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所在是一所农村普通初中,大多数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状况,由于基础和学科的抽象性,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数学更是较难的学科。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设法提高教学效果,改善学生学习素养,激发学习兴趣,成为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地方教育的装备支持,我地区也逐渐配置了教室多媒体设施,并且上级教育部门也通过各种方式,连续多年开展了对全体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培训,软件和硬件的武装,使老师们争相尝试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为开展课堂改革造就了条件。
通过实践,发现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益,增加课堂容量,减少师生抄题的低效时间;而且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比如函数图象和平面几何图形的动态变化,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形象的情境引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但是在使用中我和同事们也遇到了一些过度依靠新技术甚至否定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现象,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副作用。经过反思,我们对其利于弊以及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达到最优,进行了一些尝试,总结起来,以便各位同仁赐教。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减少无效时间,得以提高课堂效益。
“课改”提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学习数学的必备方法。因而“问题”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有些问题字数少,教师可以边讲边板书,对课堂进度没有什么影响。但有的问题字数很多,若教师在课堂上抄题,则会浪费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比如应用性的问题,探究类的问题。教师利用大屏幕在避免了抄题这个环节后,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关注学生,学生也少了一些开小差的机会。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实践中发现,利用多媒体展示题目后,各小组讨论的热情很高,过去对数学兴趣不高的也争相报出自己的答案。课堂气氛和节奏有利于掌控。
二、借助多媒体软件,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参与建立数学模型,利于学生理解。
“课改”还要求改进学生的认知方法,数学知识是高度抽象的知识。初中数学逐渐摆脱直观,进入抽象,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过去我靠不断黑板上绘平面图和比划帮助理解,总有一些学生反应很困难。如我在教学用“平面去截几何体”这一节时。学生先用小刀在萝卜、土豆等做的立方体上截平面。但由于条件和操作技术的限制。所得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我就用flash做了一个课件。给学生展示了用平面去截立方体,所得截面分别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情况。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思考等方式,对这一节知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利用可操作性的课件,让学生自己动手改变输入的数据和鼠标点击不同选项,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像或者对错误的结论和数据弹出警告,对学生都是一种可以产生深刻印象的过程,正如学生喜欢的电脑游戏显示了“GAME OVER”这也是传统教法中不易实现的。
三、发挥多媒体的特长,有利于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源自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光电,呈现数学问题,可以创设逼真的数学问题情境,列举大量生活中的数学,比用文本形式呈现的数学问题更具有直观性、可视性和活动性。以录象、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虚拟、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来学习数学,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多媒体用在教学中有这么多的好处,但也不是随便拿起来都用,更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时候过度使用反而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使教学目标偏离主题,这又违背了课改的初衷,这方面有很多的教训,我认为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多媒体只是辅助,不是必须的。我们传统教学中的动手折、动手画、动手量、实物演示同样不可少,很多是多媒体技术不能替代的。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让学生只当一个观众,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参与者,不是我们表演的观众。比如前面说的用平面去截立方体这一内容的教学,尽管我们可以用电脑模拟,但学生动手去截的这一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掌控学生接受速度,不能进入“电灌”的误区。使用多媒体时,课堂上呈现的题目要比不用多媒体多,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时,屏幕上已经换成新题了。又只得把精力放在新题上,跟着屏幕上的题跑,而没有自己的反思,消化。教学就又成了灌输式,只不过成了“电灌”。一节课下来学生如入云雾,不能很好把握知识点。
第三,要有针对性,掌握内容和“度”,不能过分追求直观,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情况,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必要的。但是,教师的教学处理如果过于直观,不恰当、过分地依赖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则会降低学生思维水平,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一点,尤其是使用别人做成的课件时要认真筛选,
总之,课改的开展为我们提高教学效度,全面增强学生科学素养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而多媒体对于数学课的课改,更是如虎添翼。事实上多媒体不只是减轻了我们的课堂劳动量,而是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中课件的设计要考虑教学目标、教材、学生,不能随便网上下一个就用。课堂上如何安排展示时间、参与时间,音乐、画面的选择都要考虑课堂环境。我们应当扬长避短,课改要求我们:老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其他的只是工具,我们应该成为多媒体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只要科学设计,合理使用就能提高我们数学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成功。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地方教育的装备支持,我地区也逐渐配置了教室多媒体设施,并且上级教育部门也通过各种方式,连续多年开展了对全体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培训,软件和硬件的武装,使老师们争相尝试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为开展课堂改革造就了条件。
通过实践,发现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益,增加课堂容量,减少师生抄题的低效时间;而且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比如函数图象和平面几何图形的动态变化,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形象的情境引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但是在使用中我和同事们也遇到了一些过度依靠新技术甚至否定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现象,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副作用。经过反思,我们对其利于弊以及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达到最优,进行了一些尝试,总结起来,以便各位同仁赐教。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减少无效时间,得以提高课堂效益。
“课改”提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学习数学的必备方法。因而“问题”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有些问题字数少,教师可以边讲边板书,对课堂进度没有什么影响。但有的问题字数很多,若教师在课堂上抄题,则会浪费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比如应用性的问题,探究类的问题。教师利用大屏幕在避免了抄题这个环节后,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关注学生,学生也少了一些开小差的机会。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实践中发现,利用多媒体展示题目后,各小组讨论的热情很高,过去对数学兴趣不高的也争相报出自己的答案。课堂气氛和节奏有利于掌控。
二、借助多媒体软件,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参与建立数学模型,利于学生理解。
“课改”还要求改进学生的认知方法,数学知识是高度抽象的知识。初中数学逐渐摆脱直观,进入抽象,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过去我靠不断黑板上绘平面图和比划帮助理解,总有一些学生反应很困难。如我在教学用“平面去截几何体”这一节时。学生先用小刀在萝卜、土豆等做的立方体上截平面。但由于条件和操作技术的限制。所得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我就用flash做了一个课件。给学生展示了用平面去截立方体,所得截面分别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情况。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思考等方式,对这一节知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利用可操作性的课件,让学生自己动手改变输入的数据和鼠标点击不同选项,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像或者对错误的结论和数据弹出警告,对学生都是一种可以产生深刻印象的过程,正如学生喜欢的电脑游戏显示了“GAME OVER”这也是传统教法中不易实现的。
三、发挥多媒体的特长,有利于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源自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光电,呈现数学问题,可以创设逼真的数学问题情境,列举大量生活中的数学,比用文本形式呈现的数学问题更具有直观性、可视性和活动性。以录象、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虚拟、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来学习数学,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多媒体用在教学中有这么多的好处,但也不是随便拿起来都用,更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时候过度使用反而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使教学目标偏离主题,这又违背了课改的初衷,这方面有很多的教训,我认为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多媒体只是辅助,不是必须的。我们传统教学中的动手折、动手画、动手量、实物演示同样不可少,很多是多媒体技术不能替代的。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让学生只当一个观众,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参与者,不是我们表演的观众。比如前面说的用平面去截立方体这一内容的教学,尽管我们可以用电脑模拟,但学生动手去截的这一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掌控学生接受速度,不能进入“电灌”的误区。使用多媒体时,课堂上呈现的题目要比不用多媒体多,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时,屏幕上已经换成新题了。又只得把精力放在新题上,跟着屏幕上的题跑,而没有自己的反思,消化。教学就又成了灌输式,只不过成了“电灌”。一节课下来学生如入云雾,不能很好把握知识点。
第三,要有针对性,掌握内容和“度”,不能过分追求直观,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情况,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必要的。但是,教师的教学处理如果过于直观,不恰当、过分地依赖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则会降低学生思维水平,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一点,尤其是使用别人做成的课件时要认真筛选,
总之,课改的开展为我们提高教学效度,全面增强学生科学素养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而多媒体对于数学课的课改,更是如虎添翼。事实上多媒体不只是减轻了我们的课堂劳动量,而是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中课件的设计要考虑教学目标、教材、学生,不能随便网上下一个就用。课堂上如何安排展示时间、参与时间,音乐、画面的选择都要考虑课堂环境。我们应当扬长避短,课改要求我们:老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其他的只是工具,我们应该成为多媒体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只要科学设计,合理使用就能提高我们数学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