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睡前醒来,翻翻虚谷的册页。午后,阳光破窗而来,灰尘与棉絮一齐在光柱里跳舞。把头斜在枕上,歪着眼有一搭没一搭看几幅虚谷的画,心里特别宁静……看虚谷着墨,会想起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这个画面,天地洁白,大雪纷飞,鸟儿都藏起来,只有一个人独坐舟上。
后来,看了一下时间。差不多了,于是上班去,把虚谷的小册子隨意放在枕边。
到了薄暮时分,冬季的天黑得早,万千灯火亮起来,小树林里黑黝黝,我一人在护城河的密林里穿行,树木的气息在冬季更加浓郁。幽静的灯火在逼窄的河畔闪烁,我的左手边就是急速的车流。那感觉相当奇异。这是我第一次独自走在密林里,犹如走在虚谷的画里一般,用墨,冲淡谐和,内心十分寂静。也不怕,独自想点儿事情,然后慢慢从这件事里走出来。
从密林里走出,也是从一种情绪里走出,然后把自己融入到车流,仿佛什么也没发生。好比看虚谷,时间到了,我便默默上班去,把自己融到俗世里,仿佛未曾看过他的画一样的平静。
最喜爱虚谷一幅“仿宋小景”图,一遍遍地看:三两竹子,一叶孤舟,其余皆白茫茫一片。他为什么把竹子杂以墨色与枇杷黄呢?这也是他所有画的基础色,或许他天生爱枇杷?我不过是瞎想,并没有什么切實的依据。在一篇文章里,我曾说过竹子是拒人的,但到了虚谷的画里,终于明白,竹子为什么拒人?它只喜欢与明月、清风在一起,还有溪水、孤舟。虚谷并没画明月、清风,是我自己看见的,也许是想象的。确乎这么一个意境在。中国画与中国诗一样,一向遵循地都是画外之音,诗外之音,讲究隐含不露。
一直喜爱写意画,用色寥落寡淡,像一个人的性情。一直排斥山水长卷,弄得跟真的似的,一点点描摹,空费了一腔热血,到头来,还是死的,飞不起来。绘画与写作一样,真正的高境里,一定隐有风骨。山水长卷,最缺乏的就是风骨,处处讲大话写大字——大建设、大发展、大拆违……我在街头一看见这些大字,就绕着走。写意画以寥寥胜多多,画中有诗,有骨,有意,有禅,有万千……
虚谷是个和尚,这样的画特别符合他为人的风格。他笔下的松鼠真肥,毛绒绒地趴在地上,还有胡子呢,黑胡子,乍入乍出的,仿佛一伸手过去,它偏要跳走似的。可是,比起一只白猫的肥胖来,松鼠根本算不了什么。虚谷的猫,更是肥得无法无天,但,一看望去,一点也不蠢胀,你看它的眼睛,依然枇杷黄,配一身雪白,宛如春天新涨的河水,满目气象。又像树上的桃李,简直可以摘来吃下去,再看远处,好像还有一个红红的东西顺流直下,哦,近了看,是几片落花,红的,红蓼花。虚谷笔下的猫就是这个样子的,喜悦和酣畅在它身上和谐地统一起来,犹如一个幼童,我们怎能拒绝他藕节似的白臂?
山水在虚谷画里都是瘦的,惟独描摹到这些猫啊松鼠啊这些自然界的生灵,竟那么肥,这些人间的精灵们在纸上,竟比山水的比例还大。真是很奇怪的事情,但,我们看过去,却一点也不唐突,甚至竟要笑出声来。这应是写意画的禅味。以动物们的憨态可掬惹人爱悦。而山水,则是清瘦的山水——一个人若做到心中有山水,那么,山水便自会来到他的案头,当然是瘦的。文人心中的山水,应该都是瘦的。禅宗与中国文化最密切的纽带可能体现在古人的写意画这里,我觉得。
还有一幅“菰蒲远眺图”,那才真是用墨简练,少得不能再少。几滴墨搭起一座桥,桥是木桥,在菰蒲里延伸,一位黑发女子站在桥头,她手里握住一根木棍,她在远眺什么呢?是一群走失的鸭子吗?我们看不见她的脸,但能感受到她的焦灼,风起时,满目菰蒲摇晃,发出沙沙声浪,惟有女孩手里握住的木棍是直立的,她把它握得那么紧,手心都出汗了吧。如果说虚谷的这幅“菰蒲远眺图”尚有人世的气息,那么,到了“江天琴话图”里,这种人间气息便消失了。一个着青袍的人于旷野里抚琴,他对面相坐的一位听者,是那种肯与他相知的人。不远处,一座茅屋前,尚坐了两个人,是女子,其中一位抱着双臂瑟瑟着,应该颇冷了吧,是白露为霜的季节。而那个人却有如此高的兴致,弹琴弹得忘却了寒冷。古人对士的最高要求是隐,于深山峡谷之中。但,他又不乏知音的,也有爱情。三两知己,在蒹葭苍苍的季节去探他。古人访友一般集中在两个季节:深秋,或寒冬。秋水长空,原本就是一种寥落情怀的缩影。寒冬腊月,是万物萧蔽的时刻,雪夜访友又是多么古倔的行为啊。只是,给我们留下印象的,好像只有一个“雪夜访戴”的典故。
说回来虚谷。他是安徽新安人,即现在的歙县那一带,后移居扬州。本名朱怀仁,是后来出的家。古代的出家人是真正的隐士,不比现今的,时不时自黄袍里掏出手机来打,把我吓一跳。
(本文选自:滇池 2019年11期)
后来,看了一下时间。差不多了,于是上班去,把虚谷的小册子隨意放在枕边。
到了薄暮时分,冬季的天黑得早,万千灯火亮起来,小树林里黑黝黝,我一人在护城河的密林里穿行,树木的气息在冬季更加浓郁。幽静的灯火在逼窄的河畔闪烁,我的左手边就是急速的车流。那感觉相当奇异。这是我第一次独自走在密林里,犹如走在虚谷的画里一般,用墨,冲淡谐和,内心十分寂静。也不怕,独自想点儿事情,然后慢慢从这件事里走出来。
从密林里走出,也是从一种情绪里走出,然后把自己融入到车流,仿佛什么也没发生。好比看虚谷,时间到了,我便默默上班去,把自己融到俗世里,仿佛未曾看过他的画一样的平静。
最喜爱虚谷一幅“仿宋小景”图,一遍遍地看:三两竹子,一叶孤舟,其余皆白茫茫一片。他为什么把竹子杂以墨色与枇杷黄呢?这也是他所有画的基础色,或许他天生爱枇杷?我不过是瞎想,并没有什么切實的依据。在一篇文章里,我曾说过竹子是拒人的,但到了虚谷的画里,终于明白,竹子为什么拒人?它只喜欢与明月、清风在一起,还有溪水、孤舟。虚谷并没画明月、清风,是我自己看见的,也许是想象的。确乎这么一个意境在。中国画与中国诗一样,一向遵循地都是画外之音,诗外之音,讲究隐含不露。
一直喜爱写意画,用色寥落寡淡,像一个人的性情。一直排斥山水长卷,弄得跟真的似的,一点点描摹,空费了一腔热血,到头来,还是死的,飞不起来。绘画与写作一样,真正的高境里,一定隐有风骨。山水长卷,最缺乏的就是风骨,处处讲大话写大字——大建设、大发展、大拆违……我在街头一看见这些大字,就绕着走。写意画以寥寥胜多多,画中有诗,有骨,有意,有禅,有万千……
虚谷是个和尚,这样的画特别符合他为人的风格。他笔下的松鼠真肥,毛绒绒地趴在地上,还有胡子呢,黑胡子,乍入乍出的,仿佛一伸手过去,它偏要跳走似的。可是,比起一只白猫的肥胖来,松鼠根本算不了什么。虚谷的猫,更是肥得无法无天,但,一看望去,一点也不蠢胀,你看它的眼睛,依然枇杷黄,配一身雪白,宛如春天新涨的河水,满目气象。又像树上的桃李,简直可以摘来吃下去,再看远处,好像还有一个红红的东西顺流直下,哦,近了看,是几片落花,红的,红蓼花。虚谷笔下的猫就是这个样子的,喜悦和酣畅在它身上和谐地统一起来,犹如一个幼童,我们怎能拒绝他藕节似的白臂?
山水在虚谷画里都是瘦的,惟独描摹到这些猫啊松鼠啊这些自然界的生灵,竟那么肥,这些人间的精灵们在纸上,竟比山水的比例还大。真是很奇怪的事情,但,我们看过去,却一点也不唐突,甚至竟要笑出声来。这应是写意画的禅味。以动物们的憨态可掬惹人爱悦。而山水,则是清瘦的山水——一个人若做到心中有山水,那么,山水便自会来到他的案头,当然是瘦的。文人心中的山水,应该都是瘦的。禅宗与中国文化最密切的纽带可能体现在古人的写意画这里,我觉得。
还有一幅“菰蒲远眺图”,那才真是用墨简练,少得不能再少。几滴墨搭起一座桥,桥是木桥,在菰蒲里延伸,一位黑发女子站在桥头,她手里握住一根木棍,她在远眺什么呢?是一群走失的鸭子吗?我们看不见她的脸,但能感受到她的焦灼,风起时,满目菰蒲摇晃,发出沙沙声浪,惟有女孩手里握住的木棍是直立的,她把它握得那么紧,手心都出汗了吧。如果说虚谷的这幅“菰蒲远眺图”尚有人世的气息,那么,到了“江天琴话图”里,这种人间气息便消失了。一个着青袍的人于旷野里抚琴,他对面相坐的一位听者,是那种肯与他相知的人。不远处,一座茅屋前,尚坐了两个人,是女子,其中一位抱着双臂瑟瑟着,应该颇冷了吧,是白露为霜的季节。而那个人却有如此高的兴致,弹琴弹得忘却了寒冷。古人对士的最高要求是隐,于深山峡谷之中。但,他又不乏知音的,也有爱情。三两知己,在蒹葭苍苍的季节去探他。古人访友一般集中在两个季节:深秋,或寒冬。秋水长空,原本就是一种寥落情怀的缩影。寒冬腊月,是万物萧蔽的时刻,雪夜访友又是多么古倔的行为啊。只是,给我们留下印象的,好像只有一个“雪夜访戴”的典故。
说回来虚谷。他是安徽新安人,即现在的歙县那一带,后移居扬州。本名朱怀仁,是后来出的家。古代的出家人是真正的隐士,不比现今的,时不时自黄袍里掏出手机来打,把我吓一跳。
(本文选自:滇池 201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