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種创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对话要有成效,提问是对话的关键。”而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为之努力探索、奋斗的终极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围绕教学活动,设计提出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而教师该问什么?怎么问?什么时机问?应该是我们备课的重中之重。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个真实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有位老师在教学4的组成时,由游戏引入,老师左手拿着4颗糖,双手背在身后,再举出双手,让学生猜老师的右手有几颗糖?(学生情绪高涨,参与积极性很高,老师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游戏后,在黑板上贴出○○○○后,问:“老师刚才做了什么?”
生1:“老师让我们猜糖。”
生2:“老师和我们做了游戏,很好玩。”
生3:“老师在黑板上贴圆。”
……
学生的手儿举得老高,都争着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老师听了好几个学生的回答,都失望地摇着头,又继续抽着学生。
这样过去了好几分钟,老师没能从学生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回答引入后续的学习,这些时间就被学生海阔天空的回答浪费掉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分析,老师抛出的问题“老师刚才做了什么?”的本意是想引出“老师贴了四个圆片”这个数学信息,引入4的组成学习活动,不是针对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问题,不需要学生动脑去思考探究才能回答的。可老师给出的问题是“老师刚才做了什么”,这个问题太宽泛,目的性不明确,再加上学生是才入学不久的新生,和老师的配合还没有达到十分默契的程度,所以学生就不能准确地领会老师提问的意图,从而快速准确地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让老师史料不及的情况,但这些却是课堂中生成的不可预设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思维训练都能得以充分的爱护和发展。
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学生在认真地用直尺画着10cm长的线段,老师在巡视中发现一学生拿着尺子翻来翻去不知怎么画,就俯下身轻问:“你怎么不画呢?是不会画吗?”学生涨红了脸:“我的尺子断了,没有0刻度了。”这时老师摸摸他的头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遇到一个问题,他的尺子不小心弄断了,没有0刻度了,他就不能画出10cm来,谁能帮帮他?”马上便有同学借尺子给他画。这时,老师又举着断尺问:“谁能用这把断了的尺子画出10厘米的线段来呢?”顿时,教室里便沉静了下来,有的直摇头,有的茫然地看着老师,有的抓耳挠腮,有的低头在本子上忙活着……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叫道:“老师,我能画。”在老师的允许下,在展台上画出了10厘米的线段。这时,台下举起来很多手,“老师,我也会画了。”“老师,我来画吧!”老师微笑着让举手的孩子们都上台展示了他们的骄傲,然后又漫不经心地抛出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说说怎么样用没0刻度的尺子画10厘米的线段了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画法。这时老师又问:“那你能用断尺画出3厘米长或者11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接到挑战,又兴奋地忙开了……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画线段的不同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这位老师灵动地抓住了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并相机提出了三个问题,把困难留给学生,学生则在老师层层递进的提问中,兴趣盎然地独立解决了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体现和发展。而老师针对这个问题却没费一点口舌,轻松完成了教学。
由此可见,一个精当的问题,足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足以引领学生的思维找准知识切入点,以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个真实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有位老师在教学4的组成时,由游戏引入,老师左手拿着4颗糖,双手背在身后,再举出双手,让学生猜老师的右手有几颗糖?(学生情绪高涨,参与积极性很高,老师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游戏后,在黑板上贴出○○○○后,问:“老师刚才做了什么?”
生1:“老师让我们猜糖。”
生2:“老师和我们做了游戏,很好玩。”
生3:“老师在黑板上贴圆。”
……
学生的手儿举得老高,都争着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老师听了好几个学生的回答,都失望地摇着头,又继续抽着学生。
这样过去了好几分钟,老师没能从学生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回答引入后续的学习,这些时间就被学生海阔天空的回答浪费掉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分析,老师抛出的问题“老师刚才做了什么?”的本意是想引出“老师贴了四个圆片”这个数学信息,引入4的组成学习活动,不是针对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问题,不需要学生动脑去思考探究才能回答的。可老师给出的问题是“老师刚才做了什么”,这个问题太宽泛,目的性不明确,再加上学生是才入学不久的新生,和老师的配合还没有达到十分默契的程度,所以学生就不能准确地领会老师提问的意图,从而快速准确地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让老师史料不及的情况,但这些却是课堂中生成的不可预设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思维训练都能得以充分的爱护和发展。
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学生在认真地用直尺画着10cm长的线段,老师在巡视中发现一学生拿着尺子翻来翻去不知怎么画,就俯下身轻问:“你怎么不画呢?是不会画吗?”学生涨红了脸:“我的尺子断了,没有0刻度了。”这时老师摸摸他的头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遇到一个问题,他的尺子不小心弄断了,没有0刻度了,他就不能画出10cm来,谁能帮帮他?”马上便有同学借尺子给他画。这时,老师又举着断尺问:“谁能用这把断了的尺子画出10厘米的线段来呢?”顿时,教室里便沉静了下来,有的直摇头,有的茫然地看着老师,有的抓耳挠腮,有的低头在本子上忙活着……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叫道:“老师,我能画。”在老师的允许下,在展台上画出了10厘米的线段。这时,台下举起来很多手,“老师,我也会画了。”“老师,我来画吧!”老师微笑着让举手的孩子们都上台展示了他们的骄傲,然后又漫不经心地抛出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说说怎么样用没0刻度的尺子画10厘米的线段了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画法。这时老师又问:“那你能用断尺画出3厘米长或者11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接到挑战,又兴奋地忙开了……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画线段的不同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这位老师灵动地抓住了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并相机提出了三个问题,把困难留给学生,学生则在老师层层递进的提问中,兴趣盎然地独立解决了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体现和发展。而老师针对这个问题却没费一点口舌,轻松完成了教学。
由此可见,一个精当的问题,足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足以引领学生的思维找准知识切入点,以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