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生长及生物量分配对沙漠化的响应

来源 :中国沙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的资源分配模式可以反映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优势半灌木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法,系统分析了不同沙漠化程度(潜在、轻度、中度、重度)下油蒿营养、生殖器官的生长特征和生物量分配规律.结果 表明:(1)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单位面积油蒿种群密度及地上生物量降低,枯死率增加.(2)沙漠化程度的加剧会促进油蒿个体的生长,其当年单株地上总生物量南374.4g(潜在)增加至2999.6 g(重度),增幅高达701.18%;这一过程中油蒿繁殖分配明显增加,营养分配显著降低(P<0.05),潜在、轻度沙漠化阶段油蒿繁殖分配均保持在18.6%左右,增加不显著(P>0.05),但中度、重度沙漠化阶段油蒿繁殖分配达到40.6%和62.4%,远高于潜在沙漠化阶段.(3)油蒿营养枝和生殖枝的直径、长度及生物量均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轻度沙漠化阶段油蒿营养枝的生物量显著大于(P<0.05)潜在、中度沙漠化阶段,约是两者的2.0倍和0.7倍.(4)面对沙漠化程度的加剧,油蒿营养枝和生殖枝构件的各指标(叶生物量、茎生物量、穗生物量、叶密度和穗密度)整体上均呈增加趋势,但油蒿叶分配所占比重显著降低(P<0.05),茎分配所占比重先增加后降低,轻度沙漠化阶段油蒿营养生长的茎分配占比最大(41.1%),而生殖枝构件中穗(种子)分配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因此,沙漠化的发展严重影响油蒿种群的生存和发展,但油蒿个体的生长及生物量分配格局会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发生调整与权衡,油蒿个体生长策略由以营养生长为主向生殖生长为主发生转变.
其他文献
手语在聋哑人与外界的沟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职能.手语识别研究旨在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将聋哑人所用的手语转换成文本或语音的形式,降低聋哑人与外界交流沟通的难度.本文对手语词识别算法进行研究,采用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和YOLOv5模型对数字手势和简单的手语词进行识别.本系统实现了静态的数字手势和动态实时手势及手语词的识别,并通过文字进行显示.该系统可以用于促进聋哑人士与健听人士之间更好地沟通.帮助聋哑人士与健听人士学习手语.
期刊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选择13个典型样地,研究了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植被组成、群落特征和植被格局.结果 表明:调查的样地中有荒漠植物31种,其中灌木12种,多年生草本11种,一二年生草本8种.种群密度3000-14000株·hm-2,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显著,群落稳定性较差;植被斑块面积小、最大斑块指数低.沙漠南缘年降水量虽然仅100 mm左右,但有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等灌木和半灌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也是中国境内受西风环流影响最明显的沙漠之一.本文简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地貌的研究历史,综述区域风况和输沙势特征、主要沙丘类型分布格局、风沙物质来源、沙丘粒度特征、沙漠环境演变和纵向沙垄发育模式以及现代沙丘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碳是贯穿自然和社会的首要元素之一,碳循环是自然和社会系统的重要纽带.陆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固碳途径有2种,一种是植物碳同化,另一种是土壤碳同化,人们一直关注植物的有机固碳,对于土壤的无机固碳重视不够.本文回顾了中国荒漠区固碳能力强的C4木本植物和土壤无机固碳研究进展.通过解剖结构观察、δ13C值和气体交换特征全面分析得出,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典型的C4木本植物,梭梭同化枝有大量的含晶细胞,沙拐枣同化枝有大量的黏液细胞
济阳坳陷页岩油是在新生代陆相断陷咸化湖盆沉积的半深湖—深湖相富有机质、富碳酸盐页岩中富集的中—低、中—高演化程度的页岩油,丰度高、资源潜力大,与北美海相盆地和国内其他陆相盆地页岩油有所不同.回顾济阳坳陷页岩油50年的勘探历程,可分为勘探偶遇、主动探索、创新突破3个阶段,目前已在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沾化凹陷沙三下亚段取得了中等热演化程度富碳酸盐纹层基质型、高热演化程度富碳酸盐纹层状—层状基质型等多层系、多类型页岩油勘探的战略性突破,同时低热演化程度富碳酸盐纹层基质型页岩油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近10年
巴丹吉林沙漠内几种典型近地表沉积物,如风成沙、湖相沉积、冲洪积物等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复杂多变的地貌景观.这些典型沉积物的年龄是探讨巴丹吉林沙漠地貌过程及其机理的最直接证据和基础数据.前人发表的这几种典型沉积物年龄,主要涉及380余个14C年龄和释光年龄,这些数据涵盖了170 ka至今的大部分时段.其中12 ka以来年龄数据占55%,说明巴丹吉林沙漠目前的近地表沉积物主要发育于全新世以来.在12 ka以来的全新世,对风成沙沉积来说,近1 ka以来的近现代年龄数量占绝对优势,与沙漠内风成沙不断流动一致;而钙质
2021年3月中旬,东亚中部包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爆发了持续性的沙尘天气,引发了人们对于沙尘源区、防风固沙生态建设工程效益的高度关注.提出了一个新的地表起尘量估算方法,使用高精度、大范围的气象数据,计算了这次沙尘天气的地面起沙条件、大风过程中的输沙状况,估算了不同时刻的起尘量,获得了14、15日蒙古和中国北方荒漠地区的起尘贡献率.结果 表明:相比过去10年,中国北方总体不容易起尘,而蒙古中东部的荒漠地区由于增温显著、降水减少,更容易扬尘;3月15日覆盖中国北方的强沙尘暴,有75%的沙尘是由于14日在蒙古
面对当前勘探开发对象日趋复杂和低油价的压力,针对长庆油田页岩油、致密气赋存特点探索形成了“水平井、多层系、立体式、大井丛、工厂化”开发新模式,实现了地质工程一体化规模、高效及低成本开发页岩油气资源.为了更好地适应一体化综合研究、生产组织和决策指挥等业务需求,对数字化条件下油田企业级地质工程一体化决策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涵盖“研究+分析+决策”完整链条的设计思路,将新一代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与页岩油气开发模式深度融合,开发建设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决策支持系统(Geology&Engine
风沙活动及其物质输移是关键的陆地地表过程,对沙地生态系统影响显著.以石羊河下游民勤县不同林龄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固沙造林对0-1m深度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以及风蚀和降尘引起的碳氮含量变化特征,探讨了风沙活动对人工梭梭林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结果 表明:35 a人工梭梭林0-1m和0-5 cm土壤有机碳储量较流动沙丘分别增长2.5倍和4.6倍,土壤氮储量分别增长3.3倍和5.3倍.地表风沙流被人工梭梭林截留引起的碳氮输入速率5年平均值分别为1.12 g·m-2
为探究萨拉乌苏河流域中上游段湖相沉积物的来源及沉积环境,通过测量干沟子剖面3个样品的年代和113个样品的地球化学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干沟子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反映的沉积物的来源,探讨了其代表的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结果 表明:在剖面垂直方向上,CaO、MgO、Sr、C1、Br以110 cm为界,含量发生剧烈变化,250-110 cm为明显低值段,而110-0 cm为显著高值段,其余元素多与它们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或表现为一定范围内的波动.物源的改变是导致CaO、MgO、Sr、Cl、Br等元素在深度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