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这就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确立了一个方向:语文课堂上必须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也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见,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朗读课文时,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一是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设疑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的目的。如教学《精彩的马戏》一课时,先根据课文内容逐一展示几幅图画,同时让学生朗读相应的段落。然后教师提出:“我们把这几幅图画看作是一部动画片,谁愿意给这部动画片配音?”这么一来,孩子们的读的劲头马上就来了。
二是教师“读”的真情也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对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能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
四、朗读示范、有法可依
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学生的经验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五、练评结合、促进发展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等。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与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一、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也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见,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朗读课文时,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一是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设疑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的目的。如教学《精彩的马戏》一课时,先根据课文内容逐一展示几幅图画,同时让学生朗读相应的段落。然后教师提出:“我们把这几幅图画看作是一部动画片,谁愿意给这部动画片配音?”这么一来,孩子们的读的劲头马上就来了。
二是教师“读”的真情也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对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能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
四、朗读示范、有法可依
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学生的经验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五、练评结合、促进发展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等。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与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