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都以其创新的文化建设思想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理清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发展的脉络,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探索文化强国之路。
关键词:文化建设;主义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48-01
一、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发展文化事业的活动。“文化”就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给文化下的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也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文化的概念。而先进文化则是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发展脉络述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文化建设理论不断完善,日益走向成熟。
(一)精神文明建设。1979 年9月党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教育、科学、文化、革命理想、革命道德风尚以及文化生活等内容,肯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轮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81 年6月党十一届六中全会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并把新时期全党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有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从而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为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党的十二大,又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形成了轮廓。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从而把党的最高理想与现阶段的目标统一起来,使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更加明确,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已基本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一起,共同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演进为经济、 政治、 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十五大报告在对文化建设的表述上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代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规律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越,表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将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相提并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共同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基本板块,在报告中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认识正走向成熟。
(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大量的新思想及新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建设理论上的又一次创新,体现在:第一,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观点,从全局高度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及其作用作出新的解释。第二,第一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明确了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重心所在。第三,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标志着中央已经对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方向、目的、动力等关键问题有了较为清晰和完整的思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此进行了总结,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命题,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定了更高、更明确的目标——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 “引领风尚、 教育人民、 服务社会、 推动发展” 的重要功能,对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个新要求。进一步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 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出了科学阐述,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今天,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我们要在理清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推动我国文化建设更好地引导社会思潮,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升人民大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江泽民.十五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07-10-25.
[4]胡穗,闵素芬.论新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系的构建[J].湖湘论坛,2003.
[5]改革开放以来七次党代会报告对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J].中共党史研究,2013.
作者简介:郝苑(1992.1-),女,蒙,内蒙古,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文化建设;主义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48-01
一、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发展文化事业的活动。“文化”就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给文化下的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也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文化的概念。而先进文化则是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发展脉络述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文化建设理论不断完善,日益走向成熟。
(一)精神文明建设。1979 年9月党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教育、科学、文化、革命理想、革命道德风尚以及文化生活等内容,肯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轮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81 年6月党十一届六中全会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并把新时期全党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有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从而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为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党的十二大,又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形成了轮廓。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从而把党的最高理想与现阶段的目标统一起来,使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更加明确,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已基本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一起,共同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演进为经济、 政治、 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十五大报告在对文化建设的表述上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代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规律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越,表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将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相提并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共同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基本板块,在报告中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认识正走向成熟。
(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大量的新思想及新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建设理论上的又一次创新,体现在:第一,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观点,从全局高度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及其作用作出新的解释。第二,第一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明确了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重心所在。第三,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标志着中央已经对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方向、目的、动力等关键问题有了较为清晰和完整的思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此进行了总结,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命题,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定了更高、更明确的目标——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 “引领风尚、 教育人民、 服务社会、 推动发展” 的重要功能,对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个新要求。进一步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 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出了科学阐述,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今天,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我们要在理清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推动我国文化建设更好地引导社会思潮,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升人民大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江泽民.十五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07-10-25.
[4]胡穗,闵素芬.论新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系的构建[J].湖湘论坛,2003.
[5]改革开放以来七次党代会报告对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J].中共党史研究,2013.
作者简介:郝苑(1992.1-),女,蒙,内蒙古,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