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中国盆地普遍具有叠合盆地的特点,研究叠合盆地油气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需要一定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查明叠合盆地现今的三维结构,揭示前期盆地的改造和后期盆地形成如何受构造活动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1 叠合盆地的概念
叠合盆地也可称为叠加盆地,是由若干不同的盆地经过纵向更迭、负荷、叠置的一种复杂结构的盆地。
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同世界大油气田的分布息息相关,叠合盆地的原型盆地类型对于划分叠合盆地的类型及对叠合盆地的含油气性评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绝大多数盆地具有叠合盆地的性质,取决于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独特的多旋回性。如华北沉积盆地是在不同演化阶段所形成的不同原型盆地在纵向上叠加、改造形成的,油气区的多样性、复杂性便是由纵向上多层次的油气系统的叠加、改造造就的。
2 叠合盆地的原型盆地的类型划分
然而,地球动力学环境会影响各类原型盆地的形成与发展。按照实用的、惯用的、简单的、实际的原则可将其划分为挤压盆地(前陆盆地、收缩盆地、压陷盆地、或挠曲盆地)、拉张盆地(伸展盆地、裂陷盆地、或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和走滑盆地等。
原型盆地内层序充填序列(或沉积样式)因动力学机制的不同而不同。如克拉盆地的以碳酸盐-蒸发岩旋回为主旋律,横向上受深水盆地和碳酸盐岩台之间的坡折带控制,形成相变式油气系统32。
大陆伸展盆地与裂谷盆地沉积层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前列谷层序,第二期为同裂谷层序,第三期为后裂谷期层序。而第一期由克拉通层序或裂谷前基岩;第二期主要由正断层控制的沉积,属于艾里均衡快速沉降,为断陷期;第三期主要为挠曲作用控制的热沉降,是坳陷期,此时剖面上形成“牛头”模式,因为后裂谷期层序向同裂谷层序往往强烈上超。前陆盆地一般在克拉盆地之上或是大陆边缘叠置,与冲断带侧向过渡,空间上将前陆盆地构造样式与造山褶皱-冲断带作为一个整体。
全球板块动力学和区域构造动力学控制着原型盆地内的地层层序及沉积样式。Cross 等人提出的控制层序的主要因素是基准面变化,Vail 等人提出层序形成的驱动机制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均与全球板块动力学和区域构造动力学有关。因此,反过来,可以通过对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层序特征的研究来了解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特征和构造特征。
3 叠合盆地中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3.1叠合盆地油气评价的整体思路
成藏区(层)带的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系统有密切关系,而且也以油气系统分析作为油气评价的基础,从而来对源岩、盖层和储层组合进行预测;而地幔对流和地块运动(包含于地球动力学环境)决定了盆地的形成;原型盆地的演化、发育则控制了层序地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布。所以,认识和预测叠合盆地新区油气资源勘查和成藏潜力评价的构成主旋律则是:盆地分析-油气系统-成藏区带-远景评价。
3.2 叠合盆地的控制因素
叠合盆地的演化是在其原型盆地的基础上,经历了一定的地史时期的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的盆地。所以,原型盆地的类型、特征及后期构造的特征是叠合盆地的特征包括其含油性的控制因素。如前所述,原型盆地内层序充填序列(或沉积样式)因动力学机制的不同而不同。
3.2.1原型盆地类型、特征对叠合盆地的控制
原型盆地的类型规模、特征是叠合盆地特征的重要控制因素。而后期的构造运动是对原型盆地的改造而非置换。残留的原型盆地的特征可以进一步了解叠合盆地的规模、特征等。
3.2.1后期构造改造对叠合盆地的控制
破坏油气藏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它的断裂作用,二是它的褶皱作用,三是它的剥蚀作用,许多学者对构造变动破坏油气藏机制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Oleg Kouznet sov等人证明了对于油气藏更有利的保存地方便是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地方,而在运动较为活跃的地方,油气藏更容易被破坏,尤其是气藏更容易被破坏。而众多不同的学者对于构造变动强度的大小表征方面,提出了各自主张的表征方法。其中,滕玉洪等人认为构造变动的规模、幅度和频度这三个方面影响了构造变动强度的大小,并且为乐对构造强度进行定量评价,引入了构造变动强度指数(SDI)、褶皱变动强度指数(FOI)及断裂变动强度指数(FAI)三个关键的概念。对于经历不同构造变动,及原型盆地类型不同的叠合盆地,本人认为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表征方法来评价原型盆地的改造如何受构造活动影响,可以余秋华等人对塔里木奥陶纪盆地的后期构造改造的评价为实例。
【参考文献】
[1]刘池阳,杨兴科。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1-14。
[2]杨明慧,刘池洋。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性[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46-49。
[3]金之钧,蔡立国。中国海相油气勘探前景、主要问题与对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06):722-730。
[4] Vail P R,Mitchum R M,Thompson S.Global cycles of relative changes of sea level [M] ∥ Payton C E.Seismic stratigraphy application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AAPG Memoir,1977,26:99-116.
[5] Carolyn L,Kristijan K,Simone S,et al.,Petroleum systems modeling in tectonically complex areas -A 2D migration study from the Neuquen Basin,Argentina [J].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06,89:201-204.
[6] Oleg K,Vladimir S,Simon K,et al.,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seismic and short-term tectonic activity,oil and gas product ion,and gas migration to the surface [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 eer ing,1994,13:57-63.
中国盆地普遍具有叠合盆地的特点,研究叠合盆地油气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需要一定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查明叠合盆地现今的三维结构,揭示前期盆地的改造和后期盆地形成如何受构造活动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1 叠合盆地的概念
叠合盆地也可称为叠加盆地,是由若干不同的盆地经过纵向更迭、负荷、叠置的一种复杂结构的盆地。
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同世界大油气田的分布息息相关,叠合盆地的原型盆地类型对于划分叠合盆地的类型及对叠合盆地的含油气性评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绝大多数盆地具有叠合盆地的性质,取决于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独特的多旋回性。如华北沉积盆地是在不同演化阶段所形成的不同原型盆地在纵向上叠加、改造形成的,油气区的多样性、复杂性便是由纵向上多层次的油气系统的叠加、改造造就的。
2 叠合盆地的原型盆地的类型划分
然而,地球动力学环境会影响各类原型盆地的形成与发展。按照实用的、惯用的、简单的、实际的原则可将其划分为挤压盆地(前陆盆地、收缩盆地、压陷盆地、或挠曲盆地)、拉张盆地(伸展盆地、裂陷盆地、或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和走滑盆地等。
原型盆地内层序充填序列(或沉积样式)因动力学机制的不同而不同。如克拉盆地的以碳酸盐-蒸发岩旋回为主旋律,横向上受深水盆地和碳酸盐岩台之间的坡折带控制,形成相变式油气系统32。
大陆伸展盆地与裂谷盆地沉积层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前列谷层序,第二期为同裂谷层序,第三期为后裂谷期层序。而第一期由克拉通层序或裂谷前基岩;第二期主要由正断层控制的沉积,属于艾里均衡快速沉降,为断陷期;第三期主要为挠曲作用控制的热沉降,是坳陷期,此时剖面上形成“牛头”模式,因为后裂谷期层序向同裂谷层序往往强烈上超。前陆盆地一般在克拉盆地之上或是大陆边缘叠置,与冲断带侧向过渡,空间上将前陆盆地构造样式与造山褶皱-冲断带作为一个整体。
全球板块动力学和区域构造动力学控制着原型盆地内的地层层序及沉积样式。Cross 等人提出的控制层序的主要因素是基准面变化,Vail 等人提出层序形成的驱动机制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均与全球板块动力学和区域构造动力学有关。因此,反过来,可以通过对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层序特征的研究来了解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特征和构造特征。
3 叠合盆地中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3.1叠合盆地油气评价的整体思路
成藏区(层)带的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系统有密切关系,而且也以油气系统分析作为油气评价的基础,从而来对源岩、盖层和储层组合进行预测;而地幔对流和地块运动(包含于地球动力学环境)决定了盆地的形成;原型盆地的演化、发育则控制了层序地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布。所以,认识和预测叠合盆地新区油气资源勘查和成藏潜力评价的构成主旋律则是:盆地分析-油气系统-成藏区带-远景评价。
3.2 叠合盆地的控制因素
叠合盆地的演化是在其原型盆地的基础上,经历了一定的地史时期的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的盆地。所以,原型盆地的类型、特征及后期构造的特征是叠合盆地的特征包括其含油性的控制因素。如前所述,原型盆地内层序充填序列(或沉积样式)因动力学机制的不同而不同。
3.2.1原型盆地类型、特征对叠合盆地的控制
原型盆地的类型规模、特征是叠合盆地特征的重要控制因素。而后期的构造运动是对原型盆地的改造而非置换。残留的原型盆地的特征可以进一步了解叠合盆地的规模、特征等。
3.2.1后期构造改造对叠合盆地的控制
破坏油气藏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它的断裂作用,二是它的褶皱作用,三是它的剥蚀作用,许多学者对构造变动破坏油气藏机制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Oleg Kouznet sov等人证明了对于油气藏更有利的保存地方便是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地方,而在运动较为活跃的地方,油气藏更容易被破坏,尤其是气藏更容易被破坏。而众多不同的学者对于构造变动强度的大小表征方面,提出了各自主张的表征方法。其中,滕玉洪等人认为构造变动的规模、幅度和频度这三个方面影响了构造变动强度的大小,并且为乐对构造强度进行定量评价,引入了构造变动强度指数(SDI)、褶皱变动强度指数(FOI)及断裂变动强度指数(FAI)三个关键的概念。对于经历不同构造变动,及原型盆地类型不同的叠合盆地,本人认为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表征方法来评价原型盆地的改造如何受构造活动影响,可以余秋华等人对塔里木奥陶纪盆地的后期构造改造的评价为实例。
【参考文献】
[1]刘池阳,杨兴科。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1-14。
[2]杨明慧,刘池洋。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性[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46-49。
[3]金之钧,蔡立国。中国海相油气勘探前景、主要问题与对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06):722-730。
[4] Vail P R,Mitchum R M,Thompson S.Global cycles of relative changes of sea level [M] ∥ Payton C E.Seismic stratigraphy application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AAPG Memoir,1977,26:99-116.
[5] Carolyn L,Kristijan K,Simone S,et al.,Petroleum systems modeling in tectonically complex areas -A 2D migration study from the Neuquen Basin,Argentina [J].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06,89:201-204.
[6] Oleg K,Vladimir S,Simon K,et al.,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seismic and short-term tectonic activity,oil and gas product ion,and gas migration to the surface [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 eer ing,1994,13: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