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黄钟。这是位美髯公,外表个性张扬,其实十分随和、热情。
黄钟说他做过一个梦:一天,他站在一处摩崖石刻旁,石刻上赫然刻着四个大字:“吟石采衔”,正当他用手去探摸石刻的深浅时,忽听有人高呼他的名字,写生的同伴们在招呼他,要踏上归途了。黄钟一下醒来。事后他(揣)摩“吟石采衔”其意。一学者给他说:吟者,咏也,吟石,泛指歌颂大自然;采衔,就是选择和发挥之意。这不就是说你命中注定是一个画家吗。
黄钟年少时就有一个梦,长大后成为一名画家。上中学时他便开始师从苏州著名山水画家吴石渔、余彤甫学画。可正在这时,上山下乡的浪潮把这位美术青年推到了农村。1977年返城后,他才幸运地重新拿起画笔,进了东风书画社(苏州最早的书画社,苏州古吴轩的前身)。
如今,黄钟已在在苏州画坛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山水画家的领军人物。黄钟成就来自他的执著和勤奋。中国画家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既要立足于传统,又要有别与古人,符合现代的时代,有自己的绘画语言。有些画家在金钱和物欲的驱动下,一味迎合市场,放弃了自己的艺术追求。黄钟则不然。他心迹高远,不赶时尚,坚持在传统的主脉上行走,在夹缝中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心路决定作品的艺术定位和审美情趣。黄钟有着一颗平常心,读他的山水画,给人的印象是,真情流露而不矫揉造作,清新自然而充满活力,不少画作透露出一股浩然之气。突兀的山崖、灵动的云海、飞湍的瀑布、苍劲的松树……万象在旁,其体形神态、笔墨痕迹活跃多姿,有直奔眼前的感觉,气势磅礴,撼人心魄。让人宛若置身于真切的大自然中。
石涛强调作画要有自己的感受,因之,他“搜尽奇峰打草稿”;黄宾虹在寓寄上海后开始从临摹古人向师法自然转型。他说:“知师古人不知师造化,终无以得山川之灵秀也。”他一生曾九次登临黄山,五次上九华山,寻找自然界赋予的灵感。
“大树底下无好草”,学生不能在老师的阴影下成长。诚如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黄钟认为:大师们已把传统山水画推到历史的象限,要走自己的路,重要的是学习大师们的精神。黄钟钻研名家山水画范本,烂熟于心。但他不是去照搬照抄,而是吸收其鲜明的笔触,为我所用。艺术贵于感受。他更重视到大自然中去求真,求美,数十年来。锲而不舍。黄钟遍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近几年,他每年外出长距离写生采风都有五、六次,浙西山区、黄山、张家界、伏牛山、鸡公山、泰山、武当山、太行山、三青山、神农架、黄河小浪底等等,都留下他写生的足迹,饱游饫看,长期积累,训练自己的艺术眼力,去发现、感受大自然的美,追寻艺术的幻觉和灵感,在观察中提炼。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敞开心扉的对话,大自然的无穷生命力,唤醒了他的创作激情和独特感受,并把它都留在了写生本上,高质量的、独特的构图孕育了他日后的作品。正是这样,读黄钟的山水画总能感受到画家脉搏的律动和激情的冲动,感受到他性格的流露,轻松,随意,有时还有几分任性。在他的画笔下,山的远近、前后、高低,旖旎多姿,清淡天真,自然生动,又彼此互相照应,在疏密组合中营造空间效应,既富变化又有整体美感,呈现出自己新鲜活泼的笔墨语言。
用毛笔写字,用毛笔作画。这是中国独有的。古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和国画都是线条的艺术,都是用线条在造型。线条的长短、肥瘦、刚柔和墨的浓淡、枯湿、焦宿,这是中国画的传统语言。“以书法透人于画。则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黄宾虹语)。黄钟撰写的《以书法塑造中国画品格》一文,在分析了吴作人先生中西结合的创作实践后。指出:吴作人先生正是因为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继承中国传统笔墨,丰富了中国画的造型,把中西绘画艺术融于一炉,才成为一代大师。黄钟在自己的绘画实践中,以大师们为楷模,重视书法的锻炼,潜心临摹名帖古碑,正草隶篆,涉猎广泛。他坚信磨刀不误砍柴工,数十年来,乐此不疲。诚然,书法与绘画是相得益彰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但黄钟对书法笔墨的理解和把握,使他对传统的绘画语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利于他对绘画笔墨的深层开掘。他的画讲究线条的韵昧,笔墨的书写性更具造型感。难能可贵的是,与当今一些画家不注意或不善于题跋相比,黄钟则十分重视题诗、题款和署名款,扬其所长,使之成为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构成了画面的整体感。
黄钟小传:1954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吴昌硕研究会副会长,现供职于吴作人艺术馆。作品《数里青山径》入选第三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青山欲共高人语》入选《中国画一当代画风》大型画集;《山庄静卧夕阳里》入选《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大型画集,并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山水》入选《全国绘画实力派作品集》大型画集;2001年获“新世纪中国山水画200家”称号;《幽谷藏春》获荣誉奖;入编《新世纪中国山水画200家精品集》,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夕阳影里放清歌》入选中国美协举办“西部辉煌提名展”等。出版画集有《黄钟山水画集——水墨天地》、《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选·黄钟》等多种。
黄钟说他做过一个梦:一天,他站在一处摩崖石刻旁,石刻上赫然刻着四个大字:“吟石采衔”,正当他用手去探摸石刻的深浅时,忽听有人高呼他的名字,写生的同伴们在招呼他,要踏上归途了。黄钟一下醒来。事后他(揣)摩“吟石采衔”其意。一学者给他说:吟者,咏也,吟石,泛指歌颂大自然;采衔,就是选择和发挥之意。这不就是说你命中注定是一个画家吗。
黄钟年少时就有一个梦,长大后成为一名画家。上中学时他便开始师从苏州著名山水画家吴石渔、余彤甫学画。可正在这时,上山下乡的浪潮把这位美术青年推到了农村。1977年返城后,他才幸运地重新拿起画笔,进了东风书画社(苏州最早的书画社,苏州古吴轩的前身)。
如今,黄钟已在在苏州画坛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山水画家的领军人物。黄钟成就来自他的执著和勤奋。中国画家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既要立足于传统,又要有别与古人,符合现代的时代,有自己的绘画语言。有些画家在金钱和物欲的驱动下,一味迎合市场,放弃了自己的艺术追求。黄钟则不然。他心迹高远,不赶时尚,坚持在传统的主脉上行走,在夹缝中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心路决定作品的艺术定位和审美情趣。黄钟有着一颗平常心,读他的山水画,给人的印象是,真情流露而不矫揉造作,清新自然而充满活力,不少画作透露出一股浩然之气。突兀的山崖、灵动的云海、飞湍的瀑布、苍劲的松树……万象在旁,其体形神态、笔墨痕迹活跃多姿,有直奔眼前的感觉,气势磅礴,撼人心魄。让人宛若置身于真切的大自然中。
石涛强调作画要有自己的感受,因之,他“搜尽奇峰打草稿”;黄宾虹在寓寄上海后开始从临摹古人向师法自然转型。他说:“知师古人不知师造化,终无以得山川之灵秀也。”他一生曾九次登临黄山,五次上九华山,寻找自然界赋予的灵感。
“大树底下无好草”,学生不能在老师的阴影下成长。诚如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黄钟认为:大师们已把传统山水画推到历史的象限,要走自己的路,重要的是学习大师们的精神。黄钟钻研名家山水画范本,烂熟于心。但他不是去照搬照抄,而是吸收其鲜明的笔触,为我所用。艺术贵于感受。他更重视到大自然中去求真,求美,数十年来。锲而不舍。黄钟遍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近几年,他每年外出长距离写生采风都有五、六次,浙西山区、黄山、张家界、伏牛山、鸡公山、泰山、武当山、太行山、三青山、神农架、黄河小浪底等等,都留下他写生的足迹,饱游饫看,长期积累,训练自己的艺术眼力,去发现、感受大自然的美,追寻艺术的幻觉和灵感,在观察中提炼。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敞开心扉的对话,大自然的无穷生命力,唤醒了他的创作激情和独特感受,并把它都留在了写生本上,高质量的、独特的构图孕育了他日后的作品。正是这样,读黄钟的山水画总能感受到画家脉搏的律动和激情的冲动,感受到他性格的流露,轻松,随意,有时还有几分任性。在他的画笔下,山的远近、前后、高低,旖旎多姿,清淡天真,自然生动,又彼此互相照应,在疏密组合中营造空间效应,既富变化又有整体美感,呈现出自己新鲜活泼的笔墨语言。
用毛笔写字,用毛笔作画。这是中国独有的。古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和国画都是线条的艺术,都是用线条在造型。线条的长短、肥瘦、刚柔和墨的浓淡、枯湿、焦宿,这是中国画的传统语言。“以书法透人于画。则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黄宾虹语)。黄钟撰写的《以书法塑造中国画品格》一文,在分析了吴作人先生中西结合的创作实践后。指出:吴作人先生正是因为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继承中国传统笔墨,丰富了中国画的造型,把中西绘画艺术融于一炉,才成为一代大师。黄钟在自己的绘画实践中,以大师们为楷模,重视书法的锻炼,潜心临摹名帖古碑,正草隶篆,涉猎广泛。他坚信磨刀不误砍柴工,数十年来,乐此不疲。诚然,书法与绘画是相得益彰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但黄钟对书法笔墨的理解和把握,使他对传统的绘画语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利于他对绘画笔墨的深层开掘。他的画讲究线条的韵昧,笔墨的书写性更具造型感。难能可贵的是,与当今一些画家不注意或不善于题跋相比,黄钟则十分重视题诗、题款和署名款,扬其所长,使之成为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构成了画面的整体感。
黄钟小传:1954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吴昌硕研究会副会长,现供职于吴作人艺术馆。作品《数里青山径》入选第三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青山欲共高人语》入选《中国画一当代画风》大型画集;《山庄静卧夕阳里》入选《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大型画集,并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山水》入选《全国绘画实力派作品集》大型画集;2001年获“新世纪中国山水画200家”称号;《幽谷藏春》获荣誉奖;入编《新世纪中国山水画200家精品集》,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夕阳影里放清歌》入选中国美协举办“西部辉煌提名展”等。出版画集有《黄钟山水画集——水墨天地》、《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选·黄钟》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