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磨一剑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da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贾岛《剑客》有名句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后世的文人骚客,常把历时长久的著书立说过程称为“十年磨一剑”。翻看吴建国先生的作品,从第一篇写于1997年的《“升官”与“长才”》到书成出版,已有22年之久,比两个十年还多,或可叫 “廿年磨一剑”。
   二十年,司马迁写成了无韵之离骚《史记》,司马光推出了皇皇巨著《资治通鉴》,居里夫人则拿了两次诺贝尔奖,马云从一个英语老师成为中国首富。看来,好东西、大事业都是需要一定时间来打磨锻炼的。同样道理,建国用二十年光阴磨出了一部《偶思絮语》,不仅其耐心和毅力值得称道,坚忍不拔的精神令人钦佩,更重要的是他精雕细琢,苦心孤诣,不以数量取胜,而以质量占优,为我们奉献了一批文采斐然、含金量极高的文章精品。建国的厚积薄发,再次验证了一句老话:好饭不怕晚。
   我和建国同为军营出身,是一个军区的战友,也是同声相求的文友。我们都曾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奉献青春,后来又一起在《解放军报》《郑州日报》《大公报》《老人春秋》等报刊笔耕不辍,遥相呼应。他的文章,我大部分都曾拜读过,十分欣赏,每每拍案叫绝;此次结集出版,又系统地通读一遍,更感到含英咀华,受益匪浅。建国是个多面手,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杂文写得酣畅淋漓,一针见血;游记写得飘逸潇洒,美不胜收;随笔写得激情洋溢,精到细腻;散文写得扎实沉稳,厚重大气。这几种文体在集子里都有收录,相映生辉,各放异彩,反映了作者的不凡功底和丰厚学养。
   星移斗转,时间过得真快。初认识建国时,他还刚人到中年,风度翩翩,不知不觉就进入耳顺之年,成了资深帅哥。当一些人在哀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时,他像一个勤奋的铸剑师,用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精心收集到的社会矿石,在二十年里不知疲劳地铸铁磨剑,用充满激情的文字感悟人生,为历史存照,守卫善良,唱响正气歌。他的作品虽不算多,但不写则已,写就力求写出新意,写出精彩,写出神韵,令人击节叫好。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建国的写作就是这样,始终在与时俱进,用心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奔涌的时代大潮,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建国写好文章的重要依据和来源。20年的军旅生涯,他从班长一步步到旅政治部副主任。转业后从机关党工委副书记到物价局局长。这对别人而言,不过是一项项的档案记录,而对建国来说,就成了他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之源。于是,我们就看到他笔下那些来自生活现实的杂文,如《照镜 正冠 洗澡 治病》《形式主义似鸦片》《吃啥才安全?》等,携风带雨,与时俱进,资料翔实,观点新颖;那些生动活泼的游记,如《桂河大桥遐思》《古都志斋千唐魂》《行走在列子故里》等,声情并茂,令人神往;那些充满智慧的人生感悟,如《给自己定位》《平淡是福》《学会安静》等,浓墨重彩,深情厚意,篇篇都折射出时代变幻的绚烂色彩,也是其丰富人生经历的文学记录。
   杂文是思想性最强的文体之一,作为一个杂文家,思想的敏锐与思维的高度是最基本的要求,建国在这方面也有着自觉的追求和努力,并在文章中得到充分体现。看他早年间写的文章《当惜“谔谔”之言》《当心易牙之徒》等,思想性还不是很强,思维能力还较为单薄,有些就事论事。愈到后来,他在思想性方面的进步就愈明显,精神境界愈高,思维能力愈强,文章也越有滋味,越有底蕴。其中《宠辱皆忘最难得》《由袁绍的耳朵谈起》《常思吾身在力行》《“你要认识你自己”》《人品极处是自然》等优秀篇什,则尤为精彩、深邃,富于哲思,读其文,品其意,如同参加一次思想会餐,接受一次精神沐浴,受到一次深刻启迪。
   有道是文如其人,这话形容建国是再合适不过了。建国的文章厚重、从容、大气、多情,生活中他也是这样一个人。他做事有担当,工作有魄力,敢吃“螃蟹”,能兴局面,曾荣立四次三等功,获嘉奖无数。他對人热情,豪爽大方,朋友有事,他比谁都热心,他要有事,朋友们也是一呼百应。说句时髦的话,这就叫“人格魅力”;用一句老话来形容,就叫“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一言以蔽之:此人可交。
   已进“花甲之年”的吴建国先生,职场打拼画上句号,但对其文字生涯来说,则可能是黄金年龄的到来,学识、见地、思想、经验均臻高峰,好作品也就最易在这个时期问世。但愿他能在写作之路上继续前行,舞文弄墨,写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好文章。读完建国书稿,掩卷反思,虑之再三,还想给作者提点希望,愿建国能力争自成机杼,形成自己的独特写作风格。这是很有意义也很艰辛的过程,也是我的一贯追求,愿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并进。是为序。
其他文献
网上传出一段视频:5月3日,G521高铁动车组上一位女乘客拒绝查票与乘务员发生冲突。她还振振有词地扬言:“我打你怎么了,还碰到乘务人员碰瓷的了!”乘务员无可奈何,气得直哭。或许是女乘客太霸道的缘故,周围的乘客都不敢发声,只有一个小孩提醒她:“阿姨,每个人都要检票啊。”旋即遭到女乘客的训斥:“大人的事小孩别插嘴!”  网友们都为这个小孩点赞,其实他也不一定是“见义勇为”,只不过随口说了一句实话。《三
期刊
在扬州参加全国作家采风活动间隙,走在扬州的一条胡同里,见几个工人正在路上干活,停住脚步想看他们作业,不料一个中年汉子热情问道:“看八怪?”说着手一指,“不远”,往前,是“扬州八怪纪念馆”。俺顿生几分感动——声色未动就让人家一下看出来了!  扬州八怪是让人骂走红的一个群体。八怪,不止是八个人,而是一个意趣相投的群体——他们没有结社,更没有主席、会长、理事长等名号。他们各忙各的,但不能排除交集者在一起
期刊
在论坛上看到一篇帖子,作者是一名基层公务员,文章满篇都是对单位、对领导的牢骚和抱怨。奇怪的是,如此帖子居然还得到了不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心相惜。再随便点击一找,网上类似的颓废怨帖还不在少数。有人顶,有人跟,俨然一番大盖高楼的阵式。  自然,各行各业该有不同的声音。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肯定有人抱怨有人欣赏。近期,作风建设、反腐倡廉的组合拳一个比一个有力,不少公务员收人降了,要求高了,规矩严了,约
期刊
闲览看到一幅漫画,“男主角”正使劲地拍马……旁缀说明词:“看风使舵,拍马吹牛,也出人才。而且在历史上也是最红火的人才。”此言不虚。成功学为20世纪初发轫,而溜须拍马成为一门“显学”久矣!可谓源远流长,且凡有人群处,必有此“族”。  “溜须”“拍马”乃两个典故。自何而来?前者来自宋朝名相寇准,说名丁谓者受寇准提携,遂非常恭顺。一次吃工作餐时,寇准不小心胡须上沾上了饭粒,丁谓忙上前小心顺下.并将胡须梳
期刊
袁成兰大姐可谓是一个难得的全才、奇才,她的文学创作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学体裁:杂文、戏剧、影视、小说、散文、诗歌等等,她还会书法、画画,可以说,能玩转文学艺术的十八般武艺,而且每样都玩出了成果,这在全国杂文界也是独树一帜的。  袁大姐的文学艺术成就可说的很多,我这里简单地讲一讲我读袁大姐杂文的感受。  我平时不太写杂文,但因为我编了二十多年的报纸副刊,对杂文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我觉得只有內心丰富
期刊
《左传·昭公七年》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叫正考父的人,他第一次被任命为上卿的时候,一直是弯着腰受命;第二次被任命为上卿时,是鞠着躬受命;第三次被任命为上卿时,他竟然俯身如弓受命。平时走路时,他总是低着头顺墙根小步快走。他这种行为举止,似乎有点反常不入流,但他这种谦虚谨慎、如履薄冰、低头做人的品格成为后人的榜样。  “美国之父”富兰克林在年轻气盛时,曾去拜访一位令他敬仰的前辈。在他
期刊
“眼色”一词。有不同的解释。一是指在特定的场合和情境下,以眼色传递信息;一是指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能力。有不知內情者在场,两个事先有某种约定或心有默契者。以眼色做阻止、提醒或指使等示意;恋爱关系尚未公开的情人以目传情,暗送秋波,作不为第三者知的情感交流;为达到某种目的却不便贸然明言,而以目试探,比如以色相为诱饵,引对方上钩的骗子;或钟情于对方但羞于表达爱意,而以眼神暗示对方的男女,等等,皆属前者。
期刊
仓库里,好几辆儿童车堆摞在一起,崭新如初却灰尘满布。女儿的喜新厌旧,我们的有求必应,一度造成浪费。偶尔翻出儿时的照片,父亲用旧自行车改制的儿童车,虽然仅有辘轳和支架,但我端坐其上,却笑得格外灿烂。  如今的“幸福生活”,可谓是逢旧必换、见好就买,但却全然没了昔日过“简朴生活”的意趣。  当年,用过的瓶瓶罐罐,全是宝贝。去打瓶酱油!母亲一声吩咐,随即递过来一支黑褐色酱油瓶;我连蹦带跳快去快回,将满满
期刊
招聘场。一份份制作精美的简歷,掀开看看,有表演获奖经历者,往往令人眼睛一亮。相亲场(涵盖非诚勿扰类电视相亲)。一个个精心妆点的人儿,“点将”之后,引吭而歌或翩翩起舞者,总能激起赞许的掌声  一向以含蓄、内敛,甚至拘谨呈现世界的国人,而今在巴黎卢浮宫、莫斯科红场……都让老外“刮目相看”了,“本色”献演的是中国大妈们,节目相同:广场舞。  审美之“道”不同,“表演奇迹”另当别论,不过,我们确乎真的进入
期刊
董其昌是明朝末年人。他自幼聪明过人。才气横溢。17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一支生花妙笔。描绘锦绣文章,自谓“第一非我莫属”。不料红榜一出,竞列堂侄董原正之后。原来,阅卷官同时也是松江知府的衷贞吉,读董其昌的考卷时,文章无可挑剔,但字写得太臭,于是就给了他个第二名。这一下大伤董其昌的自尊,从此下苦功夫钻研书法,心慕手追,发奋临池,果然有了飞速长进。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进京赶考,以二甲第一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