腰椎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牵张劳损,产生粘连、疤痕、激惹、钙化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周边问题[1]。进而使腰椎小关节紊乱。神经根受到牵拉,与周围组织产生粘连,出现腰痛及下肢放射痛,部分合并神经功能损伤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神经压迫致痛常说,在长时期内被医学界重视,并设计了各种以摘除椎间盘为目的的术式。但长期的临床观察治疗效果发现,疗效并不像理论所想象的那样满意,常见复发率高,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或有所加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发现,腰椎间盘突出在大多数人中出现,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表现出临床症状,只有其中一部分人表现出临床症状。因而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念,并指出,我们大多数时候应该治疗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而非“突出的腰椎间盘”[2]。许多患者经非手术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功能完全恢复,但做影像学检查,突出的椎间盘仍然突出。
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是通过解除粘连、疤痕等病理因素,使脊柱内外的动态平衡得到恢复。具体施术过程是最先找到软组织粘连、结疤处形成的压痛点。在压痛最明显处利用针刀行闭合松解术、切割、剥离松解操作软件组织,解除引起疼痛的病理因素,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整脊疗法中的松腰腿法等方法能改善腰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能使受损部位的代谢产物及时清除运走,减少代谢废物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充分缓解局部软组织的紧张、痉挛,解除患者的疼痛[3]。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小针刀配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且疼痛小,治疗方便,花费少,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长表,张义,李石良.实用针刀疗法[M].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21.
[2] 张海清,赵继荣,陈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药治疗概述[J].西部中医药,2012(12):69.
[3] 于秀鹏.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