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特征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 的理论。他认为“在优秀教师那里, 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 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那么, 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征呢? 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探究性。探究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得也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 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查资料, 做实验, 通过假设、求证, 最终解决问题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是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首先,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其次, 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 也不拘泥于教师的知识视野, 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 再次, 许多课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需要去权衡利弊, 进行评价, 这就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最后, 时空的开放性, 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 走向社会, 利用图书馆、网络、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资料, 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是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目前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到社会中学习, 增强面向社会的能力, 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过程性。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习的过程, 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研究性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和过程性等主要特征, 同时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教学所设计的问题是为学生而设的, 必须让学生看得懂、经过努力解得出, 即常说的使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过于艰涩,将使学生失去兴趣, 流于形式; 过于简单, 又等同于一般应用题, 失去“研究” 的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知识, 使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 更加深入的掌握所学知识, 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
二是和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原则。开设研究性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生产、生活活动中存在许多可研究的课题, 学生通过研究课的选题及其研究过程, 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不仅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更体会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并指导实践而得到的欢愉。
三是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的原则。如今, 学生的兴趣广泛, 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如果能结合他们的业余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题, 那选题将丰富多彩, 学生也能积极投身其中, 这将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是解决方法的多样性的原则。我们所选的课题将使大多数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得到解决, 只要能真正体现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无论解决方案如何, 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也能够体现教学的异步化, 也便于分析、比较其利弊和侧重。
五是充分体现研究过程的原则。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欢乐与艰辛相互交织的过程, 开设研究性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欢乐与艰辛。我们的选题要充分体现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不能像一道经过加工编拟的应用题一样已经将不必要的条件剔除。要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选择有用信息、抽象、建模、得解、检验、修正数据的研究全过程。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教学方式
一是学会学习。“探究教学法” 模式将目标定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能力上, 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有序的学习途径, 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加以解决。这一目标的定位, 能使学生适应新世纪的需要。
二是多向交往。在教学中要注意个体探究能力的差异,把个体自学与群体讨论、争辩结合起来, 实现教学的多向交往。教学形式则要把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鼓励提出不同见解, 使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成更为生动、活泼的全员探究式教学。
三是情知统一。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基础为主要依据, 以情感因素的调动为动力。一个班的智力水平和学习基础可分成若干个层级, 教师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研究个性、发展个性, 在实施“探究试教学” 中把学生差异与教学内容的差异有机结合, 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去探究, 并在探究中掌握知识。
四是师生互动。教学中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为主要条件。这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教师要制定好策略, 使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教师要在众多问题中筛选提炼出最适合某个或某类学生探究、积极思维的问题, 在学生的纷议中能恰当地梳理, 提代必要的引导, 防止费时耗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调节与组织者, 策划好个别研究和集体讨论的步骤、节奏和深广度,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 的理论。他认为“在优秀教师那里, 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 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那么, 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征呢? 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探究性。探究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得也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 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查资料, 做实验, 通过假设、求证, 最终解决问题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是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首先,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其次, 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 也不拘泥于教师的知识视野, 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 再次, 许多课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需要去权衡利弊, 进行评价, 这就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最后, 时空的开放性, 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 走向社会, 利用图书馆、网络、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资料, 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是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目前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到社会中学习, 增强面向社会的能力, 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过程性。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习的过程, 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研究性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和过程性等主要特征, 同时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教学所设计的问题是为学生而设的, 必须让学生看得懂、经过努力解得出, 即常说的使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过于艰涩,将使学生失去兴趣, 流于形式; 过于简单, 又等同于一般应用题, 失去“研究” 的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知识, 使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 更加深入的掌握所学知识, 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
二是和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原则。开设研究性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生产、生活活动中存在许多可研究的课题, 学生通过研究课的选题及其研究过程, 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不仅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更体会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并指导实践而得到的欢愉。
三是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的原则。如今, 学生的兴趣广泛, 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如果能结合他们的业余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题, 那选题将丰富多彩, 学生也能积极投身其中, 这将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是解决方法的多样性的原则。我们所选的课题将使大多数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得到解决, 只要能真正体现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无论解决方案如何, 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也能够体现教学的异步化, 也便于分析、比较其利弊和侧重。
五是充分体现研究过程的原则。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欢乐与艰辛相互交织的过程, 开设研究性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欢乐与艰辛。我们的选题要充分体现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不能像一道经过加工编拟的应用题一样已经将不必要的条件剔除。要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选择有用信息、抽象、建模、得解、检验、修正数据的研究全过程。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教学方式
一是学会学习。“探究教学法” 模式将目标定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能力上, 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有序的学习途径, 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加以解决。这一目标的定位, 能使学生适应新世纪的需要。
二是多向交往。在教学中要注意个体探究能力的差异,把个体自学与群体讨论、争辩结合起来, 实现教学的多向交往。教学形式则要把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鼓励提出不同见解, 使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成更为生动、活泼的全员探究式教学。
三是情知统一。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基础为主要依据, 以情感因素的调动为动力。一个班的智力水平和学习基础可分成若干个层级, 教师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研究个性、发展个性, 在实施“探究试教学” 中把学生差异与教学内容的差异有机结合, 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去探究, 并在探究中掌握知识。
四是师生互动。教学中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为主要条件。这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教师要制定好策略, 使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教师要在众多问题中筛选提炼出最适合某个或某类学生探究、积极思维的问题, 在学生的纷议中能恰当地梳理, 提代必要的引导, 防止费时耗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调节与组织者, 策划好个别研究和集体讨论的步骤、节奏和深广度,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