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往认为细菌不易对万古霉素产生耐药,但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报道了万古霉索的耐药性现象,其中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受到了关注,因其发生率上升而又不易被检测,影响了细菌感染的治疗.本期刊登了王辉教授课题组以可靠的检测方法 时分离自我国14个城市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hVISA检测,首次发现hVISA在我国的发生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机 构】
:
200040,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认为细菌不易对万古霉素产生耐药,但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报道了万古霉索的耐药性现象,其中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受到了关注,因其发生率上升而又不易被检测,影响了细菌感染的治疗.本期刊登了王辉教授课题组以可靠的检测方法 时分离自我国14个城市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hVISA检测,首次发现hVISA在我国的发生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中OXA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及其基因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97株,用PCR进行OXA型ESBLs基因型的检测,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并确定其基因型.结果 97株铜绿假单胞菌经PCR扩增发现3株菌的质粒上携带OXA型ESBLs,OXA型酶的检出率为3.1%(3/97).3株质粒DNA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日益受到关注.3%~29%的住院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出现腹泻.难辨梭菌相关性疾病(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sease,CDAD)的病死率为6%~30%。
病毒性肝炎特指由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是引起肝脏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对人类有明确致病作用的嗜肝病毒主要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这5种病毒均在我国有广泛流行,是临床上病毒性肝炎实验室诊断的最主要靶标。
目的 寻找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早期、快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尿蛋白标志物模型,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o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技术及Au芯片(proteinehip gold array)检测292例患者尿
目的 研究分析p53遗传背景不同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株中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的表达和调节,以及在NSCLC诊断和化疗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FQ-RT)-PCR检测NSCLC细胞株A549(野生型)和NCI-H157(突变型)及37例肺癌患者组织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ASPP1、ASPP2 mRNA表达,免疫印迹技术检测NSCLC细胞株ASPP1、AS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架起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近年来,固有免疫理论、Th17细胞的概念和意义、调节性细胞理论等临床免疫学理论的突破,以及各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芯片技术、组学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流式细胞术及相关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学科的交融,也推动临床免疫学技术向自动化、智能化、高通量方向发展的进程.同时,亦给临床检验工作的提高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HBV的抗病毒治疗目标是使HBeAg发生血清学转换和病毒复制的持续抑制.多项研究表明HBV的定量检测在决定治疗时机、减少治疗失败和监测耐药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WHO建立了统一的标准品,以IU/ml(国内文献用U/ml)表示HBV DNA的含量.HBsAg和HBeAg在预测血清学转换中可能发挥着潜在作用.本文探讨了HBV病毒学和血清学标志物的监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细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30S核糖体的16SrRNA亚单位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编辑同志: 对肖国辉读者对我们<一种同时鉴定和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方法>一文提出质疑,提出如下几点说明: 1.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β内酰胺酶,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领域取得了飞速的进展,新方法、新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对病毒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使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病毒性肝炎NAT分为两大类,即病毒核酸载量的检测和病毒基因型/基因突变检测.鉴于甲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的检测主要以血清学检测为主,本文主要介绍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NAT的主要技术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