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云南省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秀丽风光与民族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为了迎合人们注重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趋势,为了使云南省的旅游产业得以更好的发展。本文尝试着对云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外在推动力、及融合发展机制和对策等理论内容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推动旅游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由产业分界走向产业融合
我国居民对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是两大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进步为两大产业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人民越来越注重精神追求,渴望品质高端化、参与体验式的新型旅游形式。因此开发新型旅游形式-文化旅游,在旅游产品中根植文化元素,以此吸引消费者,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
(二)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链环节分析
通过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可能融合的价值链进行分析,来阐述两大产业融合机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可以在筹划设计环节、生产制造环节、市场营销环节、消费环节以及后续服务环节发生融合。例如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就是在筹划设计环节实现两大产业融合促进发展的。浙江横店的影视城则是在生产制作环节实现产业融合,文化产业示范区作为旅游景点建设运作。现代3D技术的运用使得文化产品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科技技术等传播手段,实现两大产业产品市场营销环节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分析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先是从产业分立状态,随着各自产业边界在外不驱动因素下发生了产业边界的模糊与消失,产生了技术、产品、组织和市场四个层面的融合。两大产业通过重构价值链,产生新的价值链,最终形成文化旅游业。
二、云南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现状研究
(一)云南省旅游产业现状
云南省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品级优且种类多云南省享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包括常年堆有积雪的雪山,茂密的原始森林,深邃的峡谷,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彩的民族风情,还有神秘的宗教文化,这都为美丽云南增添了无限的魅力。近些年云南省旅游业全面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在发展过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到位、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以及旅游资金缺乏问题等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云南省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云南省文化产业现状
云南文化产业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云南省就已经喊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口号。文化产业且作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发展初始就体现出极强的地域特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独具云南特色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民族民间工艺制品、演出演艺业、文化旅游业、广告会展业、体育服务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门类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推行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依托于迅猛发展的旅游产业平台,云南文化产业成效显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8年,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云南省GDP的5.8%,成为与云南烟草产业、生物产业、旅游业、电力发电业和矿产资源开采业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但是文化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科技、人才因素制约了高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
云南省旅游产业总体上拓展资源整合,使得旅游和文化全面结合,形成了一大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但是云南省自然资源独天得厚,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这些吸引游客的资源还没有完全开发,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仅仅是在观光旅游上,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和以及商务旅游等旅游产品的开发程度还不大、挖掘度还不深,还存在很大的延伸性,把各个行业都通过旅游产品的开发来建立联系,增强各个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出更多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此外,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融合的发展受到人才、科技的制约,信息含量低、产品增加值不高。缺乏对文化资源保护、深层挖掘、品牌设计运作、产品营销的专业人才。
三、云南省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和路径选择
(一)两大产业融合的条件分析
云南省的民俗节庆、文物古迹、文学戏剧等文化资源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依托,它们也构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开发出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能够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使历史文物古迹、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传统技术等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实现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双赢效果。通过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影视产业的广泛宣传,实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在产品、企业、市场、产业四个层面的融合。云南省有比较完整的旅游学教育体系,旅游人才为云南省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两大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1.通过两大产业产业链延伸实现融合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制作手段和现代技术,将文化因素植入到传统的旅游产品中,从而衍生出一大批文化旅游产品和新闻出版业、影视产业、音像品制作业、酒店住宿、餐饮业旅游工艺品等多个产业链条。例如《云南印象》,延长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增加了住宿和餐饮收入,使得旅游景点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了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通过两大产业链渗透实现融合
通过旅游业向文化产业渗透,赋予文化产业景区(名人故居、影视基地、动漫基地)以旅游功能。在文化产业园区。旅游者可以观摩各类民间艺术的生产过程,现场体验艺术品制造,获得较高的消费者满意度。从而使文化园区提升品牌优势。目前云南省依托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演艺作品。如《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印象丽江》、《纳西古乐》等艺术精品。
通过文化产业向旅游业渗透,,将文化元素渗透到自然风景、名胜古等旅游产品中,旅游产品借助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提升知名度,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例如,依托地区资源,民族节发展迅速,为当地旅游提供了艺术载体,如东巴文化旅游节、香格里拉文化旅游节、丽江雪山音乐节等。
四、加快云南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主动引导文化旅游消费,刺激消费需求
云南省可以根据各个区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创建"民族纺织工业旅游体验课"、"陶瓷制作旅游课"、"民族舞蹈学习课"等吸引消费者体验参与,从而增加消费者认知度和满意度,加快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和广播媒体宣传,增加旅游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认知渠道,为文化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因此云南省政府应加大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文化旅游人才,重视文化旅游课题研究,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够发挥和挖掘本地文化旅游特色的复合型人才。为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法律保障
政府要提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培育支柱产业,完善法律环境,为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协调引导两大产业的发展规划、投资项目和市场推广等,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结论
云南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有着很好的基础和发展前景。政府要利用本地优势,发会引导者、协调者和管理者的作用,使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在技术、产品、组织和市场四个层面实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建.产业融合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4):4-6.
作者简介:毛亚男,1986年1月24日,女,河南省汝州市。现在云南民族大学就读,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13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由产业分界走向产业融合
我国居民对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是两大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进步为两大产业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人民越来越注重精神追求,渴望品质高端化、参与体验式的新型旅游形式。因此开发新型旅游形式-文化旅游,在旅游产品中根植文化元素,以此吸引消费者,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
(二)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链环节分析
通过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可能融合的价值链进行分析,来阐述两大产业融合机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可以在筹划设计环节、生产制造环节、市场营销环节、消费环节以及后续服务环节发生融合。例如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就是在筹划设计环节实现两大产业融合促进发展的。浙江横店的影视城则是在生产制作环节实现产业融合,文化产业示范区作为旅游景点建设运作。现代3D技术的运用使得文化产品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科技技术等传播手段,实现两大产业产品市场营销环节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分析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先是从产业分立状态,随着各自产业边界在外不驱动因素下发生了产业边界的模糊与消失,产生了技术、产品、组织和市场四个层面的融合。两大产业通过重构价值链,产生新的价值链,最终形成文化旅游业。
二、云南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现状研究
(一)云南省旅游产业现状
云南省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品级优且种类多云南省享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包括常年堆有积雪的雪山,茂密的原始森林,深邃的峡谷,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彩的民族风情,还有神秘的宗教文化,这都为美丽云南增添了无限的魅力。近些年云南省旅游业全面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在发展过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到位、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以及旅游资金缺乏问题等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云南省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云南省文化产业现状
云南文化产业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云南省就已经喊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口号。文化产业且作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发展初始就体现出极强的地域特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独具云南特色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民族民间工艺制品、演出演艺业、文化旅游业、广告会展业、体育服务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门类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推行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依托于迅猛发展的旅游产业平台,云南文化产业成效显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8年,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云南省GDP的5.8%,成为与云南烟草产业、生物产业、旅游业、电力发电业和矿产资源开采业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但是文化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科技、人才因素制约了高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
云南省旅游产业总体上拓展资源整合,使得旅游和文化全面结合,形成了一大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但是云南省自然资源独天得厚,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这些吸引游客的资源还没有完全开发,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仅仅是在观光旅游上,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和以及商务旅游等旅游产品的开发程度还不大、挖掘度还不深,还存在很大的延伸性,把各个行业都通过旅游产品的开发来建立联系,增强各个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出更多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此外,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融合的发展受到人才、科技的制约,信息含量低、产品增加值不高。缺乏对文化资源保护、深层挖掘、品牌设计运作、产品营销的专业人才。
三、云南省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和路径选择
(一)两大产业融合的条件分析
云南省的民俗节庆、文物古迹、文学戏剧等文化资源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依托,它们也构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开发出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能够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使历史文物古迹、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传统技术等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实现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双赢效果。通过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影视产业的广泛宣传,实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在产品、企业、市场、产业四个层面的融合。云南省有比较完整的旅游学教育体系,旅游人才为云南省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两大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1.通过两大产业产业链延伸实现融合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制作手段和现代技术,将文化因素植入到传统的旅游产品中,从而衍生出一大批文化旅游产品和新闻出版业、影视产业、音像品制作业、酒店住宿、餐饮业旅游工艺品等多个产业链条。例如《云南印象》,延长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增加了住宿和餐饮收入,使得旅游景点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了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通过两大产业链渗透实现融合
通过旅游业向文化产业渗透,赋予文化产业景区(名人故居、影视基地、动漫基地)以旅游功能。在文化产业园区。旅游者可以观摩各类民间艺术的生产过程,现场体验艺术品制造,获得较高的消费者满意度。从而使文化园区提升品牌优势。目前云南省依托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演艺作品。如《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印象丽江》、《纳西古乐》等艺术精品。
通过文化产业向旅游业渗透,,将文化元素渗透到自然风景、名胜古等旅游产品中,旅游产品借助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提升知名度,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例如,依托地区资源,民族节发展迅速,为当地旅游提供了艺术载体,如东巴文化旅游节、香格里拉文化旅游节、丽江雪山音乐节等。
四、加快云南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主动引导文化旅游消费,刺激消费需求
云南省可以根据各个区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创建"民族纺织工业旅游体验课"、"陶瓷制作旅游课"、"民族舞蹈学习课"等吸引消费者体验参与,从而增加消费者认知度和满意度,加快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和广播媒体宣传,增加旅游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认知渠道,为文化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因此云南省政府应加大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文化旅游人才,重视文化旅游课题研究,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够发挥和挖掘本地文化旅游特色的复合型人才。为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法律保障
政府要提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培育支柱产业,完善法律环境,为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协调引导两大产业的发展规划、投资项目和市场推广等,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结论
云南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有着很好的基础和发展前景。政府要利用本地优势,发会引导者、协调者和管理者的作用,使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在技术、产品、组织和市场四个层面实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建.产业融合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4):4-6.
作者简介:毛亚男,1986年1月24日,女,河南省汝州市。现在云南民族大学就读,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13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