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选择可行、合理、经济的地基处理方案,通过载体桩处理粉质黏土地基,提高了地基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及减少基础工程的投入。
关键词:载体桩;地基处理;复合地基;粉质黏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工艺也是日新月异。载体桩是一种全新的施工技术,它改变了传统的地基基础处理观念,选择下部层位稳定、土性较好的土層作为被加固土层,载体桩的承载力主要来自载体,载体通过反复填入块石、建筑垃圾等再以重锤夯实,通过三击贯入度等指标控制密实度,随后再夯填一定量的干硬性混凝土,从而由内向外形成干硬性混凝土、填充料和挤密土体形成的载体,使桩端土体得到最优的密实,将上部荷载有效传递给下面的持力土层,达到提高承载力的目的。该工艺施工质量容易控制,成桩可靠良好,同时还具有施工噪音小,施工材料经济、环保等特点。
由于拟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如何选择可行、合理的地基基础加固处理方案,对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有实际意义。以下,结合一工程实例,对采用载体桩处理粉质黏土地基的设计及施工工艺作一探讨。
1工程概况
广东省韶关市某建筑物,楼高13层(小高层),总占地面积为1520. 0m2,该楼上部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场地属残积粉质黏土丘陵地貌,地下水位-2.50~-8.50m。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为:
①杂填土:层厚0.90~2.70m,属新填土,主要成分为黏土、砖块、少量碎石等,松散,固结差,土层均匀性差。
②粉质黏土:灰褐,棕红,褐黄均有;饱和;可塑为主,含砂页岩风化碎屑颗粒,胶结韧性较好,粘性一般,砂感较明显,断面粗糙,不见原生纹理,该层位是良好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厚14.90~25.40m;顶板埋深0.00~-2.60m,fak=160kPa。
③灰岩:灰、深灰色,未穿层,为场地内的基底岩石,属较硬岩,岩石较完整,未见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
2载体桩施工设计
2.1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因场地位于市区、周边建筑为医院、学校和大量居民楼,地下水位较低,补给量小,不宜采用沉管灌注桩、钻(冲)孔桩,可采用载体桩复合地基、静压预制桩、深层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但从经济投入和施工工期、地基承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宜选用载体桩复合地基。由于拟建筑物荷载不同,为防止不均匀沉降而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在复合地基上设置片筏基础。根据地基土的承载力大小,并考虑沉降问题和复合地基的厚度,选择粉质黏土为载体桩持力层。要求复合地基的承载力fSP。K≥320kPa。
2.2载体桩设计
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及韶关地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的工程实践经验,本工程载体桩采用如下设计参数:
⑴ 桩型及桩径:采用北京专利机械进行施工,桩型名称为复合载体夯扩桩,桩径Φ=420mm。
⑵ 桩长:根据地质资料,从原地面至粉质黏土层厚度一般为20.0m,施工前要求平整场地,因此设计有效桩长为8.50m。
⑶ 桩位布置:桩间距为1.60m,按承台梅花形、正方形布置。
⑷ 填料及材料要求:填料可为附近拆除旧房屋的废砖头、砼块、卵石、中~微风化块石等;水泥采用PO.32.5R,粗砂,20~40碎石;其填料量不宜大于1.8m3,当填料量大于1.8m3时,应另选被加固土层或改变施工参数。
⑸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500kN,复合地基承载力不小于320kPa。
⑹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由《载体桩设计规程JGJ》(135-2007)中第4.3.2公式及条文说明中第4.3.2款、《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第5.2.4条:Ra=fa•A′e, A′e = Ae * λ,fa= fak+ηbγ(b-3)+ηdγm(d-0.5)式中Ra为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fa为经过深度修正后载体桩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A′e为经过修正后的载体桩等效面积,m2;Ae为经过修正后的载体桩等效面积,Ae取值为2.0m2;λ为等效面积修正系数,取λ=1.20;fak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60kPa;
ηb、ηd为基础宽度和埋深修正系数,ηb取0.3、ηd取1.6;γ为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γ取18.8;γm为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γm取18.6;b为基础底面宽度,b取4.0m;d为基础埋置深度,d取2.2m;Ra= Ae * λ* [fak+ηbγ(b-3)+ηdγm(d-0.5)]=2×1.2[160+0.3×18.6(4-1)+1.6×18.8×(2.2-0.5)]=535.4kN,取特征值Ra=500 kN。
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由《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公式可得:fSP. K = m Rdk / Ap +β(1- m) fS•K; m = Ap /s;Ap=πr2;式中:m为桩土面积置换率;r为载体桩桩体半径,r取值为0.21m;Ap 为载体桩截面面积,m2;s为该场地布孔间距经验影响面积,s取值为2.56m2(该面积与静载试验压板面积相同);Rdk 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dk 取值为500kN;fSP•K为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kPa;β为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取β=0.90;fS•K为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取粉质黏土层的承载力fS• K=160kPa。
通过计算fSP. K =Rdk / s +β(1-πr2 /s) fS•K =500÷2.56+0.9×(1-3.14×0.21×0.21÷2.56) ×160=331.5 kPa,取特征值fSP. K =320 kPa。
3施工工艺
3.1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主要为:①平整场地→②复测桩位线→③布置桩位→④桩机就位→⑤冲击成孔(钻孔)→⑥沉护筒至设计标高→⑦填料夯击→⑧实测三击贯入度→⑨夯填干硬性混凝土→⑩浇注混凝土→○11拔护筒→○12振捣混凝土→○13结束一条桩的施工→重复④~○12步骤,进行下一根桩的施工。
3.2工艺要求
⑴桩孔的垂直度偏差≯桩长的1%。
⑵桩位允许偏差:垂直轴线≯70mm;沿轴线≯150mm。
⑶桩径允许偏差为±20mm。
⑷细长锤锤出护筒深度:填料时为40~60cm;夯填干硬性混凝土时为2~5cm。
⑸夯填0.2~0.3m3干硬性混凝土,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同桩身混凝土配合比。
⑹桩身混凝土配合比满足设计要求,坍落度控制在8cm~10cm为宜,原材料投量允许偏差:水泥±2%,砂、石±3%,水±2%。
⑺桩顶砼灌注应超出设计标高30~50cm。
⑻桩身灌注充盈系数≥1.0。
⑼桩的混凝土试块要有专人负责,每台班不少于1组。
⑽控制三击贯入度不大于设计要求,重锤落距为6.0m,锤重3.5吨。
⑾ 及时、认真、如实填写载体桩施工记录表。
4施工效果评述
4.1质量检测
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已完成的载体桩,采用了3种检验方法,分述如下:
⑴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主要检验28d龄期内桩身完整性检查,共检验了44根桩,其中Ⅰ类桩41根占检测总数93%,Ⅱ类桩3根占检测总数7%,桩长满足要求、桩体密实、桩身完整性良好。
⑵ 桩身砼强度检验:本工程共取17组样,桩身设计强度等级为C20,试块经过同条件养护28d后送质检站做抗压试验,试压结果20.5~27.7 MPa,试验结果均达到强度要求。
⑶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经质检单位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附录A第A.0.9款第3点规定,取s/b=0.01相对应的荷载作为承载力特征值,其数值>320KPa。本次试验共检测4根桩和4个地基土试验点,检测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见表4。
单桩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结果表表4
试验序号 试验点号 (#) 压板面积(m2) 复合地基设计承载力特征值(kPa) 试验 最大荷载(kN) 承载力 特征值(kPa) 最大沉降量(mm) 残余沉降量(mm) 设计承载力特征值对应沉降量(mm)
1 50×M ZJ8-5 2.56 320 1638.4 320 26.57 20.02 14.49
2 52×X PBP-33 2.56 320 1638.4 320 27.29 20.89 15.04
3 47×b ZJ3-2 2.56 320 1638.4 320 26.92 20.14 14.43
4 50×b ZJ2-6 2.56 320 1638.4 320 27.54 20.63 13.64
⑷ 现场开挖检验:经静载荷试验合格后,桩头均开挖清理露出30~50cm,检验结果是:整体桩位偏差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桩身结构完整,桩身砼密实,强度、尺寸均符合要求,桩身强度检验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达到本次地基加固处理的目的。
4.2效果评价
从以上检验结果说明,通过载体桩对粉质黏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后,大大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加固效果显著,加固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整个工程于2010年3月竣工交付使用,通过沉降观测,至今未发现基础有不均匀沉降、过大沉降。
5结语
从上述工程实例,说明载体桩应用于处理粉质黏土地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具有广阔的前景,特别是在8~15层的建筑地基处理中值得推广。但在工程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⑴混凝土采用现场搅拌时,砂与碎石每車都要过秤计量,严格按混凝土施工配比下料;每盘料搅拌时间不少于2分钟,塌落度控制在8~10cm。干硬性混凝土水泥、砂石配比同桩身混凝土配比,用水量减少,以手攥成团为宜。
⑵测三击贯入度时严禁带刹车和离合,测量要细致、准确,如实记录测量数据
⑶成桩过程中随时测量对邻桩的影响,发现邻桩水平及竖向位移超过30mm,则停止夯击。成桩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地面隆起,当隆起超出规范要求时(小于50mm),应立即停止施工,报告技术人员解决。
⑷桩身混凝土应连续浇注,如在浇注过程中出现停电等突发情况,可调集商品混凝土进行浇注;混凝土浇注时,应适当超灌至设计桩顶标高以上30~50cm;混凝土振捣时,按振捣棒的操作要求进行振捣,确保桩身混凝土密实。
⑸拔出护筒时速度要慢,特别是刚开始拔时,注意不要将护筒内砼及钢筋笼带起,造成桩身砼与干硬砼(复合载体)结合不密实。
⑹桩的施工顺序应特别注意,施工顺序的安排原则是尽量减少对已成桩的影响次数,一般不允许直接影响超过2次;特别是十字交叉处的桩,宜最后施打。
⑺基础开挖采用机械施工时,对于个别标高较高的夯实混凝土桩挖土过程中严禁机械碰撞,对于桩间土尽量采用人工清除。对硬塑——坚硬状松散粘性土和粗粒土,应预留300mm用人工开挖,对含水量较高(可塑以下)的粘性土和粉土,应最少预留500mm用人工开挖,严禁基槽土被扰动。
⑻基础开挖后,为了使地基不产生过大变形,需等到一定龄期,才能进行上部结构的施工。
⑼载体桩被加固土层宜为粉土、砂土、碎石土及可塑、硬塑状态的黏性土;在软塑、软可塑土层,地下水位较高且地下水含量较为丰富的土层的适用性差,韶关地区暂无成熟的施工经验,对于该类土质应该慎用载体桩。
参考文献:
[1]《载体桩设计规程JGJ》(135-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7.10.1起施.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4.2起施.
[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3.1.1起施.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CBJ15-31-2003).广东省建设厅. 2003.6.1起施.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载体桩;地基处理;复合地基;粉质黏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工艺也是日新月异。载体桩是一种全新的施工技术,它改变了传统的地基基础处理观念,选择下部层位稳定、土性较好的土層作为被加固土层,载体桩的承载力主要来自载体,载体通过反复填入块石、建筑垃圾等再以重锤夯实,通过三击贯入度等指标控制密实度,随后再夯填一定量的干硬性混凝土,从而由内向外形成干硬性混凝土、填充料和挤密土体形成的载体,使桩端土体得到最优的密实,将上部荷载有效传递给下面的持力土层,达到提高承载力的目的。该工艺施工质量容易控制,成桩可靠良好,同时还具有施工噪音小,施工材料经济、环保等特点。
由于拟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如何选择可行、合理的地基基础加固处理方案,对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有实际意义。以下,结合一工程实例,对采用载体桩处理粉质黏土地基的设计及施工工艺作一探讨。
1工程概况
广东省韶关市某建筑物,楼高13层(小高层),总占地面积为1520. 0m2,该楼上部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场地属残积粉质黏土丘陵地貌,地下水位-2.50~-8.50m。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为:
①杂填土:层厚0.90~2.70m,属新填土,主要成分为黏土、砖块、少量碎石等,松散,固结差,土层均匀性差。
②粉质黏土:灰褐,棕红,褐黄均有;饱和;可塑为主,含砂页岩风化碎屑颗粒,胶结韧性较好,粘性一般,砂感较明显,断面粗糙,不见原生纹理,该层位是良好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厚14.90~25.40m;顶板埋深0.00~-2.60m,fak=160kPa。
③灰岩:灰、深灰色,未穿层,为场地内的基底岩石,属较硬岩,岩石较完整,未见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
2载体桩施工设计
2.1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因场地位于市区、周边建筑为医院、学校和大量居民楼,地下水位较低,补给量小,不宜采用沉管灌注桩、钻(冲)孔桩,可采用载体桩复合地基、静压预制桩、深层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但从经济投入和施工工期、地基承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宜选用载体桩复合地基。由于拟建筑物荷载不同,为防止不均匀沉降而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在复合地基上设置片筏基础。根据地基土的承载力大小,并考虑沉降问题和复合地基的厚度,选择粉质黏土为载体桩持力层。要求复合地基的承载力fSP。K≥320kPa。
2.2载体桩设计
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及韶关地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的工程实践经验,本工程载体桩采用如下设计参数:
⑴ 桩型及桩径:采用北京专利机械进行施工,桩型名称为复合载体夯扩桩,桩径Φ=420mm。
⑵ 桩长:根据地质资料,从原地面至粉质黏土层厚度一般为20.0m,施工前要求平整场地,因此设计有效桩长为8.50m。
⑶ 桩位布置:桩间距为1.60m,按承台梅花形、正方形布置。
⑷ 填料及材料要求:填料可为附近拆除旧房屋的废砖头、砼块、卵石、中~微风化块石等;水泥采用PO.32.5R,粗砂,20~40碎石;其填料量不宜大于1.8m3,当填料量大于1.8m3时,应另选被加固土层或改变施工参数。
⑸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500kN,复合地基承载力不小于320kPa。
⑹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由《载体桩设计规程JGJ》(135-2007)中第4.3.2公式及条文说明中第4.3.2款、《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第5.2.4条:Ra=fa•A′e, A′e = Ae * λ,fa= fak+ηbγ(b-3)+ηdγm(d-0.5)式中Ra为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fa为经过深度修正后载体桩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A′e为经过修正后的载体桩等效面积,m2;Ae为经过修正后的载体桩等效面积,Ae取值为2.0m2;λ为等效面积修正系数,取λ=1.20;fak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60kPa;
ηb、ηd为基础宽度和埋深修正系数,ηb取0.3、ηd取1.6;γ为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γ取18.8;γm为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γm取18.6;b为基础底面宽度,b取4.0m;d为基础埋置深度,d取2.2m;Ra= Ae * λ* [fak+ηbγ(b-3)+ηdγm(d-0.5)]=2×1.2[160+0.3×18.6(4-1)+1.6×18.8×(2.2-0.5)]=535.4kN,取特征值Ra=500 kN。
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由《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公式可得:fSP. K = m Rdk / Ap +β(1- m) fS•K; m = Ap /s;Ap=πr2;式中:m为桩土面积置换率;r为载体桩桩体半径,r取值为0.21m;Ap 为载体桩截面面积,m2;s为该场地布孔间距经验影响面积,s取值为2.56m2(该面积与静载试验压板面积相同);Rdk 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dk 取值为500kN;fSP•K为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kPa;β为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取β=0.90;fS•K为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取粉质黏土层的承载力fS• K=160kPa。
通过计算fSP. K =Rdk / s +β(1-πr2 /s) fS•K =500÷2.56+0.9×(1-3.14×0.21×0.21÷2.56) ×160=331.5 kPa,取特征值fSP. K =320 kPa。
3施工工艺
3.1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主要为:①平整场地→②复测桩位线→③布置桩位→④桩机就位→⑤冲击成孔(钻孔)→⑥沉护筒至设计标高→⑦填料夯击→⑧实测三击贯入度→⑨夯填干硬性混凝土→⑩浇注混凝土→○11拔护筒→○12振捣混凝土→○13结束一条桩的施工→重复④~○12步骤,进行下一根桩的施工。
3.2工艺要求
⑴桩孔的垂直度偏差≯桩长的1%。
⑵桩位允许偏差:垂直轴线≯70mm;沿轴线≯150mm。
⑶桩径允许偏差为±20mm。
⑷细长锤锤出护筒深度:填料时为40~60cm;夯填干硬性混凝土时为2~5cm。
⑸夯填0.2~0.3m3干硬性混凝土,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同桩身混凝土配合比。
⑹桩身混凝土配合比满足设计要求,坍落度控制在8cm~10cm为宜,原材料投量允许偏差:水泥±2%,砂、石±3%,水±2%。
⑺桩顶砼灌注应超出设计标高30~50cm。
⑻桩身灌注充盈系数≥1.0。
⑼桩的混凝土试块要有专人负责,每台班不少于1组。
⑽控制三击贯入度不大于设计要求,重锤落距为6.0m,锤重3.5吨。
⑾ 及时、认真、如实填写载体桩施工记录表。
4施工效果评述
4.1质量检测
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已完成的载体桩,采用了3种检验方法,分述如下:
⑴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主要检验28d龄期内桩身完整性检查,共检验了44根桩,其中Ⅰ类桩41根占检测总数93%,Ⅱ类桩3根占检测总数7%,桩长满足要求、桩体密实、桩身完整性良好。
⑵ 桩身砼强度检验:本工程共取17组样,桩身设计强度等级为C20,试块经过同条件养护28d后送质检站做抗压试验,试压结果20.5~27.7 MPa,试验结果均达到强度要求。
⑶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经质检单位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附录A第A.0.9款第3点规定,取s/b=0.01相对应的荷载作为承载力特征值,其数值>320KPa。本次试验共检测4根桩和4个地基土试验点,检测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见表4。
单桩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结果表表4
试验序号 试验点号 (#) 压板面积(m2) 复合地基设计承载力特征值(kPa) 试验 最大荷载(kN) 承载力 特征值(kPa) 最大沉降量(mm) 残余沉降量(mm) 设计承载力特征值对应沉降量(mm)
1 50×M ZJ8-5 2.56 320 1638.4 320 26.57 20.02 14.49
2 52×X PBP-33 2.56 320 1638.4 320 27.29 20.89 15.04
3 47×b ZJ3-2 2.56 320 1638.4 320 26.92 20.14 14.43
4 50×b ZJ2-6 2.56 320 1638.4 320 27.54 20.63 13.64
⑷ 现场开挖检验:经静载荷试验合格后,桩头均开挖清理露出30~50cm,检验结果是:整体桩位偏差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桩身结构完整,桩身砼密实,强度、尺寸均符合要求,桩身强度检验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达到本次地基加固处理的目的。
4.2效果评价
从以上检验结果说明,通过载体桩对粉质黏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后,大大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加固效果显著,加固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整个工程于2010年3月竣工交付使用,通过沉降观测,至今未发现基础有不均匀沉降、过大沉降。
5结语
从上述工程实例,说明载体桩应用于处理粉质黏土地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具有广阔的前景,特别是在8~15层的建筑地基处理中值得推广。但在工程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⑴混凝土采用现场搅拌时,砂与碎石每車都要过秤计量,严格按混凝土施工配比下料;每盘料搅拌时间不少于2分钟,塌落度控制在8~10cm。干硬性混凝土水泥、砂石配比同桩身混凝土配比,用水量减少,以手攥成团为宜。
⑵测三击贯入度时严禁带刹车和离合,测量要细致、准确,如实记录测量数据
⑶成桩过程中随时测量对邻桩的影响,发现邻桩水平及竖向位移超过30mm,则停止夯击。成桩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地面隆起,当隆起超出规范要求时(小于50mm),应立即停止施工,报告技术人员解决。
⑷桩身混凝土应连续浇注,如在浇注过程中出现停电等突发情况,可调集商品混凝土进行浇注;混凝土浇注时,应适当超灌至设计桩顶标高以上30~50cm;混凝土振捣时,按振捣棒的操作要求进行振捣,确保桩身混凝土密实。
⑸拔出护筒时速度要慢,特别是刚开始拔时,注意不要将护筒内砼及钢筋笼带起,造成桩身砼与干硬砼(复合载体)结合不密实。
⑹桩的施工顺序应特别注意,施工顺序的安排原则是尽量减少对已成桩的影响次数,一般不允许直接影响超过2次;特别是十字交叉处的桩,宜最后施打。
⑺基础开挖采用机械施工时,对于个别标高较高的夯实混凝土桩挖土过程中严禁机械碰撞,对于桩间土尽量采用人工清除。对硬塑——坚硬状松散粘性土和粗粒土,应预留300mm用人工开挖,对含水量较高(可塑以下)的粘性土和粉土,应最少预留500mm用人工开挖,严禁基槽土被扰动。
⑻基础开挖后,为了使地基不产生过大变形,需等到一定龄期,才能进行上部结构的施工。
⑼载体桩被加固土层宜为粉土、砂土、碎石土及可塑、硬塑状态的黏性土;在软塑、软可塑土层,地下水位较高且地下水含量较为丰富的土层的适用性差,韶关地区暂无成熟的施工经验,对于该类土质应该慎用载体桩。
参考文献:
[1]《载体桩设计规程JGJ》(135-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7.10.1起施.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4.2起施.
[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3.1.1起施.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CBJ15-31-2003).广东省建设厅. 2003.6.1起施.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