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展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而每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和做法。
一、相信潜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格伦·多曼说:“每个儿童出生时就有的潜在智能比达芬奇使用过的还要大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个体。其次,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所教的小学生,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是有着“类本能”的创新冲动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确实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用剪拼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来推导,还有一个学生发现了,把平行四边形先卷成圆柱形(立体的),再把这个圆柱形“压扁”成了长方形(平面的),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
二、挖掘潜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生理的安全与情感的保障,最佳的学习不可能发生。学生只有在宽松的学习情境中,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发展。
1.鼓励质疑问难
思维从疑问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得大知。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质疑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后,学生对三类三角形的定义提出疑问:锐角三角形说到三个角都是锐角,而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为什么只提到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呢?学生这种敢于质疑和积极参与求知的精神是创造力的萌芽,课堂教学也正因这类问题的提出、解决,而焕发出活力。
2.加强小组讨论
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是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的生动表现。讨论中要把每个小组成员看作是一个思考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要创造一种友好、民主的气氛,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即使是错误的看法也允许发表,只要他们能发表见解都要加以鼓励和表扬,使他们始终信心十足,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中。例如:“0不能做除数”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假设“0”作除数时会有什么结果,小组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对“0不能做除数”就理解得很深刻。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自由联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才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发展潜能——亲历知识“再创造”,学会求知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个需要更强烈”。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和教学中“发现”因素,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学习,大胆猜测,并以发现家的身份感受成功。
1.紧密联系旧知
与旧知联系紧密的新知,在认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认知冲突。如《三角形的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就设计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比大小的童话情境,让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建立“猜想”。(猜想是一种有飞跃性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猜想的表现,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非常有益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此时,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进行实验证明。学生的实验不是在教师指令下被动进行的,而是具有明确的验证自己“猜想”的目的,因此保证了学生实践操作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具有主动性和情感性,学生的各种潜能能得到自由发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在不同方法的展示交流中,相互得到启发,收到了“保底不封顶”的教学效果。“保底”,即全体学生都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封顶”是使各人的智力潜能都得到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成功体验,个性得到发展。
2.完全新知要重实践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亲自操作感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潜能也得到发展。如《长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的思维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一次飞跃。在教学时,让学生亲自摸长方体学具,认识到长方体的三要素:面、棱、顶点。再通过观察学具,动手验证,得到了: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心理和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益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等等,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有机地渗透。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小结时教师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是什么?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先移动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法则进行计算。师:这两个内容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呵,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什么?生: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我们学到了比计算法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把新问题转化成较容易或已经会解决的问题!这种方法我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常常用到。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要把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发掘出来。教学中要重视渗透,渗透在学生探求知识的尝试活动中,渗透在思维过程的展示中,渗透在课堂练习中,渗透在小结评价中。一句话,渗透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让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发展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切实做到:凡是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一、相信潜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格伦·多曼说:“每个儿童出生时就有的潜在智能比达芬奇使用过的还要大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个体。其次,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所教的小学生,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是有着“类本能”的创新冲动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确实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用剪拼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来推导,还有一个学生发现了,把平行四边形先卷成圆柱形(立体的),再把这个圆柱形“压扁”成了长方形(平面的),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
二、挖掘潜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生理的安全与情感的保障,最佳的学习不可能发生。学生只有在宽松的学习情境中,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发展。
1.鼓励质疑问难
思维从疑问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得大知。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质疑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后,学生对三类三角形的定义提出疑问:锐角三角形说到三个角都是锐角,而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为什么只提到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呢?学生这种敢于质疑和积极参与求知的精神是创造力的萌芽,课堂教学也正因这类问题的提出、解决,而焕发出活力。
2.加强小组讨论
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是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的生动表现。讨论中要把每个小组成员看作是一个思考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要创造一种友好、民主的气氛,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即使是错误的看法也允许发表,只要他们能发表见解都要加以鼓励和表扬,使他们始终信心十足,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中。例如:“0不能做除数”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假设“0”作除数时会有什么结果,小组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对“0不能做除数”就理解得很深刻。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自由联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才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发展潜能——亲历知识“再创造”,学会求知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个需要更强烈”。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和教学中“发现”因素,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学习,大胆猜测,并以发现家的身份感受成功。
1.紧密联系旧知
与旧知联系紧密的新知,在认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认知冲突。如《三角形的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就设计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比大小的童话情境,让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建立“猜想”。(猜想是一种有飞跃性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猜想的表现,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非常有益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此时,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进行实验证明。学生的实验不是在教师指令下被动进行的,而是具有明确的验证自己“猜想”的目的,因此保证了学生实践操作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具有主动性和情感性,学生的各种潜能能得到自由发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在不同方法的展示交流中,相互得到启发,收到了“保底不封顶”的教学效果。“保底”,即全体学生都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封顶”是使各人的智力潜能都得到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成功体验,个性得到发展。
2.完全新知要重实践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亲自操作感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潜能也得到发展。如《长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的思维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一次飞跃。在教学时,让学生亲自摸长方体学具,认识到长方体的三要素:面、棱、顶点。再通过观察学具,动手验证,得到了: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心理和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益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等等,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有机地渗透。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小结时教师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是什么?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先移动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法则进行计算。师:这两个内容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呵,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什么?生: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我们学到了比计算法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把新问题转化成较容易或已经会解决的问题!这种方法我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常常用到。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要把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发掘出来。教学中要重视渗透,渗透在学生探求知识的尝试活动中,渗透在思维过程的展示中,渗透在课堂练习中,渗透在小结评价中。一句话,渗透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让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发展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切实做到:凡是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